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声音:谈学术与主题出版的“走出去”路径
2016-03-21孙玮
【摘要】如何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如何有效传播代表中国高度的学术声音,如何以学术标准弘扬中国主题文化,这对具有学术传统的出版社来说,既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在三联书店从事国际合作的经历,对学术出版机构如何通过挖掘资源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路径进行分析和交流。
【关键词】“走出去”;学术;主题出版
【作者单位】孙玮,三联书店。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日趋加快,“十二五”期间,中国出版产业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了“走出去”的华章。华章之中,中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果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备受瞩目。如何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如何有效传播代表中国高度的学术声音,如何以学术标准弘扬中国主题文化,这对具有学术传统的出版社来说,既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在三联书店从事国际合作的经历,对学术出版机构如何通过挖掘资源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路径进行分析和交流,期待以三联为代表的 “人文精神、思想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
一、学术出版走出去:传播中国权威声音
国外有一大批层次较高并且关心中国的读者,他们虽然不一定是特别专业的人士,但往往在一些与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有相当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部门或智库工作。他们对中国文学、建筑艺术、哲学历史、经济理论等人文社科领域感兴趣。一方面,正如专家学者所说,“目前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具备了‘走出去的水平”。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研究,我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可以在国际学界发出声音,他们也愿意与世界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也察觉到了这一变化,慕名来中国寻找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内容。纵观全球出版对中国的兴趣点,结合三联书店近80年的出版传统,我们相信学术出版有可能成为三联“走出去”的主旋律。
二、 细化学术层级:“高端”与“普及”齐头并进
“学术”,顾名思义与“学者”“学问”相关,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学术出版作为出版领域的一个相对独立范畴,主要反映学者的学问研究成果,也意味着具有特定的阅读定位和受众对象。学术著作在知识界一般被认为是科研成果的代名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为了让学术出版能够为更多的学者和学问之人服务,笔者根据不同的市场分类需求将学术出版定义为由学者编撰的知识作品,既包括纯粹的学术研究著作,也包括普及学科知识的作品,简称为“高端学术”与“普及学术”作品。从学术图书产品线和细分市场的角度来说,“高端学术”与“普及学术”这两类的用户群体是有一定差异的,在版权输出对象及合作的国际出版机构选择上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为了将学术作品与适配的合作伙伴及需求市场对应,细化学术层级、梳理学术目录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以三联书店为例,从学术分量及量化规模来着眼,可以将三联的学术图书比作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那些代表中国人文社科领域顶尖级学者的专业类研究著作,如“文史新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这些专业研究性著作是三联的高端品牌,也是建立学术话语权的奠基之作。以梁思成、陈来、茅海建、唐文明、甘阳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者也是三联现当代学术金字塔的权重作者,他们的研究性成果在海内外皆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可度,例如《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天朝的崩溃》《隐秘的颠覆》等,这些著作吸引了剑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劳特里奇等国际知名出版商的注意并来人洽谈版权,由此可见,高端学术作品的版权输出是我们在海外学术界树立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三联图书具有普及意义的学术图书涵盖了历史、哲学、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等诸多领域,如“文史悦读”“三联讲坛”“中国文化论坛”等系列,以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为例,这些普及类学术图书以轻松生动的学术风格和简单易读的语言,向更广大求知群体提供了更为生动的人文社科知识性读物,体现了学术服务大众的精神契约。同时,因为该类图书的语言难度不高、专业背景不深、内容鲜活生动,受到了东欧、中亚、韩国及中国港台地区出版商的青睐,实现了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普及类学术图书由于读者群体更广,在“走出去”工作中也就更具有实现空间和影响力,是拓展海外市场的主力军。
以高端学术作品树品牌,以普及学术求市场,坚持“品牌”与“市场”并重,“双腿并行”才能保障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品质。
三、学术平台上的“主题出版”: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构想,建立中国学术话语影响力
众所周知,“主题出版”往往以对外宣传为主,内容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的思想动态。出版机构因为各自特色与专长迥异,“主题出版”类作品也各有千秋。以三联书店为例,2015年4月出版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这是继“陈来学术论著集”和学术专著《仁学本体论》之后的一部特色学术书,该书将学术研究、传统文化解读、主题出版相融合,在8个月的时间内,不仅在中国大陆销售突破3万册,而且吸引了中国香港、韩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方洽谈版权合作,并陆续实现了繁体中文、韩文、英文、俄文、希伯来文等多语种版权输出签约,这本十几万字的“大家小书”赫然成为三联书店在“走出去”工作中的“明星”。 排除偶然因素,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出这本书兼具的其他特色,“学术”与“主题文化”的融合,是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华民族的有效渠道,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契机。由此,我们也找到了适合三联的“主题出版”之路,即以学术的角度切入主题思潮,每年争取出版一本高水准的学术“主题”作品并成功走出去,让“学术资源”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
出版“走出去”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缘及历史因素,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感知基础,毋庸置疑成为版权输出的重要发展区域。鉴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学术研究领域尚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在“主题出版”走出去时我们重点考虑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及“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普及类学术作品,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构想为基础,建立中国学术话语在丝绸之路国家的影响力、扩大辐射范围。
四、拓展海外合作,开辟适配伙伴关系
无论是高端纯学术出版、普及类学术出版,还是学术特色的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过程都离不开适配的国际化平台和销售渠道,都需要合适的市场和匹配的海外合作方。高端学术著作“走出去”,可以借助版权引进契机寻找并开辟版权输出的合作空间,比如世界知名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博睿学术、德古意特出版社等专业类高端学术出版机构,以细化学科分类的方式将代表中国一流学者的科研成果呈现给合作伙伴。此外,还可以在稳定的合作伙伴中确定长期战略合作,除了版权输出,还可以在双方合作出版、选题共同研发、销售渠道共享、翻译资源共同积累、学术期刊及数字产品建设、国际书展的活动组织及未来可能的资本合作方面有所拓展。
在普及类学术及“主题出版”走出去方面,韩国、日本、东欧、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潜力成为版权输出的中坚力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地域及历史原因,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接纳程度相对较高,中国经济的崛起也让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得到提升,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中国历史及古代文明等题材内容。这些题材所体现的学术普及性和思想性也以轻松而严谨的风格诠释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国一流学者的学术普及性和文化传播力,是丝绸之路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同时这些图书的版权输出也承载着中国影响力在丝绸之路国家的传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持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我们可以与文化认同感相对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多元合作实现版权输出和文化学术走出去,逐步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主题文化的传播,建立中国学术话语权。
综上所述,以出版“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我们挖掘自身优势,深化国际合作意识并付诸行动。作为以学术传统为积淀的出版机构,我们可以将学术出版作为“走出去”的主旋律,伴之以学术特色的“主题出版”,更好地传递中国学术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让 “学术资源”发挥更大效能,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构想。同时,细化学术层级,坚持“高端学术”与“普及学术”两条腿走路,开辟适配伙伴关系拓展海外合作,挖掘“明星”重点产品,建立中国学术话语影响力。以上这些举措值得我们实践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福海. 中国出版业如何“走出去”[EB/OL]. 新浪网, http://finance. sina. com. cn/hy/20100114/09517243103. shtml, 2010-01-14.
[2] 李旦, 赵斌玮. 打造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桥头堡 [J]. 出版广角,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