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思考
2016-03-21云南宁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杨崇清
云南宁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崇清
关于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思考
云南宁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杨崇清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当代中国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当代中国教育无论在理性还是实践方面都传承和发扬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吸收和借鉴了一些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有机结合,赋予当代中国教育新的科学内涵,使当代中国教育成为具有理性、实践性、科学性的教育资源配置形式。这种形式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已经形成以基础性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主要架构的多元教育结构。当代中国教育承担着中国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它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彰显了它的强大作用和不可代替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全面改革的依法推进以及我国与外来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加深,当代中国教育在理性和实践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教育在理性和实践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放眼世界,立足当代,审时度势。当代中国教育要紧紧围绕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机制和教育管理方法,使当代中国教育更加贴近全面改革、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贴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贴近党的建设。因此,研究与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性与实践,对开创当代中国教育的新局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因素
从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看,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因素数量多、范围广。本文从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宽,且在各个区域都具有的共同特点等几方面展开分析。
1.区域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形成的差异,使中国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内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不一样。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师资素质较高,教育设施相对完备,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尤其在老、少、边、穷区域,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分散,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设施较差,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尽人意。有的地区甚至因地处偏僻,人们无法接受教育。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实施,另一方面阻碍制约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发展和丰富。
2.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广播电视 、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危害,尤其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危害更大,如暴力、情色等负面因素。负面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有效发展。例如,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对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产生严重冲击。如果任其发展,当代中国教育就会失去理性,失去实践。一旦当代中国教育的功能、作用缺失,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因为教育问题而面临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3.家庭环境
家庭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会被打上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烙印,反映和展示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功能作用和成效。家庭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格,影响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由于大多数中国家庭在各种考试,尤其是在中考、高考和就业“凡进必考”的三大考试重压之下,家庭环境释放的不是以“性格形成”“认知和理解自然、社会环境”的信息,而是与“升学”“就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很多时候甚至与血缘、亲缘、人际关系等相匹配的人性化内容都只能围绕着“升学”“就业”开展服务。家庭根本无法做到对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解读和诠释,无法从认识上、思想意识上理解、重视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家庭环境被贴上为“升学”“就业”服务的标签。“升学”“就业”成为当代中国每个家庭的重要任务之一。
“升学”“就业”的合理性不容置疑,关键是为“升学”和“就业”所开展的教育,究竟能培养多少合格人才?全民重视教育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全面协调发展为代价,也不能割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否则,高分低能、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会大量涌现。家庭如果只为“升学”“就业”提供服务,会使学生难以形成对社会、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在家庭环境被“升学”“就业”所左右就无法发挥其功能作用,影响教育的发展。
4.学校环境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按方法步骤开展系统教育的机构,是体现与反映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实施的主要场所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受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在不同学校环境有不同表现,存在一定差距。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管理等较好的学校,环境好些;反之,则相对差些。老、少、边、穷区域和农村地区的学校环境会更差些。这种差距的存在,会影响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均衡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距会更加明显,甚至无法调和,造成所需人才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供求不同的现象。
二、对策与发展方向
1.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公平机制
相关部门要努力实现、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功能作用,切实为不同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针对城市与农村两大区域内的不同教育资源以及师资素质,教育设施,相关部门要明确和掌握教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功能作用、方式方法、教育内容等,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全局性、全面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并按照相关规划纲要有计划地实施当代中国教育,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确保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切实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具体方法上,相关部门要对城市与农村两大区域的教育工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老、少、边、穷区域和部分农村地区给予适度倾斜、照顾,使这些区域的教育尽快发展起来。相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公平发展机制,使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平等。
构建教育公平发展机制的关键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为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改革。改革包涵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会把不利于或阻碍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某些环节予以摒弃,形成一个更加合理、更具生命力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能够使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均等,能够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实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依法治理社会环境,建设平安、和谐的法治社会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 、网络、手机等进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信息技术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相关部门要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科学治理,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造福人民。治理不利因素的方法之一包括,“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法,依法治理,建设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通过依法治理,人们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关部门要按程序、依法进行,坚决杜绝一切不合法行为的滋生蔓延。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不断与时俱进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具有约束性、规范性、可操性的新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相关部门还要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在“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以人性化的家庭教育为主,为教育注入科学内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家庭成员可以表达思想、释放情感,可以从相互之间的关爱、关心、关怀中获得满足、温馨与幸福。教育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言行、自我修养等方面,有符合每个家庭要求的规范和约束条件,确保每个家庭成员能从血缘、亲缘、人际关系等人性化的角度诠释“升学”“就业”, 而不再把“升学”“就业”作为家庭和受教育者的压力,使“升学”“就业”能够得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人们正确对待“升学”“就业”,能够使其正确认识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这样,既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和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性格,又有利益人们对自然、社会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家庭和谐了,由众多家庭组成的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就不再只为“考试”“就业”服务,它就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这样既造福家庭,也造福社会。
4.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为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学校是实施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最直接、最有效的场所,是最能反映和展示其成果的重要窗口。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最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校在执行政策时,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加强管理,为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注入新的生机。
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进行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活力,加快发展。通过改革,把不适应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学校,按照合并、重组、撤销的形式进行依法规范治理,使学校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对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管理等条件相对较差,而又不能合并、重组、撤销的学校,相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学校还要通过挖掘自身潜力,盘活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在政策、资金、项目的扶持下以及盘活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业务部门要依法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其存在的问题要限期进行整改,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及时处理。对老、少、边、穷或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逐步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搞活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使学校切实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当代中国教育理性与实践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