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探析

2016-03-21孔祥富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摘要】从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研析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强调提升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必要性。提升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考;通过注重职业理想教育、彰显职业学习特点、深化校企合作、重视工业文化建设等举措促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9-0039-03

【作者简介】孔祥富,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4)书记,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育及教育管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想(意识)、职业技能等。《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明确提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分显性职业素养(含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与隐性职业素养(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根据“素质冰山”理论,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形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其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对于直接面临就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隐形职业素养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作用巨大,然而由于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侵蚀,我们的中职教育往往仅注重通过凸显技能等显性素养来证明自身价值,无暇顾及或有意无意忽视隐性职业素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从教育体系的缺陷看: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包括中职、普高甚至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错过了职业意识的最佳发展期。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阶段为0—14岁,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我国现代职教先驱黄炎培在20世纪初也提出过“小学职业陶冶—初中职业指导—高中后职业培训—就业后职业补习”的职业教育体系,认为应该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基础教育。[1]目前职业启蒙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职业意识普遍缺乏,如果说,普高学生还有大学阶段为缓冲的话,那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从中职教育的现实看:首先,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过分关注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忽视隐性职业素养。从计划到课程、教学到管理、学习环境到生活环境大多围绕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来组织实施。学生90%的在校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相关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常常被漠视或因缺乏有效考核的引领,导致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指导与针对性教育。第三,中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差;是非标准模糊,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自卑心理严重,心理品质差等学习素养的缺陷,也影响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的训练效果。

从文化的视角看。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学徒制,发轫于工业化,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有学者指出:“说到底,职业教育也是文化育人,工业文化育人。”如果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工业文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界定:“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2]由此不难看出,职业素养就是工业文化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国传统教育的源泉是耕读文化而不是工业文化,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社会教育内容中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淡薄,缺乏工业文化氛围,进而导致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素养的缺失。

二、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首先,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增速换档、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等三大特点。这预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繁重任务与严峻挑战,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制造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在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等领域有所作为,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

其次,是适应职教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

最后,是适应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职生就业的稳定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高位就业相对缺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不能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纵观世界知名企业的用人理念可以看出,真正涉及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多,大多是情感、意志、价值观、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知名企业如此,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也大都如此。中职学生只有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与用人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就业环境与就业竞争,才能在初始就业后,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探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考

1.关注源头工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了本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它制约着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策略,左右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明晰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充实完善相关课程;强化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素养与其它学科课程及实习、实训课程的融合。在各学科课程教学要求及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职业素养因素,使职业素养提升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

2.建立相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学校要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中职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从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指导、协调、考核。职业发展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视角,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的相关课程,组织开展职业素养提升的相关活动,协调与企业、社会的相关合作、交流、研讨,全方位、多视角指导、协调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3.注意系统思考,强化分步实施。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思考,整体布局,分段实施,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谋划各阶段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使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如在时间维度上,入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中间阶段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纪律与职业态度;实习实训阶段,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职业作风的整体提高。

(二)明晰教育重点,促进素养提高

1.注重职业理想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对中职教育而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学校通过各种专题报告会、专业图片展、专业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行业、企业、专业的前景,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求;第三,要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学习计划;最后,要督促学生增强规划、计划的执行力,始终按职业发展规划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意识,做好择业与就业准备。

2.彰显职业学习特点,强化职业习惯养成。中职学生职业习惯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教育过程无论是情境还是过程都与职业习惯脱节。职业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3]从学习目标与内容看: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强调学以致用;从学习方式看,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从学习条件看,职业任务情境的影响与感悟优于单一知识信息的灌输;从学习的结果看,胜任职业实践任务重于通过理论考试;从提升职业素养的视角来看,为使中职学习与职业岗位有效对接,需要彰显职业学习特点,密切职业学习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强化职业习惯养成。中职学校通过学习场所的改变(由单一的教室变为教室与实验、实习基地的交替)、职业学习情境(职业现场情境与模拟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习、训练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组织,突出学习的出发点是具体行为,最好是学生自己实施的具体行为或者对其它行为的理解,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教学过程改传统的“学后做”为“做中学”,强调做学合一。[4]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职业素养养成平台。中职学校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职业素养养成平台。首先,校企联动,有效推进“双主体”培养;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第三,校企联手,共建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基地,“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5]通过这种交替,使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4.重视文化建设,提升职业素养。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6]对中职教育而言,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使其理解和懂得企业文化,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守纪、诚实守信、安全生产、注重质量、服务顾客等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7]其次,重视工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学校建设,尤其是实习、实训环境建设,要与工业文化、企业文化高度融合,使实习、实训环境充满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气息与韵味。第三,重视活动引领。校企互动,通过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学习行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他们就业创业信心,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认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启蒙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J].职教通讯,2015(19):76.

[2]余祖光.培养具备工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N].中国教育报,2011-05-09.

[3]刘德恩.职业学习理论初探[J].职教通讯,2005(3):8-11.

[4]孔祥富.“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思想对中职德育之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26-2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6][7]余祖光主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序.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