APP下载

自然闲适“道”文化之代言
——《吾国与吾民》解读

2016-03-22陈晓燕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林语堂道家生活

陈晓燕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然闲适“道”文化之代言
——《吾国与吾民》解读

陈晓燕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一部著作,书中林语堂力求将中国的风俗文化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出来,但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阐释中作家带上了自身的眼光、个性及情感,这些个人的主观看法一方面反映了林语堂的兴趣学养,另一方面也造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偏颇与不足,使西方人在认识中国文化时形成一定的偏见。而将林语堂于书中代言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可概括出它的道家文化特征,即自然闲适。

吾国与吾民;文化代言;道;自然闲适;认识偏见

一、《吾国与吾民》研究现状的概述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较早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并在西方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它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然而,直至上世纪80年代,此书才在国内引起重视。历来研究者对《吾国与吾民》的看法主要基于这两点:一是认为林语堂在塑造民族文化时并非完全自主,他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西方的语言与文化语境,从而使代言的文化显出某种偏颇。2006年陈金星在《<吾国吾民>与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互动》一文中指出,林语堂用西方话语言说“中国形象”,实质上是把“中国”作为西方的“文化他者”,以确立西方自我的文化身份。[1]对于林语堂这一文化代言行为,2007年发文的沈艺虹解释是作者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内在需求,因此写作时会考虑他们的文化接受视野,抓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文化特质进行传播,并给予准确、到位和贴切的解释,从而使自己的传播能切合西方读者的经验和阅读经验。[2]持有相同观点的王少娣则指出,要满足西方对神秘东方的兴趣,作家就首先要了解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期待,她认为“顺应西方的主流文化,并去迎合西方读者对作品内容及其审美的期待”[3],这才是《吾国与吾民》成功的关键。此外,也有研究者从后殖民语境下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006年的一篇《“他者”视角下的中国——从后殖民语境解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认为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以西方人为参照的痕迹十分明显。因为书中借用西方的视角来观照中国、用西方人的期待视野来描述中国人的倾向,这是在西方的“东方热”思潮中吻合了西方对中国的想象。[4]2012年孙际惠在《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中进一步以后殖民语境阐释文本依赖于他者的文化建构。[5]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吾国与吾民》客观公正地呈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并给予很高的评价。2005年钟建华在《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启示》一文中认为《吾国与吾民》呈现了一种求实、公正、客观的精神,并且从人类学的角度认为这种精神正是这门学科所追求的价值所在。[6]2010年赵明英姿的《局外人身份——论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理性立场》也指出,林语堂是站在中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平衡,用真正的中国式讲述,引导而非迎合、宣扬而非献媚的局外人身份阐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受。[7]

以上是对《吾国与吾民》文化代言研究状况的简要概括,但无论研究者持何种观点,林语堂立足于本土,凭借其深厚的中西语言功底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这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种关系也错综复杂,很难概括出一个统一的“中国性格”。有人说“因循守旧”,有人说“勤劳勇敢”,也有人说“知足常乐”,都有道理,但都各有侧重。对于这一统一的“中国形象”,林语堂亦有自己独特的阐释视角,朱水涌、严昕将《吾国与吾民》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概括为一种“人文中国”形象,认为此形象包含了以西方“现代性”批判中国“惰性”、以中国“人文主义”疗救西方“现代性”的双重蕴含。[8]然而林语堂代言的“人文中国”存在文化取向,这影响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吾国与吾民》里自然闲适的中国文化

《吾国与吾民》包括“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九章,这些是林语堂认为展示给西方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书中涉及的习俗风气、道德伦理、人生态度等内容丰富而庞杂,为能更好的体现林语堂的偏好与取舍,本文特借助表格对书中主要内容进行归类与整理。

(一)中国人德性、心灵、生活与艺术的特征

对于中国的人物,林语堂从品格方面提炼出民族的15种“德性”:稳健、淳朴、爱好自然、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生殖力高、勤勉、俭约、爱好家庭生活、和平、知足、幽默、保守、好色。这十五种德性中,林语堂着重刻画的是淳朴、爱好自然、知足、幽默这四点,它们突出了国人自然质朴、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征。在心灵方面,国人是直觉感性、注重自然天性的,因此有丰富深奥的人情关系,有近乎女性的拟想,而逻辑思维与科学精神则显得欠缺。与此性格心灵相对应的生活喜好,是一种文苑式的自然恬淡的诗意生活。于是,在“艺术家的生活”与“生活的艺术”两章里,那种恬淡安详的生活情趣被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地,中国人身上具有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一面,林语堂则不甚措意。通过表1,这些文化要素特征的呈现更为清晰:

表1:中国人德性、心灵、生活与艺术之文化特征的代言

文化要素 文化特征之自然朴素 文化特征之闲适艺术家生活1、艺术家:沉浸山水和其他自然现象之间2、画家:隐逸山林生活,精神受自然洗礼3、中国艺术:清雅、谨饬,与自然相调和4、绘画:教我们爱好自然之精神,中国画最大成功便是自然的山水画5、建筑:企求与自然相调和1、艺术家:天性安静和平,不受社会桎梏与黄金引诱2、绘画:恬静和谐精神,山林清逸之气又沾些隐士风度;与自然相融合3、书法:乐于欣赏其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生活的艺术1、居室与庭园:不当作两个分立的个体,为整个组织的部分,是与自然相调和原则的更进一步2、饮食:凡属地球上可吃的东西都吃1、日常娱乐:有性灵闲暇娱乐时作的小品文,有好的厨师好的酒,美貌的女人,优美的音乐2、居室与庭园:非仅是草场或几何形花状,而是可种蔬菜、果木,又可树阴之下闲坐坐

表格1中,可以见出15种“德性”中的“知足”、“淳朴”、“爱好自然”、“幽默”具有或自然朴素或闲适的道家文化特征,而不具备自然闲适特征的其他德性,如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等,却也与道家的思想观念大有关系,不过是体现了道家文化消极的一面。而在思维方面的直觉感性,生活上的乐天知命,艺术上的崇尚自然,皆可归因于道家精神。

(二)林语堂眼中的儒道佛

林语堂说:“中国人得势时都信儒教,不遇时都信道教。”[9]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并无固定的信仰,多种信仰并存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国人信仰而言,有本土的儒教、道教,有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在《吾国与吾民》中林语堂着墨最多的是道教、儒教和佛教,其中亦夹杂着他对国人信仰的看法。

表2:中国儒道佛的代言

从表2中可发现林语堂对每种信仰皆有所取舍,儒教中庸之道所讲求的顺乎自然趋势之态度是作家所赞赏的,这是崇拜常情、尊重自然天性的结果,亦即近情思想之结果。林语堂对儒家近情思想的阐释,是将其放在道家语境中的,依道家对自然的偏好而做出的同一价值取向。因此儒教对人隐藏情愫的束缚、违背自然天性释放的一面,则是林语堂所不赞赏的,这同样可视为从道家中心思想出发所作的好恶评价。道教之受作者的喜爱在于其开启的淳朴自然之风,而作者对佛教的态度亦是出于同一缘由,其功能的优游山林、怡情悦性反映了林语堂内心对生活的向往。但是佛教对真实人生的否定,林语堂将其视为与自杀同一意味,表现了对此行为意识的反感。相对于佛教逃遁苦难而言,道家学说虽使国人的人生观由积极变得消极,但这种消极是洞察了人生的徒劳与危机后的一种智慧选择。因此三者中林语堂最为赞赏的是道家哲学,并将其视为“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10]。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不仅实事求是,更为深刻的还是他们随处流露出的热烈个性,和他们对自由的爱好与随遇而安的生活。

(三)林语堂对社会政治生活与女性生活的代言

表3:作家笔下的政治社会生活与妇女生活及其理想

表3中呈现的是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这几种生活形态。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置于一男尊女卑的地位,但在林语堂笔下,女性并非是卑贱的,相反地,她们是作为两性关系的调整而存在。女性身上有许多男性所不具备的优点,她们虽有许多不利条件,却仍充分施展自己以管理整个家庭,母亲身份的崇高从中亦可表现出来,那时女性不再以男人的好恶为转移,具有独立性的一面,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其中的典型。所以林语堂说:“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因为“人生之大事,生老病死,处处都是靠女人去应付安排”[11]。对于女性的缠足,林语堂则认为:“倘使缠足只当作压迫女性记号看待,那一般做母亲的不会那么热心地替女儿缠足。”[12]在他眼里这种行为并非被迫为之,而是女性对美和时髦的追求。即便是妓女,在作者笔下也是受人尊敬的,因为她们比一般妇女所受教育为高,且多才多艺,须“受人的献媚报效”。林语堂以审美的眼光、以为达和谐之境的目的观照女性世界,于是他的作品里女性多为优雅从容姿态,常有伟大人格。李香君的秉节不挠、李清照的才华横溢、芸娘的天真风雅……她们皆具有胆识、有独立自由人格,是理想女性的代表。因为只有这类女性虽处下而能对抗礼教之禁锢,追求一种符合人类天性的优雅自然。

H4假设不成立,可能是无现金支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支付技术相对成熟,支付环境相对安全,给消费者造成的风险忧虑正在消失,消费者在使用无现金支付业务过程中,不再担心会造成损失。此外,调查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比较弱,可能也是造成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而在公共生活中,林语堂所代言的中国人之理想社会,实则也是他的一种理想,这种生活方式具有“优美的简朴性”。中国人不喜高度机械化的社会,而是需要具有合乎人类自然天性、尊重人类情感的近情的社会。与此“人情”相关联的是家族制度的确立,这是他们注重人与人交往、血缘与血缘相亲之结果。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大的乡属制度,在林语堂看来是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正如国人对人生之真正目的所期待的那样,它应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中”。[13]

(四)林语堂笔下的文学生活

表4:文学世界的代言

综观表4,在中国文人中,有具备道家出世精神的文人墨客:陶渊明、苏东坡、袁中郎、袁枚、李笠翁等,他们不受传统礼法约束,潇洒疏放,是林语堂非常赞赏,且大力介绍给西方国家的;也有具备儒家入世精神的思想家、政治家,如王安石、王阳明等,他们有见识、有担当,但却不符合林语堂的脾胃,因而在林语堂的著作中所受到的关注远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林语堂大力介绍的这些作品,皆为任性而发、摆脱载道束缚的自然之作。在《生活的艺术》一章里被林语堂多次引用的《闲情偶寄》就是一部关于淡雅天性、闲适生活的戏曲论著,李渔在作品中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园林、建筑、花卉、饮食等艺术与生活的各种现象。林语堂则借此以说明花卉种植、衣衫、睡眠等艺术人生的娱乐方法,并称之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吾国与吾民》涉及的小说以《红楼梦》为最,据笔者统计,书中11处谈及《红楼梦》,8处谈及《水浒传》,6处谈及《野叟曝言》,5处谈及《金瓶梅》。林语堂一生酷爱《红楼》,对《红楼梦》这部作品赞赏有加,称之为“世界伟大作品之一”、“代表中国小说写作艺术的最高水准”[14];而且他的文学创作也深受其影响,那本《京华烟云》处处可寻《红楼梦》的痕迹。林语堂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感动人心就在于那些日常生活的琐碎详情,中国小说家常无厌地乐于描写,因为它们是那么真实,那么切人情,那么意味深长。[15]相对于《红楼梦》生活场景之真实而切合人情,《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是林语堂瞩目之处,他们被作者视为“文化晨曦中的天真孩子”,他们保有人类自然本真之天性。由此可见,《水浒》《红楼梦》中自然而真切的情感基调是林语堂真正推崇的。

上述四张表格皆体现了林语堂对生活之艺术理想的期待,是林语堂对“半在尘世半为仙”精神的推崇,亦是道家满腔热情享受人生的折射。

三、《吾国与吾民》创作的得与失

在《吾国与吾民》的自序中林语堂写道:“在这一本书里头,我只想发表我自己的意见,这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苦思苦读和自我省察所收获的……我将冒犯许多阐述中国的著作家,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祖国的同胞和一般大爱国家。此辈大爱国家——鄙人与之实互不相涉,因为他们的偶像,不是我的偶像,他们的爱国思想也不是我的爱国思想。”[16]林语堂以自己的坚持选取的中国形象要素,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意识,确切地说,他是用自己的观念向西方塑造中国的形象,阐释中国的文化,这是文化代言中产生偏颇之处。但也不可否认,他所选取的这些内容是与西方社会文化完全不同的东西,是最与众不同、最独特的存在,以西方的视角审视之,亦最能代表中国,无怪乎赛珍珠给予他那么高的评价。正如陈平原所说的,《吾国与吾民》“其中第一章借用西方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观点,解剖中华民族‘延长的童年’,以及八百年一周期的历史循环等等,漏洞最多。其余各章虽时有偏颇,毕竟有作者自己的体悟,再加文章写得潇洒,可读性很强。”[17]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门坎上,林语堂发掘并代言了中国文化隐性的一面,突出中国文化的自然闲适的道家特征,构建了一种富于诗意而充满艺术性的中国文化形象。这种自然与闲适,与其时物质发达、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美国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既然美国人是最能忙的民族,而中国人是最能闲的民族,对美国人自然只能讲悠闲的价值和诀窍”[18],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西方繁忙的社会起到调和作用,与此同时也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中国的好奇心理,陈平原称之为赞扬东方的情趣是为西方人着想说的正是此理。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自然闲适文化的阐释视角造成美国人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偏见。在《吾国与吾民》代言的文化中,没有锐意进取的积极姿态,没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有的只是悠闲豁达的生活态度与知足常乐的人格精神,那是对个性自由、闲适之趣的一种向往。正如他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所说的:“因为中国人能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处处想偷闲行乐的决心,所以中国人生活求安而不求进,既得目前可行之乐,即不复追求似有似无疑实疑虚之功名事业,所以中国的文化主静,与西人勇往直前跃跃欲试的精神大相径庭。”[19]林语堂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所选取的内容,让西方人看到“中国人欣赏生命,享受生命,懂得生命是‘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20],这些内容的选取服务了他所要代言的文化主旨——道家精神。

注释:

[1]陈金星:《<吾国吾民>与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互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沈艺虹:《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试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王少娣:《林语堂的双重文化取向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0期。

[4]黄晓珍:《“他者”视角下的中国——从后殖民语境解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孙际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后殖民主义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钟建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启示》,《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赵明英姿:《局外人身份——论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理性立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8]朱水涌,严昕:《林语堂等人与文化转型期的一种中国想象——<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精神>与<吾国吾民>的中国形象塑造》,载陈煜斓主编:《“语堂世界 世界语堂”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14页。

[9][19]林语堂:《林语堂评说中国文化 第一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46页,第7页。

[10][12][13][14][15][1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第164页,第104页,第266页,第107页,第9页。

[11]林语堂:《人生的盛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97页。

[17][18][20]陈平原:《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读书》1989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吴文文〕

Endorsements of natural and leisurely Taoist culture: Readi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Chen Xiaoya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is a book that Lin Yutang introduces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ern world. Lin seeks to objectively present Chinese customs and culture,but brings his visions,personality and emotions i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These individual subjective views on the one hand reflect Lin’s interests and cultures,on the other hand cause biase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and make the Western people form a certain bia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And collating the relevant cultural content that Lin presents in his book,we can sum up its Taoist cultural identity,that is,natural and leisurely.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culture endorsement,Taoism,natural and leisurely,cognitive biases

陈晓燕(1990~),女,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师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林语堂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2014JD2028)。

猜你喜欢

林语堂道家生活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漫画道家思想
生活感悟
《庄子说》(十九)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