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逻辑生成和价值取向

2016-03-19王江波

党政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交权力交流

○ 王江波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逻辑生成和价值取向

○ 王江波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科技革命浪潮的深入以及全球交流沟通的日益便利化,当今世界正大踏步迈入全球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在外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各国外交工作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习近平非常重视公共外交,根据国际形势和外交领域的新变化,洞悉公共外交的发展规律,针对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重重挑战与困境,不仅亲身践行公共外交,还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习近平对公共外交的战略部署与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新公共外交思想,对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公共外交理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公共外交快速发展,“使我们的声音能够达到世界主要地区,打破西方对国际舆论的垄断,使我们在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较为有利的位置”,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上所处的弱势地位。

1.国际困境和挑战。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不够导致误解和偏见仍然普遍存在。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使得某些西方人、组织或国家对中国的心态矛盾复杂,或心存疑惑或抱有戒心,以“有色眼镜”观察、评估中国。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米尔斯海默言称:“中国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必然要与美国的既得利益发生冲突,二者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西方社会长期不断地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和“中国责任论”等负面论调,更有甚者,把中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污蔑为中国输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以此来恶意诽谤“中国”,这种长期不公正的报道致使国际社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长期处于负面状态,习惯性对中国抱有“警惕”乃至“恐惧”的观念。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14年中国国际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全球调查”发现,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崇尚军事的”,在中国最突出的国际形象中位居第三位,占调查人数的24.3%。“强硬的”与“傲慢的”中国形象仍有20%以上较高认知率,甚至16.5%的国外民众认为“中国梦的实现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由此可见,“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那些陈腐的观念中,充斥着固执的偏见和恐惧。”有的国家则出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考虑,采取种种“抹黑”手段企图遏制和打压中国。美国重要智库兰德公司资深研究员Khalilzad认为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美国全球性对手的候选人。”另外,国内社会诸如媒体、公众、企业乃至其他社会组织对外交事务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中国外交形成了有力支持与配合,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够冷静与理性的话语和行动,不仅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还为中国公共外交顺利发展增添了重重麻烦与阻碍。中国如何有效回应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牢牢把握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已经成为中国崛起方略的新课题。

2.中国公共外交理论需要完善。第一,公共外交指导理念有待明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外交指导理念还模糊不清。美国公共外交把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现实主义和在全世界推广其认为是最好的且理应为全世界人民所享有的美国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等理想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灯塔”。加拿大以“人类安全”、挪威以“和平家园”、瑞典以“和平、环保、清廉”为其公共外交指导理念,为这些国家赢得了远超其国家实力的超高的国际地位。

作为在国际社会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尤其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身为极少数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既不能轻率、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给西方社会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组织或国家留下污蔑、攻击中国的“借口”,也不能简单地把某种思想“拿来”作为公共外交发展的旗帜。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不可能模仿或照搬其他国家,只能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逐步地构建和完善。

第二,软权力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软权力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不仅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软权力理论,还进一步提出了“灵巧力”理论,即“更好地懂得如何将硬、软力量结合起来使用”。软权力与灵巧力的理论为发挥美国影响力与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美国军事实力——硬权力的主要代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上将对软权力和灵巧力非常推崇,说:“政府增加对软权力的关注和资金投入,对此我非常赞同。如果我仅仅通过军队来试驾美国的影响力,那这种影响力迟早会削弱。”如今,软权力与灵巧力理论为美国公共外交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指导理论。

我国对软权力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是受到政府和学界重视则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目前我国对软权力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主动把软权力与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步入了“中国化”阶段。但是,在理论的研究上还处于追赶状态,如包括软权力的内涵及其渊源、软权力与文化、软权力与公共外交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欧美软权力理论研究范畴。对“灵巧力”的研究更是在欧美重视之后中国才加以重视、开始研究。

第三,国际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问题也日益显现,有学者把其总结为四类,即“模式相对简单、力量相对分散、渠道相对单一、实效相对不强”。之所以存在着这些问题,主要在于我国国际传播理念还不够清晰,没有完全遵循“传播”规律,“宣传”这一痼疾仍然顽强存在,难以完全按照国际传播规律来生产传播内容、改进与开拓传播路径、服务广大受众和建构传播体系。且我国无论是对国际传播的含义、主体、对象、内容、渠道、功能、机制等的研究还是新媒体的研究仍没有脱离西方国际传播研究范畴。这是我国在议程设置能力、国际话语权等方面落后于美欧等西方国家、国际传播处于“西强中弱”格局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吸收世界先进传播理念,加快构建与发展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第四,对外交流思想研究有待深化。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与全球社会网络化,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更加趋向于从权力政治转向心灵政治。心灵政治的重心强调通过与非国家行为体和广大社会公众的沟通,说服他们理解或者相信某个国家的意图和目标,甚至是对该国的认同、支持和喜爱。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该论述说明了文化、价值观等对心灵政治的重要性。我国的对外交流研究转向心灵政治最早始于赵可金教授2007年的著作《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该著作对心灵政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和论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俞新天在其《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文章中提出,中国公共外交要重视心灵的沟通交流。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公共外交应以指导理论、沟通理论与价值观理论为基本框架构建与发展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沟通理论能够帮助人民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公共外交理论的主要内容;价值观理论是沟通理论的核心与升华,沟通理论的最高境界是价值观的认同。这表明了我国的对外交流研究开始追赶西方研究的步伐,由于研究起步晚,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合力,在一段时期内难以突破西方的理论研究范畴。

二、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主要内涵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思想发展明显跟不上公共外交实践的发展步伐,如何把意识形态与公共外交相融合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构建既能够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且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大发展、又能够被国际社会认同的公共外交理论迫在眉睫。习近平继往开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理论成果的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大发展的新公共外交理念。

1.“中国梦”——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中华民族追求并走上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道路的综合的梦。首先,在国家对外层面上,中国梦是一个和平梦与发展梦,而不是战争梦与争霸梦。中国梦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而是机遇和贡献,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在此意义上,中国梦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共同追求的梦。其次,从社会层面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同样,世界各国的“国家梦”是其人民的梦,必须依靠其人民来实现。因此,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再次,从国家内部发展看,中国梦是国富民强梦。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不仅仅是中国的追求,更是世界各国人民孜孜不断的追求。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国家梦的追求必然相一致。最后,在生态领域,中国梦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中国梦,完全契合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总之,中国梦就是和平梦、发展梦、国富民强梦、生态文明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所追求的梦想是一致的、相通的。因此,中国梦的理念必会成为沟通世界各国民众的桥梁,有效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健康顺利发展。

2.软权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战略力量。约瑟夫·奈认为,软权力包括制度力、价值观力、文化力等区别于经济、军事和科技硬力量的能力;该力量不仅仅等同于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还包括吸引人的能力。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软权力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重视软权力。首先,习近平非常重视软权力建设和发挥国家软权力尤其是文化软权力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理论和制度本身属于软权力范畴,由此可见,党非常重视加强软权力建设。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软权力建设放到了与深化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三大任务的重要力量。习近平还特别重视发挥文化软权力的力量。2014年7月4日他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专门强调了文化、人文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在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其次,习近平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国际性会议,扩大和发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习近平在各种类型会议中通过会见、演讲等形式积极拓展公共外交空间,发挥公共外交作用。如,习近平在《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崇尚‘和为贵’,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定致力于同本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习近平的公共外交实践有力地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崇尚和平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清醒认识。再者,习近平亲自在国际媒体上撰文介绍中国,发挥国家影响力和吸引力。在2014年7月3日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在韩国《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同时发表题为《风好正扬帆》的署名文章,中国公共外交借此“东风”,在韩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习近平借助媒体宣讲中国成为中国公共外交发挥作用的“助推剂”。

3.国际传播——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联通桥梁。随着与国际社会接触越来越频繁和对国际社会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中国逐步转变传统观念,在对外宣传上改变旧有的宣传理念,与国际传播理念接轨,逐步适应国际传播新形势。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国际传播的新变化,习近平对国际传播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论述。首先,更加重视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入心”。习近平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习近平在出访或演讲中,非常重视借鉴出访国已有的思想、观点或知识等他国国民易懂的文明成果来强化宣传,一改“中国式”的话语内容,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民众的国家形象。他用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来寄望中俄关系定能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用非洲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形容中非友好交往的源远流长。这些话语能更容易地直面民众,直入人心,从而更加有利于公共外交工作的开展、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其次,更加重视传播方式的创新。习近平明确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灵活地利用不同的媒介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如用在报刊上撰文、在重要会议(论坛)等场合中演讲、面对面地直接交流、与国外民众互动等方式开展公共外交,使得国外民众更容易、更便利、更简洁地理解中国。

4.对外交流——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方法论。我国对外交流源远流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创建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对外交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习近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与中国外交的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对外交流思想。首先,更加重视“心灵”沟通。习近平常常以各国人民听得懂、易理解的话语进行交流沟通。如,习近平在刚果演讲中用两则感人故事赞扬“两国人民在患难与共和真诚互助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一是,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刚果政府向灾区捐建“中刚友谊小学”;二是,2012年12月某天夜里的特大暴雨中,3名本已脱险的中国华侨冒生命危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习近平引谚语、讲故事,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拉近到访国民众与中国的距离,有效推动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双向、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对外交流中,直接的、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出访中,习近平利用各种不同场合加强与各国的精英或普通民众的双向交流。比如,马斯卡廷式的“聚会外交”,凸显了习近平更加重视与普通民众沟通的民本思想和民间外交。再如,会见各国政商精英与出席各种重要论坛(会议),表明了习近平一以贯之地继承精英外交的良好传统。再次,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要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在对外交流中,习近平更加注重与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的直接交流,抓住了公共外交的真谛,为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针。

三、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的当代价值

1.理念共通。相似或相同的观念比较容易沟通和得到认同。约瑟夫·奈声称:“价值观在得到广泛的认同时能成为软实力(软权力)的基础。” “中国梦”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习近平认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因此,“中国梦”跨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鸿沟,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隔阂,带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远景,使得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容易认识、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为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提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共通”的文化内容,成为中国公共外交大发展的“桥梁”。

2.心灵沟通。公共外交重在与普通民众的交流,是“赢得人心和思想、相交朋友和左右对手、构建政策联系、扩展本国价值观念的活动”。中国公共外交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于以“中国式”的话语与世界各国民众沟通,没有考虑到中国与世界各国家之间文化、思维方式与习惯等的差异。习近平公共外交改变“中国式”话语,强调“心灵”沟通,在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且该国民众能够听得懂、乐意听的话语进行交流、沟通。习近平公共外交实践证明,通过改变“中国式”话语的交流方式,进行“心灵”沟通,是赢得国际民心、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的“妙手良方”。

3.方法联通。理论路径确定后,方法就具有决定性作用。要赢得国际民心,除了重视交流内容外,还必须具备高超的交流与传播艺术。对待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组织要采取不同的交流与传播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运用协调、沟通、合作等方式而非命令、控制或指挥等方式开展交流与传播。习近平非常注重公共外交的交流方式和传播形式,通过在国际媒体上发表重要文章、在国际会议上或各种大型公共平台上演讲、重视新媒体、创新“夫人外交”以及与国际社会民众的直接双向交流等各种方式拓展公共外交的交流方式与传播手段。公共外交交流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增强了公共外交的交流与传播强度,拓展了公共外交的交流与传播空间,提升了公共外交的广泛适应性,更加有利于公共外交的开展。

4.文化融通。软权力尤其是文化力,是公共外交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英、法、德等欧美发达国家以文化为主要力量开展公共外交不仅改善了国家形象,提高了国际影响力,还增强了国家软权力。我国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公共外交尤其是在全球各国开办孔子学院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制度与习惯等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文化公共外交还难以全面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而且,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顾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副作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二元分化现象:即在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时不遗余力,但在推动现当代文化走出去时则遮遮掩掩。这导致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出现“精神分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现当代文化的不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提出,就是强调中国文化外交要有自信心,不要因为所谓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问题就缩手缩脚,而要以光明正大的姿态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现当代文化,破除被“妖魔化”的形象。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敏)

猜你喜欢

外交权力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权力的网络
外交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