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出版应关注的读者因素

2016-03-19李静

出版广角 2016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摘要】翻译出版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是构建良好文学输出体系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翻译出版过程中,读者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译出版过程中读者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了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出版;读者因素;翻译策略

【作者单位】李静,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出版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实际的翻译活动,离不开文本、译者、读者这三个重要因素,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作品与读者的完美对接。因此,我们在翻译出版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读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调整翻译策略,才能跟上图书市场的发展步伐。

一、翻译出版过程中关注读者因素的必要性

翻译出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因此,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读者因素。读者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政治地位、家庭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出版物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译作,不同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阅读,对译本质量的判断也会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比如,译者在翻译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的过程中,主要站在作者角度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翻译方法,可能比原著双重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效果更好一些,更容易引起读者在思想上的共鸣。读者能否沉浸到译作营造的氛围中,主要靠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译作本身的影响力。因此,译者如果不充分考虑读者因素,不学会换位思考进行翻译,其翻译出来的作品可能市场接受度不高。当这种情况成为普遍现象,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文化传播和交流,制约我国图书翻译出版事业的发展,降低读者的购买欲望……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重视读者因素。

二、翻译出版过程中关注读者因素的策略

在实际翻译出版过程中,译者要结合翻译作品的特点和读者因素,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本文主要从读者的语言习惯、理解能力、审美观念、基于读者角度的其他因素这4方面去解析读者因素的重要性,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出版工作提供翻译策略的参考。

1.读者的语言习惯

同一部外国作品,由于读者语言习惯的差异,其偏好的译作也会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接触过多不符合自己语言习惯的生僻词句和不常用的语法,就有可能对译作本身产生抵触情绪。译者如果没有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因素,就有可能影响原作在读者心目中的认可度。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首先,要重视原文格式的翻译。比如翻译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陈独秀选用了章回体的章节标题形式,“The Close of a Day March ”和“Prudence Recommended to Wisdom”这个标题,他结合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翻译成“迪涅城行人落魄,苦巴馆店主无情”。在译作中的每一章节结尾,陈独秀模仿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常用体例,添上一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翻译方法让当时的读者倍感亲切。可见,译作贴近读者文化会更容易被接纳。其次,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语言风格迥异,因此,译者应在保留原著本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删减。比如对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作品《飘》的翻译,很多译者对原文一些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再次,由于中国翻译作品讲究“信、达、雅”,因此,对国外作品中的某些描述应进行合理的意译。如 “The Chinese are the worst fighters ”这句话,既可以直接翻译成“中国人是最不擅长打仗的人”,也可以翻译成“中国人是最理性的人”。从语言表达习惯来看,读者对后一种译法的接受度明显要高于前一种。由此可见,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本国读者的语言习惯。

2.读者的理解能力

读者所处社会环境和接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结合读者实际理解能力进行灵活调整。首先,文本的翻译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清朝社会大兴改革之风,民众对改革内容充满热忱,因此,当时很多译者在翻译外国作品的过程中,会将原作中的一些内容和词汇翻译得带有改革色彩,这样更容易激起当时民众的阅读兴趣。其次,根据不同读者的文化层次和理解能力进行翻译。同一句话可能有很多种翻译方法,但只有适应读者理解能力的,才更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如 “Predestined enemies will always meet in a narrow alley way ”这句话,有的译者会译成“冤家路窄”,有的译者会译成“前世的冤家,狭路相逢”。很明显,前一种译文更通俗易懂,因为前者是中国的成语,更方便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再次,对某些含义比较复杂的原作,译者若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可以采用注释的方式。比如在英文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将生僻词汇在正文脚注处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读者的审美观念

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读者,他们各自的审美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因此,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众所周知,孝道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对这类题材内容的外国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结合中国读者的偏 好进行翻译。如译者可以把狄更斯的作品The Old Curiosity Shop翻译成《孝女耐儿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兴趣,对推动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译者对一些语句的翻译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观念。如“it comes from a society which is apt to laugh young enthusiasm out of court ”这句话的翻译,既可以译成“而在于一个对青年的热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会”,也可以译成“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尽管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结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前者的翻译效果明显强于后者。可见,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译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基于读者角度的其他因素

为了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译者应结合读者特点,研究影响读者选择的一些其他因素。首先,译者要关注作品全篇的翻译风格是否一致。在同一部译作中,一定要确保同一种翻译风格贯穿始终。如果译作书名和主标题采用的是文言文风格,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过于直白,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深意,使译作的语言风格和书名、主标题保持一致。其次,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删减。比如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译者对指示代词“it”的翻译,必须把“it”所省略的内容合理地补充出来,否则会导致句子结构成分翻译得不完整。再次,译者会在译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倾向,这就要求译者三观端正,立场正确。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对作品的情感、想法和态度往往会映射到译作中,进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因此,译者要特别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读者呈现丰富多彩的优质译作。

综上所述,翻译出版作为加强中国文化传播,促进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推动中国出版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在翻译出版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考虑读者因素,关注读者利益和自身利益,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译者只有采用良好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保障图书翻译质量的同时满足读者需求,才能实现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目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1]崔波. 编辑应该有什么样的翻译出版观[J]. 出版发行研究,2012(7):41-43.

[2]魏泓. 论翻译出版中的读者关注[J]. 出版发行研究,2012(10):27-29.

[3]胡洁. “走出去”战略下译者、编辑的角色与策略——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出版[J]. 编辑学刊,2013(1):90-95.

[4]张新华. 客户价值最大化数字出版的盈利之源[J]. 出版广角,2012(4):70-73.

[5]张劼圻. 从众筹出版看出版的社交化[J]. 出版广角,2014(3):124-127.

[6]魏泓. 文学翻译出版市场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出版,2011(16):47-48.

[7]覃江华,梅婷. 文学翻译出版中的编辑权力话语[J]. 编辑之友,2015(4):75-79.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