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育中的“拔尖班”实施方案与问题讨论

2016-03-19赵东亚金玉洁

高教论坛 2016年3期

赵东亚,金玉洁,张 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化学工程学院 2.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580)



大学教育中的“拔尖班”实施方案与问题讨论

赵东亚1,金玉洁2,张兰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化学工程学院2.教务处,山东青岛266580)

摘要:因材施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精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社会进步以及高教改革深化,针对部分优秀大学生实施拔尖培养计划,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拔尖班实施为例,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拔尖班;拔尖人才

引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教学、卓越人才培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2011开始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装控专业)等四个传统专业试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装控专业是我校传统的本科专业,主要面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高素质的装备研究、设计、制造与管理人才。经过60年风雨历程,装控专业招生规模每年达到6个班,180余人,成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装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培养模式由精英式培养逐步过渡为大众式教育,学生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1]。社会需要各种水平的人才,拔尖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攻坚克难的先锋力量。实践证明,拔尖班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探索因材施教,精英和大众教育共存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2-7]。本文面向石油、石化行业需求,针对装控业特点,总结装控专业拔尖班建设经验与教训,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一、拔尖班成员选拔与管理

什么样的同学能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远且重要的话题,是拔尖班成功与否的关键。装控拔尖班成员选拔在大学一年级全部课程结束后开始。这个时段,优秀的大学生已经在文化课学习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崭露头角,是选拔拔尖班成员较好的时机。我们本着自由申请、双向选择、优中选优,动态评价的原则,遴选出在不同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拔尖班,进行专门培养。

(1)评价指标多元化

采用多目标优化原则,不同评价指标成绩分别乘以不同的权系数,在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对部分具有特殊才能的大学生采取“特招”模式。这种综合的评价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2)选择双向化,录取民主化

在遴选过程中尊重大学生意愿,坚持双向选择,在确定选拔名单的全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到遴选过程每一环节的信息。

(3)成员管理动态化

班级成员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动态优化机制。在培养过程中,拔尖班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决定去留。学院在每个学期末根据班级成员的综合表现,采取末位淘汰机制,劝退少部分不适于拔尖班培养模式的大学生。

二、拔尖班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拔尖班成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深基础课程的难度,拓宽专业课程的广度。注重通识教育,加强文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环节比重。拔尖班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共计1934学时、选修课464学时、实践共45周(包括90学时上机实验)。新的培养方案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装控专业优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突出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开设了一些新的课程,诸如 “英语口语” “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学科前沿知识专题讲座”。在新培养方案中,所有教学环节均采用小班教学,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又注重了能力培养。新的培养方案比较完备地考虑了装控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尤其是新增的实践环节和英文培养环节,具有一定新意。

三、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和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改革现有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针对拔尖班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敢于挑战权威的特点,作者探索了一种“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驱动,配以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以及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8]。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际问题为驱动,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同大学生一起求解问题的答案。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化工装备测控技术》课程为例,在讲授“前馈-反馈”控制时,作者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在外部干扰可以测量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控制器这个命题。虽然这是过程控制中的经典问题,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将这个问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大学生。在课下,大学生在学校数字图书馆中查阅资料,寻找解决方案。在课堂中,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汇报解决方案。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以启发式教学手段,最终作者带领大学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中的“不变性原理”,设计了前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外部干扰。然而前馈控制方法严重依赖于系统模型,当存在建模误差时,将不能有效克服外部干扰。对于这个问题,仍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确定了基于反馈控制的原理,在线纠正偏差,设计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最终实现克服干扰影响,消除偏差的控制效果。这种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教学效果检验不仅是评价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也是评价老师课堂教学的手段。传统考试评价的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强调不足。多数学生取得成绩后,并未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大学生学习与考评之间缺乏反馈。我们运用大作业、大实验和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增强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同时,我们使用课堂小测验,增强大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之间的反馈。大学生最终成绩与上述环节挂钩,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化工单元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在讲授“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章节时,作者以大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新型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方法综述”,要求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最新的防喘振控制方法,以论文格式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并且每个人制作课件在课堂中汇报五分钟。作者结合大学生的调查报告和汇报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现场回答。这种方式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纠正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偏差。在本章教学结束后,安排了课堂小测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喘振发生的原因和掌握了常用的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最终考评结果包括了所有的过程评价,因此更能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四、指导教师

导师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模式,一般不用于本科教学。考虑到拔尖创新人才突出的能力,我们为拔尖班每一位同学配备了导师。对于导师,我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工作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大学生与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优秀的大学生不仅对学习具有高度的兴趣,而且对社会、人生和自身发展也充满好奇并积极思考。因此我们要求导师既要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业,又能够回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导师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大学生的学习,加快了他们的成长。特别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通过导师制,能够帮助他们提前接触本专业的课题,活学活用,增强专业素养。

装控2010级拔尖班有26名大学生,装控系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为28名,师生比大于1,可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导师。我们要求拔尖班同学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完成一些实验或数值模拟工作,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导师帮助拔尖班大学生选择课题,指导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在毕业设计阶段,这些学生直接选择导师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此为抓手,增强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局限于学术指导,还包括拔尖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指导。在每学年结束时,我们都将考核导师和拔尖班学生完成的工作,对于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的导师,在业绩考核时给予一定奖励。

五、自主能力培养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主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特点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根据作者多年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经验,多数在学习或科研上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这些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因此我们增强了在拔尖班培养过程中关于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环节。

除正常的教学外,我们为拔尖班聘请了学历高、能力强的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指导拔尖班同学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协同工作的能力。譬如,在班长任的倡导下,拔尖班同学开展了“我所了解的我的导师”、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英文讲座、聘请外教定期开展英文口语交流、邀请我系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做“创新思想和创新式学习”的讲座、“全国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情况调查”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从策划到实现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在活动中,他们表现了较强的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了自主工作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六、装控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讨论

1.拔尖班成员的考评

虽然拔尖班成员在选拔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学习成绩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装控2010级拔尖班成员文化课成绩优秀,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前40位的达77.8%,保送研究生比例高达66.7%。文化课成绩好的同学扎堆后,班级中出现了比学习成绩的风气。同学之间在文化课学习中相互竞争,原本是一件好事,值得提倡。然而这种过度攀比学习成绩的现象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的初衷相悖。因此在拔尖班成员考评中,应适当弱化文化课成绩的权重,加强对综合能力的考评,充分运用制度的指挥棒,培养大学生学业以外的各种能力。

2.拔尖创新能力培养

装控专业跨多个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化学工程和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因此学生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目前拔尖班同学绝大多数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如何在紧张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专长的同学提供特殊的成长环境,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除适当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修正,适当缓解学生的课业外,作者认为课外的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补充。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组织拔尖班同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但是作者认为将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用制度保障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一项大课题,需要不断创新和研究。

3.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导师作用

学校为拔尖班同学配备了辅导员,专门负责他们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拔尖班同学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学业、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特别需要引路人。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为拔尖班配备了优秀的班主任和导师。这种形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同学没有充分与班主任和导师沟通,个别导师积极性也不高。作者认为,充分发挥班主任与导师作用,单纯依靠热情和宣传还是不够的,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导师和班主任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考虑设立奖学金、给予荣誉称号等多种形式调动师生积极性。

七、结束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装控专业实施拔尖班建设已经历时3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装控专业拔尖班建设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为日后完善和提高拔尖班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拔尖班建设仍然是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大课题,在诸多方面亟待完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新问题、新思想也会不断涌现,作者认为只有根据时代要求,不断锐意创新,才能够培养出一支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我们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给广大同行一些有益的参考。

(责任编辑:夏璐)

参考文献:

[1]曾德军,柯黎. 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 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1-8.

[2]杨卫. 坚持卓越教育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14-16.

[3]柯长青,李满春,王结臣. 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3(7):28-30.

[4]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4-74.

[5]李祖超,杨淞月. 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1(8):69-72.

[6]高晓明.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5-67.

[7]徐晓媛,史代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8]赵东亚,金玉洁. 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探讨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13,133(5):91-93.

Embodiments and Problem Discussion of“Elite classe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s

ZHAO Dong-ya1,JIN Yu-jie2,ZHANG Lan1

(1.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 Dean’s Office,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China)

Abstract:Individualized is the essence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nd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deepen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t will be a novelty solution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light of implementation of top-notch training program for some outstanding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probl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by using the examples of Elite class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Key Words: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elite classes;top-notch talent

收稿日期:2015-12-28修稿日期:2016-01-14

作者简介:赵东亚(1975-),男,山东济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过程建模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3-0061-03

·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