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生态化:演进战略与实现路径
2016-03-21王淑新胡仪元
■王淑新,胡仪元
(1.陕西理工学院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陕西汉中723000;2.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成都610041)
旅游产业生态化:演进战略与实现路径
■王淑新1,2,胡仪元1
(1.陕西理工学院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陕西汉中723000;2.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生态化是旅游业演进的战略目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从生态性、绿色性、循环性、低碳性4项基本属性特征,推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循环旅游、低碳旅游4种生态化旅游形式深入发展;基于旅游企业、旅游者与政府部门建成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实现旅游供给、旅游需求的生态化,发挥相关部门的引导、规范作用。以生态化发展为契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旅游业;生态化;演进战略;发展路径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201.1137.01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2-1 11:37:33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常态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旅游业作为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的重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传统认识上,旅游业不仅是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而且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优势产业,但从其自身发展特征看,随着旅游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旅游产业越来越成为影响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1],从微观层面看,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仅旅游者的过度膨胀使旅游目的地环境日益恶化,而且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宏观层面看,旅游产业引致的碳排放在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暖贡献率为5%~14%,并且预计到2035年这一贡献率将增加188%[2]。旅游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的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国内旅游人次数为7.44亿,至2012年达到29.60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2.20%,中国旅游业正逐渐成长为规模最大和最具潜力的国内旅游市场,且成为我国重要的、具有战略性地位的产业[3],如何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向更低的能耗、污染、排放迈进,持续减轻旅游产业的环境影响,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产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思路
①基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生态环境制约与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需要,提出产业生态化应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演进战略;②基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分析,确定旅游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的生态性、绿色性、循环性、低碳性四项基本属性特征;③提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循环旅游、低碳旅游等从不同侧面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形式;④基于旅游供给方面、旅游需求方面、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视角,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演进需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解决当前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突显的资源环境问题,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实现产业生态化,同时,旅游业作为消费型终端产业,具有综合性特征,与各行业关系密切,通过生态化发展提高旅游企业、旅游者与相关政府部门及组织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旅游产业生态水平提升,是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生态环境制约要求
外部生态环境的制约要求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战略是生态环境制约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从微观角度看,旅游资源容易受到旅游活动的干扰,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容量超载、河流污染、动植物生存受到影响、废弃物污染、景观多样性受到威胁或丧失等[4-6];从宏观角度看,旅游产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部门成为影响全球环境的重要方面,旅游活动引起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4.4%,且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7];2007年中国旅游产业碳排放总量为169.78× 106 t(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部分),占所有产业碳排放总量的2.71%[8]。
(三)旅游业提质增效要求
产业生态化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内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猛[9],但在内部发展质量、效益上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强调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生态化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内在要求,需要引起不同部门的充分重视。
三、旅游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属性特征
(一)产业生态化理论
产业生态化源于产业生态理论与产业生态学,是产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10],Ayres于1984年提出的“产业代谢”和Frosch于1989年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思想,奠定了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基础。其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Erkman(1997)将产业生态化定义为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并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决定如何进行产业调整,以使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相协调[11];袁增伟和毕军(2006)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化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12];陆根尧等(2012)认为狭义上的产业生态化是指构建模仿自然生态循环的产业系统,广义上的产业生态化是指在理念与原则层面,追求更高的“资源使用率”和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立能够促进和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和谐流动的产业体系,使所有产业都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10]。事实上,产业生态化的实质是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生态化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渐成潮流,贯穿于宏观层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微观层次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实践[13],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延伸,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高级形态。
旅游产业的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特性,更适宜生态化发展,其生态化进程面临较小的障碍和阻滞因素。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以产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产业生态学、旅游管理学等学科中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基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采用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系统内不同部分合理优化,提升产业生态效率,达到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良性发展,生态环境损害最小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属性特征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生态性、绿色性、循环性、低碳性四项基本属性特征,推动旅游业内部运行机制与系统的根本变革,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1.生态性
生态性是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核心要求。生态性是指旅游产业系统通过模仿、演化、转型升级,逐渐趋向于稳定、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建立起仿生态系统的架构和体系,并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效融合,最终具有生态性发展特征。这意味着在旅游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充分重视仿生态系统架构、体系的建设,而且应该在微观层面上注重旅游业不同参与主体及其之间仿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的生态性特征,同时不断削弱、摈除旅游业发展的非生态性内容。
2.绿色性
绿色性是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绿色性强调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应该降到最低程度,或其影响至少降到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旅游产业发展绿色性的实现需要两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一方面,需要培育旅游者的绿色旅游消费理念,逐步实现绿色化的旅游;另一方面,在旅游产品供给领域,需要推行绿色旅游标准,实行绿色旅游开发,生产绿色旅游产品。
3.循环性
循环性是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循环性着重构建旅游产业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封闭网络,形成完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链条,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循环性不仅要求建成微观层面上的循环性旅游企业(景区),而且要建成中观层面上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机制,并最终建成宏观层面上的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循环体系,形成旅游产业系统内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闭路循环网”,实现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14]。
4.低碳性
低碳性是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本质内容。低碳性是指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消费理念的落实,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弱旅游产业发展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旅游产业低碳性的实现不仅需要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动低碳旅游企业(景区)的运营,提供低碳化的旅游产品,而且需要通过低碳消费理念的落实,使旅游者认可、实践低碳旅游。
四、旅游产业生态化实现形式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统一,推动可持续旅游的实现是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质,这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具有或逐渐趋向于生态性、绿色性、循环性、低碳性特征,与之相适应,必须充分重视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循环旅游、低碳旅游等生态化旅游形式的实现,从不同侧面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旅游者对观赏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需求为内容,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以可持续旅游和伦理道德规范原则为指导,在旅游过程中强调环境教育、影响管理和社区收益,并为其所依赖的环境保护做贡献的负责任的自然之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15]。尽管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初具规模,但从环境保护、环境解说、社区参与、人员素质等发展内容上看,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受到资金短缺、管理体制不顺、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但可喜的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辐射效应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生态旅游”的理念,预示着生态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2.绿色旅游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无节制消耗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国家民众回归自然的心声不断增强,客观上推动了绿色旅游的出现,其以农山渔村为依托,向城市居民提供乡村特有的原生态自然体验,让旅游者在享受乡村新鲜空气、洁净水体、绿意盎然花草的同时得到休闲和保健。绿色旅游通过绿色暗示环境保护,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者产生引导,实现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在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旅游企业产生约束,实现绿色产品供给。同时,政府部门有必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规范、引导绿色旅游的发展,构建观念、社会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保障体系,推动绿色旅游经济运行。
3.循环旅游
循环旅游主要体现在旅游生产服务领域,强调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2004年,邹统钎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概念,认为旅游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重要载体。此后,以明庆忠教授为代表的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树立新系统观、新经济观、新伦理观、新生产观等理念,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动力系统;构建由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行业协会、环保组织、相关产业支持的多层面共同运作系统;构建由政策法规、科技支撑、教育培训、监督评估等组织的支持保障系统[16];同时,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存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以旅游企业内部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微观层面的旅游经济循环;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积极拓展区域层面的中观旅游经济循环;同时利用旅游产业的广泛关联性,融入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
4.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模式的旅游响应,强调低碳新技术利用,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实现旅游产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形式,符合生态文明要求。推动低碳旅游发展,涉及不同层面、不同主体、不同方面的内容,从旅游供给角度看,强调供给链的低碳化,不仅要推动低碳景区与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低碳旅游交通工具的使用、低碳旅游产品供给、低碳旅游设施建设;从旅游消费角度看,应该着力推动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实施;从政府部门与相关组织的角度看,需要加强低碳旅游的引导,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采用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低碳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最终以低碳旅游发展为契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旅游业生态化。
五、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主体的强力推动,深入挖掘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潜力,并使其得以真正、最大程度的发挥,不仅形成旅游供给生态化、旅游需求生态化发展的内容,而且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引导、监督、规范作用。
1.旅游供给生态化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主体,是旅游产业的微观基础和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从不同层面注重旅游供给的生态化,在微观层面上,旅游企业应致力于生态化的设计、制造、营销,直至旅游产品的供给,最终建立起微观意义上旅游企业产品与服务供给全过程的生态化;在中观层面上,不同旅游企业在循环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企业之间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小循环;在宏观层面上,重视旅游产业中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循环体系的构建,形成细分行业之间的大循环。同时,在旅游产品供给过程中,旅游企业应充分重视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绿色设计制造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高新技术手段在旅游产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以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持续推动旅游企业对环境直接与间接不良影响的降低,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此外,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形成环境自愿保护机制,重视生态化管理思路的实施和应用,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17-18],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营销方式的改造[19],促进营销生态化。旅游企业通过生态化、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提供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达到减少能源资源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标,推动可持续旅游供给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
2.旅游需求生态化
旅游需求的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关键在于旅游者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生态化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学界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旅游需求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不仅要从意识上彻底改变传统上仅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树立健康旅游、低碳旅游、绿色旅游的消费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和行为观,使这些意识和观念能够发挥最大作用,成为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力量源泉;而且要营造旅游生态化消费环境,推动生态化旅游消费意识和观念落地生根,逐渐引导旅游者改变消费习惯,重构旅游消费方式,从环境和以人为本的双重角度出发,推动旅游循环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旅游者生态化消费理念真正落实。尽管当前不同群体间低碳旅游认知与行为表现出差异性,旅游需求的生态化仍未受到全部旅游者的重视,但进一步促进旅游需求生态化认知与实践,仍有巨大的可以挖掘的潜力,有必要通过多种措施促进潜力的释放形成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3.政府引导、规范
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引导、监督、规范作用。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需要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改革、创新机制与体制,持续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潜力发挥,释放制度红利;制定、实施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标准,以标准化的法律与法规约束、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采取激励性的政策措施引导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奖励符合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生产行为;同时做好旅游者低碳、绿色、生态旅游消费的推广、宣传,推动民众低碳、绿色、生态旅游消费的实施,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六、结 论
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适应新常态,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实施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可行的战略选择,其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生态化是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不仅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而且外部生态环境的制约要求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同时,产业生态化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内在需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性、绿色性、循环性、低碳性四项基本属性特征,推动旅游产业内部运行机制与系统的根本变革,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充分重视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循环旅游、低碳旅游等生态化旅游形式的推进,从不同侧面推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战略,需要从不同层面予以推动,不仅形成旅游供给生态化、旅游需求生态化发展的内容,深入挖掘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推拉力量的源泉,并使其得以真正、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在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引导、监督、规范作用。以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为契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Gőssling S. National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n overlooked policy challenge [J]. Energy Policy, 2013, 59: 433-442.
[2] UNWTO, UNEP and WMO.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 [R]. Paris & Madrid: UNWTO & UNEP, 2008.
[3]王淑新,王学定.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 184-190.
[4] Higham J, Shelton E. Tourism and wildlife habituation: Reduced population fitness or cessation of impact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290-1298.
[5] Zhang J, Xiang C, Li M. Integrat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IES)applied to assessment of eco -tourism impact on forest vegetation landscape: A case from the Baihua Mountain Reserve of Beijing, China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 18: 365-370.
[6]贾铁飞,梅劲援,黄昊.大型节事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影响研究——以上海桃花节、森林狂欢节为例[J].旅游科学,2013, 27 (6): 64-72.
[7] Peeters P M, Dubois G. Exploring 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0, 18: 447-457.
[8]钟永德,石晟屹,李世宏,等.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框架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24(1): 78-86.
[9]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4): 89-96.
[10]陆根尧,盛龙,唐辰华.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3):147-159.
[11] 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 An historical view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7, 5(1-2): 1-10.
[12]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 26(8): 2709-2715.
[13]李慧明,左晓利,王磊.产业生态化及其实施路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4-42.
[14]明庆忠,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10, 25(5): 22-26, 127.
[15]佟玉权,孙建平.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0, 32(5): 73-75.
[1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8(5): 58-62.
[17]董晓红,李雅煊.我国旅游业发展新路径探析[J].经济纵横,2014,(10): 39-42.
[18]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研究[J].管理世界,2009(9): 170-171.
[19]周永振,徐虹,王其格.基于传统服务业改造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软科学,2014, 28(4): 98-101, 106.
(责任编辑:张丹郁)
Tourism Industry Ecologicalization:The Evolution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outes
Wang Shuxin1,2,Hu Yiyuan1
(1. Regional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China; 2. Chengdu Bran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the industry ecologiic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strategy targe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evolution. Therefore,as a systematic project,four kinds of tourism forms with ecological features,as the eco-tourism,the green tourism,the recyclable tourism and the low carbon tourism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a trinity support system covering tourism enterprises,tourist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thus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supply and demand and play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role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take the opportunity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us adapting to and being advanced in the "New Normal" .
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ecologicalization;evolution strategy;implementation routes
作者简介:王淑新(1982-),男,山东诸城人,博士,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区域发展;胡仪元(1968-),男,陕西汉中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5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D15);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5JK111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0731)。
收稿日期:2015-09-07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2.012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2-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