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资源,开发乡土史课程
——以南安乡土史教学为例

2016-03-21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王海贵

海峡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安乡土新课程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王海贵



整合资源,开发乡土史课程
——以南安乡土史教学为例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王海贵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如何积极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南安市开展乡土史教学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教师可以从课程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考试方式创新化等方面入手,积极利用资源,开展乡土史教学。同时,面对乡土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当不断探索、积极改进,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课程改革 乡土资源 乡土史

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许多学科都加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历史新课标强调: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此情况下,为推进素质教育,如何积极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就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南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这为我们开展乡土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进一步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探究型历史课程提供了发展空间。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乡土史教育之路。

1 开展乡土史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作为闽南地区曾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进行乡土史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南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国东吴置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它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民族英雄郑成功及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的故乡。南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气势宏伟的郑成功陵园、“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海交史珍贵文物“九日山摩崖石刻”、闽南建筑大观园“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莲花峰、五塔岩等78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南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或者民间掌故更是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发掘教学资源提供了基础。

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说过,“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故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也这样说道:“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也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1]对学生进行乡土史教育,不仅可使历史课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可以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比如获中宣部命名的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南安“郑成功纪念馆”,就是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地。同时作为著名侨乡,南安的海外侨胞多达300多万人,在外省经商的南安人也有20多万人。由于长期远离故土,他们的子女回乡后对家乡往往有一种陌生感。重视乡土史的教学,有利于增强南安游子对故乡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南安“回归创业”工程的开展。由此可见,利用乡土资源开设历史探究型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利用资源开展乡土史教学的途径

2.1课程资源多元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幕菊说过,“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2]到底要如何利用资源,开展好乡土史教学呢?以下是南安一中历史组在开发乡土史课程资源方面的一些尝试:

首先,校本教材是载体。我们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根据事先确定的课题,编写了符合校情的地方史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学校附近的南安市图书馆的馆藏资料,使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再次,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四,南安还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人文景观,这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2.2教学方式多样化

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的内容。如笔者在讲经济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这一课时,就会介绍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和金鸡港等史迹,让学生认识到南安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既可以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其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比如周末或寒暑假的时候,笔者会带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参观南安的各类历史遗址,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历史,并让学生试着解读碑刻,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更直观地学习历史。或者让学生到附近地区收集一些相关历史材料,然后撰写小论文、考察报告等,引导他们将具体的感知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及时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的历史文物结合起来,真切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考试方式创新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强调通过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乡土史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使得改革大有可为。

在历史课程考试中,笔者曾尝试在高一年级进行改革,把选修课考试的考场选在历史博物馆或其他场所,比如说参观九日山,让学生解读摩崖石刻,得出自己的若干结论。这种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于这种新颖的考试方式,学生也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3 开展乡土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如何正确处理好乡土史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诚然,乡土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目标上,与必修教材的课程目标有着很大的相同点。但乡土史既然定位于历史探究型课程,又有其独特的目标。教师选择的乡土史内容应尽量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要对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必须十分明确,切不可本末倒置。

由于这几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都有体现出地方特色,因此乡土史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2009年高考文综38题考到李贽,2012年人物史选修考到“台湾归统”及“闽台关系”,由于这些相关知识点在乡土史教学中都有涉及,学生在答题时相对轻松,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其次,乡土史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师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需要足够的人、财、物投入,教师自身水平、时间、精力有限,有时会出现主要教学任务和校本课程之间相矛盾等情况,使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处理好主要教学任务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成为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当然,面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难而上,及时采取有效举措,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 赵永江.浅议乡土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J]. 新课程:教研版,2011 (3).

[2] 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南安乡土新课程
亲近乡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秀美南安
中国首部石材大片在南安开拍
乡土中国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芬芳乡土行
南安乡贤再发力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