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教学

2016-03-20张勇生荣四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德性中学语文语文

张勇生 荣四华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教学

张勇生 荣四华

地域文化,它是指不同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以及道德观念、地方风俗、思想行为习惯、活动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法律规范、学术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按照地域界定出现的文化类型。本文所涉及的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地方历史、文学艺术与民俗活动。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文化传承、改造和创生的过程。[1]地域文化教学,并不是说要将地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堂,而是强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强调中学语文教育中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文化的生存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日趋消亡。如何有效地传承、发展地域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加强地域文化教学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从人生发展的特点、规律来说,在中学阶段开展地域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加强地域文化的教学,让他们认识到中华博大多彩的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吸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地域文化的德性教育

郑玄有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可见,德性即人之道德品性。德性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不能够像学习知识一般理解掌握。[2]德性教育需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理想。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地域文化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作为社会文明载体的语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挖掘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地域文化教学,让学生多方面领悟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有利于纯化现代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正直诚信、豁达坦荡、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大禹治水》描写大禹婚后第四天就外出治水,后“三过家门而不入”,展现了大禹吃苦耐劳、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品格。《荷花淀》是一部充满了浓浓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的作品,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以及崇高的品格。沈从文《边城》展现了一幅质朴、纯净的湘西地域民俗画卷,作者以湘西作为背景,通过对湘西景物进行大量的描写,比如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如银的月色……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静谧祥和的景象,使人有虽身处闹市,却心已沉静之感。文章讲述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与傩送、天保间的爱情故事,传达了外公对孙女、翠翠对傩送、天保兄弟对翠翠纯真的爱以及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在作者描绘的这个世界里人人平等,真挚相待,试图通过湘西人的质朴告诉大家世间还有纯洁自然的爱,呼吁大家回归自然本性,使读者心灵得到了净化。

二、地域文化的情感教育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因为“情动”,所以创作了文章,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怒或忧。而读者也因为“披文”,然后才了解创作者的感情。地域文化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于学生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主体,是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和观赏者。因此,通过渗透或引入地域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从这个角度讲,地域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其实就是一个通过地域文化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例如,通过赣鄱文化的教育,学生能了解赣鄱文化的历史渊源、本土的地域文化性格,将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通过对本土山水风物的认识,学生将身临其境,并提升自己对身边人、事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地域文化信息,将有效缩短文本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鲁迅的《祝福》这一教学过程中,根据文中所写的“祝福”情景思考我们本地过年有哪些习俗,与文中叙写的有哪些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学生顿时将兴趣盎然,纷纷发言。由此,很快地缩短语文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也会随即变得活跃起来。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我们江西本地过年的习俗与江浙一带习俗的大同小异: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过年,扫房子、贴春联、办年货、杀鸡宰鸭,细心地准备年夜饭、一家人吃年夜饭,互相祝愿、放爆竹辞岁、给小孩子压岁钱、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等。这样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祝福”的情景之中去。接着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放在“祝福”的环境氛围里去展现,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中学习,一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安塞腰鼓》中提及的“腰鼓”是陕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一个代表,文中也不乏其他具有该地地域文化特征的事物,如:高粱地、黄土高原、山崖的酸枣树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朗诵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腰鼓舞动时呈现出来的壮观情境,同时可以采取对比法,与同样描写舞蹈的《观舞记》来进行比较诵读:与《观舞记》中节奏舒缓、阴柔的印度舞蹈不同的是,《安塞腰鼓》表现出西北汉子的阳刚之气,节奏铿锵有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高原生命的歌颂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在一南一北、一柔一刚的对比中,学生也发现了不同地域所展现的文化的不同,通过感情的内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

三、地域文化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它是教育与审美的统一,其特点是通过各种美的形象和美的元素等去触动人的情感,使人的性情在情感的舒悦中受到美的陶冶。[3]在语文教学中,美包含了许多方面,就存在而言,有社会美、人格美、创造美;就形态而言,有优美、壮美、崇高美;就风格而言,有柔和美、淡雅美、古朴美等。地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其美学价值是我们探求美的重要资源。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社戏》是鲁迅先生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的作品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文章通过描写双喜、阿发等农家孩子勤劳、淳朴、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人性美。比如,在归途中吃罗汉豆时,考虑到自己的豆子大,阿发主动叫大家摘他家的豆子。除此之外,文章还多角度地展现了自然美,比如:风吹来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水气里月色的朦胧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连山等。这些景象跃然纸上,不仅是一幅色彩绮丽的乡村风光图,更是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社会风俗画。

再如,我们可以通过北魏郦道元所著的《三峡》来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文章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水流流经的三峡地貌景观进行描述,有正面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亦有侧面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俯察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亦有仰观的“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还有以动衬静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无不被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吸引和震撼。

在审美教育中,诱导学生在音乐朗诵的配合下细读并品味作品的感情基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再用简洁明了的言语分析文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由对审美的最初感受升华到对文章深层意蕴的把握,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感受能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以使学生身心和谐。

四、结语

在中学语文地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将书本里的地域文化知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来进行教授,比如,《观舞记》中展现的是阴柔优美的印度舞,而在我国某些地方还流行着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傩舞,在这些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印度舞和傩舞进行对比教学。这不仅会增加学生对家乡的认知,而且也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

在地域文化教学中,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深化了自己的情感。地域文化作为华夏几千年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中最鲜明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能有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它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冯江明:《语文教学视角的地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9年第7期,第31页。

[2]陈立军:《让语文教学与德性教育同频共振》,《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12期,第39页。

[3]银喜实:《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初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17页。

[作者单位:(张勇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荣四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德性中学语文语文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