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联耕联种模式推广困境与建议
2016-03-19唐学玉
魏 铭,唐学玉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浦口校区),江苏南京 210000)
农地联耕联种模式推广困境与建议
魏 铭,唐学玉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浦口校区),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基于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从联耕联种的发展背景入手,介绍联耕联种模式的内涵与类型,阐明联耕联种模式的比较优势,并着重从托管主体、经营方式、依赖条件、适应范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5个方面分析模式推广中存在的困境与难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促进联耕联种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联耕联种;农地规模经营;困境;建议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扶持和扩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过渡时期,为切实解决农民不愿丢弃田地且年长者种田质量又不高的实际状况,破解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积极探索出农地联耕联种家庭合作经营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了土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优势。联耕联种是指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采取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实践证明,“联耕联种”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
联耕联种模式通过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在当今农地细碎化问题严峻的情况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是我国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压力下、政府积极政策影响下和联耕联种模式的推广下势必会大大加快进程。因此,笔者基于联耕联种的发展背景、内涵及比较优势,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联耕联种模式更好地推广和发展。
1联耕联种的发展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对粮食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的粮食问题仍然非常严峻,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农村年轻人弃田外出打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解决粮食问题刻不容缓。粮食问题与我国农业土地政策有很大联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1]。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分离,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该模式的不完善因素日益凸显[2]。而现在流行的农地流转方式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等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3]。
但是,据中国农经信息统计,截止2013年6月,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只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23.9%,相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7%。在全国超过58.0%的农民家庭有人外出打工,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超过48.0%的背景下,农户承包土地流转的面积却只占23.9%,在这种现实基础上增加劳动生产的效益,显然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并且,频频出现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将农民的土地非法流转给他人的现象,也迫切需要探索出解决土地不流转家庭规模化经营的方法,以确保在不伤害农民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
秸秆禁烧、机械化还田的问题是联耕联种模式产生最直接的动因。依靠政府行政压力禁止农民焚烧秸秆,尽管保持了秸秆禁烧的局面,但是耗费了政府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群众还不太能理解政府的做法,抵触情绪较大。解决秸秆禁烧和抛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机械化还田,但“一田多户”的土地细碎化状况提高了秸秆还田成本,而解决了小田块秸秆还田的问题,秸秆禁烧便能迎刃而解。因此,在目前各地普遍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盐城市射阳县悄然探索出的联耕联种模式,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推行规模连片作业,为传统稻麦产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另一种途径[4]。联耕联种的规模经营模式与土地流转模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该创新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联耕联种的内涵、形式与优势
2.1联耕联种的内涵联耕联种本质上应该采取“农户+农户+合作社”的新型家庭经营模式,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农户完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的村合作组织,破除田埂,将细碎化的土地连片种植,然后由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服务,以促进联耕联种逐步走向联管联营形式。从目前推广阶段来看,我国联耕联种是处于“农户+农户+合作社+村委会”的模式,联耕联种还不能脱离村委会作为中介为农民的利益保航。
2.2联耕联种的形式联耕联种有3种形式,呈递进关系,从初级向高级发展:①联种分管形式:将标准条田以打桩等形式破除分户田埂,通过村民共同协商确定统一的种植品种,由合作社统一耕地、播种、收割,而肥水管理、喷洒药水等田间管理环节仍由农户各自负责,是联耕联种最初级的形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形式;②联种统管形式:在联种分管的基础上,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施肥、植保服务等,在更大范围内组织田间规模化生产管理;③联管联营形式:由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全过程生产经营,包括了统一耕种、管理,实行成本均摊、收益均分[5]。实质上是农民以土地入股而形成的土地股份合作,农户间从简单的生产合作走向经营合作,是联耕联种的高级形式。
2.3农地联耕联种模式的比较优势联耕联种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其他规模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2.3.1土地集中的方式不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都需要土地流转,农民从中获取土地流转收入和国家补贴。而联耕联种模式采取农民家庭之间的合作,不需要土地流转,简单推掉田埂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2.3.2收益的主体不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种植收益主体更多的是工商资本或个体大户,联耕联种模式的受益主体是一家一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依靠规模种植,从农产品产量增加中收益,而农民只能拿到土地流转费用和国家补贴。联耕联种模式降低了成本,产量提升带来的增值都归农民所有,与土地流转相比,费用有所增加。
2.3.3联耕联种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农民会流转部分土地,还有部分土地保留给自己种植,这样也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很多农民对土地还是很有感情的,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模式容易使农户产生“失地”情绪,所以有些农民是不愿意去接受的。但是通过联耕联种,土地还是属于农民自己的,种植机械化程度高并且有服务组织提供帮助,土地的产出量高而成本却降低了,农民经过对比后自然而然就会愿意去接受这样的新型模式。
3农地联耕联种模式推广中面临的困境
3.1托管主体问题土地流转形成的农地规模经营基本上依靠市场就可以完成(除了部分乡镇政府干预土地流转,把整个乡镇土地全部承包出去),但是联耕联种需要政府的统筹安排和村干部与农民间的交流。当然,联耕联种是不可能以政府为托管主体的,如果联耕联种仅仅是依靠农户自发集合经营,必定就会产生土地纠纷和技术困难。如果联耕联种完全托管给企业,企业就必需自负盈亏,而农民又必需有保底利益,那么托管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就会出现冲突。所以,政府必需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也应制定好保障农民和托管企业利益的补助政策。
3.2经营方式联耕联种模式刚刚起步,主体是面广量大的农民,形成了“家庭合作经营联合体”。目前家庭农场在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都是自主决策,而联耕联种需要基层政府支持,依赖村组的组织和推动,在品种选择、服务方式等方面需要做好大量协调统筹工作。
3.3依赖的条件不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在选择地块之初,就作了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一般都会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较好的地区开展。而联耕联种带有普遍性,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只能慢慢去改善,需要做大量工作。
3.4联耕联种模式适应范围在大部分平原地区,联耕联种模式还是相当“接地气”的。但是在一些丘陵地区,本身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效益就不如平原地区效果明显,如果强制推行联耕联种模式反而会有不良的影响。
3.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联耕联种模式一旦达到联管联营方式并且在全国内大范围推行,农村就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必需在发展联耕联种模式的同时进行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就目前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情况而言,一旦解决好该问题,联耕联种将会是一个可行性高、生命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值得深入探索和推行。
4推广农地联耕联种模式的政策建议
4.1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农地经营模式
4.1.1规模经营需要与具体国情相适应。农业经营的规模应当伴随经济发展、工业化推进而不断扩大,该趋势已经成为学界共识[6]。联耕联种模式是细碎化土地到家庭农场之间的过渡期,不同于美国不需要过渡就直接达到高度规模化经营,我国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复杂,必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在推广联耕联种模式时,应该进行多个试点工作,由点及线,由线成面,既要放大胆去实践,又要小心翼翼去检验,选择合适的区域机型农地经营模式,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既好又快的发展。
4.1.2联耕联种的范围应该由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状况来决定。目前平原地区比较适应联耕联种模式,但是像江苏镇江等丘陵地区,联耕联种模式的效益就没有平原地区好。在丘陵地区,土地坑坑洼洼、起伏不定,而联耕联种适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适宜规模化种植的农业主产区,要求农作物茬口一致、土地平坦,便于统一耕作、播种、管理和收割。对于种植习惯不同、作物多样化、茬口不一致、土地坑洼的地区,推广起来会比较困难,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推行联耕联种模式。
4.2增强服务组织,完善基础设施联耕联种是推进碎片化土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途径之一。目前,农村交通便利、基础配套的土地多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因此,在联耕联种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配套跟进,多措并举。要注重培养和壮大服务组织,构建服务体系社会化;集中农资批发采购,实现物资供应一体化;整合涉农项目,推进农田设备网络化;强化协作互动,促进配套服务优质化。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统一的农业服务组织,是阻碍农业规模经营和联耕联种模式发展的一个因素。对于农民群众而言,农业生产保障和服务尤为重要,是其能够积极参与联耕联种模式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将农业服务组织和现在流行的互联网相结合,则会更加全面、快捷。
联耕联种要求路、桥、电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支撑大型农机具的运行,以及生产相对集中排灌用电的需求。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应做到:改善土地平整状况,改善农机通行条件,改善农田水利、电力和网络设施。
4.3加强技术推广和网络化服务农业生产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所以要坚持把新技术培训和推广作为联耕联种的重要保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头,对实施联耕联种农田做好适时服务指导。通过农民请求,村干部主动帮助,服务组织关注,使得农技推广零距离。
网络化服务也是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和农地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可以把各种农业技术和关于联耕联种的信息在一个专业的农业网络上进行分享。网络不仅仅可以分享信息,还可以让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与农民进行一对一交流和帮扶,并且集中帮助每个联耕联种的乡镇经营和生活有关的一切事业,包括销售、采购、信贷和互助事业,经营所辖区域内的一切农产品,能够更好地推进联耕联种模式的实现,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4.4制定有效政策和保障机制农业风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始终。联耕联种由政府指导、合作组织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风险肯定小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分散的农业生产空间,能对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作出及时反应,而联耕联种的经营主体仍然是一家一户,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因此,不能丢弃农户原有的对自然及突发灾害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首先必需减少组织风险和控制生产风险,其次要防范自然风险,最后要做好保险理赔,保障农户的基本利益。
当前,联耕联种模式渐渐在全国推广,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联耕联种模式的优势,确保每个农民都能真正受益。对于托管主体的合作组织和企业,政府同样应给予一定的关注和保障,避免企业和农民利益发生冲突。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农业迅速发展的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法律政策。在联耕联种模式推广初期需要政府部门的行政引导和基层组织的宣传,待步入正轨后,行政力量应该逐渐淡出,将其交由市场主导。
4.5加强推广宣传力度,改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通过会议、培训、专家咨询、实地考察、书面宣传等形式积极推进联耕联种模式,在农民间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首先,必需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宣传。要针对目前“一户多田”、秸秆难以还田和管理难以到位的实际情况,加强联耕联种需要推广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要加强对比宣传。将联耕联种田块和周边零散田块进行人工、农本、收益等方面的对比分析,通过印发联耕联种成本效益比较表,让农民看到联耕联种的优势,吸引周边农户加入[7]。因此,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带领农民加入联耕联种。联耕联种模式的推广势必会导致基层干部工作量的激增,基层干部的任务责任重大,但是待遇却没有相应提高,长期下去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不利于联耕联种模式的推广,所以改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4.6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当联耕联种迅速推广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着手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转出去”,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有打工想法的农民可以外出工作;二是“引进来”,政府可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农村,实现农民靠家就业。基于“转出去引进来”战略,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业和社会稳定发展和联耕联种模式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马恩成.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兼论联产承包制与租赁制[J].中国农村经济,1990,6(9):7-10.
[3] 钟晓兰,李江涛,冯艳芬,等.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J].资源科学,2013,37(10):2082-2093.
[4] 盐城市农委课题组.盐城市联耕联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4):68-72.
[5] 钱冬梅.大力推进联耕联种 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15(14):8-10.
[6] 丁冬,郑风田,彭军,等.国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4(6):12-14.
[7] 杨力,张尊忠,李长亚.发挥三大作用 推进联耕联种:盐城市推行粮食联耕联种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农机化,2014(4):9-10.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省级创新计划项目(201510307050X)。
作者简介魏铭(1995- ),女,江苏泰州人,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收稿日期2016-04-03
中图分类号S 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228-03
Dilemma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Joint Farming Mode
WEI Ming, TANG Xue-yu
(College of Engineering(Pukou Campus),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large-scale operation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land joint farming mode, the connotation and types were introduc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de were elaborated. From fiv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ubject, operation mode, dependent condition, adaptation scope and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dilemma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mode popular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joint farming mode.
Key wordsAgricultural land joint farming mode; Farmland scale management; Dilemma; Sugg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