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中兴临济宗的贡献
2016-03-21欧阳镇
欧阳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29)
虚云和尚中兴临济宗的贡献
欧阳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29)
关于虚云和尚中兴临济宗的贡献,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承续法脉,而且通过付传法卷的形式为后世佛法复兴奠定基础。二是修复祖庭。虚云和尚辛劳一生,重建大小寺院庵堂达八十余处,其中著名的祖师道场有: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韶关南华寺、乳源云门大觉寺、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等六大名刹。三是培养人才。虚云和尚自觉担起培养青年僧才的重任,积极创办佛教学院,先后开设了滇西宏誓佛教学堂、鼓山佛学院、曹溪南华戒律学院、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等,培育了佛教后备人才。
佛教;虚云和尚;临济宗;贡献
虚云和尚(1840-1959)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高僧,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他十九岁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披剃。二十岁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虚云老和尚作为禅门的一代宗师,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发展影响重大。在近代禅门极度寥落的境况下,他不但历坐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古刹,重建大小寺院庙堂80多处,而且以一身承嗣禅门五宗,续绝起衰,重振禅风。在弘法中,他随机教化,弘宗演教,传法立规,座下剃度、得法、受戒、受皈依弟子逾百万人,且遍布海内外,俾使传统佛教在“中国五千年未见之变局”的时代浪潮冲击下维系法脉于不绝,可谓是中国近代禅宗史上的中兴祖师。黄心川先生在《虚云老和尚的佛教领袖作用》一文中对虚云和尚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指出:“虚云老和尚只是重新发扬了历代祖师的事业,一步一脚印地踏实去做,给佛弟子树立了以身作则的榜样,于是他得到了佛门的认同,成就了一番大事。”①释纯闻主编:《虚云老和尚佛学思想研究论文集》,云居山佛学研究苑,2009年,第1页。虚云和尚接续禅门五宗,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虚云和尚对中兴临济宗的贡献。
一、承续佛教法脉
禅宗自宋代以后,临济宗、曹洞宗独盛,沩仰、云门、法眼三宗衰落。清道光时临济宗、曹洞宗也开始衰微,为了振兴禅宗,他一身肩挑禅宗五脉,分别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祖、曹洞宗第四十七世祖、沩仰宗第八世祖、法眼宗第八世祖及云门宗第十二世祖,致使禅宗法系一脉相承,一枝五叶重发茂盛之新芽,为现代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禅理、僧才与道场基础。
在佛教中,宗派法脉的传承,依靠前辈“传法”、后辈“接法”而延续下去。“传法”、“接法”有古老而深远的意义。佛法是注重传承的,在师资授受的传承中,以后发展为“付法”说。禅宗的“付嘱正法”,是付与一项神圣的义务,有维护佛法的纯正性,使佛法久住而不致变质、衰落的意义。这就使得祖师大德们在佛教的发展中,形成了佛法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中心,往往由一代大师,负起佛教的摄导与护持的责任,成为佛法的表率与准绳。承嗣禅宗五家法脉的虚云和尚正是起这样作用的一位大师。
临济宗创始于临济义玄禅师,经过千余年的传承,成为禅宗五家七宗中最为兴盛的宗派。虚云认为:“厥后五宗,惟临济一门,出马祖后,于今最盛”。①《临济正传虎丘隆禅师碑》。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论述虚云和尚对临济法脉的承传。虚云和尚上承临济义玄—兴化传奖—汾阳善昭—昭觉克勤—虎丘绍隆—幻有正传—鼓山妙莲觉华,为第四十三世。虚云和尚披剃、受戒、嗣法皆于鼓山,其剃度派名“演彻”,属临济宗“常、演、宽、宏”之“演”字辈。虚云和尚承传临济宗派的具体情况如下:
妙莲觉华,德清性彻,本明,演说自性,宽法佛忍,真心,佛耀本动,贞心本如,本湛青持,宽远,宽定,本悟演遍,宽印,本鉴,本善,本净,本达印玄,本昭圣空,本晖,本定复兴,本性,本妙知定,本焕乘妙,本宗净慧,本然传士,常修,常源,常妙,常本慧青,一诚常妙,海音常道,常参界明,寂妙,寂靖惟贤,传心心性。
虚云和尚受临济衣钵,并使之光大。据叶兵《虚云和尚承嗣禅宗五家法脉的因缘》一文之考证,虚云和尚从剃度方面是按临济宗智祖系的字派排辈,是妙莲和尚的曾孙,按剃派源流诀,其师常开法师为其取法名演彻,为五十四世。虚云和尚收剃徒或俗徒,取名用“宽”字,其后按:“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的次序取用。此派虚云和尚子弟中比较著名的比丘僧有宽鉴佛渊、宽照佛光(惠光)、宽律佛行、宏妙灵源、惟柔知刚(圣严)等,比丘尼有宽敬佛成、宽能佛纬、宽航佛海等,居士有宽贤(岑学吕)、宽筠(汤瑛)、宽镜(朱镜宙)等。虚云和尚从妙莲和尚处接临济宗衣钵,作为妙莲和尚之法子,是按临济宗龙池系法派,为四十三世,法号虚云性彻。按此派所传临济法嗣,虚云为嗣法人取法名均用“本”字,其中著名者有观本明一、本然传士、本焕乘妙、本昭圣空(意昭)、本达印玄(体光)、本妙知定、本宗净慧、常妙一诚、常道海音、常参界明、常彻惟觉等。总之,四众弟子前后得戒度者万余人,乞戒皈依者百十万人。可以说:“五宗嗣法弟子,弘法五大洲,剃度与皈依者有“宽字满天下”之称。”②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年,第312页。虚云和尚承续临济法脉,光大宗门,贡献良多。
虚云和尚十分重视祖师著作的整理和法脉传承的考订。在祖师著作的整理上,虚云和尚先后修补增订《佛祖道影》、编撰《法系考正》、《校正星灯集》,增订《鼓山列祖联芳集》。《佛祖道影》原为明末清初永觉元贤和为霖道霈住持鼓山时相继编修而成,共收祖师像、赞122尊,至虚云住持鼓山时,仅存117位,像、赞也参差不齐。虚云和尚在禅诵之余,多方收集资料,并与原苏州玛瑙经房所刊的守一大师本相参照,增刻祖师画像至310尊,将原传、赞阙失者补全,于1935年刊刻流行,题名为《增订佛祖道影》。《鼓山列祖联芳集》为宋代时鼓山的住持庆麟禅师所著,记载鼓山历代住持的生平与事迹,后代又陆续增补至明代的简翁禅师。虚云和尚根据清代黄任本《鼓山志》和碑刻等资料,将此书修补完成,题名为《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该书称,自性聪以上,“凡可数者九十代,大皆属于南岳。博山无异来祖嗣法寿昌,来主兹山,经明清两代,奕叶相传,则皆曹洞法脉,无有紊乱”。③虚云:《增校列祖联芳集》案语,鼓山刻本,1936年重印版。又于其中附载《禅宗五宗源流》,为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法脉各续演五十六字,为今日禅宗丛林所遵奉。由于明末清初以来鼓山为曹洞宗的重要祖庭,所以此书对研究曹洞宗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虚云和尚将所嗣诸宗法脉代代相承,繁衍不绝,所传临济法脉的有:本明海灯、观本明一、本焕乘妙等,再传法孙有一诚常妙、瑞觉常亮、常彻惟觉等数十人。这些法子、法孙中,大都继承虚老的法脉,弘化一方,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栋梁,如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传印法师,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的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咨议委员会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方丈净慧法师,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云门山大觉禅寺方丈佛源法师等等,他们继承虚云的禅风,住持道场,培养僧伽,弘法利生,为中国当代佛教建设之中流砥柱。虚云的弟子中,有的甚至走出境外弘法,如宣化度轮、妙慈法云、宣圣悟法等分别弘法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国,宣玄圣一、宣明心明、宽心普月等则弘法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地,为当今世界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看出,虚云和尚所传法脉,影响远及当代,亦将在未来遍地花开。
虚云和尚为了维系汉传佛教种子,通过付传法卷的形式为后世佛法复兴奠定基础。虚云和尚认为付传法卷很重要,如果付传法卷不如法,“这样一来,所以有今日宗门衰落,全由后人滥传法嗣的现象”,那么其危害是相当大的。因此,虚云和尚付传法卷的方式很独特,在怀西《师尊对我一生的影响——为纪念虚云老人上生内院百日而作》一文中有详细的叙述:“今日我传法给你们,因见你们平日真心为常住,道心亦很不错。若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前程不可限量。由于你们都很年轻,而不以公开方式,而暗中传法,并不是像外道有什么秘密法,不给旁人知道;主要是常住人多,假如公开,恐怕人人要求传给他们,便成滥传法了。有几位菩萨,好几次私来我房,跪在地上,要求我传法,我都不答允。”虚云和尚之所以采取秘密传授法卷,这是特殊时期的方便之举,也反映了他注意留意培养堪当大任之僧材的远见卓识。怀西接着写道:“当时我和惟贤二人跪着,静听开示源流之后,老人命我们合掌,将法卷开了。把历代祖师传至老人的法卷上所写,念给我们听,并加一一解释清楚之后,才将法卷交给我们,再礼佛三拜、礼谢老人。这样便成了老人门下的法徒。我是传曹洞正宗第四十八代圣扬复华禅人。表信偈曰:‘复还本有真空体,华开见佛觐心皇。圣智圆明常不昧,扬和梅绽遍界香。’这是法牒上老人自做的一首偈。”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0分册《追思录》,第315-316页。从此可以看出,虚云和尚付传法卷是极为慎重的。现当今海内外最具影响的长老尊宿如圣一、净慧、传印、一诚,及已去世的宣化、本焕、佛源等均为虚云和尚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成为中国当代佛教的中流砥柱,这与虚云和尚的善巧付传法卷是分不开的。因此,黄心川教授在《虚云老和尚的佛教领袖作用》一文中指出:“今天,中国佛教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领导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僧伽领袖,都是得益于虚云老和尚法荫的法子,甚至可以说,主导佛教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就是当年虚云老和尚播下的种子。例如,本焕长老修寺建庙功德唯大,一诚会长坐禅修行堪为模范,净慧法师发展文化影响深广,传印法师从事教育弟子天下。这四位高僧都是虚云老和尚的法子,他们长期在虚云老和尚的身边,受到多年的薰染,培养了正信,磨炼了意志,成就了事业,印证了‘名师出高徒’的名言。”②释纯闻主编:《虚云老和尚佛学思想研究论文集》,云居山佛学研究苑,2009年,第1页。
二、修复道场祖庭
道场是三宝标帜,安僧办道的基础。因此,中兴临济宗,不仅要秉承临济宗精神,延续其宗门法嗣,还需要丛林道场之建设,古刹之重辉。在社会动荡和庙产兴学等重重困境的情况下,虚云和尚深感禅宗道场多有废圮,又受战争摧毁,禅门衰微,于是发愿中兴十方丛林,重建名刹。虚云和尚一生奋力兴建十方丛林无有休歇,实为“挑雪填井无休歇,龟毛作柱建丛林”。虚云和尚兴建僧众安居修行的场所,光扬佛法的阵地,其建寺安僧的业绩可谓空前,对近代中国佛教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虚云和尚辛劳一生,重建大小寺院庵堂达八十余处,其中著名的祖师道场有: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韶关南华寺、乳源云门大觉寺、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等六大名刹。
云南鸡足山祝圣寺,原名钵盂庵,又名迎祥寺,光绪皇帝于1906年赐名“护国祝圣禅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宾川县鸡足山。这是虚云和尚早期修建的一个寺院。虚云和尚于1889年、1902年两次到云南鸡足山朝拜迦叶尊者,但当时鸡足山佛教已衰败至极,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孙相承,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并不留单。所以他发愿在山上建一座十方寺院,以接待朝山者。1904年,虚云和尚来到云南鸡足山,开始兴建钵盂庵,重振鸡足山迦叶道场。
光绪三十一年(1905),虚云和尚六十六岁,为重修寺宇,历经艰辛,只身前往南洋各地募化。先至缅甸,礼大金塔,后转槟榔屿,朝极乐寺,旋抵吉隆坡,一路讲经不断,广结海内外善缘,募捐兴修寺院,度化四方。经过艰辛努力,于国内乃至南洋等地募得建设资金,终于使鸡足山这一禅宗初祖师迦叶的道场得以重兴。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京迎取藏经,获得朝廷的恩崇,加赐迎祥寺为护国祝圣禅寺,并获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和如意等,并受赐“佛慈洪法大师”之号。虚云和尚花了4年时间,中兴了鸡足山祝圣禅寺,祝圣禅寺开单接引诸方学人,接纳四方朝山僧众,安定真修的佛子,“以挽救滇中僧众”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7分册《年谱》,第50页。尽十方丛林之责,树立丛林之风,从此改变了鸡足山没有十方丛林、只有本省子孙寺院的状况。此后,虚云还修复了西竺寺、兴云寺和下洋罗荃寺等寺院。
在修复祝圣寺期间,虚云和尚针对当地出家人不懂法事仪规之现实,参考金山、高昱等诸大丛林的规制,对丛林中各种法务活动的仪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用于指导大众的修行。这些仪规包括《钟板堂当值规约》、《引礼寮仪式》、《告香仪规》、《初坛戒范》、《禅堂法器规矩 (坐香规约)》、《传戒仪规》,《戒期启谏榜式》等。同时,虚云和尚还根据清规戒律,针对寺院各个堂口,制订了一整套规约,将寺院日常管理纳入律制的范围。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云门寺期间。虚云和尚所制订的规约,主要有《共住规约》、《客堂规约》、《云水堂规约》、《禅堂规约》、《戒堂规约》、《爱道堂共住规约》、《衣钵寮规约》、《教习学生规约》、《大寮规约》、《浴室规约》、《农场组织简章》等。这些规约,在虚云和尚的法嗣所住持的道场中,到现在依然被遵循着。在虚云和尚的努力和带动下,鸡足山全山之道风为之一新。
祝圣寺建成后,他立定清规,永改钵盂庵(后称祝圣寺)为十方道场。稍后,在建成昆明云栖寺后,他亲自制订清规《云栖寺万年簿记》,要求寺院永为十方常住,而且“常住永远海单”,也就是不拒绝外来僧众挂单。他说:“住持振兴常住,纵有大功劳,其剃度或法派两派子孙,不得矜功侵占常住,改作法门或子孙丛林,一切财产系属公有。除个人私财外,一概不得侵占。”
云栖寺位于云南昆明西南郊的碧鸡山。传说“阿育王第二太子至此,见碧凤一群,乃居此修炼成道,号碧鸡神,以是名山。”元时中峰明本国师来此开山,名圆觉寺。后人因此有峰名华亭,遂易名为华亭寺。近代以来,寺院因道风不正,日趋荒废,当时的华亭寺周围荒芜破败,其地基被百姓占为坟地,寺院被地方官府售与西人作俱乐部。1920年春,云南省总督唐继尧特派专使诣鸡足山祝圣寺,邀请虚云重兴昆明西山云栖寺。
1922年,老和尚83岁,虚云移锡昆明华亭寺,即多方筹资,开始重建古刹的工作,于施工中,因掘得镌有“云栖”二字之古碑,遂将寺名改称“云栖寺”。虚云老和尚先观山形地势而改正,迁祖塔于寺东,移天王殿向前,佛殿、法堂、僧寮陆续更动。门外凿放生池,池外安七宝佛塔。虚云老和尚带领数十人清理周围环境,将一千左右的坟墓妥善处理,收赎山场林木、庄田百余亩。在寺院的重兴过程中,虚云老和尚亲自督导,重修殿堂,再建山门,凿放生池,修七佛宝塔,并收赎山场田亩。兴建工程,历时三年完工。经虚云重修的云栖禅寺成为云南佛寺之冠。与此同时,虚云和尚还相继在昆明修建了胜因寺、松隐寺、太华寺和招提寺等大小寺院四座。
鼓山涌泉禅寺素称“闽刹之冠”,在佛教界的地位较高,尤其禅宗历史上,都有大德高僧,尤以唐朝的神晏国师为最盛;明清以来,亦不乏人,特别是明末清初无异元来、永觉元贤等住持鼓山涌泉寺,大扬曹洞禅风,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曹洞宗道场。晚近以来,由于戒律松弛,管理混乱,寺院道风日颓,沦为经忏子孙庙,僧人习气垢重。民国十八年(1929)春,虚云和尚90岁,因鼓山达公和尚圆寂回薙染地,应国民党海军部长兼闽省主席杨树庄、前主席方声涛等官绅之邀请,住持鼓山,着手整顿败局以重振祖庭。
虚云和尚整顿鼓山期间,致力于修葺寺院,数年之间,将全寺旧有殿堂楼阁粉刷装修。重建了回龙阁、岁寒楼等。新建放生池、鼎洞、西林庵、平楚庵、华藏洞、桃源洞、云卧庵、白云廨院、南台关帝庙、社益庙等建筑。重砌古石渠,整改道路,把路边原有的明沟全部改为暗沟。同时,添买田亩,创办林场,开垦田地,提倡生产。除寺宇房舍之修复、改建外,虚云和尚主要开展了三件事:
1、整理鼓山文物。主持鼓山期间,虚云特别注意佛教文化建设。涌泉寺内历来收藏有许多经版,但到虚云接任时,因年久失检,保管不善,虫蛀潮霉,多有损毁。有见于此,虚云组织观本等人专事整理,缺者补之,毁者复之。明确要求加上丹黄标签,分简册之部居,考证译撰者人名,记录锓梓的时间。经过数月艰辛劳作,编著完成《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虚云亲自为之撰序。为使四众弟子追踪古人得髓之真传,勿忘先德嘉惠之至意,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将其付梓面世。在整理经版的过程中,发现罕为人知的延祐年间福建陈觉林刻本《大般若经》六百卷、《大宝积经》百二十卷、《大涅槃经》四十卷。虚云命观本等人加以详细核对,查勘三经共残缺四十卷。后来寺中僧众在知客师的倡议下,发心手抄,足其卷数。民国二十一年抄补事竣,虚云很是高兴,看到这三部古本大经,乃焕然复新,自己朝夕肃然,若对古佛也,并亲撰《修补古经跋言》,记述其原委。二年后,朱庆澜居士征得虚云同意,将此三经一并收入《碛砂藏》影印传世。为此,虚云认为此乃扶持正法眼藏之举,功德无量,欣然命笔,撰《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虚云将鼓山涌泉寺藏经补足陕西所藏残缺的部分,使这埋没数百年之宋版藏经又流通于全国。虚云考虑到寺中所藏《佛祖道影》,成书于永觉和尚主法之时,虽在康熙年间曾加修补,但时隔二百七十多年,日久散失,中间多有破损残缺。所留仅有一百一十七位,像、赞也参差不齐。因此,于禅诵之余,虚云组织僧众多方征集资料,派专人赴沪请来《续藏》,从中获益不小,增补诸祖师传记,并使之与原苏州玛瑙经房刊本相校勘与会编,增刻祖师画像至三百一十尊,配齐传、赞,题名《增订佛祖道影》,又亲撰《增订佛祖道影序》,记其因缘,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并刊印流行。在《增订佛祖道影》的编辑即将完成之际,虚云编辑了以记述鼓山列代祖师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鼓山列祖联芳集》。在编辑这些书的过程中,虚云还多方设法寻觅资料,对禅宗的法系分宗列派,溯源导流,把各派辈份整理编辑成文,名曰《禅宗五派源流》,附于《增订鼓山列祖联芳集》之后,亲自撰序,然后一并付印流行。并对其中的内容加以考证,尤其是对有关史籍记述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予以订正,撰成《法系考证》一文。
2、加强常住管理。1931年鼓山涌泉寺僧团中有首座一百多位,知客八九十位,当家十多位,寺中还有耕田僧、力田僧、经楼僧、客寮香灯师等,吃住条件、日常生活均不同,“其中知客一职,尤为肥缺,历届均用钱购,籍以招权纳贿”,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7分册《年谱》,第126-127页。又各私收徒众,结帮争斗。寺中私设小灶,也习以为然,混乱之至。整个僧团体制极为复杂,不易管理。虚云和尚“除旧布新,首座百余人,悉取消之,”②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7分册《年谱》,第141页。取消各自小锅饭菜,一律进斋堂用斋,伙食平等。同时,取消徒有空名闲职的首座、知客数十人。当家、知客,重新选择,其它僧职,无不量才录用,取消空名闲职。落选者为清众,各归寮口,除老弱病残者外,每日参加农禅修持。加强僧值职责,整肃风纪,上殿过堂,出坡参禅,悉遵规制。如有违反,按祖师规约处置。礼请江苏镇江金山寺后堂堂主月霞法师为鼓山首座,兼职主持禅堂;礼请苏州岩山灵岩寺慈舟律师来主持戒律院,教习毗尼,并恢复僧众每月黑白布萨诵戒制。在寺中创设学戒堂,专授戒律,讲说客堂、斋堂、上殿、过堂、普请等仪规。
3、创建制度规章。鼓山是千年名寺,当时沦为子孙庙,规矩扫地,道风颓败。虚云和尚针对山中多上座、机构庞大腐朽、寺职可以公开出售等现象,于1930年正月制订的《鼓山涌泉寺重订安单规则》中重设东西两序,并详细制定了职事的升迁要求:“议新旧职事,均依道德苦行之如何,量才升用,以开贤路。不得以个人关系,要挟保举。亦不得恋守旧职,恃强占利,争大嫌小,避懒偷安,恃功傲慢,不相承顺。违者摈。”③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6分册《规约》,第47页。以期整顿寺规,清理职事,革除陋习,恢复传统丛林的用人、传戒、坐香等制度。同时还制订《共住规约》、《客堂规约》、《云水堂规约》、《戒堂规约》等,颁行《重整鼓山规约》,以制度方式,严格规定遵循十方寺制,不许任何人在寺内私收徒弟,铲除子孙派系;严禁寺中另开小灶,从方丈到沙弥一律过堂;外来客人施主,由客堂接待。虚云和尚在整顿鼓山过程中,还奉持“以戒为师”原则,率先垂范,严守毗尼,虽年过九旬,上殿、过堂、参禅、普请,从不间断,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虚云和尚在整理鼓山事务的过程中,遇到了罕见的阻力,尤其是先前那些通过出钱买得知客之职的僧人们,反对尤为激烈,其中竟有人暗中在大厨内纵火,欲加害于虚云和尚。释印顺在《怀念长老,想起佛教》中写道:“民国二十年,我在鼓山佛学院任教,因此目见耳闻了一些云长老的事行。长老的复兴鼓山,真不容易,阻力是出乎意料的大。劣僧来纵火焚寺,在外的僧侣想凭藉暴力,进山来作住持。他一回云南,就有人去信警告他,如再回鼓山,要置之于死地。还有耸弄疯僧,拿刀去方丈威胁他。”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0分册《追思录》,第50-51页。但虚云和尚铁肩担义,毫不退缩,将个人安危置之于度外,终于使鼓山的道风为之一新。民国二十三年(1934),虚云荷一笠,柱一杖离寺时,鼓山已是面貌一新,僧众六和共住,勤事农禅,门风重肃,法运重昌,寺中道风焕然一新,为海内外四众同认为鼓山足与金山、高旻鼎立而三,再现祖庭雄姿。
南华寺位于广东省曲江县的南华山畔,初名宝林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宋开宝三年(970)赐额南华禅寺,沿用至今。禅宗六祖慧能曾在此弘法,被称为六祖道场。据虚云和尚《重兴曹溪南华寺记》所记,他见粤中佛法衰落,祖庭倾圮,又连获三梦六祖相唤,又得时任省府主席李汉魂之邀,决定离开鼓山,住持南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二日,移锡曹溪南华寺。当时六祖道场唯有祖殿、宝塔和苏程庵略为完好,其余大殿、楼堂、方丈,僧寮均破败不堪,大坪野草丛生,高能没人。大雄宝殿中的佛像破旧不堪,六祖殿中供奉六祖真身的木龛已被白蚁蛀朽,木龛左右供奉的憨山法师肉身还被推倒在龛旁。殿内杂物横堆,凌乱不堪。一尊四尺多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竟然躺在憨山法师肉身座下。整个道场沦为沽酒屠贩之场,到处牛羊乱窜,鸡鸭四散,人畜粪秽,令人掩鼻。
1934年,虚云和尚已年届95岁,他率众到后山砍取葵蓬茅竹,搭盖出二十多间棚屋,辟为大寮、客堂,安顿僧众居住,又清理山门内外的酒肆肉铺,在寺外大路南盖板屋十多间,安置商贾卖茶叶、素果及纸烛拜香。同时率众节衣缩食,募集资金,先修六祖殿,更换供奉六祖法师真身的木龛,并将真身重新装金,龛下供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法海、神会四尊圣像。对憨山、丹田二位祖师肉身也妥置供奉。同时清理寺内外之环境,把原山门外陂陀历乱、野葬纵横的大路坪场,加以整理,迁去乱坟,挑平土石,改为正门。至此,南华破乱之格局,已基本改观。虚云老和尚重兴六祖道场,前后历十年,次第完成预期之十事:1、更改河流以避凶煞;2、更正山向以成主体;3、培山主以免座空及筑高左右护山以成大场局;4、新建殿堂以式庄严;5、驱逐流棍革除积弊;6、清丈界址以保古迹;7、增置产业以维常住;8、严守戒律以挽颓风;9、创禅堂安僧众以续慧命;10、传戒法立学校以培育人才。民国二十五年(1936),得众护法资助,虚云主持新建曹溪山门,高二丈牌坊,造型端庄。接着相继修复天王殿、香积厨、斋堂、库房等。次年(1937)又重建宝林门、钟楼、鼓楼,又建报恩堂、伽蓝殿、客堂等。而后新建禅堂、云水堂、韦驮殿、如意寮等。又在新建的法堂二楼辟设藏经楼,供奉《龙藏》和《碛砂藏》等法典经籍。再后又建念佛堂、延寿堂、普同塔与无尽庵等。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虚云和尚以大愿力,历尽艰苦,经过六年时间,终使南华祖庭复兴。重修后的南华寺占地面积百余亩,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全寺以曹溪门为头山门,呈中轴线阶梯式平面布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有曹溪门、五香亭、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寮,最后至卓锡泉。东路一线则有虚怀楼、报恩楼、钟楼、回光堂、延寿堂、念佛堂等建筑。西线建筑有云海楼、西归堂、鼓楼、祖师殿、云水堂、禅堂、板首寮、如意寮等。海会塔则建在寺侧。整座南华禅寺殿堂格局井然,如仪遵制。同时,新塑、重塑近七百尊佛、菩萨圣像,庄重肃穆。经虚云和尚此番重建与整理,堂宇可容僧伽五百人,南华寺恢复了其宏大规模,成为当时广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
“乳源云门大觉寺,是文偃祖师的道场,荒废日久,无人管理。寺产一向多被当地莠民侵占。”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2008年,第120页。1943年冬,虚云来到云门宗的祖庭乳源大觉禅寺时,见殿堂荒废,到处荆棘丛生,触目皆是残屋颓垣,惟余祖殿,亦摇摇欲坠,沦于榛莽,偃祖肉身兀坐危殿之中,看到祖庭沦落至此,不禁凄然泪下。为了承续云门法脉,重振宗风,于是发愿担任起重兴云门宗祖庭的重任。虚云和尚主持云门期间,首先是重修寺宇殿堂。虚云和尚“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躬亲,仍复因高就远,审地为基,配合山川形势,燮理阴阳风水,更改山向,重奠地基,荡扫榛芜,大兴土木,广造梵宇,历时九年,计建殿、堂、阁、寮、厅、楼、库、塔,共一百八十余楹,连放生池及碓房、海会塔,共占地积二十余亩。”②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2008年,第124页。在此以后的九年多中,大兴土木,重奠地基。将旧时殿堂,一律拆平,仿鼓山与南华格局,重新规划。虚云和尚修建云门寺时,由于时值抗战及国共战争期间,人力财力维艰,兴建之辛苦倍于平常,“在此十年时间,值日寇侵略,道途梗塞,檀施稀微,兼之风鹤声中,人心动荡,困苦艰难,有不能尽述者矣。”③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2008年,第130页。“在这十年筑建期间,不但二次损失建筑材料,同时经济来源亦受三次断绝。”④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7分册《年谱》,2008年,第196页。由于物资紧缺,虚云和尚只好亲自动手,带领着僧众肩挑手提,清除破烂腐朽的旧殿堂,把地基一方方填平整实。然后集中全寺僧众,在少数工匠的技术指导下,自己爆石,自伐木材,自烧砖瓦,自己建造,自己油漆。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共建成殿堂、阁寮、厅楼、库房凡一百八十余楹,连放生池及碓房等共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大觉寺的重建工程大体告竣。“经八年艰苦经营,寺貌鼎新,建殿堂楼阁等二百余间,塑佛菩萨像八十余尊。十方衲子云集,大振宗风。”⑤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2008年,第310页。其次是创办大觉农场。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1950年,已百余岁高龄的虚云和尚创办了云门山大觉农场。这样一方面可以恢复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丛林生活制度,另一方面僧众参加劳动生产,开发荒地,以“弥补本寺粮食之不足,且达到人人劳动、自给自足之目的,用以维护祖庭为宗旨”,⑥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6分册《规约》,第36页。使佛教不至于遭社会环境变化而淘汰。虚云和尚亲自制订大觉农场组织简章。规定凡在寺内共住者,除六十岁以上体弱者外,都应当参加垦荒种植。额定每人至少应垦荒三十平方丈以上。同时,对工具的使用、种子的供给、收成的分配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在他的带领下,云门大觉寺一直奉行着自己开垦、自己种植的原则。
云居山真如寺乃海内外著名古剎,自唐元和三年(808)道容禅师肇基开山以来,一直为禅宗名刹,特别是道膺禅师继主法席时,衲子云集,名震朝野,已成为曹洞宗的实际发祥地。1953年,虚云和尚以114岁高龄,闻云居山真如寺于抗战期间遭日军全部焚毁,仅留毗卢遮那大铜佛曝坐于荒野,不忍祖师道场隐没,遂发愿重兴云居祖庭,并赋诗抒怀云:“紫柏曾嗟放牧场,四朝更化倍悲凉。梵天血溅眉间剑,活国心仪肘后方。奏雅曲终秋月白,谈禅直指暮山苍。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头挂夕阳。”⑦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9分册《传记资料》,第260页。在《云居仪规》序中,一诚长老详细阐明虚云和尚创立真如寺之初衷:“斯山鼎盛时,炽然建立海印森罗,庵院有百余所,然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全寺为日寇炮火夷烧,仅存铜铸千佛宝座、卢舍那佛和监斋菩萨各一尊。僧众只了尘、堆云、妙界及性福四僧在原址搭一茅屋居住,维持香火。一九五三年七月虚云老和尚自匡庐登山瞻礼祖庭,目睹大好云居废坠至此,遂发愿与复,重建梵剎,备历艰辛,建禅堂,树百丈旧规,由是禅风再振,衲子云臻,住众千余,中外信徒仰慕来山者络绎不绝。”
虚云和尚修建云居山真如寺备尝艰辛。云居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本寺山高水寒,生活艰苦,粮食困难,寺中全赖自耕而食。今冬来人,尚需另开荒田,以求粮食自给。且终岁勤苦,除上殿过堂坐香外,全日劳动,无有休息。且无衣单犒劳等费。”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3分册《书信》,第161页。虚云和尚登山当天,风雨交加,又遇上寺内大米告罄,大家一起用杵头舂了些碎米,煮粥充饥。没有住房,便在寺西北角叠土墙,盖茅草,先搭了七间茅蓬住下。“七月初五,由匡庐往云居,住牛棚内。”②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第311页。上山后,亲睹这座祖师最胜道场,仅存破旧大寮三间,其余的殿堂都墙倒房塌,瓦砾满目,荒草遍地,高没人膝。虚云和尚当时对修建真如寺也深感艰难,他在给宽慧的函中写道:“讵料兵灾之烬,劫火之余,荒芜一片,俱成草莽,惟存铜佛数尊,残缺不全,风雨凄霞,铁瓦数百而已。朽见状心伤,愿欲恢复此古胜,诚不易也。”③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0分册《追思录》,第185页。虽然如此,但是虚云和尚并没灰心,他不顾年老体迈,不畏云居严寒,1954年主持重修了这一佛教著名道场——云居山真如寺。修建过程中,虚云和尚仍然遇到一些困难,尽管“云山修建,仍进行中。塑造佛像不日即需贴金,工程资力诚感难巨。”④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3分册《书信》,第124页。但他还是勇往直前,“虚云老人不以一百一十六岁高龄而稍图安逸,亲自指导我们搬砖抬瓦,挑水锄田,而他老人家还是精神矍铄,老当益壮。”⑤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9分册《传记资料》,第277页。到1959年,“殿宇工程,大部完竣,诸余房屋,尚待工成。媲之唐宋建造,则华朴悬殊;较之明清重修,似益周备。”最后虚云和尚积劳成疾,圆寂于云居山。在解放初期的特殊年代,以数年时间竞将一片断苑残壁的真如禅寺恢复为拥有水田一百八十余亩,住僧近二百人规矩严整的模范丛林,“天上云居,又现人间”,堪称一大奇迹!为了重修云居祖庭真如寺,保存佛教青原法系的血脉,虚云和尚可谓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自百丈禅师开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制度后,农禅并重的丛林风规,逐渐在我国佛教界得到推广,终于成为我国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虚云和尚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结合中国佛教的现状,认为今后的佛教,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僧伽必须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所到之处,都坚持这一条原则。虚云和尚驻锡云门山大觉禅寺时,主持开办“大觉农场”,实践农禅并重古训。1953年,他来云居山真如禅寺后,又成立了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在认真修持的同时,农禅并重,率众露宿风餐,开垦荒地,植树造林。他制定了《农场组织简章》,其中规定:“凡在本寺长住之僧众,除总副管理、监植可免垦种工作,及年在六十以上,体格衰弱、确不能任劳者,酌量派遣其他任务外,其余均须一律参加垦种工作。如有好逸恶劳、苟且偷安、不肯参加者,概不留单;惟临时挂单,及年在十五龄以下者,不在此限。但遇公规出坡,则应随众工作。”⑥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6分册《规约》,第36页。1954年,他将寺院僧众分为建筑和农业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寺院的维护、修复及农业生产自养工作。一队挖泥制砖,筑炉铸瓦,修复寺宇;一队垦荒辟地,种禾栽蔬,开展生产。在此之中,虚老已是百余岁高龄,虽然不能下田劳动,但却时时巡看在田间,督促于建筑工地,时而一二句话语,教诲众人,鼓舞士气。当年年底开辟水田百余亩、旱地数十亩,经营山林数千亩,基本做到了寺院生产自养、自给有余,僧众修禅生活两不误的目的。他说:“本农场为适应现实环境之需要,特组织僧伽开发本寺所有荒地,努力增加国家生产,并以弥补本寺粮食之不足,且达到人人劳动、自给自足之目的,用以维护祖庭为宗旨。”⑦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2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9页。在虚云的率领下,真如寺僧众遵祖训,坚持“农禅并重”,继续垦荒开田,种茶植树。年内所收获的稻谷、马铃薯、红薯等,基本上满足了寺内僧众的口粮之需。农禅并举的措施切实解决了当时寺院存在的经济问题,为国内佛教界农禅之模范,也为日后丛林实现自给自足提供了经验。
虚云和尚率众勤事农禅,历数年艰辛,终于使这座千年祖师道场,重现雄姿。云居山真如寺从此“衲子云集,宗风大振”,佛教界赞叹虚云和尚:“实乘愿再来,无愧为南华、云门、云居一大中兴祖师也。”⑧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2分册《杂录》,第311页。
三、培养佛教僧团人才
虚云和尚在漫长的行脚参方过程中,对当时僧团中的种种不如法现象,都有真切的了解,对中国佛教衰败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也作过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僧团是佛教的核心。僧团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在《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中,虚云和尚甚至严厉而痛切地警示天下衲子:“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7分册《年谱》,第283页。所以要振兴佛教,必须先培养人才,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佛学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僧伽队伍。虚云和尚在《教习学生规约》中讲:“自正眼不明,人心陷溺,有蔽于声色货利者,有惑于异学左道者,有误于旁蹊曲径者。举世茫茫,赖有人焉,弘传正法,使觉树凋而复茂,慧日暗而再明。无如末劫,障深慧浅,德薄垢重,求其识因果、明罪福亦已难矣!况明心见性入圣超凡乎?所以剃染虽多,解悟者鲜,因乏明师启迪;即有教者,不过学音声法事以为应世之具,将我佛度世悲心,翻为粥饭工具,不亦深可慨乎!学规云:‘师者人之模范,不惟人才所由育,亦治乱所攸关。’何也?彼童子而教之以正则正,习之于邪则邪。所以易端蒙养,论严弟子,择中才以养育,树典型以曲成;诗书弦颂,穆穆雍雍,出为良士,处为端人。世儒犹是,况我佛子欲明心见性,入圣超凡,非不藉经教以端其根本,戒律以严身心,禅定以扫其根尘,智慧以开其聋瞆,学而时习,庶易培植,此师资所以不能不慎也!今为初学,立修行教约,延师教导,至简易行,各宜遵守,以资深造。余老矣,春霜晓露,救头不暇,安事小节?慨正法眼灭,僧宝将颓,区区之心,欲有补救!教诸幼学,以树典型,其亦不以老人为多事乎!”②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6分册《规约》,第8页。虚云和尚认为,培养僧材要从出家众抓起,要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经教和世间文化知识。这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修行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虚云和尚认为,清末佛教不振的原因在于缺乏弘法人才。因此,很注意物色和培养禅宗的后起之秀。据怀西法师回忆:“因老人每感宗门衰落,后起乏人,是以在日常,便很细心地观察,谁人能作法门龙象,荷担如来家业?所谓续佛慧命,继祖心灯,使正法久住世间,利济后昆。经三年来之暗中审察,认为能授此‘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之旨,已有六人。故事先把法牒写好,到了下午,便由侍者个别暗中传命至丈室楼上佛前,每次二人。老人命授法人穿袍、搭衣、展具,礼佛三拜后,跪在佛前。之后,将传法由来、源流,开示大意。”③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7分册《追思录》,第229页。虚云和尚这种通过传法物色人才的办法,是由于自清代以后,“禅宗源流”或“正法眼藏”的法卷传授成为禅宗传法和出任丛林住持的主要形式之缘故。
虚云和尚认识到,佛教未来的兴旺,根本在于要有一批优秀的僧才,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合格的僧才,是振兴佛教最首要的任务”。为了改变僧人素质低下、佛教后继乏人的问题,虚云和尚自觉地担起了培养青年僧才的重任,以解决各大祖庭缺乏青年僧才的当务之急。他立志为当代佛教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僧才,以“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为教育目的,培养一批匡世救心的僧才。为了这个目标,他开设了各种中国僧伽教育学校,积极创办佛教学院,广为邀请他人讲经弘法,为佛教培育人才。先后于1904年,成立滇西宏誓佛教学堂,1913年改为滇西宏誓佛学院。1931年,在鼓山创立佛学院。1943年,于广东创立戒律学院。1947年,于南华寺创立戒律学院。
1904年9月19日观音菩萨出家日,虚云老和尚首先在鸡足山(今虚云禅寺)成立“滇西宏誓佛教学堂”,办学的宗旨是为提高鸡足山僧人的修行素质,养成良好的僧格,将培养僧人的僧格、禅修的常识与清规戒律为主要课程,注重学修结合,僧学院的开办,一改过去师徒相授的丛林教育模式,这种办学模式虽然是现代教育的雏形,但他终生用实际行动探索我国佛教中的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模式。后来在鸡足山建的滇西宏誓佛教学堂提升为滇西宏誓佛学院,扩大招生规模,面向全省中青年僧尼招生。宽湛法师回忆道:“民国二年(1913),学堂提升为滇西宏誓佛学院,院址仍设在大觉禅寺。开设课程基本不变,但规模扩大,在尼庵增设有尼众班。首任院长为虚云老和尚,道成长老副之。”但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有:敲打念唱、早晚课诵、戒律清规、禅修等比较基础的修行常识。学院注重学、修结合,学僧每天跟常住僧人一起上殿诵经、坐香参禅,参加每半个月一次的布萨诵戒,初一、十五佛前上供等。学僧与常住僧人一起出坡种菜、上山打柴、烤竹笋干、打核桃等劳动,饮食与常住僧人一起过堂用斋。与此同时,在虚云老和尚领导下的“中华佛教总会云南支部”,号令召集诸山青年僧人开办佛教讲习所,邀请高僧及有道行学识之士讲授佛学,还学习文化知识。省佛教会成立佛学研究社,每周召开佛学研讨会一次,恭请导师一至五人指导研究,方法是:社员先提出关于佛学之疑问,于开会时讨论或请导师解答;社员研究佛学之心得,预拟讲题,定期讲演;邀请佛学专家作临时讲演,当时云南僧俗两界听讲的人很多,由此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除此之外,当时还成立了通俗演讲团,“以宏扬佛法,挽救世道人心为宗旨”。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诞日演讲一次或二次,聘请精通佛法的高僧和社会名流担任讲演员,轮流演讲,有法师月沧、妙乘、体法、尘空、性空、本慈,居士王兆熊、陈履吉、周明斋、王裕如、王申武共十一位讲演员,深入到云南各寺庙向僧俗宣讲佛法,这些对云南佛教的传播起了不小的作用。虚云和尚在云南就创办了佛教学校、佛学研究社等,终于为改变鸡足山及整个滇西佛教僧人不懂戒律清规、形同俗人的颓败状况,为清除鸡足山浊气,振兴滇西佛教起到了巨大作用。
虚云和尚大力提倡佛教教育,迎纳新进。虚云和尚于民国十八年(1929)住持鼓山,先是改革寺制、整理道风,“复鉴于青年僧人很多,为恐少年废学,乃有学戒堂之设,后来改为鼓山佛学院。宗镜、大醒、印顺、心道等法师,先后任教。慈老法师主讲时,改为法界学院。”①岑学吕编著:《虚云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5页。以后,虚云和尚“请苏州灵岩慈舟法师主律院,慈法师深究律宗,弘扬净土,皆巍然法门龙象也。又创办佛学社,以造就年轻学子。”②岑学吕编著:《虚云法师年谱》,第73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虚云和尚住持鼓山期间,办学可以说是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先是创办学戒堂,后来改为佛学院,再改为法界学院,以后还创办过佛学社。
1929-1934年,虚云和尚住持鼓山涌泉寺,创建鼓山佛学院,其目的在于能造就严持如来禁戒的僧才,挽救既倒之狂澜,力扶正法于未来。鼓山佛学院的筹备开始于1930年(在此之前已创办学戒堂,可以说是在学戒堂基础上着手筹备的)。次年(1931)春天正式成立。杨树庄任名誉院长,虚云和尚为院长,虽然他已90多岁,然而还亲自出面为佛学院募化资金、订立规章制度、聘请任课法师,倾注了他为培养青年僧才的心血。佛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教育方式,如学员要参加早晚课,传统教学课程开设了律学与经论课,现代教学课程开设了文学与算学课;在提高僧人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素养的提高。虚云和尚聘请了宗镜、大醒、印顺、心道等法师曾先后任教。“他还邀请了当时激进派里边最有名的大醒法师到鼓山去讲课。这是不可思议的。大醒法师是太虚大师门下四大弟子之一。”③净慧著:《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387页。这也表明虚云和尚延请名师是不拘一格的,他并不反对佛教改革中有利于佛教教育发展的力量。以后,虚云和尚还曾聘请激进的大醒法师任佛学院院长。虚云和尚在鼓山创办佛学院的过程艰难异常。为办好佛学院,从资金之募化,到规章制度之制订,到任课法师之聘请,虚云和尚均费心一一操持,后因本山子孙之疑嫉及办事人员失检,首批五位教师先后离去。这中间几度停废,殊为不易。为了挽救当时佛法的衰微,使僧人对戒律的引起重视,虚云和尚在92岁高龄之时(1931),首在福州鼓山创办戒律学院,恭请慈舟法师住持院务,后来在学律的基础上又增学贤首教仪,继请应慈老法师来佛学院讲《华严悬谈》。讲毕,老法师回沪,虚老又先后请大醒、心道、印顺、慈舟等法师,帮助继办佛学院。1934年,慈舟老法师被延请主持院务,慈老改为法界学院,另招新生。……院内全体学生戒晚,教行并进,院规严肃,一时之盛,可与闽南佛学院媲美。虚云和尚创办鼓山佛学院,虽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中间几乎停办,可谓费尽了周折,但是最终还是坚持到他离开鼓山。
虚云和尚非常注重传戒法,民国二十三年(1934),广东省府主席李汉魂电函邀虚云住持南华,其《重兴曹溪南华寺记》第十条“传戒法立学校以培育人才”云:“今兹佛法衰微,三门涂炭,岂非无因?无奈释子挂名受戒,而不遵崇;外服袈裟,行同凡俗。是波旬徒属,作狮子身中虱耳!云为挽颓风,捐费信施财物,成兹大厦,意欲一一如法,培植人材,常转法轮,慧命是续。因此建立长期戒坛,逢年传戒,道不论远近,人不论多寡。依时而来,传受戒法,期满后入学戒堂重行熏习,以资深造。不受寄名,不容简略,肃戒律也。”③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1分册《追思录》,第588-589页。为了让刚出家的年轻人明白戒律的重要性,养成学戒持戒的良好习惯,1943年春,虚云老和尚着手创办曹溪南华戒律学院。6月,李济深先生来寺小住,看过虚云老和尚亲自起草的《曹溪南华戒律学院章程》后,认为恰当,高兴地为学院写了牌子,学院随后成立。
虚云和尚创办曹溪南华戒律学院主要是为了教育青年僧众。虚云和尚在《重兴曹溪南华寺记》自述云:“传戒法、立学校,以培育人材。时当末劫,法运垂秋,痛心下泪。何也?佛所嘱咐:“波罗提木叉为汝等大师。”又云:“戒如明日月,能消长夜暗。”又曰:“此经能住世,佛法得炽盛。若不持此戒,世界皆暗冥。”今兹佛法衰微,三门涂炭,岂非无因?无奈释子挂名受戒,而不遵崇,外服袈裟,行同凡俗,是波旬徒属,作狮子身中虱耳。云为挽颓风,捐费信施财物,成兹大厦,意欲一一如法,培植人材,常转法轮,慧命是续。因此建立长期戒坛,逢年传戒,道不论远近,人不论多寡,依时而来,传受戒法。期满后,入学戒堂,重行熏习,以资深造,不受寄名,不容简略,肃戒律也。”④岑学吕编著:《虚云法师年谱》,第283页。为了帮助僧众更好地体会佛制戒律的精神,虚云和尚不仅仅聘请其他大德来讲,有时候还亲自上台讲解。
虚云和尚在办学中也遇到过许多麻烦的事情。度轮(宣化)法师在《忆念云公前尘后际因缘如是》一文中记云:“(1948)九月中旬,土匪聚伙抢劫南华,破门而入南华戒律学院。……老人闻讯,由云门赶来,召集全体学僧开会。出席者为怀一法师、度轮法师,老人自为主席。学僧有祖印、云妙、悟云、宣扬、恒定、提挥、提广、法亮、海龙、法慧、万心、止空、法明、法开等三十余人。当经土匪打劫之后,全寺震动,皆欲起单。公即席挽留怀师,怀师拒之;挽留同学,同学不听。公见此情形,放声痛哭,曰:‘吾尽未来际,永不办佛学院矣!’言毕,拂袖而起,迳返方丈。余大受感动,故誓将佛学院任务,荷担起来,维持下去。后怀师赴广西,南华戒律学院惟余一人负责课程。”①岑学吕编著:《虚云法师年谱》,第103页。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虚云和尚创立南华学戒堂是非常不容易的。
虚云和尚在云居山的时候,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佛学院,但是他对年轻出家人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1956年9月,虚云和尚117岁寿辰之际,江西佛学社借给老和尚庆寿之机,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庙的僧众,在云居山举办了佛经研讨讲座。按虚云和尚的旨意,这次较大规模的讲座,主要讲释佛经的“三大部”,即《金刚》、《法华》、《楞严》。虚云和尚因为年纪过大,讲释困难,遂邀聘海灯法师任佛经主讲。这次佛经讲座第一期历时约6个月之久,至冬天才结束。1957年6月,“(真如寺)住持海灯,开讲《法华经》,并择青年比丘30人,成立佛学研究院,以造就僧才。”②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4分册《文记》,第180页。1958年夏天,经虚云和尚提议,海灯和尚继续在真如寺为僧众讲释《法华经》,到十月圆满。期间,因得南洋华侨王璧莲居士资助,虚云和尚遂创办了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择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比丘就学其中,采取不脱产学习制度,每日早上四时早课后,即听讲两小时,晚上六时又听讲两小时,听讲后进行自习,然后复小座,并要求学僧背诵《法华》、《楞严》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虚云和尚创办的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没有维持多久,后因海灯和尚的离去和时局的剧变而名存实亡。
从滇西宏誓佛学院一直延续到云居山真如寺举办研究生班,这种培养佛教事业的接班人,为现代佛教培养了大批的精英僧才的探索,充分说明加强僧教育是虚云和尚毕生关注所在。虚云和尚的办学目的在于佛教的继承与传播,培养弟子是其第一要务。虽然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最后还是培养出一批卓有建树的弟子,而且把佛法的精髓一代一代传下去。统观近现代高僧门下弟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在今日佛教界的影响度,虚云和尚门下弟子可谓首屈一指。“就是大陆解放后,老人于北京、上海、苏杭各地,皈依者亦数万人,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化度信众皈依三宝最多的法门龙象、人天师表的大德。”①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11分册《追思录》,第353页。据不完全统计,在虚云和尚座下剃度、得法、受戒、受归依的弟子达百万之众,大多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北美。所传法嗣及再传法孙,已有三、四世,达数百人之多。其中佼佼者,如本焕、一诚、净慧、传印、佛源等,都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中坚,他们在弘扬佛法、光大宗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佛教界对虚云和尚培养人才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带出了一批僧才,当今海内外住持名山大刹的本焕、佛源、净慧、传印、圣一、宣化、灵源、一诚等法师,皆出其门下。他们多能继承虚云和尚家风,重修持,懂规矩,善于营建寺刹、主持丛林,起码撑持着当代中国佛教的半边天。”②河北佛教协会:《禅》,2008年第5期,第11页。
虚云和尚还为筹办中国佛学院出谋划策。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虚云在《云居管见》一文中说:“以极其愉快的心情,期待这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他还说:“佛学院一成立,就可根据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才。中国佛学院的筹办,我认为最好能由各地推举或由中国佛协邀请各宗巨匠云集来京,共同研学。又我认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等有可以权变的;惟三学思想,即戒定慧等理论,不能改动。”③净慧编辑:《虚云和尚法会续编》,河北省佛教协会印行,1990年,第72-73页。该建议呼吁各宗共同研学,无门户之见,又为佛教在新时期的变与不变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虚云和尚一生孜孜不倦地建寺、传法、兴学,其功大焉。虚云和尚一生中所修复的禅宗青原法脉祖庭,这些道场都是历史很悠久,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无形宝贵资产。充分地发掘和尊重道场的历史,注意保护、整理寺院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代祖师的尊重,同时也是维系和承传祖师道场之文化慧命,延续和强化它的辐射教化功能所必须的。虚云和尚本人兼嗣五宗,特别是在临济法脉上,他十分重视祖师著作的整理和法脉传承的考订,并将所嗣诸宗法脉代代相承,繁衍不绝,通过付传法卷的形式为后世佛法复兴奠定基础。他注重培养弟子和宗法传承,为临济法脉培养了大量僧才,保证了宗门的延续和发扬,为现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黄心川教授对其也给予高度评价:“虚云老和尚对当代佛教的最大贡献就是践行了“人能弘道”的古训,为当代中国佛教培养了一批领袖型的人物,并且这些高僧成为中国佛教的领军力量。佛门有讲传承、遵祖师的传统,未来的中国佛教将会在虚云老和尚的弟子们中灯灯相传,不断光大,如果要编纂一部当代禅宗灯录,我想应该从虚云老和尚开始,再建禅门虚云一宗。”④释纯闻主编:《虚云老和尚佛学思想研究论文集》,云居山佛学研究苑,2009年,第1页。
(责任编辑:刘丽)
The Contribution of Xu Yun to the Resurgence of School of Linji
Ou Yangzhen
(Institute for Religion Research of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chang Jiangxi,330029)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onk Xu Yun to the resurgence of the Zen School of Linji. Generally,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contribution.First,he inherited all lineages of Zen,and he gave the certifications to his good apprentices to make them do well in the future.Second,monk Xu Yun built more than 80 temple,some are very famous temples of founders.Third,he established many Buddhist colleges to culture the qualified monks.
Buddhism;Xu Yun;Linji Zen
B946.5
A
1008-7354(2016)02-0095-12
欧阳镇(1965-),男,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