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积累,愉快习作
2016-03-21四川省资中县骝马镇玉带小学刘家路
四川省资中县骝马镇玉带小学 刘家路
注重积累,愉快习作
四川省资中县骝马镇玉带小学 刘家路
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作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搜集并整理素材。这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和谐、快乐的习作学习氛围,灵活巧妙地把习作指导融入学生生活。
观察 积累 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笔者表达和与人交流。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小学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必须把握好习作教学这一关。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重视习作教学,提高习作教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小学生作文教学做出如下反思:习作教学成功之举贵在积累。
一、在字、词、句等细微处积累
习作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的情况。这是因为学生平时的素材积累不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基本的字、词、句中找精妙处,联系上下文分析,指出文字在此处的“奇妙”所在。学生领会后,记忆很深。每单元的词语盘点,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课文中的字、词、句、篇、章布局都可纳入学生的习作积累之中。
二、不放弃任何一篇课文,课文是最好的范文积累
每个单元课文的专题不一样、内容不一样、表达形式不一样,这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借鉴空间。每个专题的文章都是学生习作的最精妙范文。笔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表达意图,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例如,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笔者让学生学借物喻人的写法,把它和上学期学的《白杨》文章作比较。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范文做参考,加上自己的领悟,练习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写《荷花》,有的学生写《桥》,有的学生写《粉笔》。尽管学生自选的命题不一,但他们都能“借物喻人”,很好地练了一次笔。
三、习作的源头——深入生活,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在生活中易于积累。学生习作的内容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笔者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他们及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有一次,一个学生告诉笔者班上有学生钓龙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在观察其他同学钓龙虾后写一篇作文。笔者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学生们欢呼雀跃,邀请笔者参与。笔者适时指导观察,学生们如鱼得水,一边快乐地玩着,一边有目的地观察、思考。钓龙虾结束后,一篇篇各具特色的《钓龙虾》杰作“问世”了。这就是生活为他们积累了素材,提供了习作空间,使学生在习作的天空中自由快乐地飞翔。
四、学生多练习是积累的量变过程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多练。笔者不拘泥于教材上的练笔安排,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时间,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环境、不同心境,随时安排学生练笔,形式不限。学生可以写日记,可以写读书笔记或周记。学生通过多联系,“积流成河,积土成丘”,逐渐积累习作素材。
五、习作后集体互评、认真修改是积累的升华
作文后,教师会让学生自评、自改、自悟。如果作文内容属必改之列,笔者会先做好综合评定标准,再由学生集体评定、修改。
首先,笔者让学生互相认真阅读习作,交换优点,评价习作中的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其次,笔者先让学生互相查找缺点,指出同学习作中的不足,如错别字、病句等。然后由本人小声“读文”,优美处大声读,品读、反思别人的评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思考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中肯建议。最后,学生们一起交流心得。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一组推荐一篇“美文”,与大家一起欣赏,由习作负责人根据小组计分上缴教师。学生公开评析、认真修改,思考下次作文的要求及目标。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学生集体互评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各小组时间分配不均衡、小组内部各成员能力水平有差异等。为此,笔者今后将加倍努力探索、完善习作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影响下,笔者要认真把好小学生习作关,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积累习作素材,使学生在教师合理的习作指导下,学会自由表达。
[1]李 攀.学会观察注意积累提倡写实作文[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
[2]李海丽.浅谈高中作文应注重素材积累[J].学周刊c版,2011
[3]邱 杰.如何促进学生回归习作的主体地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
[4]曹 雪.注重积累夯实写作[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5
[5]李建国.注重积累有效指导乐于写作[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