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地理背景分析

2016-03-20刘用球

地理教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铁路网铁路规划

刘用球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 福建 福州 350500)

对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地理背景分析

刘用球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 福建 福州 350500)

本文从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乡土化案例教学出发,提出如何促进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进一步利用地理学科的要素间的联系,对日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一个社会热点进行地理背景分析,对“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进行有益尝试。

交通运输;地理背景分析;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的内容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材编排两节课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展开,重点研讨三个问题: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交通运输布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带来哪些影响?

遵循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视角”的原则。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地福州可门港开发,从乡土地理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交通区位分析:先明确福州可门港的空间位置,提供背景资料,结合学生的调研,课堂上围绕它有什么地理特征?它自然条件优越为什么被世人遗忘?它又如何从幕后走到台前进入如火如荼的开发(区位条件变化的原因是本节重难点)?它的开发会遇到什么问题?它的变化将带来什么影响?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做到福州可门港建设开发可持续发展?由于师生的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再加上探究的空间尺度小,师生互动热烈。在学生学习反馈环节,笔者出示2015年安徽高考卷34题(“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与试题略)。确定该试题目的:一是空间尺度的扩大,乡土地理的延伸;二是高考层次解题能力的培养;三是把个别、局部、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构建。教师精心构建实践、开放的地理课程,从地理教学任务中选取应当突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题内容,是能够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要素,用地理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并通过这些要素进行分析表达应该是一种好的尝试。

2016年7月13日,我国公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铁路运输作为现代化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方式其中长期建设规划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么,《规划》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理背景呢?笔者试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间联系对其做初步探讨,作抛砖引玉。

一、我国大力推行铁路网建设的原因

1.顶层设计国家战略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铁路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它的发展促进了工业体系的建立。同时,铁路建设也带动了铁路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向商业化转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最终推动整个国家实现经济的大跨越。

2.铁路网规模总量不足

截至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测算,从铁路网密度看,2015年我国按面积计算的铁路网密度约为126.0km/万km2,低于美国的248.2 km/万km2、日本的530.5 km/万km2、德国的948.2 km/ 万km2、法国的544.5 km/万km2以及英国的674.6km/万km2;而按人均计算的铁路网密度我国约为0.8km/万人,低于美国的7.4 km/万人、日本的1.6 km/万人、德国的4.1 km/万人、法国的4.6 km/万人以及英国的2.6km/万人。另外,我国西部地区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铁路网规模明显偏小,我国铁路复线近80%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3.干线繁忙运输能力紧张

从换算密度来看,中国为3707.2万换算吨公里/公里,是位列第二位的俄罗斯(2373.4万换算吨公里/公里)的1.56倍,是世界其他主要8个铁路大国平均值(1045万换算吨公里/公里)的3.547倍。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的铁路网是世界最繁忙的铁路网。目前,全国铁路每天开行高速列车1000列左右,平均上座率达到 101.7%。

4.区域对外通路能力不足

从我国铁路网发展的现状来看,布局不均衡,东、中、西部线网规模及密度相差悬殊,东部地区较为发达,西部地区则十分落后。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路网密度低,对外通道能力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铁路线网建设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

铁路网络既为生产服务,又为消费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决定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规模,同时铁路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先行带动的重要的影响,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口城市及居民收入

运输需求是铁路网发展规模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若区域的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且居民收入水平高,则对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货物运输的时效要求就高,就需要更高的铁路建设规模与标准与之相适应。因此,铁路网路布局密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地区往往对应的是大的经济圈、工农业生产基地以及资源产地。

3.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

自然条件对铁路建设的影响大。在地壳构造活跃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高原、山地、沙漠、沼泽、冻土等自然环境对铁路建设的限制很大。另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城市分布与产业布局,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及土地资源对线网建设可行性的影响。

4.科学技术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出现、新工具的使用都将使铁路建设的条件发生改变,从而促进网络布局形态的完善;运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将对运输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条件是铁路建设的有力保障。

三、本次《规划》突出的地理特点

1.完善整体交通路网布局

《规划》方案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高速铁路网。在原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基础上,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二是普速铁路网。重点围绕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完善东部网络布局,提升既有路网质量,推进周边互联互通;三是综合交通枢纽。放眼世界,从东北、西、西南三个方向打通出境铁路通道,激活交通网,扩大对外交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

2.客货分线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规划》提出,实施客货分线,按照“客内货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铁路客货运线路与枢纽布局。避免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相互干扰,提升运输效率,提高交通安全。

3.提升既有能力

硬件方面增建二线和电气化改造,对既有通道进行运输能力扩大,提高路网质量。软件方面发展铁路点线调控能力,系统提高运输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整体作用。

4.推进技术创新

日本的"新干线"、法国的TGV、德国的ICE等是起步比较早的高铁技术,中国的CRH2(E2-1000)标准享有后发优势,它综合了多个国家在高铁技术上所拥有的技术专长,发展中国独具特色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本次《规划》突出的地理影响及意义

1.时空收敛与空间重组

铁路运输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突出的优点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如果以时间距离来衡量地球,这个世界是越来越小了,变成了“地球村”。有人也把这种现象称为“时空收敛”。时空收敛的结果,一方面促使都市居民一日的生活圈向外延伸、扩展,并促成了城市的郊区化;另一方面,时空收敛促成土地利用形态发生改变,各种经济活动的布局也随着交通运输的演变而重新组织。

2.同城效应的加速与强化

高铁缩小了区域时空距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打破了原来的空间隔阂,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能在大都市经济圈内自由流动成为现实,从而推动产业、就业、人口居住在空间上的结构性整合,加速、并强化了同城效应的辐射和扩散效应[2]。

3.大城市功能合理扩散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化,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大规模快速扩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就业贡献不断提高,建设水平提高等特征,同时也伴生着诸如二元结构加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房价快速上涨、城市脆弱性突出等五大方面问题。解决问题主要途径之一是合理扩散特大城市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4.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高速铁路网的兴建对沿线产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和房地产热度不减两个方面。据《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6)》显示,去年我国旅游人数总体增长,国内旅游收入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旅游收入均超过4000亿元。从区域角度看,基本呈现东、中、西三级阶梯状发展格局,出游比例呈“7:2:1”形态。其格局与交通路网格局关联度大。

此外,铁路在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隐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然而,不管是国家级、省级或地方级的规划都必须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学习有用的地理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如何把福州可门港开发中的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更好地融入《规划》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乡土地理的一个大课题。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用我们的地理视角放眼当下、放眼未来。好的《规划》应该是人地协调发展的结晶体。然而,世界是变化的,区位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地理视角审视世界,也包括审视《规划》。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司.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徐长乐,郇亚丽.高铁时代到来的区域影响和意义[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6): 650-654.

(责任编校:方琦)

猜你喜欢

铁路网铁路规划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深圳经惠州至汕尾高速铁路功能定位研究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将加快建设发达完善的高速铁路网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