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信之惑、“道”与建
2016-03-19宋航
宋 航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论诚信之惑、“道”与建
宋航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明确了公民诚信的道德要求。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正值举国上下涌现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潮,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力争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解诚信之惑、探诚信之道、建诚信之行更加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关键词:诚信;市场经济;社会
0引言
哲学探寻“真”,哲学应用却发现了“假”。近期,山东假疫苗事件风波未过,内蒙古80吨假盐事件又被爆出,引起国人的愤慨。回想这些年,电梯“吃人”事件频频发生、旅游景点“天价”食品层出不穷、外滩踩踏、“东方之星”淹没、天津港爆炸……一次次冲击人们诚信底线的重大事件无不昭示:“去伪存真”难于蜀道,哲学应用任重道远。
1诚信之惑
“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字组成。“诚”字,从“言”,从“成”,意为“口中说出来的、文中写出来的,就是心中真想去做的、行动中努力去实现的”;“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即信、人言必信。中文中“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众多成语都编码着诚信的文化基因。然而,近来的众多不诚信事件竟使诚信成了一种普遍的困惑,乃至成为一场深刻的危机。
1.1当政之惑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则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提出全面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明确列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党和国家对党员干部还发布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规则……可以说三十多年来当政者始终都没有放松过包括诚信在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文明建设工作。
然而,山东假疫苗、东方之星沉没、天津港爆炸等情况显示,当下政府的公信力、公务员的公仆形象、党员干部的廉洁度、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社会公德彰显度、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人民对执政党“执政为民”的认可度……似乎都存在很多的质疑和负面评价。当政者之诚没能如愿获得人民之信。
1.2市场之惑
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诚信经济。中国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就是得益于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特别是以加入WTO为标志融入全球化大潮。理论上说,融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应该更加重契约、重承诺、重诚信、重守法、重商道。然而,恰恰在这一转型时期,中国的市场乱象却让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假疫苗、假盐、假药、假烟、假酒、假……一桩桩惊天大案频频曝光,使得国人对本国产品产生质疑,纷纷要通过“海外代购”的方式才能买到放心产品,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扰乱了其他国家的商品市场。
1.3社会之惑
这里的社会指的是政府和市场(企业)之外的广大领域。近年媒体不断爆料的电梯“吃人”、毒跑道、留守儿童悲剧、银行存款“失踪”这些“热点”事件让人记忆犹新。令人深思的是,上述事件均非偶发个案,而是在一年之内多次反复发生,形成一条条连续性的社会“痛链”。
2诚信之“道”
要走出诚信之惑,就必须探究诚信之“道”。
2.1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丰富多彩而又言简意赅的普世价值。在外国众多“唐人街”或“中国城”(China Town)的门楼上,正面写的总是“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内面总是“礼义廉耻”四个大字,这也正是中国人闯荡天下、安身立命的“法宝”。这八个字不仅亮明了中国人的理想和境界——天下为公,也指出了通向理想境界的大道——礼义廉耻。而在这一大道中,诚信和廉耻正是其核心内容。“诚信”一词是“诚”和“信”这两个既有区别又内在密切相关的词的复合词。“诚”是指主体(个人、组织乃至国家)内心(内在)的“真实”,所谓“真心实意”。“信”,既是主体对客体(他人、他组织乃至他国)的一种肯定、认可、接纳的态度,也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评价和度量。诚以取信,信则见诚;不诚难以取信,不信则疑见其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诚心于内,可作整体的质的判断,一心一意之谓诚,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皆非诚;信用于外,可作部分的量化判断,如半信半疑,如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信用等级评定。“诚”、“信”合成一词,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主客一体。诚信作为道德要件和德育内容在数千年中国德文化中居于基本和突出的地位,对铸就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起着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更进一步看,在中国人的“大道”中,“廉耻”是一个更加深刻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顾炎武对管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认为“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亡乱无所不至。”(《日知录:廉耻》)[1]为什么在“四维”中,“耻为尤要”?顾炎武看到,就个人而言,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作为社会之精英分子的士大夫阶层都充斥着一些无耻之徒的话,就成为“国耻”了。一句话,人之所以悖乱犯义,皆生于“无耻”。
有学者认为,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是重耻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重罪感的文化。西方人信仰基督教的“原罪说”,他们经常上教堂在牧师面前忏悔自己的罪错,同时西方社会更重法治,人们更多地用是否违法犯罪来衡量人的行为;而中国历来是德治为主的社会,人们更多地用伦理道德来评判人的行为。因为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人要知荣辱。“荣辱”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褒贬和人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觉。[2]人因其行为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表扬、褒奖而感到荣光、荣耀、愉悦和有尊严,或因其行为受到他人或社会的批评、贬斥而感到羞耻、丢脸、失尊和痛苦。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是体现了荣辱在公民道德准则中的重要性,把它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2.2大商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用 “无商不奸”来形容商人。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们更因为各种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现象弄得焦头烂额而又无可奈何,从而强化了商人或商业无道、无德、无耻的印象。其实,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统治者大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的要求和商业的约束历来是十分严苛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商人必须严格自律,否则随时可能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因而,自古以来,中国的商行大多恪守“货真价实、买卖公道、童叟无欺、信誉第一”的信条。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商人和商业才能在高压的夹缝中求生存、谋生计、成大业,如晋商、浙商、徽商的故事。试想,如果没有诚信为本的“道”,古人怎么能够开拓且长久顺畅地通行于陆上和水上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而世界正是通过瓷器(China)认识China(中国)的。中国商人也正是通过丝绸、茶叶和瓷器的交易而向世界传播“诚信中国”的文化基因的。当然,商场如同官场、考场一样,其中总有不诚、失信、无良、丧德、违法之徒,败坏行业的声名和荣誉,从而造成社会大众恨商仇富的情愫。
西方商业诚信则起源于宗教理论。在《旧约箴言》中,上帝与人类“立约”:“行事诚实的,为上帝所喜悦”。[3]可见,从一开始,西方就把诚实、重诺言、守契约看成是人类的自然法则,既是宗教提倡的道德,又是神给人定的法令、与人签订的契约。如不遵守,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罗马法》中就出现“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后来的《法国民法典》1134条规定:“契约之履行,除以特约、法规外,应遵守诚实信用,以诚实信用应为者为之”[4];《德国民法典》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实和信用,并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到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一次把诚信原则扩大到一切民法关系中权利义务的履行[5]。即诚实信用原则不仅适用于债务人,也同样适用债权人;不仅适用于合同的履行和债的履行,而且适用于一切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随后各国效法,诚实信用原则逐渐成为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当今法律发展的趋势则是把诚信原则看成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原则[6]。市场经济不断地促进商业诚信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方式是交易,交易主体地位平等,交易的纽带只能是合同(契约),所以,市场经济又被称为契约经济,而契约的执行依赖于交易主体的诚信。没有主体的诚信,交易就不能成功。诚信也是交易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讲诚信,交易主体才可能获得牢固的伙伴,才可能树立品牌形象,才可能进行规模扩张。诚信已成为每个交易主体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乃每个交易主体应当具有的生存最基本观念和经营意识。诚信绝不是一个抽象、空洞、可有可无的概念,它就是资本、就是财富、就是竞争力、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商之道。一个商人,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诚信,则无人会与之进行交易。古今中外,没有人因无信而长久立足,没有企业因无信而持续发展。其实,早在18世纪,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必须拥有的。”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催生了信用维护制度。1830年,世界上第一家信用服务公司在伦敦成立;1841年,世界上第一家信用评估机构在纽约成立,标志着西方现代商业诚信发展到健全商业信用体系阶段。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多层次的信用管理机构、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收集评估和披露的征信机构。
上世纪末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到全球化阶段,一场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它使商业诚信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主要内容包括:重合同,守信用;严禁质量欺诈,确保质量诚信;规范价格行为,确保价格诚信;杜绝虚假宣传,依法发布真实信息;会计诚信;禁止商业贿赂;依法诚信纳税等。此外,企业还必须对包括政府、投资人、同行、员工、环境、消费者、社区、公益慈善机构等各种利益相关方诚实信用地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近十多年中,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从华尔街雷曼兄弟破产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个又一个国家或大银行的信用等级下调,无一不昭示我们,诚信乃大商之道、大国之本,非诚失信则是败业毁国之根。
2.3大国之治
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几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上积累了极为丰富深邃的治国智慧。人治、德治、心治、法治,应有尽有,成为当今制定治国方略参考、汲取、选择和创新的多元化资源。简单地断定中国只有人治,没有法治是不符合史实的。只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法治,不是民主的法治,而是专政的法治,其实质是皇帝强制性、强有力的工具而已,绝大多数王朝都采用阳儒阴法,即以德治(或人治、心治)为主而以法治为辅。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逐渐走上民主、科学、法治、共和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更走上与市场转型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建设之路。党的“十五大”后提出“依法治国”方略,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久之后又提出“以德治国”方略时,不少人包括学术界发出质疑:到底以什么为治国方略?是否在摇摆甚或倒退?“十六大”后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人以为是在强化以德治国,削弱了依法治国。其实,单一地强调“依法治国”也是片面的。这是由法律的强而疏且滞后的特性决定的。法网过密不仅成本太大,而且会使人们“动辄得咎”,社会正常生活无法进行。因此,就需要施以德治和心治。
以诚信之道作治大国之方略,且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贯彻始终,不迷惑、不游移、不折腾;不朝令夕改、不三心二意、不失自尊和自信,就一定能找到诚信之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诚信之建
3.1政务诚信之建
执政党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政府要建成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人民对此也有着很高的期待。因此,各级政府及公务员队伍就要殚精竭虑、为国为民谋利维权,善用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使人民尽快温饱、小康、富裕、幸福、活得有尊严,而且要“言必信,行必果”,用富民、安邦、强国的实绩取信于民。要在依法行政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彰显政务诚信。其中,当前最重要的,一是廉政反腐。政府公务员理应是人民的公仆、“中国梦”的践行者,勤政廉政乃是份内之责;而党政官员的贪腐使人民深恶痛绝。部分贪官的行为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使“取信于民”的难度加大,民生成效被抵消大半。只有真正明白“无民信不行”,下定决心,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割除自身毒瘤,才能显诚获信,深得民心,长治久安。
具体地说,要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干部的“官德”从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和年度考核、巡视监督、关键时刻考验八个方面进行全面、历史、辩证的评价;要建立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公开和接受监督制度;要建立官员及家庭收入、纳税、申报、变动、监察、公开制度;要建立“三公”支出的公开、审核、整改、惩戒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真说实做,让人民实知真信。二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政府必须依法管理好社会,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公平、和谐。政府还需要在微观上让市场自由竞争、按要素分配的同时,科学有效地调节监管市场,根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宣导、监管和奖惩,以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即建设诚信、法制且有道德的经济;在宏观上,根据正义平等的原则按人的需求进行分配,以便既保持发展活力又缩小贫富差距。只有拿捏好这个分寸,方能使人民心悦诚服,真心拥护。综上两点,即政务诚信建设关键在政府及其公务员要管好自身、求真务实、以诚取信;同时做好当做之事,以智慧和能力服众人、获民心。
3.2商务诚信之建
中国的市场经济在加入WTO十年后,正在趋于成熟;然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许多企业迄今对履行社会责任尚处在观望阶段;国人不信国货,纷纷“海淘”、“代购”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际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加强商务诚信建设,事关中国企业能否走向世界,事关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商务诚信建设已到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时刻,要从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手段、行业和企业自身、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那些无耻、丧德、违法的企业如过街老鼠,无存身之地,真正建成一个守法诚信、知荣辱的“企业公民”社会,使中国成为一个人们敢放心投资、敢放心消费的国度。这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每个公民和消费者要提高觉悟,增强识别、抵制、监督和打假的意识 。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消费者雪亮的识货眼睛、勇敢的维权行动和用脚投票的聪明选择,对于促进商务诚信、“逼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要使“非诚信,即死亡”成为铁律,成为通则,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商道。可通过严厉的执法、建立信用评价机构、引用第三方认证、社会责任报告和审核制度、保护和奖励检举人,形成政府执法监管、公众和舆论监督、企业道德自律三力互动合一的商务诚信体系和商务活动常规。
3.3社会诚信之建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延续。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曾指出: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百七十多年前,马克思更精辟地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多种社会关系,如父母、夫妻、子女、兄弟、朋友、邻居、社群乃至国家、民族、种族之间关系的根基就在于诚信。诚信程度高,社会就安定、和谐、亲密、牢固、文明,反之则疏离、紧张、冲突、野蛮、杀戮。国际间关系首看的是政治和军事互信,人际间关系首看的是诚意与信赖。一个普遍缺失诚信的世界一定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丧失起码的诚信,人类的前途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人有一句处世名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无疑,这是一种理想、崇高的人生境界。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无防人之心者常常被欺骗,甚至被陷害,总是吃亏。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及其成员间人人设防、家家设防,互不相信、互无诚意,那么这个社会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人称之为“现代化的野蛮人”,而这正是当今社会诸多重大、根本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源所起。这也正是“要把诚信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深刻道理所在,利害所系。
4结束语
具体地说,社会诚信之建要遵循诚信之道,从荣辱、道德、法制三个层次、三个方面齐头并进而又依次展开,建成一个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司法公信在内的诚信体系[7]。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任重道远、复杂困难的系统工程。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人们切实地认同了诚信之道,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进行诚信之建,就没有建不成的诚信社会大厦,没有走不通的诚信社会大道。
参考文献:
[1] 宋惠昌.中国传统荣辱思想的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6(4):4-6.
[2] 于伟峰,商植桐.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现代价值认同[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4):6-10.
[3] 鄢雪梅.西方诚信思想特征浅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83-85.
[4] 郭文.论我国《商标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3):87.
[5] 贾玉成.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论坛,2002(1):140-141.
[6] 曹刚.从道德诚信到法律诚信——兼及道德运行机制的一点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4(3):6-9.
[7] 张道远.依法治国背景下诚信道德建设刍议[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8-21.
[责任编辑:王敏]
Problems, Way and Building of Integrity
SONGHang
(AnhuiElectr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TechniqueCollege,Hefei230051,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rule of law,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ty, harmony, 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ship″, and established the moral request of citizen integrity on personal level.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as held in October, 2015, during the time of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realizing the ″two one hundred years″ goal industriously in the whole country, it is urgent and significant to solve the integrity problems, explore the integrity way and build the integrity behavior.
Key words:integrity; market economy; society
收稿日期:2016-05-01
作者简介:宋航(1985-),女,安徽淮南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辅导员,讲师。
中图分类号:B8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6)02-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