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
——兼评流通决定论

2016-03-20张洪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当代经济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决定论流通市场经济

张洪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
——兼评流通决定论

张洪平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作为子系统,两者的共存与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总系统。生产过程决定流通过程,流通过程的对象、流通过程的社会性质和流通过程的经济规模都是由生产过程来决定的。与此同时,流通过程也反作用于生产过程,就特定形式来看,流通过程甚至决定生产过程。因此,市场经济的系统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健康运行问题的,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对系统的自发力量加以必要的干预。

流通过程;生产过程;系统决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流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的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流通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流通的理论,如何用正确的流通理论来指导实践,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一、马克思关于流通过程的地位和作用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组成。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因此,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相对于生产和交换,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亦可归结为生产决定交换,交换或流通过程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生产决定交换。这是因为:(1)生产为交换提供物质对象。交换是物与物或商品与货币的交换,都必须以劳动产品提供某种使用价值为前提。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是生产的结晶,决定交换的物质内容,没有生产,没有物质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内容,商业也就失去了交换的条件。(2)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交换是在生产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分工才有交换,社会分工越深入、越细致,交换就越发达、越精细。(3)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方式的性质变了,交换关系也就随之发生变化。(4)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社会生产越发展,生产规模越扩大,社会分工越精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时,生产者要交换的商品规模就越大,品种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同时,随着生产范围的日益扩大,交换的广度也日益增加。(5)生产为交换手段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生产的发展,为现代商业的发展提供高技术的设备,加速流通机械化、电子化、现代化的过程,提高商业活动的物质环境,为商业运输、贮存、销售的科学管理及经营水平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一切,就从总体上使生产制约着交换,交换的发展和性质由生产所决定。

其次,流通或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流通或交换虽然被生产所决定,但流通或交换也可以直接影响生产,对生产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为:(1)流通或交换使社会再生产最终得到实现。没有交换,一方面,产品就不能进入消费领域;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资料的取得也不能最终实现。(2)流通或交换能促进生产的分工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交换促使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3)流通或交换的发展分促使生产性质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商品交换曾促使原始社会瓦解,商业曾分别促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两种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4)商品流通或交换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商品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商品生产是以商品交换为前提条件,当市场扩大,交换范围扩大,产品有了销路,便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流通越快,流通时间越短,同一资本能够重复生产过程的次数就越多”,[1]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就越大。(5)流通或交换还能够缓解或激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促进或缓解生产的发展。总之,生产决定了交换,而交换又反作用于生产,两者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

二、流通决定论及其评价

流通决定论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流通理论,该理论反映的是中国经济从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经济体制逐渐扬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孙冶方、张卓元、董辅礽等充分肯定流通过程在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普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流通,并对生产和流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从理论上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并给予重新的评价。由此,丁俊发等同志提出了所谓的“流通决定论”。

1.流通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流通决定论认为,流通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流通是不能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也就谈不上“流通决定论”。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也不能笼统讲“流通决定论”。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流通决定论。所谓流通决定论,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决定一切,或市场需求决定一切。[2]4流通决定论从流通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流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两个层次论证流通决定一切。

首先,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来看,国民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一台极复杂的机器一样,哪一个环节停摆了都不行,但重要性的程度可以加以区分,而商品流通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具体表现为:(1)流通是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否协调发展,社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在商品市场上表现出来。(2)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求与满足度大都集中在流通领域。所以要求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部门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3)财富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但必须进入流通部门才能实现,即通过商品流通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从而实现惊险的跳跃。(4)资金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资金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式流向社会,流向居民。如何回收资金?按国际通行的做法,或者是金融回笼,如储蓄、发行国库券等;或者是商品回笼即通过购物与服务回收资金。因此流通业与服务业是回收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

其次,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在生产与再生产大循环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起决定性作用。(1)在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是四个独立的环节与过程,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生产与消费决定着流通,没有生产,流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消费,流通就是无的放矢。就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说,流通决定论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说法,流通决定论说,“一个绝对真理是没有流通,生产与消费都无法实现,因此,流通同样制约着生产与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生产与流通作为经济曲线横座标与纵座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86页),并明确指出:‘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88页)。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流通同样决定着生产,并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8,9(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部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需求,是一种无效劳动,就要产生大量积压,就实现不了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订单或没有科学的预测是不能组织生产的。我们常讲的市场引导企业或市场引导生产,也就是流通引导生产。在这种意义上,“流通决定论”表现得十分明显。

2.对流通决定论的评析

(1)流通决定论并未实现理论上的进步

流通决定论所谓的流通决定一切,无非是说流通中的市场价格作为调节手段对生产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论述。针对洛贝尔图斯用票券否定市场价格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恩格斯说,就一个国家来讲“单个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产品的跌价和涨价才亲眼看到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么”;“从商品生产以世界市场的范围来进行之后,按私人打算进行生产的单个生产者同他们为之生产、却对其需求的数量或多或少是不了解的市场之间的平衡,是靠世界市场的风暴、靠商业危机来实现的。”恩格斯强调,“如果禁止竞争通过价格的升降把世界市场情况告诉单个生产者,那他们就完全被蒙住了眼睛。”[3]可见,恩格斯并不否认“流通是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晴雨表”、“市场是市场引导企业”或“流通引导生产”。但恩格斯是生产决定论,而不是流通决定论。事实上,流通决定论所讲的所谓事实依据,在生产决定论的理论体系中,在生产决定流通和流通反作用于生产的框架内都能给予科学地说明。只不过是流通决定论者为了自己的理论“发明”,而拒绝全面分析和阐述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而已。笔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理论,也和对待任何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不能为某种目的而任意夸大其内容和作用范围,把经典作家原著中没有的内容强加到经典作家的头上,以便扩大其影响。也不能为另一种目的,而任意缩小其内容和作用范围,把经典作家原著中已经阐述清楚的内容进行忽略,以便缩小其影响。流通决定论可以说在理论上并没有任何进步。流通决定论从国民经济运行和再生产过程两个方面论证流通决定一切。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名称叫法上不同而已。再生产过程只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传统称谓。流通决定论所谓的商品流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包括其具体论述的理由,可以说,没有一点是前人所没有说过的。这些理由甚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常识。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的结论性概括,我们不妨在这里重温一下。马克思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增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扩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4]在这里,马克思既强调了生产对包括流通在内的其他环节的决定作用,又阐述了包括流通在内的其他环节对生产的反作用(或曰“一定条件下的”或“就其片面形式来说”的决定作用)。我们看不出,流通决定论所强调的流通的决定作用在马克思关于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理论中有什么被忽视的。同样也看不出,按照马克思关于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理论,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在实践中忽视流通的作用的。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忽视流通的作用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的流通一般作用理论,而是因为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问题没有搞清楚。具体说就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样一些问题认识上的曲折所造成的。一旦确定社会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走市场经济的道路,那么,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必然是我们建设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就必然一方面要加强生产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分配、交换、消费就其片面形式来说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以流通决定论为指导

我们在理论上不赞成流通决定论,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流通决定论的客观作用进行全盘否定。事实上,流通决定论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在实践上又长期信奉无流通论和产品流通论而忽视流通作用的特定情况下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任务来看,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流通决定论是不能胜任的。探讨流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离不开我国市场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建设任务,“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阶段”。[5]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这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建设任务,我们宣传和采用流通决定论势必会误入歧途,贻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事业。在这方面,西方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很值得我们总结吸取的。

流通决定论所强调的,商业是基础产业,商业可以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大发展的观点,正是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商人资本统治时期的商人资本的思想观念。马克思说:“最荒唐的看法莫过于把商人资本——不管它以商人资本形式或货币经营资本的形式出现——看作是产业资本的一个特殊种类,就象采矿业、农业、畜牧业、制造业、运输业等等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资本的分支部门从而特殊投资领域一样。”[6]360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商人资本从他原来的独立存在,下降为一般投资的一个特殊要素,而利润的平均化,又把他的利润化为一般的平均水平。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人资本只是作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而执行职能。马克思对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中,存在着商业支配产业的时期。这个时期马克思把它描述为“商人资本占优势”,“过时的状态站着统治地位”[5]365在英国近代史上,真正的商业阶层和商业城市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他们同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结成同盟来反对工业资本。工业资本的完全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只是在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独立的商人财产作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意味着流通过程离开它的两极,即离开进行交换的生产者。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对流通过程来说是独立的,而流通过程对生产者来说也是独立的。在这里产品不是一开始就是作为商品而生产的,产品仍然是作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在这里,是商业使产品变成商品,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以自己的运动形成商业。在这样的一种社会中,资本首先是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流通过程使各生产部门通过一个第三者而互相结合起来。马克思强调说:“流通过程的这种独立化表明两个情况。一方面,流通还没有支配生产,而是把生产当作已经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生产过程还没有把流通作为单纯的要素吸收进来”[6]366在威尼斯人、热那亚人、荷兰人等经营的转运贸易的历史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种贸易上,主要利润的获取不是靠输出本国产品,而是靠对商业和一般经济都不发达的共同体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靠对两个生产国家进行剥削。马克思把这种以转运贸易为基础的商业民族的衰落,看作是“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进程中从属于产业资本这一事实借以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6]367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中,商业支配着产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产业支配着商业。前资本主义商业支配产业的恶果是商人资本吞掉了几乎全部的剩余产品,因而它阻碍生产方式的变革。“只要商人资本对不发达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撇开商业资本榨取不同国家的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就这方面来说,他对拉平和确定商品价值发生影响)不说,商人占据了剩余产品的绝大部分”。[6]368资本作为商人资本而具有独立的、优先的发展,意味着生产还没有从属于资本,也就是说,资本还是在一个和资本格格不入的、不以它为转移的社会生产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因此,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是与社会的一般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例的。[6]365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还不高,产品的商品化任务还很艰巨的情况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夸大流通产业的作用,把它看作是物质生产部门,一味地强调流通对生产起决定作用,任由商人资本对产业资本进行盘剥,势必会造成商人资本独立发展的情况,势必会造成对手工劳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走过的路径来看,我们的双轨制的价格体制,土地市场批租的不规范,都是造成流通领域里商人资本独立片面发展的因素。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流通决定论所强调的片面发展流通业的经济政策必然带来不良的经济后果。

三、流通过程系统决定论及其意义

1.生产决定论不能准确地概括马克思的流通经济思想

流通决定论的提出,似乎有一个理论对立面作为其批判的对象,这个对立面就是生产决定论。当然,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还没有人以文字形式明确地来概括马克思的流通地位和作用的经济思想。但是,根据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来看,确实存在一种这样来误解马克思流通经济思想的事实上的理论倾向。重生产轻流通就是这种流通思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这种政策和措施的后果,就是让流通业处于对各大产业的发展亦步亦趋的附庸地位。这是对马克思关于流通地位和作用思想的一种片面理解。实际上,完整的马克思关于流通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一般意义上讲的“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将商业资本看作是和产业资本在平均利润规律调解下可以自由竞争,可以自由易位和自动调节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创新的理论表述来概括马克思的关于流通地位和作用的经济思想,从而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理论。

2.流通过程系统决定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结中外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关于流通过程的理论概括我们经历了两个大的认识阶段:生产决定论和流通决定论。这两个大阶段之中又可划分出若干个小阶段,例如生产决定论中又可划分出无流通论、产品流通论,流通决定论中又可划分出流通先导论和流通基础论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流通理论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都被说成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或者至少也被说成是按照马克思对流通过程分析的精神实质所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所有这些不同的流通理论观点都被标榜为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不害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不害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而且还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欢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革命。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的一生进行总结时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7]马克思对待科学发现的这种大公无私的态度,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学习的。问题不在于是什么人物的什么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发展,也不在于什么人物的什么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那一个方面理论进行了发展。问题在于,这个人物的理论是不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发展。

国外许多研究者都承认,马克思是社会科学中现代系统方法的始祖。[8]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公开声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先驱”。[9]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系统概念是“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总结上升为明确的思想的”。[10]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马克思将市场经济看成是一个大的宏观系统,而流通过程则是这个大的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社会宏观经济系统是由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构成的。生产决定分配、流通和消费。流通、分配和消费在一定的片面形式上也决定生产。流通的对象和流通的社会经济性质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流通过程的经济性质和经济规模都是由市场经济的宏观系统所决定的。这种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既包括就流通对象和流通性质而言的生产决定流通的生产决定论的合理内核,包括就一定片面性而言的流通决定生产和流通先导生产的流通决定论的合理因素,又克服了生产决定论和流通决定论的片面性。生产决定论、流通决定论、流通先导论等等还局限在一种简单化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这样一些浅表性的问题。生产决定论强调生产在先,只要生产解决好了,流通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而流通决定论强调流通先于生产,结果就导致片面强调流通的情况。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则在坚持生产决定流通的总体原则下,在具体的经济运行层次上强调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作用。在这个大系统中生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但这并不等于生产在任何时候都要重于流通或先于流通。就好比人类要到太空去,人类始终都应是这项活动的主体,而运载火箭永远都是人类到太空去所运用的工具,是由主体决定的客体。抽象宏观的议论应该是主体决定客体。但是,人们很难讲清楚没有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运载火箭如何会产生。人们同样也很难讲清楚没有运载火箭人类怎样才能登上太空。这就是说,在生产力的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而生产工具则是第二位的或次之地位的。但一旦将生产力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来看,就不能像孤立的观察时所显示出来的谁决定谁的问题。马克思一方面强调劳动者起着能动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劳动工具“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1]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也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有劳动者决定生产工具,也还存在一定角度来看的生产工具决定劳动者的情况。在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生产和流通的关系也是一样,既有生产决定流通,又有在一定片面形式来看的流通决定生产的情况。鉴于目前生产决定论容易给人们造成重生产轻流通的错觉,我们认为,对马克思生产和分配、流通和消费关系的理论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就是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大的系统,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一样,是其中的子系统。第二,生产过程决定流通过程,流通过程的对象、流通过程的社会性质和流通过程的经济规模都是由生产过程来决定的。但反过来,就一定的片面形式来看,流通过程也决定生产过程。此外,市场经济的系统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健康运行问题的,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对系统的自发力量加以必要的干预。

四、流通过程系统决定论与宏观政策取向

就流通过程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之中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关系来讲,我们坚持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但是,流通过程的系统决定论也不是说这个系统本身就能决定市场经济建设中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运行的所有问题。就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运行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对外部经济调节的失灵等问题。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讲,他还有区别于任何别的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一方面是体现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宏观调控内容和形式上。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当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要求两个方面来讲,这是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的。但是,如何将这两个大的方面具体化,特别是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体化,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细致。从上面我们探讨为什么不能以流通决定论的理论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曾经谈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中要防止商人资本脱离产业资本的生产过程而独立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就已经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社会性质问题。因此,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的角度,这一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论证的一个具体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

[2]丁俊发.商品流通热点探索[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8]и.勃劳别尔格,B.萨多夫斯基,尤金.马克思著作中系统性原理的运用[J].北京:国外社会科学,1979(6):23-28.

[9]丁国卿.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论研究[J].昆明: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6):317.

[10]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J].北京:哲学研究,1982(3):19-2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责任编辑:张旭

F01

A

1005-2674(2016)12-014-07

2016-1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A90188)

张洪平(1963-),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决定论流通市场经济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