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贵的弹药”容不得一丝浪费千亿扶贫资金究竟该怎么花

2016-03-19李亚楠杨洪涛张亮

农村.农业.农民 2016年1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资金

李亚楠 杨洪涛 张亮



“宝贵的弹药”容不得一丝浪费千亿扶贫资金究竟该怎么花

李亚楠杨洪涛张亮

河南省兰考县南彰镇引导当地贫困户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集中规模养鸭 摄影/李博

要脱贫,就要花钱。让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未来五年所需资金至少以千亿元计。

日前,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

在脱贫攻坚的宏大目标之下,无论怎样增加投入,资金总是有限的,“宝贵的弹药”容不得一丝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其中之一就是资金使用精准。

扶贫资金到底该怎么花,才能真正用到“刀刃”上?

全国扶贫每年花多少钱?

2011年到2014年,我国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72亿元增长到433亿元,年均增幅达18.1%。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又增长至467.45亿元。

省级层面扶贫投入也相当可观。如河南,2015年中央投入河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6925亿元,省本级预算投入财政扶贫发展资金5.2434亿元,大约相当于中央投入的1/4。如果以此比例推算,全国31个省份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10多亿元。

这意味着,仅在2015年,中央和各省区市就至少投入了近600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这远非全部。除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外,各行业部门也有数量庞大的扶贫资金。仅河南一省,平均每年行业扶贫资金就不低于230亿元。粗略计算,每年我国投入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和行业部门资金高达数千亿元。

钱多责任重,容不得一丝马虎。

两个故事,一正一反

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栗西村贫困户齐美枝2015年拿到了4000元的到户增收资金,这钱该怎么花呢?

“本来县里想让我们养仔猪,说等猪肥了,卖给肉联厂。但很多贫困户不愿意,一没啥经验,二嫌脏,三怕猪得病,赔钱。”齐美枝说。

不养猪,那干什么呢?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走访后得知,多数贫困户最希望能在家门口打工,既有稳定收入,还能照应农活儿和老人孩子。

恰好,该村一个小老板翟保厂正想开一家玻璃门窗厂。工作队队长翟继成和村支书翟进禄便找到翟保厂商议,能否让贫困户以集资的形式入股,既为贫困户找到脱贫门路,又部分解决翟保厂开新厂的资金问题。

双方一拍即合。2015年7月,玻璃门窗厂就在翟保厂自己出资、贷款40万元,25户贫困户每户4000元、共10万元入股的情况下,成立运营起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厂里优先选用;无劳动能力的,每年固定分红。

这个故事里,扶贫资金花得皆大欢喜。接下来这个故事,钱花得就有点别扭了。应采访对象要求,讲述的时候,我们得隐去地名人名。

事情发生在西部一个山区镇。县里拨下200多万元扶贫款,镇里却为如何花出去犯了难。原来,作为产业扶贫内容,上级要求他们新增育苗面积2000多亩,每亩补贴1000元,总共200多万元。

按说这是好事啊,可该镇几乎家家户户种苗木,已经没有多少空余土地,根本不可能完成新增面积的任务,但钱又必须花出去,怎么办呢?开会。

有干部说,凡是有苗子的农户按种植面积均摊。马上有人反对说,这是扶贫款,好多种植大户不是贫困户,不能拿这个钱。有干部建议,那就只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补贴。马上又有人反对,这是苗木专项款,没种苗子的贫困户不能拿,全镇贫困户种的苗子加起来也不够2000亩,钱还是花不完。

最后,开了几次会后,干部们终于绞尽脑汁把这笔钱以不违规的方式花了出去。至于到底怎么花的,采访对象保密。

钱怎么花,谁说了算?

同是花钱,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关键在于钱怎么花、谁说了算。

我国传统的扶贫模式是,上级做规划,下面来实施,县里等省市安排,乡、村等县里安排。现在扶贫资金使用权下放到了县一级,县里有了决策权,但乡、村还在等安排。

河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办13个编制,其中3个人因病等原因长期没法干活儿。笔者采访时,正碰到一半的人出去打扫卫生。原来当地要“创卫”,每个部门都承包了一个路段的卫生。

10个人要负责全县好几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规划、好几千万元扶贫资金的分配,时不时还得接些不相干的活儿,如何能保证这规划做得科学、精准?扶贫部门自己也抱怨人少事多,权轻责重。

这就难免出现规划同实际脱节的情况。2010年,贵州省镇宁县马厂乡政府等4个单位组织实施的刺梨种植、核桃种植等项目,由于前期论证未考虑当地气候、土质等条件,项目效果不佳,造成损失337.23万元;2010年,甘肃省西和县扶贫办安排10万元用于某村文体中心项目建设,由于规划不合理,文体中心建成后即被拆除。

也许规划总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资金使用精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杜绝这类误差。

资金“睡觉”,谁能“唤醒”?

2014年,山西省预算对扶贫龙头企业及产业支撑项目贴息贷款只用出去了一半:8877万元贴息资金,下达了4350万元,一半趴在账上没用出去。

这边钱花不出去,那边扶贫企业想用钱却用不上。

也是在2014年,山西省扶贫办成功为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和太原市本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行了1.15亿元的私募债券。

“我们在申请发行私募债的时候,扶贫部门承诺要为我们争取贷款贴息政策优惠,但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发行债券一年多了,贴息的事情还没有着落。”双合成食品财务总监戴海亮说。

那边扶贫部门也委屈。“一方面政府的预算贴息资金用不出去,另一方面类似于私募债等金融扶贫创新形式却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山西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赵俊超说。

为什么会这样?这同西部那个镇200多万元扶贫款费了好大劲才花出去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扶贫资金使用规划同现实存在脱节,只不过,一个结果是用非所需,一个结果是需非所用。

这不是个别现象。河南省审计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53个县结存扶贫资金18.19亿元。贵州省2014年度审计报告披露,由于项目选择不优、项目技术培训和服务不配套等原因,有1.74亿元扶贫项目实施效果较差。另外,20个县有7.96亿元扶贫资金闲置6个月以上。其中,1.92亿元资金闲置2年以上。

怎么办?不论哪一层级的决策者,都要善于倾听民意、善于因地制宜,不要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扶贫资金的使用,不是上级说了算,也不是贫困户自己说了算,而是大家要商量着来。

要“拍蝇清蛀”,更要提高决策水平

笔者梳理全国各省份2011年到2014年100余份审计报告发现,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并不少见,有些企业以“编造虚假合同”“虚列项目”“重复申报项目”等形式骗取扶贫资金;有政府部门把扶贫资金用于请客、送礼、接待,甚至旅游、买车、盖楼。这些被揪出来的违规、违纪案例五花八门,令人痛心。

从各地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扶贫资金“苍蝇蛀虫”正在被清理。而提高扶贫投入的决策水平,比“拍蝇清蛀”更关键。

若把贫困比作一场病,那扶贫资金就是源源不断注入的“治疗针剂”。精准扶贫,不仅要确保“针剂”注入“病体”,还要确保“针剂”以正确的方式注入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疗效。

明洞易补,暗穴难防。用钱容易,用好难,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资金精准使用的要求,还有不少路要走。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资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