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3-19刘洋

求知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高校

刘洋

摘 要: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是高校党建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刻剖析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障大学生党员质量,对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

一、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党务干部配备相对不足,业务能力需提升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基本上是由各院系党总书记负责,由辅导员负责具体开展工作,形成院系和班级一条线的工作体系。但是,一方面,分管党务的老师很多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理论基础也不是很深;另一方面, 分管党务的辅导员老师常忙于日常事务,难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其他学生工作部门作系统思考和安排,对学生的党建工作缺乏指导和帮助。[1]

2.党员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党员发展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笔者在调研和实际工作中发现,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从事党员发展工作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党员都将一些程序简化,对党员发展的材料不够重视。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各个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发展党员需要经过五个阶段、二十八个步骤。但由于负责党务的老师工作繁忙,为节省工作时间,他们常常将其中的步骤省略,甚至出现事后补材料的做法,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虽然入了党,但对入党的程序模糊不清,审查材料流于形式。笔者调研发现,学生的思想汇报材料比较注重数量,而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思想汇报结合本身实际剖析的不多,甚至出现了直接从网上抄袭的现象,这就使得党组织不能真实地掌握入党人的思想动态。

3.发展党员重发展,轻教育,特别是在学生入党之后的后续教育较缺乏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党员的数量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负责学生党务工作的教师、辅导员人数却并未增加,这就增加了负责党务工作教师的工作负担。如支部活动往往只是忙于发展工作,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较少,这就使得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面对考验时对立场不坚定,思想信念容易发生动摇,大大降低了党员的质量。

二、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1.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学生党支部的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员的质量。因此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党务工作队伍是做好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院系书记、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选拔部分优秀学生担任支部的委员。由于从事党务工作的这些人多数比较年轻,党龄不长,工作经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需要聘请一批有丰富党建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每个院系由1~2个特邀党建组织员负责。

2.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务干部培训

学校应注重针对不同骨干群体开展培训活动,以提升他们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邀请党校老师或者组织部干部,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考察、在线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对党务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3.完善各项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高校各基层党委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符合本学校实际的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明确发展党员的具体工作程序,健全团员推优制、票决制、测评制、谈话 制、预审制、公示制、定期汇报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还要附录“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簿”“入党志愿书”“思想汇报”等发展材料的参考模板,并逐一加上说明文字。党员发展程序、发展材料应更加具体化,使党员发展工作有据可循,党员质量得到保证。

4.完善学生党员考评、监督机制

考评机制的建立注重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群众基础、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2]考核体系要公开,定期进行考评打分,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党员质量的目的。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学院网站、宣传栏,公示党员姓名、照片、职务等信息;公布有关政策规章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罗九平.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3,(7):50.

[2]王 强,王伟伟.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 2013,(14):93-94.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高校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策略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