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2016-03-20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学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一、 (9分)

1.D(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不准确。据原文第二段,王国维论文所做的工作,是以卜辞资料,亦即他所见到的殷墟甲骨文,来“印证” 《史记·殷本纪》所载 “殷王世系”的 “基本可靠”。此处,作为王国维立论依据的“卜辞资料”不可或缺。)

2.B (选项中 “旧史学”概念的外延过于宽泛。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可知,原文的批评对象是 “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不能笼统地说一切 “旧史学”全都 “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D(据此项之意,在 “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都是无所凭依的,这显然不合情理。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汉代许慎的 《说文》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虽然有诸多局限,却不能说是“无所凭依”, “小篆”本身就是一种 “凭依”。)

二、 (36分)

(一) (19分)

4.B (“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不合文意,可排除C与D两项。A项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将 “移书”附于 “橐中物”之后,文理亦不通,故应选 B项。)

5.C (“可用 ‘有司’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6.C(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是派人向赵滋传达上司命令,赵滋平息了边害,并没有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情节发生。)

7.(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虔” “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二) (11分)

8.第一问 (3分):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出①得3分,答出②得2分)

(三) (6分) 10.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三、 (25分)

(1)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E项, “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不准确,六安爷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留恋。A项,“他与村人的分歧”并不是小说的主要矛盾,下文的情节也不是围绕这一点展开;此外,“孤僻”的性格概括不准确,应是 “固执”;C项, “深化了……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农民失去土地、家园的伤感与思考。)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示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获得本题满分)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 “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 “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 “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 (25分)

12. (1) 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 不给分。 (B项,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1979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只是转折的开始;陈忠实真正成为专业作家,是在三年后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乡村》出版,赢得 “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C项, “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中国人刚从“文革”的自我封闭中走出来,的确是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的 “乡棒” (乡下人)。 E项,“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从原文的叙述可知,陈忠实的文学生涯同样经历了许多痛苦、迷惘和蜕变、突破。)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剥离” 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五、 (20分)

13.C(①③④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第①句宜用 “简明扼要”。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或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第③句宜用 “改弦易辙”。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第④句宜用 “相提并论”)

14.B(A 项 ,“西红门创业大街”与动词谓语 “启动”不能搭配。C项,中途更换主语,后一句的主语应是 “新媒体”,而不是“实时性”;此外,句中的 “和” 宜改为 “或”。D项,句式杂糅, “受……影响”和 “……影响下”不能同时使用,宜将 “下”字去掉。)

15.A(答题可从把握全段大意与分析句间、句内语法关系两方面着手。准确判断③④⑤处该用什么关联词语是选出正确答案的关键。全句大意说的是学习文言文可以适当参看译文。全段共4个句子,第1、2两句提出观点,第3句说参看译文的前提条件,第4句肯定译文和注释对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B项③处的 “一旦”,C项⑤处的 “因此”,D项③④⑤处的 “因为” “进而” “所以”,都严重阻遏了句子的流畅表达,故本题只可选A)

16.① 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文段思路。第①处句子之后紧接冒号,此句为后面内容的总领句,由后句中的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中性环境”可推出答案句①。第②处亦应从下边 “比如牵牛花”一句的具体表述,来推出答案句②。文段末句主要解释 “花的颜色变化”的原因,承前句,第③处应填 “花青素也会随之而变”之类的句子。)

17.本次 “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本题考查考生能否将示意图转换成有条理的文字。叙述的对象是 “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它又分为 “活动”和 “讲座”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数项活动内容。图表是自下而上作由总到分的展示的,在转换成语言表达时只要理清各图标之间的领属关系,依次表述、没有缺漏即可。)

六、 18(6 0分) (略)

(试题及答案、解析供稿: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 何有湖)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行李中的物件,向曾公亮移送文书,要求追查盗贼,曾公亮回答说: “我所辖之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把东西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情形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从民田盗取了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 “银子是禁物,从民田盗取它虽是强行取物,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还是有区别。”他坚持自己的意见,于是就将盗银者交付给有关部门论罪,最后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处置,盗银者得以不死。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把意旨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亲自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即前来赴宴。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兼掌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傅身份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钜万。起初他推荐了王安石,到两人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的,而对外则装作好像自己未曾参与过似的。曾公亮常派儿子曾孝宽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到了皇上面前则几乎不对王安石的决定表示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对自己的帮助,因而将曾孝宽提拔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猜你喜欢

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