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困境与激励机制重塑

2016-03-21

地方财政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结构性激励机制困境

成 丹

特别关注

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困境与激励机制重塑

成丹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逐渐丧失,需求刺激已难解当前经济困局,经济发展面临第三次动力转型。为此,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决策层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表达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从“五大发展理念”到“三去一降一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和改革重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落实。在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各项任务中,地方政府是主导力量,而地方政府推进改革正面临多重困境:

首先,地方政府难治经济“虚症”。与过去经济面临的问题多为具体“实症”不同,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是“虚症”,是内在的、整体性问题。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再单纯依靠拉升GDP的增速,而是需要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面调理,如何因地制宜地明确改革发展目标,怎样协同推进各方面改革,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本领恐慌”困扰地方政府。一方面是“老本领”失效。地方政府已习惯于以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工作模式。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从供给侧的角度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不少地方政府还没有破题。另一方面是“新本领”还没学会。近年来,PPP模式的推广、政府引导基金的推出、“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兴起、审批权的大规模取消和下放,都对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尚无成功经验借鉴加上专业知识欠缺使部分地方政府陷入茫然。

再次,激励机制缺失加上空前严厉的问责,导致地方政府不愿为、不敢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鼓励地方政府勇闯深水区、勇于创新试错的正向激励,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去触及一些矛盾焦点。同时,在严格问责机制的约束下,往往出现做多错多、不做不错的状况,使得地方政府做事畏首畏尾唯恐出错而不敢为,最终导致不作为或慢作为。

在上述背景下,地方政府在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诸多新挑战新问题时,由于能力不足、动力不够,就难免会以一种保守的心态和传统的行政性思维与手段来回应和处置,从而延误供给侧改革的步伐。为此,当前亟需重塑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从不同层面突破面临的困境,激发活力。一是要有效激发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其核心是重构地方主体税种,赋予地方相对独立的税权,在合理界定事权责任的基础上,为地方政府提供足够的收益激励,充分调动其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科学完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如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地方政府官员大胆试错、大胆探索,使其敢为;将五大发展理念嵌入政绩考核体系,形成指挥棒效应,激励地方官员想为;鼓励干部年轻化、专业化,通过管理能力提升促其能为。三是充分释放事业单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庞大潜力。通过体制优化和市场化薪酬配置,激励高校、科研单位自主创新,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如通过“去行政化”改革恢复其市场主体地位,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明确科研资金的激励性质和市场化配置导向,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实现人力资本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最终为满足创新这一供给侧改革核心内容所要求的制度环境、人才基础提供稳固的支撑。

猜你喜欢

结构性激励机制困境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困境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