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6-03-19付卫东
付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付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意义重大。通过阐释教育信息化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如果教育信息化措施得力,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如果教育信息化措施不当,则可能会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的羁绊。根据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以下建议:实施倾斜化的教育信息投入政策,建设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共同体”;运用系统的思维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为本,技术为体”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差异,突出特色,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校际特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什么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何关系?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的角色如何定位?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何作用?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一般来说,凡是涉及信息产生、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演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以增强人类信息功能为目的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1]。而“信息化(inform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在类似“工业化”的概念上使用了“信息化”一词,意指有目的地推进和使用信息与技术。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国1997年召开的全国信息化会议中曾指出:“信息化是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2006年我国公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1995年美国又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计划[3]。美国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纷纷制订了本国教育信息化计划。可见,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和信息技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但是,西方国家的文献却极少出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概念,更多地出现了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Cyber Education(赛博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可以说,“教育信息化”一词蕴含着东方语言的思维,西方国家通常将其称为电子教育、信息化教育(E-Education)、信息化学习或者电子学习(E-learning)[4]。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术语众说纷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信息化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而进行的学校教育变革的推动力量,是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例如,黄荣怀等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5]。其二,在中观层面上,教育信息化不仅关注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信息的应用方式,即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例如,何克抗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6],赵国栋则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并应用到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院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并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7]。其三,在微观层面上,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信息技术视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工具,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各项能力发展,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教育信息化正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进行中而逐步深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和教育的角度来理解,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教育要培养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人才,同时也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之中。可见,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既有信息化的特点,也有现代教育的特色。总的看来,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四种基本特征:其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全面深入影响和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过程。教育信息化过程不仅使教育信息化的思想观念确立起来,而且促使教育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等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并在教育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8]。其二,教育资源共享化和学习环境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打破了过去教育资源种种形式的封闭和垄断,使教育资源迅速连成一个知识海洋,其资源共享程度大大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内和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而且,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实现网络传输和资源的远程共享,包括阅读、回看、上传、下载等,可随时随地获取,快捷方便,其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传播的方法更加简单。就教育环境而言,教育信息化情境下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实体空间,还包括虚拟空间和社会组织空间。实体空间集成了众多实体场所、信息化设备以及配套服务等,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基础,包括独立学习区、协作学习区和其他非正式场所等。虚拟空间是支持学习者沟通交流、建构知识以及开展活动的数字化空间,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软件设备和工具以及虚拟场所等。它是实体环境的虚拟化形式,也是支持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工具有效汇聚的基础。社会组织空间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数字资源开发者、网络技术专家、硬件设备维修人员、指导教师和学科专家等[9]20。教育信息情境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配合,共同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撑服务。其三,教学过程交互性、开放性和协作性。在教育信息化情境下,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保证了问题的及时解决。教师还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调整及更新。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的链接,内容空间极大地扩展,满足了不同年龄、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的需要,进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生能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而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和其他学生、小组和教师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观点。其四,学习个性化和自主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与多媒体的教学资源能够使教师在安排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给予相应的学习支持,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完善的学习平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9]20。它能转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主性、被动性、依赖性的状态,将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依据《说文解字》,均衡中的“均”解为“平”,“衡”释为“衡量”或“准则”,均衡即“平衡”,对均衡的解释为;“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或协调。事物发展的稳定性和有序性的标志之一。平衡是相对的。它与不平衡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一般可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10]而“优质”意为“质量优良的”、“性能良好的”。均衡发展是在教育公平思想支配下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保障以及教育的民主和公平问题,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与之相对应,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结果均衡。优质发展是提升教育内涵和追求教育质量的发展,即保证更加丰富的高质量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均衡的前提下,追求教育的优质发展,实现均衡和优质的统一。总的来说,“优质”(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和“均衡”(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之间不是取舍关系,而是动态互动基础上的整合关系[11]。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则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两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和整合,旨在公平为前提的基础上的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其基本内涵为: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内涵提升并重的前提下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能够让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学生平等地接受优质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了全民享受优质教育的时代需求,刚好契合了当今人们普遍渴求优质教育的总体教育需求。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特征
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特征的诠释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其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教育机会均等和资源均衡基础上的优质发展。学生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源均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实现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和学校办学条件的软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基础上的发展。其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非是要走向平均主义和共同平庸,而是以均衡为前提,以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为最终标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育内涵和提高教育质量,质量均衡包含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体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因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包含教育输入质量均衡、教育过程质量均衡和教育结果质量均衡三个方面[12]84。其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终以每个学生优质发展为目标,重视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和个人命运的关怀,将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保证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它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培养形成学生个人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动机,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 其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非是同质化和模式化发展,而是鼓励和推动学生个人和学校特色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同时,它也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力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差异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的均衡[12]88。
三、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便捷的途径
教育信息化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通过信息化跨越式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缓解和最终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最佳选择。数字化教育资源具备存储量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和使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佳途径。它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发生根本变化,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把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以及贫困地区;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传递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手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将有效解决广大农村教师短缺和优质资源匮乏的问题,缩小城乡间教育差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其二,通过信息化手段超常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信息时代来临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念,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个性化机会,则为实现教育理念和行为的革命性提供了最佳载体。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授受方式,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学习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开放平台,显著提升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实现更低成本、更大范围共享,大大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进而实现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其三,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多种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共同发展。同时,网络中多样化学习资源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奠定良好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措施不当会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的羁绊
教育信息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措施得力,会有效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如果措施不当,则会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的羁绊。具体来讲:其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会导致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就城乡义务教育而言,目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以及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使用严重浪费,信息化人才缺口大,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信息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义务教育资金雄厚,信息化人才旺盛,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导致城乡之间数字化鸿沟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拉大。就区域内义务教育而言,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优质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丰富,而薄弱学校则严重短缺,两种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差别悬殊直接影响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二,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质量不升反降。目前不少义务教育学校课堂上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仍局限于“教材搬家”、“黑板搬家”,而不是从教与学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信息表现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理解,发展思维,有些教师并不是根据学生实际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的课件,至于为什么要应用多媒体、在什么时候应用多媒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多媒体信息内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导致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时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13]。另外,由于课堂上PPT滥用,部分教师只会解读PPT上的内容,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照本宣科”,由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由于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持续增加,各种诱惑越来越多,对事情的专注程度越来越低,深入思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在持续减少,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14]。其三,信息技术的滥用和泛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日臻完善,不少学生将虚拟和现实混为一谈,这些现象已经很常见。例如,部分地方中小学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主要原因是学生游戏玩多了,不知不觉地将虚拟的暴力转移到现实中了。还有,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应用,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显现出来: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聊天和视频对话、浏览色情网站……,由于信息技术滥用和泛滥导致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三)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新时期战略性任务,也是社会发展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便捷的途径,也可能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的羁绊。那么,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呢?具体来讲:其一,实施倾斜化的教育信息投入政策,建设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共同体”,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城乡义务教育信息投入而言,为了防止信息时代城乡义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数字化鸿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调控功能,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力度,调节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信息化事业资金投入比重,确保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大致相同。就区域内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而言,建议建立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同体”,地方政府集中财政资金在一定的区域内统一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既可以保证资源库建设的高质量和规模化,又可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薄弱学校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共享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学校则主动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格局。其二,运用系统思维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信息化环境下义务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硬件、软件和潜件等,包括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等。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特色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支持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结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建设智能化教室,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支持校际之间不同教室的实时互动,提供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先进教学方法与经验的传播。另一方面,通过教研与培训,提升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建设各种类型各门学科的网上教研社区,鼓励和组织高级、特级教师以及教育研究人员等专家参与指导基层学校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以专家引领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水平提升[15]。其三,坚持“教育为主,技术为体”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以往我们更重视的是技术层面的内容,实际上教育信息化不仅具有技术的属性,而且具有教育的属性。信息技术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教育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策略、协作性学习策略和研究型策略等,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改善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注重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非逻辑思维训练和塑造创造性人格,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多元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能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其四,尊重差异,突出特色,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校际特色资源共享。优质均衡发展绝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不是要抹杀学校的差异和特色,而是要在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条件下,尽量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是“一刀切”,不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对立,而是尊重差异,突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特色教育资源共享,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1]张豪锋,张水潮.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J]. 电力信息化,2006,(6):22-24.
[3]汪基德,等. 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4]规划编制专家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
[5]黄荣怀,江新,张进宝. 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6]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7]赵国栋.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15.
[8]段永霞,等. 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84.
[9]王继新,左明章,郑旭东. 信息化教育:理念、资源、环境与应用[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91-92.
[10]柳海民,周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1]邵光华,仲建雄,郑东辉.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8.
[12]冯建军.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13(1).
[13]郑旭东,王继新.师范生教学技能体验式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
[14]周洪宇.中国教育黄皮书(2015):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改革[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集团,2015:103.
[15]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1.
责任编辑 周莹洁 英文审校 孟俊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he High Qualit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U Wei-do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Foundation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he high qualit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On the one hand, i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 capable, it is the most convenient way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measures are improper, it will probably be one of the biggest fetters of the high qualit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o we put forward to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implement investment poli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area of community resour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o use system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share on intercollegiat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high qualit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2016-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础教育公平实现机制与服务均等化研究”(71433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15YJA880017)和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重大领域研究项目“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CCNU14Z02007)。
付卫东(1973-),男,湖北浠水人,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教育信息化。
G459
A
1001-733X(2016)06-00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