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2016-03-19仙桃市规划局湖北仙桃433000

低碳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径流城市规划海绵

宋 利(仙桃市规划局,湖北 仙桃 433000)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宋利(仙桃市规划局,湖北仙桃433000)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化面积及位置,城市河道的流经范围,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等整体规划的布局,以此为基础建立能够实现循环、蓄水、防水的水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对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海绵城市这一理论的含义以及应用可行性,列举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某些具体实施方法,以希望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水资源质量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市规划;海绵城市;规划与应用

引言

由于我国的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水资源的缺失状况已经变得尤为严重。在城市建设中,水资源问题突出,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使城市建设者们看到了希望。

1 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内涵

水生态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生态问题。它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的初期,解决城市中的水资源问题,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水体和河道本身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办法虽然能够暂时地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水生态系统失调是造成水生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就必须要从水生态系统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调理,改变以往的城市雨水管理方面,抛弃治标不治本的排水措施,通过采取建设雨水花园或是植草沟等生态方法,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排放的目的,对于存在的径流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场地源头的方法加以解决。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调蓄净化的方法,以及回收利用来解决径流雨水存在的综合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安全排放问题,以此来减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的负荷,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具体含义是城市像海绵一般,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节来应对自然灾害。在多雨时期等水资源多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吸水、蓄水、净水,在城市缺少水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储蓄的水资源进行释放,以供人类使用。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2.1城市道路规划

由于城市道路中的雨水径流量较大,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同时也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交通路面通畅,同时确保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道路两侧和道路周边的绿化范围,进行下凹式的绿地建设,采取LIO树池、透水路面等开发措施,在道路功能的完善上,不仅能够实现雨水净流量的减少,同时还能改善路面径流的水质,从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首先,通过利用道路景观内的绿化带,在道路中进行现状下凹绿地系统的构建,它的作用是促进道路雨水地表径流能够顺利汇入绿化带,并慢慢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功能,入渗和净化功能,对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雨水进行排放。透水路面的应用能够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当道路出现污染较严重的状况时,道路负载较大的路面则要慎重选择透水路面。另外,在人行道路中要尽可能对道路中存在的雨水径流进行消化,一般人行路面中大多采用LIO树池形式。

2.2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坑塘湿地以及河湖水系等都是城市的天然雨水净化场所。比如湖北某城区,现状水面率能够达到5.5%以上,在河道两边建立起控制力度大于或是等于5~50m的绿化带,绿化带的建立可以为河滨湿地或是河滨植被缓冲带等影响较小的系统建设打下基础条件。首先,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与治理,特别是对城市中地理位置较为低洼的河塘或是河沟,严禁市民私自对其填埋,以免出现内涝风险。而对于已经填埋的河道水系,需要特别关注,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生态恢复。

而对于城市规划中绿地广场的建设,需要城市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才能进行,在城市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则要达到13m2。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广场、绿地以及公园等城市空间的雨水净化能力,使其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和雨水的滞纳空间。湖北的公园、绿地、广场等影响较低的设施建设比较少,因此造成区域的雨水排水能力较低。在城市规划中,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城市的建设风格,要充分考虑城市周边的空间地域关系和雨水管理现状等影响因素。因为城市广场等活动场所面积较大的地方其硬化程度也较高,因此需要在广场中进行透水路面设施的建设。

2.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绿地空间设计的最主要方式是垂直绿化,而屋顶花园的雨水收集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应用。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轻,在绿色屋顶的过滤之后,雨水的净化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可以通过收集系统的收集直接进行存储,为以后在枯水期的时候供给社区绿化灌溉、浇洒道路、冲洗厕所以及车辆清洗等使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竖向的绿化和横向的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雨水净化处理时,收集储存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这样既能够满足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同时也不会因为雨水的过量而造成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能够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4铺设透水装置

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还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及时能够快速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

以上这些设施可构成一个雨水循环系统,自然降雨通过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装置,利用管道导入地下过滤器,城市广场水渗入蓄水池中城市道路水进入到附近的植被草沟,最终水分通过地下的雨水管网都汇集到生态置留塘中,置留塘水面蒸发,形成降雨,近而形成水循环。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减轻雨水径流污染,并且收集储存的雨水还可以用于景观灌溉等用途,相应地减少了对可饮用水的消耗。

以某公园为例,整个公园是一个很好的“海绵体”,有效利用了之前提到的设施,园区包含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环过滤净化、湿地净化等各种工程设施,总水系面积84.2hm2,总蓄水量130万m3,这些工程设施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公园内的景观路面、休闲绿地、下沉花园、龙形水系、森林公园等,既做到了节水养水,同时还营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带。

据了解,整个园区的透水铺装地面约17hm2,下凹式地形17hm2,滞蓄雨水,减少灌溉量,水系滞蓄16.5hm2,雨洪集水池9个,容积7200m3,下沉花园蓄洪沟调蓄8000m3,渗滤、收集管网长60多千米。整个公园每年的用水量超过1700万m3,其中利用再生水就有800万m3,将近全年总用水量的1/20。

3 结论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的合理应用是建立在无数城市规划实践的基础之上。为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贯彻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中,以确保这一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1]田 闯.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4).

[2]毕雪娇.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运用[J].江西建材,2016(1).

[3]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6(3).

宋利(1976-),女,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规划工作。

TU992

A

2095-2066(2016)11-0122-02

2016-3-8

猜你喜欢

径流城市规划海绵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变化环境下岩溶区流域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