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案例与思考
2016-03-19周爱珍
周爱珍,王 全
(大庆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教育与教学·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案例与思考
周爱珍,王 全
(大庆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十二五”末期,我国正式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时期,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准确定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目标体系;科学研判,设计具有自身优势的学科专业布局;突出重点,落实实施计划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有效评估,监控运行质量实现学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
“十二五”末期,我国正式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其标志是在2014年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了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如何在国家总体布局下准确定位发展目标,科学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战略要点进行战略规划,有效地实施战略并对其开展评估,真正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准确定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目标体系
国家之所以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错误地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甚至于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一方面脱离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实际,另一方面不符合社会经济的人才供求规律。这些学校照搬照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应用性科研能力差,不能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社会服务能力弱,无法发挥好高等教育应有功能,以至于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低,学校发展也陷入困境。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首先要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该校是全国最早提出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2004年升本之前就已基本确定了“应用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并在之后的办学实践中逐步明确了从“专科”到“本科”,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到“以理工应用学科为主”的两个转型。基于地处苏南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该校将服务确立为“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十二五”期间,该校在发展定位上突显“特色”与“质量”品牌,并在2013年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后,进一步提出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秉承“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理念,该校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与专业目标定位在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上,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1]
总结成功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战略定位的特征:一是导向性,即能够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发展趋势与内在规律,抓住“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三个关键词,不盲目求大、求全、求高。二是连续性,即定位一旦确定,就必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并坚定不移地去贯彻、宣传和实施。三是统一性,即发展目标定位与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办学定位体系。四是独特性,即根据所在区域环境、学校发展历史、发展理念和内外部条件,尽可能将定位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突显特色,进而产生积累品牌效应。
二、科学研判,设计具有自身优势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高校发挥各项功能的载体。众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虽然隶属地方,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却效仿中央部委属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学科专业,没有深入关注办学的地方性和区域性,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没有承担好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职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需要走出封闭的办学格局,走出同质化办学误区,在鼓励分层分类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开展个性化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分析,构建紧密联系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结构的学科专业布局。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为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产教融合特色著称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两所学校同样地处上海,按照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要求,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集成内外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布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瞄准国际国内高新技术,致力于建设“轨道交通运营工程”等8个重点(培育)学科和两个教育高地,形成了对接海、陆、空交通运输产业的专业链。[2]上海电机学院,则突显自身在电机制造领域的办学优势,重点建设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聚焦能源装备制造技术领域,进一步聚焦火电、核电、风电等能源装备关键技术,培育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一批特色专业。[3]
结合已有经验,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学科专业布局的战略设计,要抓住三个要点:第一,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创新思维,根据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变化,改造、整合、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第二,紧密连接区域、地方发展需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发挥学科专业已有优势,集中资源办出特色。第三,把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并以此带动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发展,打通学科专业彼此之间的壁垒,提高相互支持的关联度,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形成学科专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三、突出重点,落实实施计划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全面、深入的综合性改革,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难题。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高校除了要做好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之外,还要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教师的认识、能力、素质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理论型”教师对于行业发展状况和走势不了解,无法解决实际课题。二是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和方法不能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囿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多灌输或验证概念和定理,不能与行业前沿、职业需求对接,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三是管理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无法引领、支撑和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流向转型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缺乏统筹协调,缺乏激励约束,因循守旧的管理阻碍了改革创新的步伐。落实转型发展战略,需要对重点任务进行剖析分解,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制定好实施计划系统推进。
以重庆文理学院实施“六大计划”提升教师应用教学科研能力为例。该校通过“拔尖人才建设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分别加大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通过领军人物、教学名师带领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实力整体提升,并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针对教师应用性教学科研能力弱、转型难,该校实施了“双百计划”和“教师转课程培训计划”。通过“双百计划”,一方面使本校教师走出课堂,走入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当中,转化理论、发现课题、联合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使行业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进入校园,成为学生的兼职教师、本校教师课程开发和科研项目的参与人,形成了双向交流机制。实施“教师转课程培训计划”,出台管理办法,帮助教师更新理念、认同转型,结合实际需要配合转课程安排,解决了传统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为使教师培训能够跟踪国际前沿最新进展,并能扎根学校本土学以致用,该校实施了“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到海外进行课程开发与合作研究,同时积极开展校内示范、比赛、诊断与培训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
战略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目标在顶层确定好以后,需要向中下层传达,并在各项工作中得以分解、落实。上述案例显示,如何使转型发展战略的理想变为全体教师的实际行动,调动起全体教师实现新战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转型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观念、能力、素质、经历各有不同,面临的发展任务也有所不同,因此要统筹安排,有序组织,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好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通过激励制度形成良好的转型文化,确保战略目标按计划实施。
四、有效评估,监控运行质量实现学校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战略能否有效执行,还依赖于是否能开展有效的战略评估。战略评估工作主要是跟踪检查实施战略目标的过程取得的阶段性结果,了解所定任务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需要分析环境与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决定是否需要对战略目标作出调整。如果目标没有问题,则需要问效问责,奖优罚劣。开展战略评估,一是要建立、完善制度和机制加以规定、激励、约束和保障。二是要有专业的队伍开展专业化的研究与评估,建立健全符合转型发展需要和本校校情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以此得出可靠、可信的评估结论供学校领导战略决策使用。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以建设特色鲜明、亲近地方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发展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该校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创新组织机构,专门设立“品质管理处”,担任学校改革发展质量的审计者,开展自我评估与质量监控工作,为学校“特色、转型、提升”之路保驾护航。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校致力于建设以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技转化、学习效果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标准等为内涵质量的评估体系,自主研发校内内涵质量数据采集系统,并与国家层面各类数据采集工作相互整合,建立预警分析平台,对学生入学、毕业和在校学习实行全过程培养质量监控,对出现问题的质量控制点予以问责、督促改进和跟踪反馈。在二级学院层面,将学校校内评估与学院自我评估相结合,将质量评估与年度和任期考核相结合,既形成了必要的约束,引导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又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激发了学院自我完善发展指标的主动性。[5]
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强化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察。”国家层面将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强调包含体现职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系列相关指标。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目标,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高校自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要求。主动按照国家引领方向,积极开展自我评估,是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战略任务、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
[1]张庆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考——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24-27.
[2]汪泓.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33-37.
[3]夏建国,易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上海电机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4-04-21.
[4]文心.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育人新路径——记重庆文理学院的转型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3-11-18.
[5]陈文哲,刘芸,孙国政.转型中的地方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4):182-186.
〔责任编辑:李敬晶〕
G642.0
A
1002-2341(2016)06-0139-03
2016-11-03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B1215001
周爱珍(1975-),女,辽宁庄河人,高教研究所所长,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