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文字学”激趣,让课堂灵动而有深广度
——一堂与学生趣谈“意象”的课
2016-03-21张胜利
张胜利
巧借“古文字学”激趣,让课堂灵动而有深广度
——一堂与学生趣谈“意象”的课
张胜利
一、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热情,让“意象”与生活尤其是与诗作者的生活建立某种事实上的联系,便于学生更清楚明白地理解“意象”。
万献初老师的课《“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将中国汉字的构成与其表意功能分析得入情入理,又妙趣横生。总觉得我自己应该学以致用,让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学子的灵魂。
二、设计依据
这个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行的,也就是说必有它的内在逻辑。诗歌创作也不例外,既遵循着某种生活规律,也同样遵循着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逻辑。因此,帮助“意象”找回它存在的生活规律与逻辑,我们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读懂诗歌的大门。
三、设计构想
大凡诗歌,必离不开意象。那么,为什么要用到“意象”,必有其可以探究的原因。结合诗歌思考,孔子说“诗言志”,杜甫说“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他们的话语都在传递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诗人多半是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想或者叫做有抱负需要抒发时才写诗。可是,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诗人,就在于他用艺术形象去包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产生了意象。所以意象与情感、思想、胸怀、抱负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地理学上讲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时,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必不可少的事物;但是当北雁南归这一生活常识被我们熟知时,天真烂漫、不知愁为何物的孩童可能讶异的是雁阵的整齐,而为生活所迫、浪迹天涯的诗人就将它变成了一种情感寄托,即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思归不得的无奈与叹息。这就是说,意象尽管是客观事物,但它是与诗作者的生活境况、人生抱负建立了内在联系的客观事物。这就是意象,从根本上说,它源于生活。
关于意象的起源,有这么一种观点: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挂,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关于意象的分类,意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一个著者的想像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别外一些)屡屡重现,充满着感情,情况不就是这样吗?一只鸟的啁啾、一尾鱼的跳跃,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朵花的芳香,德国一条上山路的一位老妇人,从窗口里看到的正在赌牌的六个恶棍——在黑夜中,在法国一条小铁路的交叉站上,那里还有一辆水车。这样的记忆会有象征的价值,但究竟象征着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它们代表了那种我们的目光不能透入的感情深处。”[1]
通过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明白直接的 “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而间接的“一个著者的想像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
读诗,特别讲究“知人论世”。说到诗歌,就无法回避诗作者,无法回避诗歌的写作背景。但是,纵观整个华夏文明,青史留名的女性诗人屈指可数,诗人大多是男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值得探讨,于是我决定从男人 (古代叫做 “丈夫”)这儿开始说起。
四、正文如下
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当女人强大起来时,古有“牝鸡司晨”之说,今有“女汉子”之称。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男人是要走天下的。为什么是男人而不是女人走天下?
男人,古代称为“夫”。由说文解字来看,“夫”的字形是“大”字上面加了一横(这一横最初是古代盘起头发所用到的簪子,古代男子盘起头发意味着成年了),而“大”是正面而立的、顶天立地的人,是长大了的男人,是能撑起天的人。
这就意味着男人的肩膀上有着沉甸甸的责任,男人应该勇于去担当。这样的文化基因,也就决定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男人自古以来就是要顶天立地的,他们自打出生开始,所接受的便是如何成为男子汉大丈夫(“丈夫”是身高七尺、能撑起天的人)的教育。比如说,当恨铁不成钢时,父母对男孩就会加以责打,对女孩多半会迁就些;这是因为父母对男孩有着更高的要求、希冀和期盼。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追梦之旅也就伴随着男孩一天天长大,成为男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男人,他们自然胸中有丘壑,胸怀天下。一到该成人自立的时候,便仗剑行天涯,或游学或游宦,都渴望一展身手或实现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恰如曹操,他渴望一统天下,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恰如李白,仰天大笑,走出蓬蒿,欲为帝王将相家谋;恰如辛弃疾,剑在手,“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盼望南宋收复失地。直至今天的蜘蛛侠、蝙蝠侠,“神五”、“神六”升空,人类(尤其是男人),始终带着梦想、带着抱负前行。这一点,自古以来皆然。
前行下去,一般来说,结局无非两种:一种是得了机遇,将抱负变成现实,于是梦想照进现实;一种是没得机遇,或者颓废或者将梦想变成了守望。所以,人也就大体上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家,如科学家、企业家、航天员、建筑师等;一类成为诗人、作者,他们从深层次思考人类命运,守望人类未来,也同样名垂青史。
而关于诗歌创作,如果没有艺术形式上的美,也就无法成其为诗,所以追求艺术形式的美是让诗歌这种艺术品保鲜的必然途径;而作为落魄的诗人或暂时还没有得志的诗人,为了避免给自己惹来政治上的麻烦,从而合理地保护自己,借助各种“艺术形象(即意象)”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样也是内在需求。于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物化为笔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融注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2]
五、理论指导实践
1.接下来,让学生判断出课文中的意象,小组互评。
2.老师推选几组意象,让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
注释:
[1][英]艾略特:《观点》。 见《诗探索》,1981 年第 2期,第104页。
[2]见百度百科“意象”词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R293A73io5u_JNP8FkW_5HqhQK4uy-Godp66gQqWYev2RE ZaQ_MnjP1Eiy3ywFQclT8YNFSFUeiz268476gPH_ZPqWLmwcKUsE GR3eLGze。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