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自由还是墨守成规?
——由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引发的思考

2016-03-20孙南南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淡化高考作文文体

孙南南

追求自由还是墨守成规?
——由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引发的思考

孙南南

作文命题的特征大体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甚至可以体现它的教育培养目标。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作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针对作文题目中要求的“不限文体”,学界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作文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写作兴趣低下、文体意识淡化等。要想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绝不是改革一道作文题就可以做到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任重而道远。

高考作文;追求自由;墨守成规 ;不限文体;创新

好的高考作文试题既要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又要能提供若干个立意角度;既要尽可能让考生们有话可说,又要能考查出他们的思想境界、思维品质之高低。针对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国家很重视并且做过多次改革,作文试题也渐渐地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命题作文变成不限文体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也是我国今后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方向所在。一时间,“不限文体”的自由写作范式成为作文命题者的新宠,活跃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当中,其间学界对“不限文体”这一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一、“不限文体”的提出及文体的重要性

那么,“不限文体”这个问题又因何而来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归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中对写作的实施建议是:“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恢复高考至今近40年的高考改革历程中,语文学科的作文考查方式一直在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而做着不断的调整。1985年的作文试题为一道大题目,1986年到1999年为小作文加大作文的方式,2000年开始为一道作文题,一直延续至今,二十一世纪之后作文题的考查形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1]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文几乎都是命题作文,命题者直接给学生一个题目,学生在限制的范围内勉强进行创作,这不仅限制了文体,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由于文体的限制,命题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导致题目范围超出学生实际,因此学生失去了写作的欲望,使得学生写出的文字是冷冰冰的,作文内容假、大、空,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因循守旧的作文形式已然不能促进高考作文今后的发展,基于此种现象,高考命题者对旧式的作文考查形式进行了变动和改革,进而出现了如今的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要求。作文“不限文体”要求的提出直接打破了思维僵化的桎梏,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但是“不限文体”和后来学界提出的淡化文体意识并不是说写文章不要“体”,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强调的。

要想高考作文的“不限文体”落到实处,回归命题者的初衷,我们就一定要先明确文体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写作传统中,历来都是十分重视文体的。《尚书·毕命》最早提出“辞尚体要”。曹丕在我国最早的文体论著《典论·论文》中就谈到:“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对各种文体的语言提出了要求,奏章的语言要雅致,政论文要充满理性的光芒,铭诔要朴实,诗歌和赋的语言要绮丽。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中引用倪思的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也是讲写文章要讲究文体,要有文体意识。[2]但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文章文体的重要性,而是借着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要求,夸大其真正含义,主观地认为“不限文体”就是写作文没有文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尽情地在创作的海洋里徜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长此以往过分纵容学生的写作范式,就造成了学生文体意识淡化的现象,俗称写作“四不像”,即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记叙文不是记叙文,写作中经常伴有夹叙夹议的杂文。值得强调的是,“不限文体”绝不是写作文不要体或没有文体的要求,而是对选用哪一种文体不予限制。每位同学可以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去自由创造,发挥想象,不要因为拘泥于作文形式而制约写作。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文体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骨架,它不会产生内在的灵魂,只会形同行尸走肉。

二、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在学界的不同声音

张淑美肯定了“不限文体”这一做法。她认为,“文体不限”为写作训练提出了更全面、更突出的要求,教师要全面训练学生写作各种文体,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3]华勇与张淑美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十分赞同“不限文体”的要求。[4]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不限文体”让学生量体裁衣,张扬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创造想象空间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文体成文,这就打破了高考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为高考作文注入了青春和诗意。这种顺应天性的做法可以让文章打上每个人鲜活的天性与个性的烙印,每位同学的生活经历不同,由此演绎的文章色彩也是各具特色。给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倾吐与表述的机会,当“我”在生命内部活跃起来的时候,更高级的有意义的写作就开始了。郑英认为,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要求,表明了高考作文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点,作文写作减少了限制条件,可以让考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进而,她还分析指出在“不限文体”的要求下高考文体写作的出路。郑英持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界提倡文体教育,只有强调了文体教育,我们才能真正拥有选择文体的主动权。其次就是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文体修养,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5]笔者认为郑英提出的两点建议是值得肯定的。

有肯定的声音就会有质疑的声音存在,陈果安的一篇名为《高考作文对文体应作适当的限制》的论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从标题来看,他主要是针对高考作文“不限文体”而言的。他从一个常年从事高考作文评卷者的角度分析,自“不限文体”以来,考生的作文非但没有出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令人欣喜的现象,反倒令人担忧。陈先生质疑“不限文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不限文体”的要求使学生对于文体之间的界定变得模糊,文体意识逐渐淡化;学生写作过于随意,议论文逻辑不严谨,散文华而不实;因为文体的不限制,使得学生只苦练一种文体,易出现套作和抄袭的现象,并且学生不能全部掌握高中生必备的文体写作技巧。[6]虽然这只是陈果安的个人看法,但是也间接反映出在“不限文体”的要求下,作文教学的弊端显露无疑。教师和学生对于“不限文体”的理解出现误区,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走了“捷径”,省去了教文体的繁琐,学生在写作中更是没有规矩可寻,随意而写之。

三、针对高考作文“不限文体”要求的多维性思考

笔者认为陈果安先生对当今学生写作现象的分析还是很符合实际的,但是,把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于一道作文题是否科学呢?在过去写命题作文的时代里学生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因此就去否定“不限文体”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命题者“不限文体”的要求应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类文体写作的前提下提出的,然而现实是,学生并没有达到命题者理想的状态。学界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文体”是限制还是不限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不应该纠结高考作文是限文体好还是不限文体好,追求自由与墨守成规的谈论终究是要落实到学生写作实际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应有的写作范式和拥有创作欲望,我们才能谈及采取何种考查方式让学生发挥写作功底。所以,我们应该把关注视角由“不限文体”转向如何改革高中作文教学这一问题上来。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课堂中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学生文体意识淡化、写作随意化、逻辑不严谨、散文华而不实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作文教学的不足引起的。高中语文课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时开几堂专题性作文讲解,多数时候都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去间接指导写作的。对于各类文体的规范性和写作要求,教师并没有明确给学生,学生自身在课堂上也就没有学到各文体之间的区分和界限,从而导致了文体意识淡化的现象。

教师在作文课上应该做到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并在议论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讲记叙文时提醒学生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只有在课上让学生弄清楚这些,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出现逻辑不严谨、文体不清晰的现象,学生对于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也就明确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具体落实了这些,“不限文体”的初衷也就达到了。至于后期的创作火苗应该是由学生自己的内心生长出来的。教会了学生基本写作规范之后教师便要放手而不需要再教。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真正想写作的人,因为需要表达而创造方法;一味在意方法的人,并不真正想写作,也写不好文章。[7]对于陈果安提出的学生苦练一种文体而出现的套作抄袭现象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高考虽然考的是一张试卷,却牵涉到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高考赋予学生的“利益”是不容小觑的。在这种应试教育和现行选拔制度下,学生必然会将考试风险降到最低,谁也不愿意因为临场发挥的微不足道的创新观点而与高分失之交臂,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学生的考试价值观决定的,同时也是这个大的高考时代背景所必然面临的情形,想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先淡化学生的作文分数观念,多以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予以评价,而不简单地用分数划分界限。一篇作文的好坏不能判断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学会发现每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看到好的写作片段应该及时地予以肯定,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去写作,他才能把文章写好,写出来的文字才会充满灵性。[8]

高中语文课标中有关文体的表述有这样一段话:“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述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标并没有否定文体的重要性,而是由过去过分强调文体写作规范调整到了解文体规范。这也是学界提出“淡化文体”的真实含义,淡化不是不要文体,淡化是不要刻意而为之,要变强制为自愿,但是也要在一定的规范下,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限文体”就是不要文体,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写作教学?学生写作的水平怎样去评判?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学界对于“不限文体”的错误理解,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非但不能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也会乱了章法。笔者认为,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出发点是好的,它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活跃以及真情实感的流露都有着促进作用,开放式写作更能激发学生内心创作的火苗,使学生迸发出无穷的写作能量。对于“不限文体”的要求下学生出现的写作问题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改革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写作课教学,重视文体教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作。

注释:

[1]王颖:《比较中梳理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4期,第57页。

[2]宋玉杰:《高考作文文体意识淡化成因调查及对策分析》,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石义堂,第17页。

[3]张淑美:《对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思考》,《写作》,2001年第2期,第39页。

[4]华勇:《对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5期,第52页。

[5]郑英:《试论高考文体写作的困境和出路》,《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75-76页。

[6]陈果安:《高考作文对文体应作适当的限制》,《教学争鸣》,2006年第1期,第9页。

[7]傅丹灵、曹勇军:《作文题及其背后的写作文化》,《语文学习》,2015年第5期,第56页。

[8]连中国:《写作里的唤醒与确认》,《语文学习》,2015年第5期,第62页。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李运 随喜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淡化高考作文文体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