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

2016-03-21左利理

重庆行政 2016年1期
关键词:免费辅导群众

左利理

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方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探索免费开放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中进行探索和思考。

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工作原则,加快推进“两馆一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了城乡协调、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显著改善;二是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各级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仍存在着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设施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机制和渠道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创新。

一、举办文化艺术学习培训活动,让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免费开放工作的实践中,要坚持以“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为主要内容,从转变工作方式入手,以现有场地、设施、人员为依托,用“请进来”的方式,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式上力求创新。一是开展各类特殊群体的艺术培训班。当前什么人最需要关心,什么人最需要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什么人最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怀,那就是未成年人和弱势困难群体。首先,开展此项工作能很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和弱势困难群体的关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让未成年人和困难家庭能够和一般人群一样获得学习艺术的机会。其次把对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免费艺术培训作为一项文化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比如可以给监狱、特殊学校和福利院等特殊群体人员编排专题文艺节目,送去老师给他们授课,送去流动书屋,办一些讲座,共同享受文化成果。二是免费举办系列艺术讲座。为增强广大群众的艺术素质,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化需求,可以举办系列免费艺术欣赏讲座,专门聘请各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讲授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和技巧,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不断提升普通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能力。比如,在文化馆常年为中老年人免费开设声乐、美术、书法、舞蹈、摄影、电子琴等艺术培训班,满足中老年人在文化艺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三是长期为群众艺术团体免费提供排练场地。工作中要坚持为老年大学、教师合唱团、老体协合唱团等群众艺术团体免费提供排练场地、空调、饮用水等服务,同时还派出专业干部辅导他们创作和排练,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努力使他们成为活跃本地文化的群众文艺骨干队伍,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四是深入基层开展培训辅导。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一、文艺人才不多等情况,举办面向基层文化站的业务人员、村社干部的各类免费培训班,为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发挥积极作用。重点对偏远的乡镇、村社、企业、学校这些需求强烈的人群,举办广场舞、合唱、摄影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培训辅导。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把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业务部门与活跃的社团部门定期联系的制度。为密切与基层的联系,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制定与一些活跃的社团部门进行联系的制度,通过部门联系制度,把基层最需要我们扶持的辅导项目,逐一给予支持。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文化馆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以制度形式来落实,有效解决他们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面碰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比如可以定期和不定期与老年大学、老体协、教师合唱团等进行联系,派出专业人员,进行蹲点辅导。二是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和保障。坚持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把主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三是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当前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尤其缺乏文化行业的领军型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当前区县之间的激烈竞争形势,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人才受年龄、专业、编制等限制在现行体制下进不来,因此,要坚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直接到大学院校招录、专业文化人才直接遴选、面向社会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四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结合工作岗位、目标任务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群众满意的人员,在物质上、精神上、政治上给予奖励,对于工作业绩平淡、群众满意度不高的人员,建立诫勉、考核不合格、解除关系等机制。

三、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

根据不同地方、不同群体、不同区域文化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易于接受、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法,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是整合资源,免费开放,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我们要充分整合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电影公司、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学校设施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教育、群团等部门,主动送文化、送演出、送展览、送共享上门,拓展服务空间,扩大资源容量,实现文化共建共享。比如,文化馆和图书馆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与乡镇、街道文化站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典型的公共文化机构。我们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交给老百姓享受,从而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例如,常年免费开放文化馆和图书馆,免费提供一些艺术培训和辅导,加强社会教育功能。文化的最大功能在于教育人、抚慰人,因此要坚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单位的社会教育功能,利用互联网、文化共享工程、讲座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开展文化、科技等培训,实现从“小文化”向社会教育功能的转型。二是免费开放需要在服务上有所创新。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我们要通过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给群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在这些工作中,我们面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并且还要有创新服务的品牌。要把文化发展的新精神带到基层,把专业人员带到基层,把文化产品带到基层,把文化辅导带到基层,把调研任务带到基层,建立长期的文艺辅导和培训。大力开展延伸服务。在做好常规阵地服务的同时,要重点做好面向农民工、老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校等群体进行文化延伸服务工作。三是服务阵地与文化活动向基层前移。要让公共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高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扎根社会,立足基层需要,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应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以免费开放作为主阵地,定期开展各类讲座、辅导培训,把免费开放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文化服务重点向贫困偏远的乡镇倾斜,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扶持的力度。把基层最需要我们扶持的项目,逐一给予支持,同时我们应针对基层文化的不同特点,采取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帮助建立和提高当地文化活动品牌,联合举办艺术辅导培训,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于公共文化保障,联合建立特色基地,让文化基地培养和凝聚更多的人才,联合调研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支持它们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提高当地群众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文化活动与服务阵地向基层前移,群众参与就多,必然带来群众文化活动多,文化品牌多,有效形成群众文化服务的凝聚力,只有群众积极参与才有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只有扎根基层,立足基层需要,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群众文化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文化活动参与和享受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他们既可以参与阵地活动,又可以协助做好组织辅导工作;既可以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又可以协助做好管理工作。在群众文化领域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是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姿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作 者:重庆市垫江县文化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免费辅导群众
该不该免费送货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免费开放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