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叶公正名

2016-03-20付秀宏河北

老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叶公好龙叶公孔子

文 付秀宏(河北)

为叶公正名

文 付秀宏(河北)

据《通志》《元和姓纂》《风俗通义》等姓氏史籍记载,“叶”姓得姓于叶公,叶公一生把河南叶邑(即今天的叶县)当作一本大书来读,他是用心灵默念它的字词,终于,融成叶邑的血脉了。

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是楚庄王的后裔,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邑,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他一心为国,不谋私利,平定白公胜叛乱,辅佐楚惠王复国,有存国之功而不享存国之利,高风亮节,令人敬仰。其后裔为纪念叶公之德,部分改沈姓为叶姓。

叶公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在叶邑率民众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这两项大型水利工程比著名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叶邑百姓因此生活富足,一致拥戴他,恭称“叶公”。叶公在叶邑有着极高的威望。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叶邑时,想在叶邑谋官生存,而叶邑的百姓却瞧不起孔子这帮读书人,讥笑他们四体不勤,不辨菽麦。

实际上,叶公与孔子在思想上也存有不小的分歧。在论辩何为忠诚时,叶公提出,如果父亲偷了羊,儿子作为证人应举报父亲,这样的人是正确的,忠诚于真理;而孔子却觉得出于亲情考虑,倘若发生了这样的事,父亲应该帮儿子隐瞒,儿子帮父亲打掩护,此为忠孝。认知不同自然不能共同谋事,后来叶公便没有答应孔子留在叶邑的请求。

叶公就因为这件事被卷进了历史的漩涡。后世,孔子的门下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成“伪君子”,其文被收录在西汉名儒刘向的《新序》中,一直流传至今。长期以来,由于“叶公好龙”典故的广泛传播,叶公形象着实有些猥琐,很多人误以为叶公表里不一,叶公甚至成了虚伪的代名词。

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之人大多尊孔贬叶,儒家的伦理纲常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的言行被统治者钦定为各阶层行动准则,并逐步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正因为后世儒士对叶公的这种故事编排和狭隘报复,致使叶公的形象长期蒙垢。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他的和蔼与叶公的“治”明显不同,但在“正人心”这一点上却是殊途同归。历史上的叶邑是南北交通枢纽,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叶公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把这样一个各种观念、各色人物聚集之地治理成了富庶之邦。著名隐士陶渊明的诗文集中,至少有七处谈到了叶公治下的三位老农——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在他的笔下,“人鸟不骇”、百姓“耦耕自欣”的叶邑,简直就是桃花源般的乐土。

实际上,春秋以后历代统治者通过治国实践,证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言论是错误的,宋代程朱以后,“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大义灭亲”等接近叶公的治国理念逐渐被统治者接受,并逐渐占据上风。

今天,在叶公终老之地叶邑,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景观。

责编/沐云

猜你喜欢

叶公好龙叶公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改写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现代叶公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