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6-03-21黄金蓉
黄金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区县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审计机关要与时俱进,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对经济运行中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的内涵
经济运行风险,就是经济安全运行受到危害和发生隐患的可能性,主要指实际经济运行相比较其正常(或均衡)状态而产生显著偏离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等特性。因此,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就是通过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对经济安全运行中客观存在的危害和发生隐患的各种潜在风险科学预警、监控保护和发挥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排除风险,维护经济正常秩序,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二、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即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目标,认真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各种潜在风险所存在的领域、部位、环节,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决策科学、科技含量高、开源节流、生态环保集约型发展转变。
(一)科学预警
前瞻性预测风险是预防风险的基础性工作,是化解风险的前提条件。因此,审计发挥科学预警功能,一是密切关注和搜寻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蔽性异常现象,分析和预判后把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关决策层,促使其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二是密切监督财政资金收支走势和政府债务情况,科学预警财政风险最大防线,避免财政资金支出出现重大损失浪费,引发财政金融等重大风险。
(二)监控保护
监督是审计的本质,审计通过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实施全过程监督,及时揭露和纠正资金投向“三高一剩”背离经济发展方式及违反财经法规的经济犯罪等行为带来的风险,从而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建设指导
审计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出现的因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的缺陷、低效、失控而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内外部原因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发挥建设指导作用,及时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防范风险。
三、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在落实贯彻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区县(以三峡库区重庆境内的丰都、忠县、巫山等区县为例)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相应的规划。审计要围绕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模式,加大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企业、环境、投资等审计力度,防范经济运行中财政资金、投资领域、民生项目、生态环境等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变。
(一)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收支结构不合理及债务过大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财政资金通过政策性扶持资金、政府投资、补贴等途径,在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引导示范、带动促进等重要作用。沿江区县大部分属于贫困区县,国家会逐步加大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功能转化、增强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大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重点监督区县政府财力、税收征管、债务和政府融资平台建管等情况,关注转移支付、土地出让金等财政资金是否更多用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和改善民生基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存在“越位”及“缺位”等现象,如产业发展资金是否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通过审计,揭示和反映财政在资金管理、政府债务、虚增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和违背产业政策盲目举债搞建设等给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风险,及时防范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不平衡和政府债务风险过大以及挤占挪用、滞留欠拨等现象,从而从源头上把好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关口,促进区县政府完善债务风险责任制度,合理融资,确保区县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财政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防范领导干部经济政策执行不力及乱作为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领导权力运行规范化
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是领导干部履职的灵魂,因此,要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力度,重点监督区县领导干部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和本系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是否坚持结构调整、环保优先、节能降耗、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情况,以及在重大经济、投资决策履职程序上是否合法。通过审计,揭露和反映领导干部管理考核上存在的漏洞,及时防范领导干部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重大政策执行不力、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行政权力插手主导经济的独断行为,以及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乱作为给区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带来不持续发展造成的潜在风险。从而全方位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在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绿色GDP”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加大企业环境资源审计力度,防范“三高一剩”及生态失衡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生态环境平衡化
企业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沿江区县把发展生态工业和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作为增强区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要加大企业和环保相结合的绩效审计监督力度,重点监督区县工业是否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政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执行效果情况;新型工业建设项目是否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等情况。通过审计,揭示和反映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企业管理粗放,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政策执行不完全到位等管理漏洞;及时防范违规投资国家调控类项目和限制性的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以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风险。从而促进区县工业向资源节约型、集约型转变,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谐发展,保护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培育一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四)加大政府投资审计力度,防范投资决策管理失误及重复建设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投资结构合理化
在当前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背景下,沿江区县对流域治理、资源保护与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投入不断增多,这既是产生腐败和造成国家资金流失的易发区,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加大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资金的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监督力度。重点监督财政资金投向和政府融资结构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资金分配和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以及项目工程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质量、效益等情况。通过审计,及时防范政府投资领域内管理漏洞和和工程造价虚增,违规招投标,高套定额、高估冒算、虚假签证和工程匆忙上马,边设计边施工,反复变更设计等造成实际投资远超出投资预算,给国家财力带来损失浪费的潜在风险。从而从如何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水平、强化概(预)算约束、决算审计和加强工程招投标监管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确保国家投资工程质量效益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加大涉农民生领域审计力度,防范暗箱操作及发展不平衡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推进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沿江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化率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因此,要加大涉农民生领域审计监督力度。重点防范区县城乡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及扶持贫困地区中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是否符合现代城乡发展目标;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情况,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救灾救济、农村低保和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管理使用情况。通过审计,揭示和反映民生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漏洞,及时防范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挤占挪用、暗箱操作、损失浪费等严重影响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等风险;从体制制度管理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从而确保国家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城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由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
四、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学理念统揽审计工作
创新科学理念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法宝,也是审计生命所在、活力所在。因此,审计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为研究对象,以创新科学发展理念统揽审计工作,科学安排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将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风险审计融为一体,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方式方法,采取多内容关联的审计方式,形成一次审计多重视角、多项内容,多个成果,提高审计监督效能,更多地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方面问题,使审计工作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合拍,保障区县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二)加强自身建设支撑审计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是新时代审计机关的要求,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和动力源泉,也是保障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因此,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学习创新、管理创新等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审计质量管理、成果管理、绩效评价考核等审计工作业务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不断打造和优化一支一人多技、一专多能的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新型专业化审计队伍,使审计机关成为保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坚固屏障,成为防范经济运行风险的“防火墙”。
(三)强化成果转化提升审计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促成果转化。全面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联动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结果公开等制度,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促使审计成果最大化。二是信息科研宣传促成果转化。加大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力度,对审计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综合研究,形成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综合性审计报告,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意见,防范和控制风险,为区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强化资源共享机制促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税务等机关配合力度,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及时处理审计移送事项,提高审计结果执行力,促进审计成果“一果多用”和形成监督合力,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
(四)营造良好环境助推审计工作
政府要当好审计的“铁后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审计工作,把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把审计机关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作为科学决策和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关心审计机关建设和审计干部成长,为审计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审计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使审计在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审计研究2010.(5).
[2]王学龙.论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与途径[EB/OL]. 2012.甘肃省审计厅网站.
[3]梁卫斌.论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审计月刊2013(4).
[4] 王世谊, 刘 颖.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J].审计研究2009(4).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审计中心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