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6-03-21■王,年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

■王,年 猛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战略来重振制造业体系,寄希望实现制造业的强势回归来巩固美国全球经济领导者地位。由于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可能会带来中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由互补向全面竞争转化,因此我国应密切关注并正确评估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效果和特征,尽早制定相应的预案来应对可能来自于“美国力量”抑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各种可能障碍。

[关键词]制造业复兴;结构升级;新兴产业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7.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2-1 11:37:3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逐渐向海外转移,美国重点发展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制造业不断萎缩,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全球影响力衰减使美国重新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背景,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正式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并陆续通过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出口倍增目标”、“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来实现“制造业回归”。那么,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那些挑战,以及我国如何制订制造业发展战略来予以应对?在这之前,我们必须从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和特征入手来分析。

图1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70~2013)数据来源:美国BEA。

一、美国制造业复兴了吗?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40%,至2012年则跌落至17.4%。同时,在此期间的2010年,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下面本文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形势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美国制造业是否出现了回归的势头。

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美国制造业萎缩的趋势似乎得到了缓解。数据表明,1970~2009年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24.4%降为12%,但此后开始企稳,在2012年回升到12.3%,2013年又下降至12.1%。从增速来看,2009~2013年美国制造业实际年增长率达到6%,快于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主要工业国家,同日本的增速相近。①

从就业数据来看,制造业就业数据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美国制造业在19世纪70年代雇佣的劳动力一度接近2 000万人,2010年达到历年来最低值1 182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美国制造业已增加50多万个就业岗位,达1 233万,制造业就业呈现上升的态势。②

从出口状况来看,制造业产品出口迅速恢复并保持增长态势。从近年来美国一般商品出口的情况来看(见图2),一些主要制造业产品如资本品、汽车、部件及发动机等均已走出2009年的低谷并保持出口额持续增长的势头。美国制造业的总出口额已经超越了金融危机前的峰值。此外,从产品出口构成来看,制造业耐用产品的出口形势及增长速度要高于一般制造业消费品。

图2 美国一般商品出口状况(1999~2013)数据来源:美国BEA。

从制造业PMI指数来看,制造业持续保持扩张的状态。依据Markit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PMI在指数在金融危机期间跌入低点之后,已经连续20多个月始终保持在50以上,美国制造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③并且与同期中国相比,美国制造业PMI指数明显高于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显示出美国制造业复苏势头的确强劲。

此外,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于2013年9月底公布的一项200家大型美国跨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中,54%的企业正积极考虑把制造业务从中国回迁至美国,较2012年初调查的37%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和电子企业回迁倾向突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美国制造业的确呈现出回暖的迹象,并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然而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究竟是整体制造业回归还是内部升级,将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和战略制订都会产生决然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第二部分进一步深入美国制造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二、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特征:产业结构高端化

本部分将从美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近年来发展的状况和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重点行业方向来分析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特征。

1.从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金融危机以来的确呈现内部升级的趋势

耐用消费品比重呈上升趋势,印证美国制造业内部升级。自1997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中耐用消费品增加值从1997年的59.6%下降至2009年的50.8%,而非耐用消费品则呈现上升趋势;然而2010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2013年耐用消费品增加值在美国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53.7%,比最低点2009年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见图3)。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制造业结构中比重增加。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与美国制造业陷入低谷的2009年相比,在制造业内部中占比上升的行业只有石油和煤炭产品、机械、机动车辆、车身、拖车及部件、初级金属制品和木材制品等,其中只有木材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它几个行业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见表1)。

图3 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耐用品与非耐用品:1997~2013)数据来源:美国BEA。

表1 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分行业:1997~2013) 单位:%

2.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主要支持新兴产业

此外,我们总结美国提出制造业再回归口号以来政府促进制造业回归的主要举措结合上文对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时序分析,我们认为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特征是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通过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来继续保持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而波士顿咨询集团近期的研究报告也认为,美国将迎来“制造业复兴”,非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将加快回流美国本土(见表2)。

表2 美国促进制造业回归主要举措总结

三、美国制造业回暖的原因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④,美国制造业复苏主要源于美元汇率的竞争力、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价格下跌、与新兴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差距缩小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撑等因素。⑤

首先,美联储长期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加大了量化宽松的力度,造成美元相对其它货币竞争性贬值,为美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价格优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3年,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约130降至92,贬值幅度超过29%,使得美国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便宜”,有效的促进了制造业商品的出口。

其次,美国加大了对美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页岩气革命的推动下,不仅使得美国自身能源自给率提高,也促进了石油等能源价格下跌。页岩气革命引发的能源繁荣不仅为美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能源成本优势,也为美国制造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投资增长点。

再次,由于近年来美国经历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劳动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升。2002~2011年间,在主要发达国家中(G7集团),美国是唯一经历了单位劳动成本下降的国家。⑥此外,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占美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15年的17%,意味着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逐渐丧失。⑦

最后,从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来看,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既从短期解决了美国面临的成本压力、产业结构失衡、失业高企问题,又从长期推进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前述分析表明,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的制造业复兴战略已经初现成效,这无疑会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带来重大的压力。结合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将面临以下双重竞争格局:一方面,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战略重点布局的是高端制造业及其竞争优势的打造,而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也正在从低端环节向中高端领域转型和升级,双方必然在新兴制造领域产生“交集”,中国制造业在高端制造领域所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中国制造业在传统低端领域也遭遇到来自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残酷挤压。⑨因此,中国应积极制定相关战略来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欧美等国家制造业回归对中国的影响。

1.强化制造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认识

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是一国经济指数良好运行的保障,是真正的强国之本。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崛起,就不会有真正的大国崛起。

首先,制造业是创新的基础。研究表明,创新主要源于生产制造过程和与需求端(消费者)的互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制造业近20年来大规模向海外转移,不仅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而且严重损害了美国本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美国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在全球所占比重已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⑩基于制造业的“空心化”已经对美国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制造”向“创造”进行战略性转变,更应该吸取美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深刻“教训”,强化制造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认识。

其次,制造业的完整性是一个大国的经济保障和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制造业是所有经济部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不管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人们总是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实实在在的需求。另外,制造业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能够解决目前中国底层劳动人口,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低技能劳动人口的就业。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如果以制造业、实体经济为基础,则不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发展容易保持平稳、健康的态势。

最后,服务业不能完全吸纳失去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劳动人群。许多经济学家都曾预言,所有失去制造业岗位的人都将被容量无限的服务业所吸纳。但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美国却并未看到总就业人数的任何净增长,相反由于制造业的衰退,总体就业量出现了减少。2001年1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为13 250万人,而在2010 年11月,这个数字却减少至12 980万人,就业人数出现了2%的下降,而同期美国人口却实现了9.7%的净增长。⑪由此可见,服务业并不是一个无限的劳动力就业池,并不能完全解决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2.制定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提升计划

为积极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技术优势竞争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竞争,我国应积极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保障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积极发展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实现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先进制造等新兴制造业既是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最终突破点也是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发展方向。长期来看,先进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必将成为引领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热点。针对目前先进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并且各国均处于突破先进制造业发展瓶颈的技术层面。因此,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抢占制造业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其次,进一步巩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尽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制造业上已经遇到瓶颈,但由于中西部地区还存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不能完全放弃国内劳动密集性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这些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制造业还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即便是最先进的高端制造业也需有低端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与其进行匹配。而且与美国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离开了中低端制造环节,我国制造业几乎没有竞争优势。所以,我国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端制造业,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增强其在全球制造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

最后,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完善国家政策支撑体系。为抢占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制定政策体系,对先进制造业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布局。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巴西“工业强国计划”、印度“国家制造业政策”等。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中国制造业2025”基础上,我国应进一步加快完善国家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制造业全面发展。第一,强化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战略谋划、统筹协调、项目落地等职能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制造业发展的塑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第二,采取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技术研发投入强度、金融支持力度以及优化国内能源结构等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运营成本。第三,强化对外贸易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市场,积极参与先进制造业贸易规则和竞争规则的制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通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领军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措施,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赶超。

[注释]

①数据源于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发布的报告。

②数据来源于美国BLS。

③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衡量制造业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高于50表明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表明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

④详见Oya Celasun,Gabriel Di Bella,Tim Mahedy and ChrisPapageorgiou,"The U.S. Manufacturing Recovery:Uptick or Renaissance",IMF working paper.

⑤特别是,该报告通过对比美国在历次衰退前后的制造业状况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唯有在本轮危机发生之后,美国制造业不仅得以较快恢复,还迅速地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

⑥详见张晓晶、李成,美国制造业回归的真相和中国的应对,《求是》,2014(12)。

⑦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咨询报告《制造业重返美国》,2013年。

⑧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发达国家庞大的国内市场、资本密集工业的普及程度和巨大的人才储备会确保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股上升势力;这种全球制造业的重新洗牌目前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并在今后5年变得越来越显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引起国际资本从中国的回撤。自2012年3月以来,先后有美国消费品巨擘佳顿公司、建筑机械公司、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福特汽车公司和星巴克集团等将其全部或部分产品制造从中国转回到美国。按照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最新推测,未来5年将有15%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本土。

⑨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其中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受此影响,伊藤洋华堂已计划将75%的在华产能转移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爱世克斯和水野也降低了在华运动鞋等运动用品的生产比例,同时扩大在越南、印尼的生产规模。

⑩尽管制造业占美国GDP的比重仅有12%左右,但是美国国内用于研发的资金中有68%左右用于制造业。

⑪详见瓦尔拉夫·斯米尔,《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1]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3(6).

[2]年猛,刘峰.如何看待制造业服务化[J].开放导报,2014(5).

[3]罗文.从战略上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J].求是,2014(10).

[4]张楠楠.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丹郁)

The Revival Strategy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a

Wang Yao1,Nian Meng2
(1. Institute of Chinese Borderland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the United States puts forward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strategy to revive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and hopes to achieve a strong retur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consolidate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global economy. As it may lead to a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complementary to full competition,China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properly assess the effec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ufacturing revival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lans in advance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obstacles that may come from the "American power" curb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manufacturing revival;structure upgrading;emerging industries

作者简介:王垚(1985-),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年猛(1983-),安徽宿州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5-06-26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2.017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2-0087-06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的测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5850亿元 《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即将出台
基于需求拉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价值网络分析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