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创新体系对科技转化的支撑

2016-03-19刘霁雯

党政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乔治亚州乔治亚科研成果

○ 刘霁雯



美国高校创新体系对科技转化的支撑

○ 刘霁雯

早在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就断言: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市化。这些预言一一被证实。带着探究的心理,2015年10月18日-11月7日,笔者参加了由上海行政学院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合作举办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和能力提升培训班”。乔治亚大学卡尔文森学院精心设计,周密安排,量身定做相关课程,形式丰富多样。除了以讲座的形式邀请政府、企业、高校的主要负责人介绍美国特别是乔治亚州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还带领培训团现场考察了乔治亚州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科创中心、创业园区、服务创新的中介机构(如律师所等),以及中小学的创新实践活动,让我们对美国创新体系有了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总体来看,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高校等共同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发展潮流,巩固其科技创新优势。其中,美国政府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基础环境建设,是美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企业具有灵敏的嗅觉,成为最具创新动力的创新主体;美国众多的为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是美国科技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美国高校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美国科技创新的资源库和科技转化平台,它们共同构成良好的科技生态系统,共同推进美国经济发展。

基于对乔治亚州三所最重要的大学:乔治亚大学、埃默里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大学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美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至少在乔治亚州已经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和其他要素共同作用,把乔治亚州打造成为继硅谷、波士顿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创新基地。

一、美国高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支撑作用

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成立于1785年,是美国第一所四年制公立大学,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研究型大学。乔治亚大学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4年乔治亚大学专利许可为5435项,比上年增长4.5%,在美国高校中排名前5位,在全世界高校中排名第75位。乔治亚大学知识产权覆盖范围颇广,包括农产品、生物制造、机械工程等,在过去五年内仍有四百多项专利许可产生收益。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这与其公立大学性质,以及鼓励创新的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1.规范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保障了发明专利的商业推广

目前,美国高校普遍成立了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机构,按照规范的管理流程,助推知识产权的转化。例如,乔治亚大学成立了一个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为主要职责的机构——乔治亚大学科技创新中心(UGA Innovation Gateway),具体运作科技成果的转化。乔治亚大学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乔治亚大学研究基金会的运作,按照相关规定,乔治亚大学研究基金会持有大学所有科研成果的专利,因而其科技创新中心也就负责乔治亚大学的专利申请及专利授权等工作。当乔治亚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收到学校师生的专利披露申请时,就会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其是否需要保护,是否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怎样以最好的方式推向市场。经评估后若认为具有商业价值,则进行专利申请及授权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这通常耗时需2-6年,期间大学还会提供相关顾问进行咨询。所有花费由乔治亚科技创新中心承担,若有公司购买专利,乔治亚科技创新中心则可从中收回成本。在此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重要。合作伙伴必须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和足够工作能力,才能保证该项技术能被商业推广。为此乔治亚大学会与合作伙伴签订一系列的限制条款,并约定如果专利保护不得力,乔治亚大学可以收回专利使用权。

2.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专利收益分配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明者的积极性。乔治亚大学对专利收益分配实施分类管理,对于非植物性的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收益的25%归发明人,10%归发明人的工作单位,10%归发明人所在团队,55%归乔治亚大学科研基金(UGARF),用以支持其他项目。而对于植物性的科研成果,因涉及饲养员、种子培育公司,分配又有不同。对于植物类的,成果转化收益的25%分配给种子培育公司,10%给种子发明人的工作单位,10%归种子发明人所在团队,30%分配给育种发展研究项目(CDRP),20%归GSDC,乔治亚科研基金(UGARF)仅占5%。又例如,在埃默里大学成果转化收益低于2.5万美元的项目,是全部收益分配给个人;2.5万美元至400万美元之间的项目,收益的35%分配给个人;大于400万美元的项目,收益的25%分配给个人。

3.贴心的高校创新中心,助推初创科技企业发展

乔治亚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为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提供大量服务,并建立了孵化园,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

一是主动对接公司,推销专利。通常采用定向推广方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公司,则在网站上进行发布,或者聘请相关顾问进行推广,因为美国大学之间普遍存在信息共享,也很容易发现其他高校有类似推广,则可联系其他高校协助进行。

二是为初创企业提供各种便利。这包括筹集各类风险基金,指导和培训有关企业开办的各种流程和政策,举办诸如午餐会等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廉价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如办公场所、仪器设备等)服务等,甚至还帮助寻找团队。总之,就是为初创企业提供各种便利,并降低初创公司的成本。即使是对初创公司一无所知的创业者,也总是能得到细致的服务,甚至细到学校的指导可以具体到某个阶段需要打多少电话与客户沟通。

相对于外界而言,学生得到的资源更多。学校提供了一系列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创业初期简介,此为创业入门课,后期还提供诸如创业财务管理等一系列高级课程。因为提供这一系列的服务,初创企业成功率一般比外界要高。正是得益于这些帮助,一些从科创中心孵化园走出来的企业家,也怀着感恩的心态,回归学校指导学生创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乔治亚大学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园最初有20家公司,现有9家已经毕业。

4.正确的大学定位,使得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公立大学的优势在于其承担了服务社会的功能。正是由于大学对其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视,很多大学科技推广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把所有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让更多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把最挣钱的项目推向社会或由自己运营。而私立大学往往会把最赚钱的成果推向市场,这也是乔治亚大学专利授权与期权排名靠前的原因。

5.紧密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是乔治亚州大学之间联系紧密。乔治亚大学与埃默里大学之间开展生物医药的合作,乔治亚大学擅长对人体医学的研究,而埃默里大学擅长对兽医的研究,在药物必须先兽体上进行试验才能应用于人体,两者正好取长补短。科研人员之间也互有联系,甚至校长之间也会积极推动合作研究。

二是大学和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乔治亚科研联盟(GRA)。GRA是1990年,由乔治亚大学、乔治亚州政府、企业共同成立的,旨在通过聚集科研人才,推进乔治亚州科技发展的中介组织。当时,乔治亚州私营企业希望仿效硅谷模式促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的合作,于是联合乔治亚州六所科研性大学,成功游说乔治亚州政府也参与其中,并争取到财政预算。GRA虽然不是政府机构,但是其运行费用90%依靠政府拨款,10%依靠企业募捐。考虑到政府官员任期有限,GRA的负责人是企业家担任。

GRA成立最初十年的工作重点是吸引人才,先辨明出谁是最好的科研工作者,吸引过来挂名全职教授,提供资金建立实验室,购买最好的设备,辅之以工资奖励等。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又会带来自己的研究团队,从而聚集一大批优秀人才。实践发现这些从外面引进的科学家合作性要强于校内的。GRA已吸引6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1600名科研工作者。通过GRA合作项目,1990年乔治亚州研究性大学产出4亿美元,现在达到18亿美元。

三是政府在制度层面和经费上支持科学研究。在立法方面,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The Bayh-DoleAct)规定,使用政府资助所产生的研发成果归大学所有。这极大调动了高校科研积极性。之后,全美研究型大学均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加速了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转化,不仅使大学成为美国科学技术转移的核心,也依托研究型大学诞生了一大批新兴科技企业和高新区,提高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经费方面,联邦政府支持高校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占68%,公司对科研经费的支持仅占10%。

美国大学对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视及美国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开发的成功,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借鉴美国高校科创体系,促进上海高校对接科创中心建设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离不开高校的支撑,离不开教师等科研团队。如何将教师精力和思想解放出来,心无旁骛搞创新,我们需要观念的突破和制度的完善,更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1.转变观念,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高校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受欧洲大学传统的影响,美国大学起初也只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15年前,美国许多大学的科研人员也只是关心研究室的新突破,并不关心能否产生新产品。后来,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不仅提出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威斯康星理念),而且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大学功能,具有鲜明的美利坚创新特色。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90年的乔治亚地区,依托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形成高技术公司集群,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学通过知识的应用,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产品,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越成功,大学的影响力也越大。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虽然做得还不够,但已经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正在成为“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2.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实验室的科研新突破,并非必然带来产业化的新突破。因此,需要吸引企业家来关注实验室的科研新突破,使之变成产品走向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例如,乔治亚大学创新中心(UGA Innovation Gateway)通过帮助科研人员进行专利申请,以及辅助建立初创公司的方式,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在中国,高校也应鼓励教师和企业对接与合作,为科技转化提供更多的支持,真正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中侧重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不重视科研技术转化。而且,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缺乏强有力的具有实际价值的支持手段。虽然,高校都有科研处,但其功能主要局限于拿课题、科研经费管理等事宜,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利于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关注创新技术转化、商业化。高校教师缺乏与企业谈判能力和技巧,也没有充足时间去实施。所以,高校科研处应该拓宽其职能,组建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承担起企业与教师科研人员间的桥梁,帮助科技成果转化。

3.完善利益分配政策,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力度

只有让科技人员获得足够的体面的收入,才能免除创新的后顾之忧,激发持久的创新动力。我国现有的高校科技转化收益分配制度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高校对横向经费也有严格的审定。况且,教师工资中收入又很有限。于是,教师的创新活动和行为就转移到地下,教师以个人名义和企业发生关系,这种行为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存在法律风险隐患。比较可喜的是,上海市已经出台的《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明确要求:构建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所以,对于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在明确科技成果的权属情况下,学校只要出台一个细则,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中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高校领导干部的知识成果转化如何界定,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上海的部属高校能否享受相关政策,也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4.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科技投资一般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要克服急躁心理,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切忌急功近利,要给科研足够的耐心和空间。要给科学研究更加宽容的环境。以医药研发为例,从专利披露到走向市场进行产业化长达十几年,而一旦成功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5、构建高校创新生态体系,离不开政府支持

政府和高校要定位于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创新的要素,包括高校的人、财、知识成果真正流动起来,把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科创中心的顶层设计才能够落地。对于政府而言,政策要有前瞻性,应加大对科技研发及其转化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该给予基础科研稳定的财政拨款或财政补助,对基础前沿类科技计划(专项),强化稳定性、持续性的支持;对市场需求明确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应该集中精力为教师做好服务,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四分校)

(责任编辑张敏)

猜你喜欢

乔治亚州乔治亚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小狮子的大烦恼
Environmental Impacts Engendered by Agribusiness and Related—Solutions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乔治亚罗父子离职 奥迪掌管ITALDESIGN
加拿大乔治亚学院带薪实习教育模式的启示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