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16-03-20薛伟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分层思政

薛伟芳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薛伟芳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举措与途径,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存在课时不足、流于形式、缺乏整体性和实效性等问题。依据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构建分层实践教学模式,能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模式;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课),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实践教学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与渠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举措与途径,是适应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1]。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在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国家部委的协调部署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拓展,有关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也不少,但由于课程自身特点等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以下分析主要基于课题组在2015年底对来自全国高校的中央党校2015级马博生进行调研得出的结论),使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充分实现。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不够,实践教学课时不足。“05”方案规定,本科院校“基础”课设置54学时,“纲要”课设置36学时,“概论”课设置108学时,“原理”课设置54学时。但在实际课时安排中,部分高校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和中宣部的思政课课时规定安排学时,存在思政课课时“缩水”现象,这样,实践教学课时就相应减少,实践教学达不到课程教学要求。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根据调研,有些省份由于财政问题,没有按照教育部明确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均拨款额度划拨教学经费或者经费划拨不足。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很多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指导教师只能布置学生单独行动作为实践形式,中间环节缺少监管,实践成果多数以调查单位盖章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是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由于4门必修课程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侧重点不同,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形式、内容等应有所不同。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比如专门针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研究,而缺乏从大学生入校后就对4门必修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整体性的通盘考虑,以致学生在“基础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进行的参观考察,在“纲要”课的实践中仍有教师布置相同的实践作业。结果有些学生就翻出“基础”课的作业来应付,失去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四是实践教学模式“一刀切”,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课程实践大纲和实践方案的制定工作。虽然各校都规定尽可能使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学生兴趣,同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一刀切”,激发不了学生实践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不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亟需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为此,应依据思政课4门必修课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构建分层实践教学模式。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2.1 概念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兴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引发探索分层教学研究的起点。分层教学理论主要依据因材施教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根据教学对象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所谓“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并把个体差异看作资源来开发,将教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2]。在深入研究教材体系和对大学生各专业群体特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界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必修课设计特色实践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实践育人目标。“基础”课为“培育五观,提升综合素养”,“纲要”课为“重温历史,坚定三个自信”,“原理”课为“吃透经典,提高理论水平”,“概论”课为“学以致用,解决难点热点”。二是按学生专业类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专业分为“文史类”“理工类”和“艺体类”三大类型,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专业特点确定课程实践方案,明确实践主题。三是学生依据实践主题,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实践内容,将实践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化,开展实践活动并完成实践手册。

2.2 实施原则

整体性原则。对4门课程以学校名义制定课程特色实践大纲,统一制定四门必修课的实践育人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特色实践方案,明确各门课程的实践形式和内容。整体性原则避免了各门课程中实践方式和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能够保持实践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梯进性原则。在通盘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前提下,4门必修课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呈现梯进性特点,总体把握实践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实践方式由感性到理性,实践场所由封闭到开放的原则。低年级采用过的实践形式,在以后高年级中一般不再采用,鼓励学生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形式,优化实践内容。

个性化原则。依据全校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各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所教班级的学生专业和学生兴趣,制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具体的实践方案,把学生的专业和思政课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思政课真正有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完成,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实践

实施分层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思政课成为学生想上的课程。譬如,以“概论”课校内实践教学为例,概论课教研室根据“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一般制定自选和必选两种校内实践项目。自选项目主要采用观看红色影片、阅读经典文献、时政新闻集萃、党政史料收集、校内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其中一项作为自己的实践项目,并根据不同的实现项目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实践成果,这些实践项目称为“统一设计”项目,即有教研室设定的固定形式的实践项目。必选项目又称为“自主设计”项目,教研室仅确定学期的实践主题,由指导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特色实践方案并报学院批准后开展。自主设计项目的实践主题一般规定与指导班级专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等具有应用性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采用灵活方式进行,成果展现形式多样。

2.4 教学成果

经过实践,分层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形式不拘一格,实践内容有声有色,实践成果丰富多彩,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空前激发出来,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仍以“概论课”自主设计性质的实践活动为例,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典型有音乐专业进行的红歌比赛、美术专业的“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教康复专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语活动”等,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典型有农业、生物科技专业的“我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计算机专业的“互联网+背景下当地经济展望”、历史专业的“家乡传统文化收集展示”等,这些实践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实践内容上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和学生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思政课实践教学真的有用,真的管用,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3]。通过分层实践教学,课题组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3.1 分层实践教学模式能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学生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的分层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专业设计特色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兴趣选择适当的实践形式,使看似枯燥无味的思政课增添了专业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转化成为学生内在需求的精神食粮,提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2 分层实践教学模式能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分层分类,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纲、实践方案、实践形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室设计的统一教学大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制定特色实践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3 分层实践教学模式能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性

实施分层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充分了解并掌握全校特别是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学生管理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状,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与各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尽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复性,增强各部门实践活动之间的互补度,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两张皮”的弊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二法宝,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整体性原则下使4门必修课的实践形式体现分层性,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实践与思政课实践的结合等问题,是在下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实践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1] 姜国峰,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层一体化”模式构建[J].保山学院学报,2014(6):79-85.

[2] 董宇光.“分层教学,自主探究”语文阅读教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3] 高天明.质效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校对 龙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26

20160612

贵州省教育厅专项支持安顺学院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5ZXJG007)

薛伟芳(1974-),女,河南汝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4

A

1674-5884(2016)12-0087-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分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