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
2016-03-21杨正本
杨正本
摘 要: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难发现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师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并加以改变,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功能够起到很大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最高效益和最大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心理状态;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37
在专业领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五要素说”曾指出,“政治教师”“学生”“政治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道德心理氛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五大要素。虽然这并不是最科学的教学论观点,但是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质量与师生的道德心理相关的理念是具有开创性和引导性的。要知道,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因为重视度不够、专业素质偏低等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一些心理误区,亟须做出改变和跨越。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
(一)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
在思想政治课中,因为受学科、周围环境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会产生“逆反性”教学心理。
对于教师而言,对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产生反感情绪;因教材理论与教学实际的差距而产生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都是其“逆反性”教学心理的体现。
学生的逆反心理则更为常见,比如,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厌烦;认同社会中轻视政治科的现象;抵触为了考试而大量背诵的现状;对教师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
(二)师生交往的“单向性”
尽管新课改观念已经在竭力推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单向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一口气灌输给学生,而不是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一方演说、下发指令、向学生提要求、检查结果,让学生丧失了本来的主观能动性,成了没有思想表达能力、没有话语权的内容接收器;教师完全相信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会听取学生的创新性的、有益处的思想观念,没有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三)教学情感的“消极性”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思想政治课对某些学生而言毫无兴趣可言,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不再有最初的兴奋和积极态度,在情感上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学习情感上的“消极性”。而学生的消极性又反过来作用到了思想政治课教师身上,教师看到死气沉沉的学生就会失去讲课的激情,最终导致教学质量极差的恶性循环。
二、跨越思想政治课心理误区的方法
(一)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
正如上文所说,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心理范围上都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要想改变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师要首先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一方面教师应该阶段性地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寻求专人的帮助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师的讲授和感染,切实认识到政治课的可亲、可近、可信,让学生更乐意主动去学习思想政治课,从而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扭转学生的逆反心理,由此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稳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商品价格,让学生感到亲近性和熟悉性,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展开。
(二)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
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改进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大胆创新,积极寻找可以促进师生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就不失为一种改变师生交往“单向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政治理论的内涵,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三)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就其本身教学内容而言,确实存在很多理论的枯燥阐述,难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但是,造成学生消极情绪的最大原因仍旧是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演示、讲授和对学科的热情,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思想政治教师能够笃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投入饱满的教学热情,将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
例如,在讲述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课本内容时,政治教师可以就当下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阐述个人感想,配以多媒体展示人民群众在活泼的文化活动中的愉快场景,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消极的情感状态也跟着消失不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问题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人们应该对教学心理误区作出深刻反思。从课程设置方向上而言,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追求真理态度和方法的培养,这门学科的目标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的消极情感都必须得到剔除,必须要培养积极情感,通过各种积极的措施,做到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跨越过去各种心理误区之后,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艺术的感染和道德的熏陶,将会进入全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吴恩银.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J].教学与管理,1996(2).
[2] 肖广照.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J].中国西部科技,2006(18).
[ 责任编辑 田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