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国体观
2016-03-19鲁法芹
鲁法芹 蒋 锐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国体观
鲁法芹蒋锐
摘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和人民共和国国体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与我党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联系,毛泽东关于人民共和国国体的构想也分别经历了“人民的统治”“工农民主专政”“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等不同发展阶段。这并非巧合,它表明统一战线确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态,是毛泽东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勾画未来新中国国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事实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关键词: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人民共和国;国体;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发挥了决定或支配实际行动的作用*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2页。。这种作用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我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并成功地将其付诸实践。对于这个我党克敌制胜的首要法宝,毛泽东不仅称之为“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还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政权”“统一战线的专政”等政权思想,把统一战线提升到国体的高度并设计了与之相应的政体形式*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677页。,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核心问题。纵观毛泽东的
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他关于未来人民共和国国体的构想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并始终与其统一战线思想相关联,二者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并非一种巧合,它表明统一战线确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勾画未来中国国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这一点在过去似乎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参见杨凤城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110页;陈光洁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综述》,载《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与“人民的统治”国体观
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运动。在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比较之后,毛泽东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他还指出,由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从而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以及如何建立新中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列宁东方革命理论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后又在三大上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思想。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之后,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起来。在次年初召开的中共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导权问题以及与农民建立同盟军的思想,并主张建一个“真正平民的政权”的共和国*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与此同时,毛泽东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也开始萌芽。1926年6月,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曾谈到:列宁著有《国家与革命》一书,把国家说的很清楚,“国家是一个阶级拿了压迫别一个阶级的工具。我们的革命民众若将政权夺在手中时,对反革命者要用专制的手段,不客气的压迫反革命者,使他革命化;若不能革命化了,或赐以惨暴的手段,正所以巩固革命政府也。”*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166页。在这里,尽管他没有直接使用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家等概念,而是使用了“革命民众”“专制”“革命政府”等说法,但事实上已经触及到了未来国体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这里所说的“革命民众”,实际上就是“最大多数人民”,包括种田的农人、做工的工人、转运贸易的商人、殷勤向学的学生和其他不管闲事的老人及小孩子*参见毛泽东《绝对赞成“湖南们罗主义”》,载《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0页。。特别是工人和农人,在他看来就是未来政权的主人,他们享有“自己处理自己的事的完全主权”*参见毛泽东《“全自治”与“半自治”》,载《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9页。。毛泽东的这种“主权在民”的观念,大约受到清末民初从西方舶来的政治学说的影响,且极有可能是直接受到梁启超的影响*参见萧延中《论梁启超对早年毛泽东的影响》,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毛胜:《毛泽东读谈梁启超》,载《党的文献》2011年第4期。。不过,与梁启超深受英国保守主义影响、一向反对变更国体的主张不同,毛泽东对“主权在民”另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9页。显而易见,毛泽东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将西方关于“主权在民”的话语转换成中国政治话语,如“人民主权”“革命民众的统治”等,从而消解了西方“主权在民”的原有内涵,初步提出了建立人民革命政权的主张,并表示要对西方的“公民”概念保持警惕*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57页。。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展开,毛泽东在中共二大提出的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真正民主共和国”以及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创建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或曰“人民的统治”的共和国*参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1页。。他的这一主张,实际上就是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要建立一个有别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和苏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三种国家形态。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对毛泽东来说还是就全党而言,由谁来承担这种新型国家的领导权,还是一个尚没有清晰答案的问题*参见潘焕昭《中国共产党“真正民主共和国”主张评析》,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次大革命,“基本地说,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之下进行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且是由“左派的国民党党员作指导”*《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即使到了1940年初创立新民主主义论时,毛泽东也只是谈到无产阶级“领导或参加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参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未来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二、工农联盟统一战线与“工农民主专政”国体观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不仅明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还结合党在建立统一战线中的失误,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6页。此后,随着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工农民权独裁制性质的政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74页。的局部实践,其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立了以工农联盟统一战线为基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并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关于国体,《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关于政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在大会闭会的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72-773页。。可以看出,毛泽东和我党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在这部《宪法大纲》得到充分体现,并首次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得到保障。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宪法大纲》并非出自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苏区共产党人之手,而是由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远东局主要根据1918年苏俄宪法共同起草的*参见舒龙、凌步机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但毛泽东对《大纲》草案也是赞成的*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161、260-261页。。后来,在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期间,从实际出发曾主张对《大纲》规定的某些内容加以变通。比如,由于当时我党放弃了土地国有化政策转而实行土地归农民私有的政策,面对根据地存在着大量私人经济的实际,他强调“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3页。。再如,由于根据地几乎没有机器工业生产,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因而他认为苏维埃政权专政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占有者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一九二七年至现在,我们领导的土地革命,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因为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并不是反资本主义”*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不过与当时坚持“左”倾错误路线的人不同,毛泽东要求在实践中严格区分地主和富农,采取“联合中农”的土地革命路线,以“揭破地主富农对于中农的欺骗,使中农脱离地主富农的影响,团结在贫农周围,一致向地主作斗争”*参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270页。。在他看来,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换句话说,这些政策正是为巩固工农联盟统一战线而服务的。后来,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告诫全党一定要注意避免重犯1931-1934年所犯过的“左”倾错误,并谈到:“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与上述思想认识相联系,毛泽东也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称之为“工农民主共和国”,认为苏维埃政府是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156页。。可以看出,他这时所主张的“工农民主共和国”及其具体建设构想,实际上已蕴涵着后来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萌芽。有学者曾指出,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既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当农民“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后所形成的工农联盟,也不同于恩格斯所说的城市无产阶级与乡村农业工人的“天然联盟”,而是在苏共和共产国际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联盟,目的在于在乡村建立工人阶级与贫农、中农的巩固联盟,以便打击地主、孤立富农。因此,这种工农联盟既不是乡村手工业工人与农民之间的联盟,也不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与农村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广泛联盟*参见肖存良、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这种工农联盟或者说统一战线,实际上是由我党当时所处的特殊斗争环境所决定的,再加上党内教条主义的严重干扰,最后导致了中央苏区在工农苏维埃政权建设上的严重弊端和“左”倾错误。对此,毛泽东后来曾不止一次指出:“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党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长征二万五千里不是因为有统一战线,而是因为太纯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35页;《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在系统总结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统一战线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总结中央苏区工农苏维埃政权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论,不仅阐明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回答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勾画了未来统一战线性质的国家政权的蓝图。关于未来新政权的性质,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这种政权与苏联的无产阶级的专政不同,“只要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的资格”*《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页。。他还形象地比喻说,这种政权就是要“有饭大家吃”,“既然有饭大家吃,就不能由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3页。。所谓“统一战线的专政”,就是未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而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就是这种国体的雏形。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这种政权在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在人员的产生上,必须“经过人民选举”;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743页。。这一构想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具体实践,使我党跳出了在苏联式苏维埃和西方式国会之间兜圈子的怪圈*参见《谢觉哉日记》(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1页;《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332、437页。,在中国革命“尚未成功,国内除我们边区等地而外,尚无民主政治的事实”*《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5页。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因此,自1935年瓦窑堡会议至抗战结束,毛泽东几乎不再使用“苏维埃”一词,当他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重提“苏维埃”时,对其采取的已是彻底否定的态度*参见朱育和《从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建国思想的演变》,载《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在毛泽东看来,这种“统一战线的专政”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人民共和国”:“中国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人口是工人和农民,所以人民共和国应当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但是人民共和国去掉帝国主义压迫,使中国自由独立,去掉地主的压迫,使中国离开半封建制度,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农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59页。后来,毛泽东也曾使用“民主共和国”“人民民主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和“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参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9页;《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677页;《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0页。等概念来指称未来新政权,但都是在这种“统一战线的专政”或“统一战线的政权”的意义上来使用的。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于抗战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深化和明晰了其统一战线国体观。
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根据,毛泽东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能是完全的空想”,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1062页。。这实际上是其统一战线国体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逻辑上看,建立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毛泽东着眼于敌我力量对比和战局变化而提出的国共政治谈判的一个筹码,且这一主张所带来的实际政治效应远远超出了毛泽东本人的预期*参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276页。。联合政府主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主要原因在于它把第三方面政治力量参政的问题提了出来,最大程度地代表了第三方面政治力量的现实利益,而这个问题又恰是以民盟为代表的第三方面政治势力所不敢提出的。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与民盟等进步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基础*参见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由此可见,统一战线一旦被纳入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便立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旦它从一种策略手段上升为一种战略原则,它所具有的能量和效应就大大超出了其基本使命,而成为具有决定全局和长远的政治法宝”*林尚立:《协商民主对中国国家建设的价值》,载《红旗文稿》2015年第9期。。在此基础上召开的1946年政协会议(即旧政协)最后虽以破产而告终,但它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即以和平民主协商的方式完成国家政治制度建构的路径,却对毛泽东后来规划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使得我党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更加自觉。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专政”国体观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适时提出了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和新任务。随着战场上敌我力量的实质性转化,毛泽东发出了“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并且明确指出,成立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7、1257、1256页。。这表明毛泽东已开始着手规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蓝图。
1948年1月,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毛泽东在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三大经济纲领的同时,还首次提出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大众组成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代表国家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于人民大众的国家及其政府的领导。”*《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2页。按照他的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体上仍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和统一战线性质的,所以他有时也称之为“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或“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7-1288页;《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234页。等。例如,在他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稿)》中,就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认为“新民主国家企业中的劳动者已经是不被剥削的人们,他们所生产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属于剩余价值的部分,不能认为被剥削”,这就为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文件中毛泽东还指出,所有劳动人民即无产阶级、农民、独立劳动者以及一切受人剥削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的任务,是联合自由资产阶级,以人民民主革命的方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参见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281页;《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62页。。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和统一战线性质。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劳动节”口号,吹响了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号角,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随着各界民主人士纷纷到达解放区,我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建国问题时逐渐达成共识。在李济深、沈钧儒等55位爱国人士联合发表的《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中,批判了当时存在的走“中间路线”的幻想,宣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在毛泽东、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发表的《复李济深等五十六人电》中,声明愿与“全国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厉,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奋斗”*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12页。。6月1日,中宣部在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所加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不同,对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区分*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关于人民民主专政问题,毛泽东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了明确阐述:我们政权的阶级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参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在1949年的新年献词中,毛泽东不仅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还明确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的目标*《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页。。1949年6月,他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全面阐述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政权问题,并将统一战线以及建立在统一战线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称作“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之一*《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页。,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充分体现了新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界进步力量协商建国的共同政治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我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是毛泽东政权思想和国体思想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的特点。特别在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毛泽东更是把统一战线提升到国体的地位和高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在毛泽东看来,中国最终必然走向社会主义,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阶级阶层结构以及革命的主要任务,都决定了没有哪一个阶级能够单独完成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任务,只有通过建立统一战线以及统一战线性质的国体,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只要掌握了统一战线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就能够将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和阶层紧密团结起来,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然而,中国共产党以消灭剥削和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与统一战线性质的国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冲突,即如何来理解作为政权基础之一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和地位问题。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人民主权”或“人民民主”的概念,把所有统战对象都纳入到“人民”的范畴中:“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这一思想认识有利于破解把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简单对立的难题,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创新,从而为人民政协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建立在统一战线基础上的“人民民主”,还突破了西方多党竞争民主的单一模式,开创了非竞争性民主即协商民主的先河,这也是毛泽东在民主理论上的一大创举,并深受党外民主人士认可。例如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有人就发自内心地说:“民主集中的讨论方式的确是寻求真理的有效手段。……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求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反过来看一看那衰老了的旧民主主义的议会政治,只残留了民主的形式,早已丢弃了民主的内容,多数党和少数党各自为着少数金融寡头的利益,在议场上扮演一番,以欺骗多数的人民,简直像破鞋子、破扫帚一般的毫无价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不过也需要指出的是,在毛泽东看来,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国体或作为国体的统一战线,只适合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苏联一样”*《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他还指出,只有在新民主主义中国“这样的阶级社会”中,统一战线政权才是一种“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因为这种社会“既区别于人类历史上分裂为阶级以前的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又区别于阶级被消灭以后的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后一种社会,现在已经在苏联存在和发展。全世界一切人类社会现在正向着苏联所走的道路前进,阶级社会的历史快要完结了”*参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事实上,在新中国诞生初期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仅是全国人大召开之前代行人大职能的一个过渡形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出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的全国委员会即成为国家政权以外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议机关”*《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页。。因此,在我国建国初期有一个很独特的政治现象,即中央人民政府是以人民政协协商的方式成立的,而省级及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则主要是以各界代表会议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方式产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果人民代表会议没有建立起来,所有问题不是经过人民代表会议解决,名字是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没有完全做到。我们不仅要基本上做到,同时形式上要建立完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有它的内容,有它的形式,……只有人民代表会才能充分表现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949-195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正因如此,我国建国初期的这种“统一战线政权”只能是一种过渡性产物,随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加速到来,特别是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它很快便成为一个历史现象了。当然了,今天应该如何来评价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成败得失,还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不过这已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责任编辑:赵彩燕)
中图分类号:A81;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16)01-0073-10
基金项目:山东社科基金项目“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项目号14CTZJ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统一战线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项目号14JJD810016)。
作者简介:鲁法芹,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大学(威海)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蒋锐,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研究中心教授(济南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