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生物化学传统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9李珊珊王志刚李波邵淑丽杨研
李珊珊,王志刚,李波,邵淑丽,杨研
微课程在生物化学传统教学中的应用
李珊珊[1],王志刚1,李波1,邵淑丽1,杨研2
(齐齐哈尔大学 1. 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2.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针对生物化学学科特点及传统生物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将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有效提高师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化学;传统教学;微课程;主动式学习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教育观念、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教学目标和个性化、多元化学习者的需求,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重的课程,如何开展最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实现对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己成为本学科教师面临的巨大问题[1-2].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形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生物化学课程特点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生物的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而这些物质为生物体内存在的物质,也包括这些物质的分解和合成以及其中的能量变化.生物化学的特点包括:(1)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抽象.如淀粉等多糖可以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包括-淀粉酶、-淀粉酶、糖原磷酸化酶和脱支酶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个的葡萄糖,葡萄糖在至少9种酶的作用下可以进行糖酵解形成丙酮酸,而丙酮酸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或者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每一步反应都有酶的催化作用,而酶分子又有不同的调节方式,这些不同的调节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底物.所有的代谢过程可能呈现网状,交叉又相互独立,物质的相互转变体系复杂.因此,多数学生反应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抽象复杂,学习起来较困难.(2)知识更新速率快,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一直是很多生物学科的基础,随着“基因组学时代”向“后基因组学时代”的转变,生物化学知识的研究尤为重要.
1.2传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特点
1.2.1传统教学的重点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式为主,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直观教具和板书等辅助教学,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活动中心,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在有效的时间内将知识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教师利用生动的讲解和表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法、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道德水平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2.2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主要通过各种考试、作业等评价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1.2.3传统教学重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强,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调整课堂节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肢体动作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3].
1.3传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每年对学生的调查,多数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其知识庞大、抽象难懂,教师在课上一味讲解知识内容,且这些内容在生活中难以遇见.因此,学生认为它是一门枯燥乏味、只能死记硬背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希望期末考试获得一个好成绩,整体教学效果不好,这也表明对传统的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渗透,教育观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4].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学习也呈现出碎片化、泛在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移动教育、微学习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心理[5-6].
微课本身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要求相契合.微课教学推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推动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转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微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互动式学习转变,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教为主导的知识传授逐步让位于基于信息化环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7].
3微课程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借鉴“翻转课堂”思想,将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课前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微课程视频,并提出与课程视频相一致的课前问题,以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进行思考.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微课程学习;课上教师对所学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详细讲解,并回答学生的疑问;课后学生可以根据微课程内容进行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样,课前、微课学习、课中与课后四点有机结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3.1课前学习
课前通过知识的研究背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释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通过内容的知识框架、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了解所要学的内容,做到心里有数,再通过提出小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微课学习
传统教学与微课有效结合,提供学生学习新途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唯一信息来源的局限,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中观看到教师精心制作的视频内容,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观看时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而观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而定,观看地点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寝室,方便大家随时随地学习.
3.3课堂学习
通过对所有内容的有效梳理,构建知识框架图,对所学内容重点、难点再次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强化内容.定期做交流课程,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对还不太明确的内容集中讲解,也可以通过作业和测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3.4课后学习
课程结束后,如果还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和问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微课中的视频是教学的精华内容,这部分视频经过提炼加工,省掉了很多冗余信息,有利于复习巩固知识内容.
这样所形成的课前学习——微课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将微课程和传统课堂进行有效融合,避免了传统课程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学习效率,也给学生学习、课后复习提供了了另外一条途径.学生通过扩展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微课视频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教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式逐步让位于基于信息化环境,以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为主的整合探究式模式.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 张丽萍,杨建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黄卓烈,黎春怡.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76-178
[3] 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1):74-76
[4] 戴波.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23-25
[5]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4):13-14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7]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8):36-42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tradition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LI Shan-shan1,WANG Zhi-gang1,LI Bo1,SHAO Shu-li1,YANG Yan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ssessment,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biological chemistry course,the micro-cours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making learning styles from passive to active,interactive learning,improve the crea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biochemistry teaching activit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make students master basic theories,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on the basis of enhanc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cultivate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talent,promot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iochemistry;traditional teaching;micro course;active learning
Q5∶G642.0
A
10.3969/j.issn.1007-9831.2016.04.027
2016-01-17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4011120);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201685)
李珊珊(1983-),黑龙江泰来人,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E-mail:lishanshan83@163.com
1007-9831(2016)04-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