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乒乓球比赛中运用发球抢攻战术实效性分析
——以52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运动员为例The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to Use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ttack Tactics——In the 52 World Championships Men's Team Final China Athletes as an example

2016-03-21伍方佳周道平侯光明磊WUFangjiaZHOUDaopingHOUGuangmingetal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乒乓球实效性分析

伍方佳,周道平,侯光明,黄 磊WU Fangjia, ZHOU Daoping, HOU Guangming, et al



乒乓球比赛中运用发球抢攻战术实效性分析
——以52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运动员为例The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to Use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ttack Tactics——In the 52 World Championships Men's Team Final China Athletes as an example

伍方佳,周道平,侯光明,黄 磊
WU Fangjia, ZHOU Daoping, HOU Guangming, et al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5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运动员马龙、张继科、许昕的发球抢攻战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运动员发球落点大部分以对手的近网右半台短球为主,底线长球为辅。在发球旋转上主要以近网的侧下旋球,并结合转与不转球迷惑对手。其中主要得分技术是正反手弧圈球,且以正手弧圈技术为核心,稳定性强,威胁大,在比赛中能占据一定优势。

关键词:乒乓球;发球抢攻战术;实效性;分析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video statistic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52nd session of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men's team final Chinese athletes Malone, Zhang Jike, Xu Xin aggress tactics in-depth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nese athletes serve point down most of the opponent's net nearly right and Taiwan short balls based, supplemented by the bototm line of prorate spheroid. In the service network are nearly on rotating side backspin, and turn and not confuse opponents’ ball. The main technology of scoring is is backhand loop drive and to forehand loop technology as the core, strong stability, threat, in the game can occupy a certain advantage.

Key words:Table tennis; Attack tactics; Effectiveness; Analysis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简称“世乒赛”,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办的一项高水平世界乒乓球大赛,象征著乒乓球运动的最高荣誉。随着乒乓球运动规则、打法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乒坛中若想要取得辉煌,就必需在比赛中率先得到抢攻的机会,化被动为主动。而发球抢攻是乒乓球运动战术之一,是比赛中力争主动、先发制人的一种战术。运动员利用发球的旋转、落点变化以及稳定的单项技术来控制对方,使其回球较高,然后再以有力的扣杀或用前冲弧圈球等技术进行攻击,常能取得主动或直接得分。正因为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发球抢攻战术运用得当,最终获得冠军,取得男团七连冠。本文对2014年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运动员发球抢攻战术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的训练及比赛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马龙、张继科、许昕3位中国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选取5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具有代表性的比赛场次(男团决赛)对中国运动员的发球抢攻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录像统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从2004-2015年有乒乓球技战术统计、乒乓球运动发展现状以及新规则对乒乓球技术影响等方面的论文20余篇;参考《乒乓球——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乒乓球的旋转》《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国内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等多部论著,为本文撰写提供文献支撑。

1.2.2 乒乓球三段指标评估法 本文采用了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乒乓球组吴焕群三段指标评估法中对52届世乒赛男团决赛进行技、战术的分析与评估,将比赛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分为3段,即发抢段(第1,3板),接抢段(第2,4板)与相持段(第5板与5板以后);本文对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各项得分手段在各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依次对中国运动员在各段的得分率与失误率进行统计与比较,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中国运动员在各段的得分效率。

1.2.3 访谈法 走访吉首大学体育学院乒乓球相关教师,广泛征询意见,使研究更加准确与深入。

1.2.4 录像观察法法 观察了2014年52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队3位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对他们的发球抢攻的技术特点有直观上的了解,并进行详实和细致的总结和分析,具体比赛场次如下:

表1 52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具体场次

1.2.5 数理统计法 对录像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比率计算,量化运动员各项技术指标使用情况,并使其呈现一定趋势,为对比分析提供依据。采用乒乓球比赛经典三段技术统计法将每一位选手最后一次击球的得分率和使用率作为技术指标,根据各段技术得、失分统计,对选手进行技术诊断,找出长处和不足。各段率的计算公式为: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抢攻的落点及旋转情况统计分析

从表(2)得知,马龙与波尔的比赛中,马龙在选择发球落点时主要是以近网的短球为主,左半台的落点为67.8%,占了发球总数的一半之多,并结合右半台半出台球,增加发球的落点变化,其目的也非常清楚就是为了限制对手的进攻性技术的施展,防止接发球被攻情况的过早出现,以此为基础为第3板球的抢攻打下铺垫,并争取比赛的主动权。马龙在与奥恰洛夫的比赛中左半台近网短球的使用率为20%,右半台球的使用率为68%,右半台落点的使用率为12%,且得分率均在50%以上,其中左半区的长球,右半区的半出台球,中路的半出台球号得分率分别为75%,80%和100%。从表(3)发球的旋转上来看,马龙在与波尔的比赛中侧下旋与下旋球的使用率为53.6%、35.7%。主要是以侧下旋球为主,并结合侧上旋和不转球的配套,造成对手接发球质量的大大降低,给自身创造有利的进攻条件。数据中得分率的情况也反应了马龙的发球在比赛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发球抢攻战术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与奥恰洛夫发球的旋转分析得知,马龙主要以侧下旋球为主,配合侧上旋球与加转下旋球的配套发球,其中侧上旋球与下旋球的得分率分别高达75%和100%。由此可看出,马龙的发球变化还是比较多的,近网短球,中路半出台球以及底线长球和旋转的配套发球体系给对手的接发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大大降低了接发球的质量,给自己在比赛中创造了许多的进攻机会。

表2 马龙与波尔、奥恰洛夫在决赛中发球抢段落点得分技术统计表

表3 马龙与波尔、奥恰洛夫在决赛中发球旋转得分技术统计表

表4 张继科与奥恰洛夫、许昕与弗朗西斯卡在决赛中发球抢段落点得分技术统计表

表5 张继科与奥恰洛夫、许昕与弗朗西斯卡在决赛中发球旋转得分技术统计表

从表(4)中得知:张继科在比赛中主要采用的是近网短球,落点分布于右半台其中右半区长球落点的使用率达到了54.8%,但其得分率仅仅只有29.4%。右半区短球和半出台球的得分率分别为33.3%和50%。说明张继科的发球落点较集中,变化不够多,并没有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威胁。许昕发球的落点分布比较均匀,以近网短球为主,使用率为56.5%,配合中路半出台球以及底线长球使用率分别为31%和13%。从表(5)中分析得出,张继科发球的旋转主要是以侧下旋球为主并结合侧上,下旋以及不转,但除了侧下旋得分率为50%,其他旋转得分率都为0。由此可见,一方面,张继科发球旋转质量不够高,没有限制对手给自己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德国选手奥恰诺夫接发球的犀利,能够采用合理的接发球手段进行回击,使自己在比赛中占有主动地位。许昕在发球的旋转上变化很大,主要是以侧下旋球为主,能够很好的控制对手的接发球进攻技术,他既有转与不转的变化,又有线路长短的变化,而且还有落点的变化,再加上许昕自身身高和力量的优势,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发球抢攻的成功率。许昕发球各旋转的得分率都在50%左右,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下旋球得分率高达77%,可见对手对于许昕的发球采用的接发球没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2.2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抢攻单项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前三板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一个相持能力见长的运动员,前3板如果不够硬,便谈不上相持特长的发挥了。发球抢攻战术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重要战术之一,它是一种最能体现快速和积极主动进攻的战术。发球抢攻战术是前3板技术争夺激烈的集中体现。高质量的发球可以直接得分或是降低对手的接发球质量,限制对手的接发球进攻,为第3板球创造条件。从技术的类型上来说,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进行性技术、控制性技术和防守性技术。

表6 马龙对阵波尔发球抢攻单项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表

由表(6)可以看出,在马龙与波尔的对战中,马龙使用率最高的是反手拉球技术,使用率为23.1%,得分率为50%,成功率为50%,较稳定。其次是侧身拉,使用率为19.3%,马龙在比赛中使用了5次侧身位拉球,成功率为100%,得分率高达80%,这项技术是马龙的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拉球的质量和稳定性都非常的高,可以看出马龙在比赛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整场比赛中马龙第3板的进攻性技术使用率为60.4%,进攻意识非常的强,在比赛中占据了相应的主动权,扰乱了对手的比赛节奏。在对于回球质量高不能及时上手抢攻的球,马龙在控制方面也表现不俗,其中正手摆短的得分率为66.7%,说明马龙在被控制后也能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找机会进攻。

表7 张继科对阵奥恰洛夫发球抢攻单项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表

由表(7)可以看出,在张继科与奥恰洛夫的对战中,张继科第3板的进攻性技术的使用率为62.9%,控制性技术使用率为22.3%,防守性技术的使用率为14.8%,其第3板球的稳定性也比较稳定,除反手的推挡技术成功率只有25%外,其余各项技术稳定性均在66.7%以上,但张继科第3板球的得分率却不高,进攻性技术使用率最高的反手拉得分率仅只有28.6%,由此说明在本次比赛中张继科虽然发球抢攻意识强,能够积极采用的抢攻战术,主要应用反手拉球技术及反手拧球技术来牵制对方,但回球的质量并不是很高,被奥恰洛夫快速、大力量、高质量的回球所克制,在下一板连续抢攻上逐渐失去了优势,由主动陷入了被动。比赛中张继科对于奥恰诺夫凶狠的打法出乎意料,非常的不适应。张继科在训练中应多加强对于高质量回球相持段的练习。

表8 许昕对阵弗朗西斯卡发球抢攻单项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表

许昕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直拍选手,世界排名第一,在与弗朗西斯卡的对战中(表8)我们可以看出,许昕在高质量的发球下,寻找机会进行抢攻,在第3板技术的运用中成功率均为100%,无一失误,稳定性相当的高,进攻性技术的使用率高达80%,有极强的进攻意识,直拍选手最重要的就是前3板,主要得分技术在于其正手技术,不论是发球,台内球的控制,还是近台的抢攻都优于横拍选手,但到了相持阶段便不占优势了,反手技术是直拍的弱点,虽然直拍横打技术的出现更加完善直拍的技术结构,但较横拍而言,仍处于劣势。许昕在比赛中正手技术的使用率为90%,其正手拉球及侧身拉球占到了60%,得分率分别为50%,83.3%。反手技术的使用率为10%,其得分率和成功率都高达100%,由此说明在比赛中许昕能够很好的掩饰住自己反手的弱点,充分发挥自身正手技术的长处,在比赛中完全占据了主导,只要对手在接发球中质量稍微不高许昕就会抓住机会进行抢攻。

从表(9)我们可以看出,马龙在面对打法凶狠的德国选手奥恰洛夫的对战中,马龙正手技术的使用率为60%,反手技术的使用率为40%,正反手技术的稳定性均为100%,说明了马龙技术打法的全面性及稳定性,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侧身位拉球使用次数为7次,得分率为57.1%,马龙采用良好的发球,为第3板球创造机会,侧身位拉球仍是马龙的主要得分手段,这板球速度快,力量大,旋转强,有一定的突然性,给对手造成了一定压力。在与奥恰诺夫的反手相持中马龙也占到了上风,马龙不仅在进攻上凶猛,而且控制与防守上也做的非常出色,劈长和推挡技术的得分率都很高,然后接发球连续抢攻正手拉弧圈球和反手推挡技术的使用率分别是75%和25%。在比赛中马龙采用高质量的发球控制对手的进攻,找到机会能够积极的上手进攻,并且马龙正手持续进攻能力强,速度、旋转和力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马龙步伐矫健,能迅速跑到位,第3板的攻击范围遍布了整个球桌,较第1局与波尔的对战,在此局的比赛中,马龙越打越有信心,马龙这种积极的抢攻意识给对手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终以3:0击败对手,为中国队取得了世乒赛的冠军。

表9 马龙对阵奥恰洛夫发球抢攻单项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表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发球可以直接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为抢攻创造条件,抢攻是争夺比赛主动权的关键。然而要发挥抢攻技术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球的质量,同时要做好发球和抢攻的衔接,发挥抢攻技术的质量,当今优秀球员在发球抢攻环节上手段丰富,处理球的能力也逐渐变强,因此,对发球抢攻战术的执行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中国运动员在发球落点上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右半区,3名运动员都是以近网短球为主,近网短球的使用率达到了50%以上,底线长球调动对手为辅,且多为侧下旋和加转下旋,偶尔结合不转及上旋球迷惑对手,从中国运动员发球的综合情况上来看,中国运动员发球的落点和旋转结合的较好,主要是近网的侧下旋球,发球的质量较高,对手不易采取进攻性的接发球,很大程度上回球质量不高,为下一板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中国运动员在发球抢攻的技术运用上,主要是运用正手拉弧圈球为主,正手弧圈球在比赛中的使用率最高,也是中国运动员主要的得分手段,得分率均在50%以上,尤其是侧身位拉球稳定性以及球的质量都相当的高,在比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龙在两场比赛中侧身拉的得分率分别为80%和57.1%,作为直拍选手的许昕在第3场比赛中侧身拉的得分率高达83.3%,相对于而言,张继科在比赛中正手弧圈球技术运用较少,使用率仅有14.8%,且得分率低,在与对手反手的对抗中也处于劣势。相比之下,3名中国运动员在反手技术上的进攻能力不如正手,在比赛中不够稳定,失分较多。

3.2 建 议

(1)通过对2014年世乒赛团体决赛中国运动员对德国运动员的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发球抢攻战术运用的研究,得出高质量的发球时抢攻的基础。中国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与训练中,应更加注重发球质量的提高以及落点变化,发球方式的多样化,加强对发球落点及旋转的控制。

(2)中国运动员应提高发球后抢攻技术的稳定性,保证发球抢攻的高命中率和高杀伤力,在平时训练中,应着重加强反手进攻技术的训练,确保正反手的连续进攻。对台内小球的处理要灵活多变,为发球后抢攻技术的多样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3] 乒乓球进攻类型打法比赛战术制胜模式构成及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6(3):123~127.

[4] 世界乒乓球优秀男子进攻型打法选手发抢段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3.

[5]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2~113,223.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乒乓球实效性分析
乒乓球悬浮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跳舞的乒乓球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靠拢的乒乓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