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大公约数”和价值观自信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

2016-03-19厉自根

党政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价值观核心

○ 厉自根



“最大公约数”和价值观自信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

○ 厉自根

一.“价值观自信”至关重要

价值原本属于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对人类有用、有意义、有作用的客观指向。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美学价值等等。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的本质显示,价值足以影响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体的行为、氛围和趋向,唯独具有价值的客观事物才会被人喜欢、看重、追求,甚至为之梦寐以求、奋不顾身。主观因素在价值的抉择中占有很大的影响,价值的评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的系列评价组合。对一个具体的人、群体、组织乃至民族,价值衡量的标准当然不是仅仅一个。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结果,进而营造不同的社会文化。例如:“诚信”的价值观,会让人坦诚地面对困境,并能真实地对别人说明事情的真相,以提升别人对其的可信度;“纪律”的价值观,会让人依规定行事,产生执行力并提升效率;“关怀”的价值观,会让人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的困境,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在人、动物、文化体现的事物价值的排列中,根据其重要程度会有最大价值、第二价值、第三价值之区分。一般把举足轻重的、最具有关键作用的价值评价,称作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通常是指国家、组织、企业必需拥有的终极信念,是组织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解决群体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最根本的准则。在价值标准中占统治地位的、代表着主流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内容,便成为“核心价值体系”。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任何社会都会形成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在古代,人类早就有属于今天所说的“价值观”的思想,比如春秋战国时人们就讲“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思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欧洲,启蒙学者首先提出了“人的价值”的观念。在许多宗教的教义中“求善”是其排列最前的核心价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辟地归纳为三个层面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很显然,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边。这些年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丰硕成果。但在有些地区和单位“无法落地”的现象也司空见惯。嘴上一套、行为另一套,会上慷慨陈词、会后马上走样,文件上头头是道、“潜规则”却畅通无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途中,当今最值得引起人们重视的是“价值观自信”。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自信才有行动、自信才能坚守。我们的价值观,根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凝聚的“胆气”,根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成就奠定的“底气”,根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志气”。惟有价值观自信,才能严守行动的底线,在道德转型中坚定方向,在文明碰撞中永立潮头。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晶。自信是一种有能力或采取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自信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备的人格特质。构成自信的要素为优势认定、信念、敢于挑战、坚持不懈。自信是人们对自己行为是否“相信、可行”的深度思考,自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会使自己变得乐观、豁达,充满睿智、升腾希望,激发自身的生命力量,照亮智慧、战胜困难、赢得未来。

价值观上有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才能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如百川归海般所向披靡。然而,价值观自信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只会助长价值观的淡漠。惟有往细处着手,从小处用力,向实处进发,让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知和领悟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才能真正培养起来。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价值观自信也不可能速成。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观自信当做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全党动手,人人参与,久久为功,核心价值观必定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最大公约数”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知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组织、群体和社区都是由许多个甚至千百万的个体所组成,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着各自的个性和盼望,每个成员都有着为之奋斗的利益和目标。人与人之间自然有着大量的“共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异、矛盾和冲突。这些“共同之处”便形成了“公约数”的基础。任何人在争取一己利益的同时,也要理性地考虑并顾及全局、组织和他人,学会懂得谦让、放弃和大度。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融洽和共赢,应当在整个社会或某个组织、群体中努力地维护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利益和诉求,尽可能地找到符合各类人群和成员最大化利益的愿望和期待。

在当前,特别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最大公约数”的紧迫性在于:

1.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分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是社会繁华进步的标志性景象。分工本身不会造成社会的肢解和崩溃,它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会形成一种系统的综合平衡。但也不能忽视,分工的社会当然会出现局部的不协调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对立。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为了分工社会的良性运转,人类更需要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尤其需要确立法律、道德和价值共识的应有地位。法治尊严的提升,推动着法治成为一种“国家信仰”。分工的社会还需要在集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上提升社会的道德密度。道德本身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而价值观正是诸多道德范畴中的核心成分。

在五彩缤纷的市场经济中,社会运转不能仅靠市场机制,还有赖于价值共识、理念引领。价值共识是标志一个组织、群体、团队成熟度的决定性指标。唯有价值共识才能使组织、群体、团队,从机械团结上升为有机团结,使组织整合呈现严密的构架,而不再是生活充斥在每天的凑合和喧哗之中!

2.国力崛起亟需呼唤国民精神成熟。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从历史上出现的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的现象来看,除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这些硬实力作为物质基础之外,三大强权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制度这些软实力作为精神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样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国力崛起鼓舞人心。我国已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排列中荣登“亚军”。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预计超过90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精神成熟”任务十分艰巨。文化精神的“短板”历历可见、触目惊心:令人担忧的道德功能弱化和拜金主义流行,诚信缺失和社会不信任感增强,道德底线失守与道德冷漠呈上升趋势,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对主流价值的冲击。大量的事实告诫人们,当代中国价值观正面临诸多的严峻挑战:面临资本强势的挑战,面临西方价值观的挑战,面临本土各种非主流思潮的挑战,面临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挑战。如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大众尤其青年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交往途径,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激活了人们的参与热情。但也带来许多新问题,特别是信息安全及管理有效性问题。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主流价值观导向和控制力构成了相当大冲击,对这一切都应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3.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为干事创业需要净化政治和经济两大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事关人心向背。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经济生态”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只有公平公正的经济生态,才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实现共同发展、永续发展。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在项目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矿产资源转让等方面腐败易发多发,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败坏了经济发展生态,阻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营造公正公平的经济生态,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必须创建“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必须赋予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各个经济主体都为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以真正实现在经济发展中配置、调节、激励和约束的“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国内的各类经济主体还是对外开放中的国际合作者,都呼唤中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优化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反对腐败、清正党风;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落地生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1.突出抓好四大重点人群,稳固核心价值观的根与魂。就其社会的影响度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是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青少年。

其中,青少年是四类群体中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群体。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指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培育从少年儿童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夯基垒土。

各级领导干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少数”。只有领导干部做出样子、才能以上率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首在治吏。“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好样本。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三年来,道德模范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善行河北、安徽好人、感动浙江、“感动上海十大人物”评选,从一个身边好人的凡人善举,到一群道德模范的身先士卒;从一座城市的好人频出,到一个社会的崇德尚善。细水长流的日常熏陶,使人们从心底迸发出对善的敬重、对美的向往,成为这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精神力量。

2.探索和建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有效路径和载体。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要把校训作为承载大学的理想,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载体。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求实、创新(浙江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京大学);自强弘毅、求实拓新(武汉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华中科技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通大学);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更是关联着党风、政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一个政党是由一个个党员干部构成的,作为整体的党风,必然与党员干部的家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的家风是人们衡量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

3.建设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制度。制度完善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有力地“落地生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治党”,大力加强包括党章党纪、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度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种机制和制度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于1997年,在2006年7月份实现全国联网查询。截至去年底,该数据库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000多万户,其中600多万户有信贷记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最早始于1999年,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信社的联网运行,2006 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截至去年底,该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6亿多人,其中1亿多人有信贷记录。

“逃票者信息入征信体系”,在国际上早已不鲜见:在美国纽约,逃票被认定是“窃取有价服务”的行为,不仅会在个人档案中留下犯罪记录,而且会影响到其信用记录,进而影响就学、就业、贷款。在德国和奥地利,逃票者除了会被罚款,其行为也将被记录在个人诚信档案中。在2013年新版《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已经新增了对逃票行为纳入征信体系的相关内容。“发生逃票行为情节严重的,除了罚款等处罚手段外,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将该信息纳入全市个人信用库。”上海地铁告示牌写着“一次逃票,羞悔终身”。更严重的措施是:因为地铁逃票造成个人诚信不良记录,或许还将导致不能报考公务员、不能当教师、不能进入大企业工作。

最近,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的有关意见,交通安全违法记录将与个人信用挂钩。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已于4月底前通过当地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公开公示2016年春运期间重点车辆超员20%以上、超速20%以上、酒驾、毒驾、违反凌晨2时至5时禁行以及其他一次记12分或被行政拘留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上海3月25日起开展交通违法大整治,严管重罚整治10类交通违法行为:包括机动车乱停车、乱占道、乱变道、乱鸣号、机动车涉牌违法、机动车路口违法行为、机动车逆向行驶、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乱穿马路和非法客运。上海的这次大整治“声势浩大”,各区县“一把手”责任制全警参与,与个人信用挂钩,处罚信息将依法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谭力)

猜你喜欢

最大公约数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算法案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