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天祥精神内涵与历史意义

2016-03-20黄惠运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天祥精神

黄惠运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吉安,343009)

论文天祥精神内涵与历史意义

黄惠运

(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吉安,343009)

文天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传承、弘扬和创新。根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与思想观点,其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国崇文、自强不息、正气节义。文天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七百多年来一直是激励爱国志士投身救国救民崇高事业的精神动力,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文天祥;精神内涵;历史意义

学术界对我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与思想研究,一般概括阐述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如被称为“史圣”的司马迁精神内涵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实。①丁德科等:《论司马迁精神》,《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精神内涵为:追求真理的无畏战斗精神,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精神,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务实有为的实干精神。②罗国基:《论王安石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精神内涵为:良知与致良知。③方尔加:《谈王阳明精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鉴于这些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我们根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与思想观点,将文天祥精神内涵概括为:爱国崇文、自强不息、正气节义。文天祥精神不仅为古代社会贤达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而且至今仍然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一、勤王抗元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纯化乡富川(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④关于文天祥的籍贯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吉水县。依据有二:1.《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2.南唐、北宋时,文天祥的出生地淳化乡(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属于吉水县管辖。一说吉安县。文天祥研究专家刘文源教授撰文认为,在文天祥出生前144年,即北宋元祐七年(1092),庐陵县把同水乡与吉水的淳化乡互换,淳化乡划归庐陵县,文天祥就成为吉安县人。2000年5月,吉安撤地设市,将吉安县的东固镇、富田乡、云楼乡、新圩镇、文陂乡、值夏镇,吉水县的富滩镇,和吉安市的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河东镇、天玉镇等组成县级行政区青原区,属吉安市管辖,这样,文天祥由吉安县人成为了青原区人。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高中状元。文天祥在御试策中论述了“法天不息”的思想,宋理宗亲擢为第一名。文天祥是南宋抗战派的代表。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领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与由进攻云南经广西、湖南北上的兀良哈台部会合,南宋朝廷为之震动。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文天祥闻之十分愤怒。他以“干犯天诛”的勇气上书皇帝,提出“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①《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文山先生全集》卷17。的主张,并提出四条切实可行的建议:1、“简文法以立事”;2、“仿方镇以建守”;3、“就团结以抽兵”;4、“破资格以用人”。咸淳九年(1273)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献城降元,都城临安震动。是年夏,文天祥到长沙拜谒他的恩师,即时任湖南安抚大使的江万里。江万里为国家安危深深忧虑,对文天祥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江万里对文天祥起来挽救濒危的南宋政权寄予厚望。同年冬,文天祥出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10月,文天祥听说朝廷追封降将吕文焕的哥哥吕文德为和议郡王,升任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准备与元军讲和时,极为愤慨,再次上疏“乞斩师孟衅鼓,”并提出把东南地区分为四镇的正确主张。

文天祥是“起兵勤王”的杰出人物。咸淳十年(1274)九月,元丞相伯颜统领20万军队分成两路进攻南宋,以降将吕文焕为前锋,从汉水入长江。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鄂州都统程鹏飞降元。黄州、蓟州、江州、六安等地不战陷落。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天祥接到了太皇太后(理宗后)的罪己恤民诏书《哀痛诏》,准备赴临安勤王。德祐元年(1275)正月一日,文天祥得到元军渡长江的谍报。十三日,他又接到了太皇太后的诏书:“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捧诏痛哭,立即组织了三万义兵,“尽以家赀为军费。”友人劝他说:“今大兵(按指元军)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他回答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②《宋史》卷418《文天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那时,贾似道督战失利逃跑,夏贵等将领临阵脱逃,右丞相陈宜中出走,只有文天祥挺身而出,率义军从吉州出发到达临安,驻兵西湖上。不久,在往援常州战役中,江西义军将领麻士龙、尹玉英勇牺牲。所率五百战士,只有4人脱险,余皆壮烈殉国。

文天祥抗论皋亭山,南下真州,重举义旗。德祐二年(1276)正月,朝廷委任文天祥知临安府。此时,不少官员潜逃,文官仅留下文天祥等六人了。文天祥向右丞相陈宜中提出了死守京城的方案,但陈宜中不同意。文天祥又向张世杰提议以几十万京师义士守卫都城。张世杰认为朝廷不愿抗元,劝文天祥领军回江西,他自己领军到两淮,以图东山再起。正月十八日,伯颜军队到达距离临安仅30里的皋亭山。南宋朝廷派赵吉甫、贾余庆献传国玉玺、降表,削去帝号,自称“国主”,“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现有州郡,悉上圣朝。”③《宋史纪事本末》卷170。伯颜接受投降,但要宰相陈宜中到军营会谈投降具体事项。当晚,陈宜中畏惧逃跑。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天下兵马,同左丞相吴坚等到皋亭山会见伯颜。文天样首先对伯颜表示:他不是来投降的,而是以宰相身份来进行对等谈判的。伯颜说:“丞相来勾当大事,说得是。”文天祥问:“宋承帝王正统,非辽金比,今北朝(元朝)将欲为与国乎?将欲毁其宗社乎?”伯颜说:“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文天祥严正指出,既然如此,“则宜退兵平江或嘉兴。”伯颜不愿退兵,文天祥毫不退缩地说:“若欲毁其宗社,则两淮、两浙、闽、广,尚多未下,穷兵取之,豪杰并起,兵连祸结,必自此始。”伯颜恫吓要捕杀文天祥。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宋状元宰相,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为?”④刘岳申:《文丞相传》,《文山先生全集》卷19。伯颜听了感到震惊,不得不改变态度。他怕文天祥回临安又去组织抗元军队,便将文天祥拘留在军营中。文天祥大骂贾余庆等卖国,斥责伯颜失信,伯颜无言以对。降将吕文焕从旁慰解,文天祥怒火中烧,斥骂他是“叛逆遗孽。”吕文焕说:“何故以逆贼见骂?”文天祥厉声说:“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非逆贼而何?三尺童子,犹斥骂汝,独我乎?”吕文焕辩解说他守襄阳六年,没有得到援救,是以投降。文天祥严正地说:“不幸势穷援绝,以死报国,可也。岂有降理?汝自爱身惜妻子,坏家声,今汝合族为逆矣,尚何言?”吕文焕听了满面羞惭。文天祥大骂吕文焕、吕师孟叔侄:“汝叔侄卖降,恨朝廷失刑,不族灭汝。汝今日能杀我,我得为大宋忠臣,足矣!岂俱死哉?”伯颜闻之,称赞文天祥为“男子!”伯颜更不愿放回文天祥,并胁迫文天祥等北行大都。二月,文天祥和随行的杜浒、余元庆等人计议,逃往真州(今江苏仪征)。三月初,文天祥等历尽艰险到达真州城,守将苗再成亲自出城迎接。文天祥计划联合两淮守将李庭芝等抗元,但扬州守将李庭芝听信所谓文天祥“以行反间”的谣言,要苗再成杀死文天祥“以自明”。文天祥被苗再成逐出真州,转移至通州。在通州逗留了几天,他把离开临安以来路上所写的一百多首诗,编成《指南录》诗集,表示忠心向往南宋朝廷,矢志抗击元军。

文天祥开府南剑,是领导抗元斗争的民族英雄。四月,文天样等离开通州,乘船驶向永嘉(今浙江温州)。这时,益王、广王在永嘉开元帅府继续抗元。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陆秀夫等陆续齐集永嘉,准备重建朝廷,共同护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督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并发布文告,号召天下忠臣义士起兵勤王。不久,他们将元帅府移到了福安(今福建福州)。五月初,益王在福安登基,是为端宗,改元景炎。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天下兵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侍读。五月,文天祥到达福安后,朝廷委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到达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继续高举抗元旗帜,号令所至,应者云集。刘洙率领江西勤王义军旧部,冲破元军封锁赶来。著名青年学者谢翱倾家尽资募兵数百相从,任督府咨事参军。泉州老儒陈龙复也投身文天祥督府,赫山义军首脑林琦赶来相投,荆湖老将巩信率部归附,被委以重任。数败元军的宋朝宗室赵时赏,也到府领兵,独挡一面。文天祥幼年的塾师曾凤也来相从起兵。抗元声势,一时大振。

十月,文天祥受命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十一月,督府移至汀州。文天祥即派赵时赏、赵孟嵘经石城攻取宁都;派吴浚驻兵瑞金,相机收复雩都;令刘洙、肖明哲由江西夹击;邹沨则在宁都举事,里应外合。但邹沨在宁都不幸失败,计划无法实现。元军攻打南剑州,知南剑州王积翁弃城奔福安,南剑不战陷落。行都福安失去屏障,陈宜中、张世杰不战而撤出福安,护卫端宗和卫王(即广王)登舟入海,停泊泉州港。福安随即失陷。十二月初,阿刺伯商人蒲寿庚和知泉州府田真子率军降元,行朝船只驶向广东潮州,又移至惠州甲子门,漂泊海中。

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军大举进攻汀州(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文天祥移驻福建漳州龙岩县。三月,移驻广东梅州(梅县)。四月,文天祥怒杀前来劝降的叛徒吴浚和两名目无军纪的都统,军威为之一振。五月,文天祥率军经略江西,迅速攻占会昌。六月,文天祥在雩都(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大败元军后,移督府于兴国(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七月,命张洋、赵时赏和邹沨领兵分别攻打赣州和吉州,攻克了赣州各县和吉州四县。这时,文天祥的“号令通于江淮”,抗元形势极为有利。八月,元朝元帅李恒率领骑兵来援赣州、吉州,义军步兵抵挡不住元军骑兵的冲杀,兵败撤退。文天祥率督府官员及兵士去永丰与邹沨会合。李恒率轻骑尾追不舍,文天祥在空坑被李恒追上,虽然逃脱了险境,但兵将损失惨重,他的妻子欧阳夫人、一子二女被元军俘获。十月,文天样及部属邹?、赵孟嵘等,收集散兵,进入汀州。十一月,转移到循州(今广东龙川)。

景炎三年(1278)二月,文天祥进兵惠州海丰县。他们探听不到行朝所在。三月,文天祥进驻海丰南边的丽浦,派遣其弟文璧收复了惠州。潮州、梅州、循州反元归宋,广州也被收复。邹沨率领一军在江西活动,与文天祥保持联系。赣、粤的有利形势给抗元斗争带来了转机。

四月,端宗赵昰病逝于广州湾的硇洲。张世杰、陆秀夫拥立8岁的卫王(即原广王)赵昺登帝位。五月初,改元祥兴。陆秀夫为丞相,文天祥为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与行朝取得联系后,报告了数月来的战斗经过,得到嘉奖。六月,行朝迁至厓山(位于广东新会八十里外的海中)。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文天祥请求率兵入朝,张世杰寻找借口加以拒绝。十一月,文天祥领兵进驻潮州潮阳县。邹沨、刘子俊率领义兵来潮阳相会。文天祥想凭山海之险,把潮阳建成中兴基地。

元朝任命张弘范为元帅,李恒为副帅,兵分两路,水路进攻厓山行朝,陆路攻击潮阳文天祥部队。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服冰片自杀,想自尽殉国,但未成功。

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击溃了文天祥全部督府军后,率水陆两路元军直逼厓山,企图一举倾覆南宋海上行朝。文天祥被囚于海船中同行。张弘范要文天祥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说:我不能救父母,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书《过零丁洋》诗与之,表明誓不投降的意志。

二月初,张弘范率水兵向厓山发动总攻。陆秀夫见败局已定,背负幼帝赵昺跳海,以身殉国。张世杰在突围中溺水而死。文天祥目睹宋军的惨败,十分悲愤。三月,文天祥被押回广州。四月,文天祥与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被押送去大都。

文天祥以一介书生勤王抗元,散尽家资举兵勤王,义正辞严地斥责投降官僚,维护南宋王朝的利益,驳斥蒙古贵族的南下夺权行径,表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指南录》《集杜诗》等体现的崇文尚德品格

文天祥从起兵勤王到从容就义,撰写了《指南录》四卷,《指南后录》三卷,《吟啸集》一卷等诗集,编写了《集杜诗》二百首,这些光辉诗篇集中体现了文天祥崇文尚德的品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其廷试对防及上理宗诸书,持论剀直,尤不愧肝胆如铁石之目……宋南渡后,文体破碎,诗体卑弱,唯范石湖、陆放翁为平正……及文天样留意杜诗,所作顿去当时之凡陋。观《指南前后录》可见不独忠义贯于一时,亦斯文间气之发见也。”①转引自金其旸:《文天祥诗歌散论》,《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

德祐二年(1276)五月,文天祥到达福安后,继续编辑诗集《指南录》一书,书名取自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全书按时间先后分为四卷:出使元营被拘为第一卷;被押北上为第二卷;镇江脱逃为第三卷;自通州航海至永嘉为第四卷。书后写了《指南录后序》,抒发《指南录自序》未尽之意。《指南录》是文天祥抗元复宋的悲壮史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至元十七年(1280)正月初一,文天祥编辑了他被俘以后所写的诗歌,按时间先后分为三卷:零丁洋至建康为第一卷,建康以后为第二卷,1280年正月以后所作为第三卷,是为《指南后录》。《指南后录》与《指南录》相连接,构成一部自传体的史诗,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崇文尚德的品格。

坊间私刻的文天祥填写的《酹江月·驿中言别》二首词唱道:“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两首词填写于文天祥与好友邓光荐金陵(今南京)赠别之时,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赋词酬答。借用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表现了文天祥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忠节义气。刘熙载评价:“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变之正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②刘熙载:《艺概》卷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评价道:“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诸人之上。”

文天祥既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是诗歌咏史的典范。文天祥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死不愧庐陵”的爱家亲情;“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的忧患意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的统一祖国的宏愿;“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气概。

文天祥在诗歌中不断申明自己尽忠报国之志,如“著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二忠”指南宋庐陵二位爱国名臣胡铨谥“忠简”、周必大谥“文忠”——笔者注)。“欲酬长者殷勤祝,坎止流行学四忠。”(“四忠”指爱国名臣胡铨,谥忠简;三朝重臣周必大和北宋文学宗师欧阳修均谥“文忠”;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杨邦乂,谥“忠襄”),名相忠烈文天祥与这四人和南宋中兴大诗人杨万里(谥“文节”),一起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至元十七年(1280)正月,文天祥开始集杜诗,到二月底,共写了二百首,分为四卷,全都是集杜诗的五言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集杜诗》“一名文山诗史……于国家沦丧之由,生平阅历之境,及忠臣义士之周旋患难者,一一评志其实,颠末粲然,不愧诗史之目。”充分肯定了文天祥《集杜诗》成为“文山诗史”的重要史料价值和精神激励价值。

三、法天不息的自强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我国古典哲学名著《周易》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文天祥在状元策对中,依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提出并阐明了“法天不息”的理论,要求皇帝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安国济民。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①(元)脱脱:《宋史》卷418《文天祥传》,中华书局1978年版。文天祥不仅要求皇帝“法天不息”,他自己也始终做到“法天不息”,无论在为官任上,还是领导抗元斗争,他都是从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出发,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公而忘私,公而忘家,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在残酷的战争中,在母亲病逝、妻女被俘、儿子丧生、妹夫被害的悲痛中,他都没有畏惧不前,而是义无反顾地把抗元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五坡岭被俘,土牢中被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蕴藏心中的“浩然正气”,战胜一切邪气,实现他“读圣贤书,庶几无愧”的人生追求。

宋末爱国学者郑思肖称:文天祥“才略奇伟,临大事无惧色,不敢易节”。文天祥首先以乞斩主张逃跑的董宋臣的壮举,亮出了一位年轻官吏“以一人心,以安社稷”的旗帜。他因此遭到权臣的嫉恨被罢官。在归隐家乡文山时,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安危,他在诗中写道:“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时的情怀。

在接到勤王诏书时,文天祥不顾别人的劝阻,迅速募兵勤王。在出使元营谈别时,与元朝将领伯颜抗论皋亭山,当面痛斥降将吕文焕,表明“我欲借剑斩侫臣”的坚定态度。被扣押北上时,文天祥寻机在京口脱险,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顽强毅力,辗转南下,不计嫌疑,九死一生,重举义旗。在残酷的战争中,文天祥母亲病逝、妻女被俘、儿子丧生、妹夫被害。他完全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奋斗,这哪里是什么“沽名钓誉”?

在抗元失败后,文天祥在诗歌中倾注了深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坚定的报国之志。他豪迈地写道:“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决心为爱国献身。他严正拒绝了德祐皇帝的劝降,“乞回圣驾”。在降官如潮,南宋皇帝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文天祥高人一等的地方是他的“君降臣不降”的大义凛然气概和“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耿介人生节操观。文天祥在《哭妻文》中表明了自己“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心志。在《元夕》诗中写下了“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的千古名句。在回答元朝统治者的诱降时,文天祥义正词严地说:“德祐不幸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者,所以为宗庙社稷计,故为忠臣。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由此可见,文天祥的忠君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是与爱国相统一的,闪耀着“法天不息”思想的光辉。

四、以浩然正气压倒一切邪气的人格魅力

文天祥在担任地方官时就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具有正义感。景定三年(1262)正月,文天祥接受秘书省正字的职务。他认为担任此职,手持三寸笔,起草文书,刊正误字,必须有“晏殊之学问、杨亿之文章、仲淹之声名、器之之气节”,才能胜任。表示要“恪持素节”,全力供职。①文天祥:《谢皮枢密龙荣启》,五月,进任校书郎,理宗称赞他的才华,表示:“朕将老汝之才,而极其用焉耳。”②转引自夏延章:《文天祥年谱》,《吉安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知瑞州(今江西高安)。他上任后主持修复三贤堂(祭祀坐范仲淹党的余靖、坐元祐党的苏辙、具有“报国丹心”的杨万里三位贤人)。咸淳五年(1269),文天祥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但刚上任一个月就被奉调入朝。临别宁国府百姓时,他写了《宣州劝农文》,劝民着力农桑,勤教子弟,诫勿欺官,勿逃徭役,作为临别留言。

抗元斗争失败后,文天祥坚贞不屈,几度自殉,正气凛然。五坡岭被俘后,文天祥服脑子自殉未成。在崖山海战时,他严正拒绝了张弘范要他招降张世杰的无理要求,说:“吾不能救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并写下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爱国格言。在解送大都时,文天祥“计日可首丘庐陵,”绝食八日又不死。

在狱中,文天祥正气浩然,压倒一切邪气,人格高尚。被囚大都时,文天祥抱定“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的坚贞不渝的气节,以正气压倒一切邪气。在炎日的酷暑,文天祥的牢房漏雨成灾,墙壁颓落,臭秽蒸湿。身陷囹圄的文天祥,以自己心中的浩然正气战胜土牢中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的侵扰和病痛的折磨,拒绝诱降劝降,以顽强的毅力与勇气,写下了千古绝唱《正气歌》,通过歌颂历史上苏武、诸葛亮、颜杲卿、祖逖等忠节之士,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意志和节操。文天祥就义殉国后,在收殓他时,人们在他的衣带上发现了一首“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天愧!”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他读书为国,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人格。清乾隆皇帝评价文天祥,说:“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

五、拒绝投降、凛然就义的节义操守

1279年,文天祥被押北行到达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改水路东下。文天祥被锁在船舱内,他想“首丘庐陵”,开始绝食,但绝食8日未能遂愿。六月,船至建康(今南京),邓光荐因病留下治疗。文天祥为邓光荐编辑了从广州出发以后所作的诗词,取鲁仲连愿蹈东海、义不帝秦的典故,名为《东海集》,表示拒不降元的决心。

十月,抵达大都后,文天祥始终拒绝投降。文天祥先是拒绝了以南宋状元宰相身份投降元朝的留梦炎的劝降,接着拒绝了投降元朝的德祐皇帝赵显的劝降,“北而拜号,乞回圣驾。”再次,拒绝了平章阿合马的威逼、元帅张弘范的劝降。又拒绝了元朝丞相博罗的劝降。最后,拒绝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劝降。

文天祥不仅严正拒绝元朝统治者的劝降,而且明确拒绝了亲朋友人的劝降降。他忍痛不见空坑失败被掳的女儿柳娘,叮嘱“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③文天祥:《得儿女消息》,《文山先生全集》卷14。拒收前来探望的弟弟文璧送给他的四百贯钱钞,叹道“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④文天祥:《闻季万至》,《文山先生全集》卷14。

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文天祥写信给继子文陞,表示“吾以位备将相,义不得不殉国,”告诫文陞要专攻六经中的《春秋》,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信中写道:“识圣人之志,则能继吾志矣。”六月,文天祥写信给小弟文璋,嘱咐请邓光荐为他撰写墓志铭。

至元十九年(1282)春,元朝提出以儒家学说治理国家,想利用精通孔孟儒学的文天祥为其服务。投降元朝的谢昌元、王积翁等10人,合谋上奏忽必烈,请以文天祥为黄冠师(道士),冀得自便咨询。但留梦炎却对王积翁说:“文公赣州移檄之志,镇江脱身之心,固在也,忽有妄作,我辈何以自解?”王积翁等听了有所畏惧,这件事没有办成,文天祥也不愿出为道士。

八月,王积翁上奏忽必烈,说:“南方宰相,无如文天样。”“文天祥宋状元宰相,忠于所事。若释不杀,因而礼待之,亦可为人臣好样子。”忽必烈听后命令兵马司给文天祥上等茶饭,以示优待,但文天祥不愿食这种“官饭”。不久,传说中山府(今河北定县)薛宝柱等人要来救文天祥出狱,元朝统治者感到害怕,决定处置文天祥。十二月,忽必烈对文天祥作了最后一次诱降。忽必烈召文天祥进殿,文天祥长揖不拜,左右强之拜跪,文天祥坚立不动。忽必烈向文天祥传话说:“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虑,以事亡宋者事我,当令汝在中书省一处坐者(意即令当丞相)。”文天祥回答说:“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愿也。”忽必烈又派人问:“汝何所愿?”文天祥坚定回答:“愿与一死足矣!”文天祥不愿降附,忽必烈只好成全文天祥尽忠守节。文天祥就义时,向南方再拜,说:“臣报国至此矣!”文天祥慷慨就义,终年47岁。文天祥妻子和江南义士收殓文天祥遗体时,果然在其衣带间发现了那篇绝笔赞,为文天祥的高尚气节所感动。

六、文天祥精神的历史意义

文天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保卫国家政权、延续国家命脉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七百多年来一直是激励爱国志士投身救国、救民崇高事业的精神动力,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文天祥是国家统一的促进者,而不是阻碍者。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与余玠、王坚领导的钓鱼城抗元斗争一样,有力抵御了蒙古贵族对南宋的入侵,迫使蒙古骑兵北撤而远征欧洲,客观上有利于伊利汗国等政权的建立,减轻中原王朝面临的压力。文天祥早有“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的统一中国的宏愿。如果不是时运不济,他定能成为国家统一的元勋。文天祥懂得“不嗜杀人能一之”的道理,他痛斥蒙古贵族的残暴行径,预言:“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对南宋复国寄予深切的希望。正是由于文天祥等领导的南宋军民的正义斗争,才迫使蒙古贵族不得不改变“悉空其室以为牧地”等落后做法,从而推动了蒙古贵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文天祥因此实现了“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梁”的天下一统的爱国忧民的人生追求,从而更显得精神的高尚和人格的伟大。

文天祥人格始终是忠贞不渝,宁折不弯的化身!早在抗元斗争中,就有勇士赵时赏甘愿冒充文天祥去替死;有王炎午、王幼孙“生祭”文天祥的奇迹。

在明末抗清斗争中,在文山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史可法、阎应元、陈明遇、文秉、瞿式耜、杨廷麟、刘同升等抗清英雄,产生了“三百年前旧姓文,一身报国许谁闻”;“宁为文文山,决不为许仲平”;“纷纷莫奏迎神曲,但咏庐陵正气歌”;“啣丹渺渺归天去,相见文山对赋诗”;“无逃大义昭千古,敢望文山节并重”;“书生岂效荀文若,夫子堪师信国公”;“苏卿降节惟思汉,信国丹心敢告天”;“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砥节忠贞无二门,昭垂简策信公尊;零丁洋里潮声壮,犹有英英正气存”;“成仁取义今方决,见帝惟持正气歌”;“文山衣带句,千古缔相知”①转引自黄惠运:《文天祥的民族英雄定位和爱国主义精神》,《江西文史》2012年第1期。等效法文天祥的气壮山河的不朽诗文。

革命先烈许晓轩在诗中写道:“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朱德在《赞文山》诗中写道:“罗岗山下罗岗祠,留有文山四首诗;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百世师。”叶剑英写有《看方志敏手书有感》一诗:“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准一叶枫”,诗中赞扬了方志敏的丰功伟绩,称颂他是文天祥以后江西的一个伟人。总之,文天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传承、弘扬和创新。

(责任编辑:袁生)

This ArgumentW en Tianxiang’s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uang Huiyun
(Luling Culture Research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343009)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hero Wen Tianxiang'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as,its spiritual connot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patriotic chongwen,unyielding and vital qibuddhist.Wen Tianxiang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art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more than seven hundred years has been the inspires patriots lofty causemental power saving their nation,the era of enduring worth.

Wen Tianxiang;Spiritual connotation;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827

A

1008-7354(2016)06-0020-08

黄惠运(1962-),男,历史学博士,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庐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昌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6年)规划一般项目“文天祥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6DQ20)、吉安市社会科学“十三五”(2016年)规划重点项目“文天祥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6GH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天祥精神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