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6-03-19谷家川赵来孙磊
谷家川,赵来,孙磊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
——以滁州学院为例
谷家川,赵来,孙磊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及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基地与平台建设方面,以项目、竞赛和社团为载体,以及以校园文化和制度为保障等路径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措施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科学发展和技术的每一个突破,无一例外都是创新的结果[1〗。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灵魂[2〗。国家对高等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指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3〗。滁州学院作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应抓住机遇,贯彻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因此,完善与推进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亟须探究的课题。本文以滁州学院为例,探析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相关措施,以期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示范作用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观念缺乏
影响创新创业的第一要素是观念[4〗,然而综观我校目前的创新创业状况,自主创业数量少之又少,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创新创业观点尚未在广大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校教师缺乏对自己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依靠专业探寻创新创业之门的动机缺失;二是缺乏高瞻远瞩的眼界,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与创新创业的机遇擦肩而过;三是许多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认为创业是学霸与能人做的事,对创业认知不足,更因对创业的相关流程、政策缺乏了解而放弃。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没有清晰明了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就无法有规划的系统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无法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5〗。目前,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也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目标,因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又了解相关创业知识和掌握基本创新创业技能且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行动的创新型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
目前,我校只开设了一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3个学分,共 40 个课时,其中针对大一学生教育16个课时,大三学生教育24个课时。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显得较为单一,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课程知识体系,且未能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同时,我校也未能在专业课堂和实践教学方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致使其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严重脱节。此外,虽然我校与滁州市人才与社会保障局针对在校大学生合作开展了GYB(创业意识培训)、SYB(开办你的企业培训)、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培训等创业模块课程培训,但由于其开班数量有限,致使能够参加培训的学生较少,覆盖面较小,无法大范围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
就目前滁州学院创新创业师资来看,多数是学校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搞学术研究出身,其本身由于个体知识结构单一,甚至于不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交叉学科,又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更甚至缺少创新意识,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不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从而无法完全胜任创新创业教师一职。此外,这些教师具有创新创业系统培训经历且获得资格证书的很少,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的原因之一。
(五)创业孵化基地需要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6〗。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2016上半年学校整合校内资源对老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搬迁,在学院会峰校区学生宿舍5号楼一层建立了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崭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孵化平台,目前共有 25 个团队已入驻孵化。同时我校和地方政府共建了众创空间“萤火虫创孵梦工场”,滁州学院已先后入驻该众创空间九家企业或团队。此外,学校也已经建设了5个省级创客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六)创新创业氛围不佳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真的让我获益匪浅。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中华文化及许多从未看过或听过的事物。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尚未形成强势的舆论阵地,未能充分挖掘身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形成强有力的典型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此外,学校对学生发表论文、学科竞赛获奖、专利发明等奖励未能按照学校相关文件给予100%的兑现,这也是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各种活动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我校创新创业氛围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创新创业教育统筹协调有待加强
我校设立了系统的机构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即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中心。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中心下设了创新创业教研中心、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三个分中心,以此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师资建设、校园活动、比赛等工作,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各二级学院也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本院部的创新创业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设立领导机制来进行统筹协调,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我校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无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行政制度支撑,以至于无法规范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甚至于无法顺利的调动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规定,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应加快进度开展2016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纳入培养方案。应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其中基础类必修课程不低于2个学分,必修实践环节不低于4个学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选修类课程或实践环节不低于4个学分,学生总计至少应修够10个学分。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人格和创业技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7〗,针对这一关键,滁州学院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进一步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创业流程与实务、创业实训及相关技术、市场、商务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与开设,同时应组织编写适合滁州学院的创新创业类教材和教学案例,加大力度重点资助创新创业类课程、教材和案例的建设;二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及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一定方法和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和教师主导的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法)、启发式教学(头脑风暴法)、合作式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通过对课程进行探索来达到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人格和创业技能培养;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来增长实践经验,进而获得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技能,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是要利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专家论坛和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覆盖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全面普及。五是要加强与滁州市人才与社会保障局的合作,增加对在校大学生开展GYB、SYB、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培训等培训班的开班数量,扩大不同层次学生的参训数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创业的相关流程以及怎样成功的创办企业,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滁州学院应出台有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办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一是在“双能”型教师的选拔基础上,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采用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让真正感兴趣并能够胜任给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师走上创新创业教育的讲台;二是从校外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有效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三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例如,每年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理论培训、实践培训)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并定期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论坛、沙龙、讲座等交流研讨活动,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指导和服务能力。四是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联合培养。例如,组织教师进企业开展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为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组织教师跨校交流吸取其他高校的经验教训,扬长补短;五是完善创新创业师资考评体系,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8〗。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与平台建设,寓能力培养于创新创业实践之中
创新创业基地与平台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实际的对创新创业情境进行体验。它不仅是良好的实践操作与经验交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社会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9〗。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但如果想要利用现有的基地与平台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成效,还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合理布局基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确保其正常运转。二是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开展持续性帮助、培训以及创新创业的经验交流与研讨,并配备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从而使基地项目孵化的成功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争取或有效利用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开展创业。四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申报项目,让学生实际进入科学研究,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五是学校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六是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打破专业限制,把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践。此外,开放实验室还可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提供无偿使用,为学生提供校内资源共享平台;七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大学生与企业管理人员及创业成功人士的交流互动,定期让学生赴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体验公司运营管理的真实情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以项目、竞赛和社团为载体,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滁州学院应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参加学科竞赛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对大学生社团发展进行扶持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其创新创业技能。一在科研项目上,学校应加大力度支持有创新性、实用型创业项目和有科技含量的项目立项,减少传统项目的立项,同时应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数量,并加大对立项项目的经费支持。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项目的撰写、申报、立项实施的过程中都会无形的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二在竞赛方面,要明确教师指导竞赛的工作量和学生参加竞赛的获奖奖励,严禁以任何方法或形式折扣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与学生的获奖奖励,同时应阶段性的开展实施“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课程考核改革,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此外,应将竞赛获奖量、获奖质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情况纳入二级学院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其中可将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的比例、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学工作核心指标单独考核,以此来激励各二级学院开展竞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查修改、不断总结等方式,吸取了教训,锻炼了创新创业能力,其项目或团队还有可能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得到投资取得创业的成功;三以社团为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有句谚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0〗。滁州学院各二级学院应以“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具有个性、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专业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化的培养环境,开展适合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大学生化学科技文化节”、“地理信息文化月”等活动,举办系列的大赛、讲座和交流等,构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推动良好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是通过举办百场讲座、创业论坛、与企业家面对面、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会等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校园创业文化品牌来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三是积极有效的加强创新创业宣传和经验推广。比如,利用网站、贴吧、校报、电子显示屏、宣传栏、主题班会、微信公共号、微博、QQ公共号、QQ群、校园广播等宣传工具,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创业舆论阵地,达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营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四是定期开展大学生“双创之星”和教师“双创优秀导师”等评选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展,树立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和教师典型,让学生和教师感受到学校对自主创业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创新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业精神。
(七)完善相关制度与服务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相关制度的出台和完善是创新创业实行的保障,而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则更加需要学校行政制度的支撑[11〗。为加快落实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管理,对学科竞赛活动及成果、科技创新项目及成果、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及成果等赋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实行创新创业学分累积和转换机制;二是要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采取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休学结束后,根据其创业情况及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三是要修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校园学习氛围;四是要出台相关制度将创新创业指导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对学生指导和服务的体系中,明确导师职责,加强督导和推进课程与实践环节考核改革,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实行“以赛代考、以训代考、以成果代考”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进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更上一层楼。文章通过分析滁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在新形势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2〗。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不断借鉴和探索来实施和推进适合于本校特色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付诸实践,进而达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 何桂玲,等.地方性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5,(6)
[2] 高健,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5,(24)
[3] 翁锋,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3)
[4] 黄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5] 唐根丽,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3)
[6] 刘一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7] 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
[8] 张文娣,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6,(1)
[9] 张显悦,等.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10] 张艳.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6,(4)
[11] 胡剑锋,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6,(2)
[12] 欧阳丹丹,等.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3)
(责任编辑:乐程)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 Jiachuan, Zhao Lai, Sun Lei
(Schoo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Tourism,chouzhouUniversity,Chuzhou,Anhui239000,China)
The purpos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o boos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e their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mote their chance of starting a business and getting employ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ir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start-up sites and platforms and push forwar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 high quality programs, competitions and clubs activities with the support of campus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th; measure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6A0676);滁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2015jyy016)
谷家川(1985-),男,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辅导员;赵来(1979-),男,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讲师;孙磊(1983-),男,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辅导员。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13
G641
A
1674-5337(2016)05-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