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与航海精神
2016-03-21大连海事大学刘信龙
大连海事大学 刘信龙
同舟共济与航海精神
大连海事大学 刘信龙
摘 要: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由海洋覆盖,世界经济的百分之九十靠海洋完成,如果没有海洋运输,世界上一半的人将挨饿,另一半的人将受冻。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是航运经济的竞争。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是航海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格局中彰显作用的新时期。航海精神是航海事业发展前进的内在支撑。航海精神中最核心的内涵当属“同舟共济”。
关键词:航海精神 内在支撑 同舟共济
一、航海精神
1.精神的含义
一般意义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状态,表现为人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取向以及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航海精神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从事有关航海领域的实践基础上,由人类创造的航海文化所造就的与海洋的状态、特性及其所展现的气质相符合的一种支持、引导人全面发展的意志和心理状态,是从航海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它是在人类一般文化基础上,人类对海洋的表象、特征、实质等各方面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合乎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特有的思想品质和强大的思想动力,表现出在航海领域中人自身、人与人及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精神层面的要求。
2.航海精神的内容
航海精神源于大海。它与海洋的广袤、富足、神秘等特质是无法分开的。从最古老的依海捕鱼而生,到现在数十万吨级船舶、海上钻井平台,航海精神是基于大海和人类的互相作用的基础上的,因此航海精神之广博,难有丁卯定论。
航海精神大致包括: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志在四方,热爱和平,传播友谊,不畏艰险,敢于冒险,坚持不懈,勤劳勇敢,图强报国,乘风破浪,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忠于祖国,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热爱远洋,乐于奉献,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崇尚自由,互惠互利,志在千里,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孜孜不倦,披荆斩棘,百折不挠。
3.古时的航海精神。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三十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船队包括官校、旗军、勇士、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阴阳官、医士、铁锚、木埝、搭材等匠、水手、民艄,共27800余人。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也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时年62岁,永远地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郑和的敬业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文明。
二、同舟共济
1.“同舟共济”的来源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人和越国人互相厌恶,但是同船渡河的时候,如果遇到风浪,他们互相救助就如同左右手那样。古人尚且明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作为未来中国航运的中坚力量,我们更应该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同舟共济”的历史意义。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就是典型的“同舟共济”的例子,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面对兵强马壮的曹操,团结协作,最终大破曹军,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更是“同舟共济”的典范,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放下昔日恩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船员对“同舟共济”认识的紧迫性。菲律宾海岸警卫队2015年4月12日称,一艘中国货船11日在菲律宾苏禄海上发生凶杀案,中国船员2死1伤。该船船长向菲政府紧急求救后,受伤船员在菲海岸警卫队协助下被送往菲南部三宝颜医院救治。这艘船船名为“MV Qing May”,注册地为利比里亚,实际为中国公司所有。货船共有25名中国船员,事发时正满载铁矿石从澳大利亚驶往中国。途经菲南部海域时,一船员持刀将两名同伴砍死,并把另一人砍伤。船长不得不向菲政府寻求紧急医疗救助。这个事件反映出船员对职业和对航海精神的认识不足。因此,对船员航海精神的培养,尤其唤醒船员队伍对于“同舟共济”的精神认同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难事故中的80%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只有从以往的海难事故中探索、分析出发生海难事故的最可能原因,才能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减少海难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实现“ISM规则”的最终目标。
三、结论
航海精神是人类精神中行业精神的一种。这种精神在造就一名优秀航海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舟共济作为航海精神的精髓,不仅折射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更是我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文化软实力重要特征。航海类学校在培养船员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同舟共济的理解和航海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辛加禾.航海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张先状.船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
[3]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