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性 与 皇 权
——向太后与宋徽宗继位考论
2016-03-19知识产权出版社文史编辑室北京100081
刘 江(知识产权出版社 文史编辑室,北京 100081)
女 性 与 皇 权
——向太后与宋徽宗继位考论
刘 江
(知识产权出版社 文史编辑室,北京 100081)
宋哲宗去世时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只能从宋神宗诸子中择取,向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向氏家族的利益,坚决拥立宋神宗十一子端王赵佶,宰相章惇及哲宗母亲皇太妃朱氏欲拥立哲宗同母弟神宗十三子楚王似,最终向太后凭借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娴熟的政治手段将赵佶推上了皇位,成为后来的宋徽宗。宋徽宗继位后,为了报答向太后的拥立之恩,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在成年的情况下仍请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去世后,宋徽宗也给予了其无上的尊荣,赠予向氏家族荣耀,向家子弟也不断得到升迁。
宋徽宗;钦圣向太后;钦成朱皇后;章惇
中国历史上的帝位更替,大多伴随着一场明争暗斗,或朝臣各派之间,或后宫与朝堂之间。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二日,23岁的宋哲宗驾崩于福宁殿。由于宋哲宗无子继承皇位,只能在宋神宗诸子之中择取皇位继承人,这场皇位继承争夺战就显得更加激烈。参与这场争论的,除了以宰相章惇为首的朝臣之外,还有后庭的向太后和宋哲宗的生母皇太妃朱氏。其中,向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向氏家族的利益,坚决拥立生母很早去世的宋神宗十一子端王赵佶,而宰相章惇和皇太妃朱氏欲拥立宋哲宗的同母弟、宋神宗十三子楚王似。
一、继位之争
赵佶,为神宗第十一子,生于元丰五年(1082),母亲钦慈皇后陈氏,因神宗第十子仪王伟早夭(元丰五年生,次日薨[1](帝系一,P33)),故赵佶在年轻时,被宫人目为“十大王”,一些诏书中也称其为“皇第十子”[2](《皇第十子佶镇宁节度宁国公制》,P144)。元丰六年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三岁的赵佶即被加封为遂宁郡王。元祐四年(1089),赵佶授检校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镇宁节度使。绍圣三年(1096)三月辛亥,赵佶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绍圣五年(1098),赵佶加封司空,改封为昭德、彰信两军节度使。1098年,宋哲宗去世,也给17岁的赵佶带来了人生的转机,在诸皇子竞争中最终登上皇位,称为宋徽宗。
在赵佶继位过程中,向太后起到了很大作用。《宋史》记载:“帝(宋哲宗)仓卒晏驾,(向太后)独决策迎端王。章惇异议,不能沮。”[3](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下·钦圣向后传》,P8630)
钦圣宪肃皇后向氏,祖籍河内,曾祖父为向敏中、父亲青州知府向经。治平三年(1066年),嫁于颍王赵顼(宋神宗),封安国夫人,神宗即位后,立为皇后。据《宋史》本传记载,向氏甚守女德,对族人也严加约束,对于他们的求官等特权要求一律拒绝。哲宗要为自己选立皇后,并为诸王纳妃时,向氏要求家族的女子不得预选。向氏在历史上留下的最深刻记载是宋哲宗去世后迎立赵佶为帝。
向氏之所以坚决拥立赵佶为帝,应该与赵佶母亲陈氏的早逝有很大关系。
赵佶的生母陈氏,开封人,《宋史》有传,“幼颖悟庄重”,初入宫时,为对皇帝有妃嫔义务而没有名号、品级的侍御,元丰五年(1082)十月生下赵佶,十一月进才人(正五品),元丰八年(1085)四月,哲宗即位,迁美人(正四品)。关于陈氏的去世时间,则史料记载有所不同,《宋史》记载为“帝(神宗)崩,守陵殿,思顾旧恩,毁瘠骨立。左右进粥、药,挥使去,曰:‘得早侍先帝,愿足矣!’未几薨。”[3](卷二百四十三,P8631)即陈氏是在神宗驾崩(元丰八年,1085,四月)后不久去世的,而《宋会要辑稿》明确记载陈氏的去世时间为“元祐四年(1089)六月二十八日”[1](《后妃一》,P222;《礼三三·皇后丧礼》,P1255)。《宋会要辑稿》还有另外一条相关记载,陈氏去世后,因推恩得官的三班奉职陈永和于元祐四年七月十一日上书:“亲妹美人陈氏出殡开圣院,永和与弟侄等系期亲之服,乞挂服守灵。”[1](《礼三六》,P1314)此亦可侧面证明陈氏逝于元祐四年。即陈氏去世时,赵佶年仅7岁。
在古代宫廷,皇后或嫔妃如果没有儿子,地位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后妃都想能够为皇帝生下儿子,除了在皇帝生前可以获得宠幸外,一旦先皇帝故去,如果儿子位高显贵,甚至能得上天眷恋继位为帝,生母便能被尊为皇太后而成为后宫的实权人物。向后无子,陈氏去世后,向氏便借机将赵佶视作己出,善加抚养。而宋哲宗的突然去世,也给了向太后更多的想法——拥立赵佶为帝。一旦这一愿望变为现实,不仅向太后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向氏家族的利益也能得到加强,因此,向太后在出现这一机会时,竭尽全力地拥护赵佶为皇位继承者。
从当时神宗诸子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向后拥立赵佶的必然性。神宗六子哲宗及十三子楚王似生母为朱氏,神宗去世后,朱氏成为钦圣向氏权力斗争的主要对手,因此,向后不可能与哲宗及楚王似相亲近。在神宗的其他儿子中,年长于赵佶的有吴王佖,其母武贤妃,元丰五年(1082年)进才人,历美人、婕妤,徽宗即位,进昭仪、贤妃,大观元年(1107年)薨,且申王佖有“目疾”,不宜为一国之主。燕王俣、越王偲年龄比赵佶小,且其母林贤妃为“三司使特之孙,司农卿洙之女”,林家与向氏一样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除了先前的抚养情感之外,赵佶则与其他兄弟大不相同,具备了向氏选立新君的条件:生母去世,没有人与自己争夺后宫权力,不妨碍自己成为后宫的最高权力者;外戚没有深厚背景,皇子不受外戚的影响,可以一心服务于自家,至少不会因为别家的争夺而危及向氏家族利益;在皇子排行中合适,在神宗诸子中,六子哲宗最长,其次是申王佖,再次赵佶。因此,向氏对赵佶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皇子的深厚感情,聪明机灵的赵佶对向后也表现得十分尊敬,“徽宗为端王,每日朝慈德宫(向后住处)”。[3](卷二百四十三,P8639)
向后对册立赵佶的决心如此坚决,与向氏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宋神宗去世,由于哲宗年幼,英宗皇后高后垂帘,但是在册立哲宗的过程中,高后曾出现过异议。在神宗留下的顾命大臣蔡确、章惇等争取下,哲宗得以顺利即位,高后因此将蔡确置于死地而后已。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欲恢复神宗遗志,一反高后的统治措施,并且将高后钦点的皇后孟氏废去,改立自己宠爱的刘氏为后。元符元年(1098年)三月,哲宗以元祐年间擅权为名,将高后的心腹内侍陈衍处死。在宰相章惇的推荐下,曾经作为蔡确得力助手的邢恕任御史中丞,开始追查高后的“废立之谋”[4](卷四百九十二“绍圣四年十月壬寅”条),在文字狱同文馆案结案时,章惇、蔡卞仍然“建言欲追废宣仁圣烈皇后(高氏)”,而且哲宗“颇亦惑之”。向后听到消息后,“不及纳履,号哭谓上曰:‘昔日侍崇庆(高后所住宫名),天日在上,此语何从出,且上必如此,亦何有于我。’”[4](卷四百九十五“元符元年三月戊午”条)经过这一事情,向后对新君与垂帘太后关系的微妙看得更加清楚,懂得掌握册立新君的重要性,因此哲宗去世后,向太后坚决拥立自己提出的储君。
在宋哲宗去世后,关于迎立新君,向太后的对手主要是宰相章惇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及楚王似。
向太后提出端王赵佶为储君的方案后,当即遭到宰相章惇的反对。章惇反对的理由表面看是非常冠冕堂皇的,首先提出的人选是申王佖(宋神宗第九子),从立长的角度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其次是哲宗的同母弟楚王似,宋哲宗继位后,其母朱氏被册立为皇太妃,仪制同皇太后,哲宗同母弟楚王似也就最接近嫡子。而章惇提出的申王佖或楚王似的继位方案,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和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纰漏。宋哲宗去世后,神宗诸子中年龄最长的是申王佖,元丰五年五月生,比赵佶大约五个月,但有目疾,不适合作为一国之主。对于这一点,章惇想必也很清楚,只是将其拿来作为反对赵佶即位而拥立楚王似的一个挡箭牌而已。再看楚王似,出生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比赵佶小约一岁,其虽然为先帝哲宗的同母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获得了嫡子的身份。哲宗并不是以嫡子,而是长子身份继位的。虽然《宋史》记载宋神宗有三位皇后:钦圣向皇后、钦成朱皇后和钦慈陈皇后,但直到哲宗去世,神宗诸妃中拥有皇后名号的只有钦圣向太后一人。作为哲宗的生母,朱氏此时的名号仍然是皇太妃,与皇后还有很大区别。因此,从礼法上来讲,在当时情况下,只有向氏所出,才可称为宋神宗的嫡子。如果认为楚王为嫡子,也就意味着承认朱太妃的地位要高过向太后,如果再拥立楚王为新君,则向太后只能居于下位了。而这是向太后绝对无法接受的,因此,当章惇提出楚王时,向太后坚决反对,更加积极促成端王赵佶继位。
章惇敢于公开反对向太后的提议,首先是为了争夺新君拥立权,巩固自己的相位。其次,与宋代对后宫、外戚等干政的祖训也有很大关系。但章惇只看到了宋代限制后宫干政的祖训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先前虽有高太后等垂帘听政,但宰相在执掌朝政时的分量是相当重的,甚或可以说是高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依赖于相权的。哲宗去世后,章惇认为作为宰相,自己有绝对的权力对新君策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自己的意见应该被置于首要位置。再次,在经过神宗、哲宗时期的党争之后,章惇认识到,如果想取得党争的胜利,获得后宫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哲宗亲政后,哲宗的生母朱氏也就成为章惇等朝臣争取的重要对象。由于哲宗身体孱弱,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朱氏“阴以简王(似——即楚王)属章惇”[5](卷二十五,P619),可见,双方已经有一定的呼应,因此,这时章惇提出以楚王似为新君的建议。章惇认为自己的提议在内外朝都会得到响应,但是他忽视了向氏良好的政治素养及丰富的政治历练,对向氏册立赵佶的决心也估计不足,因此,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及楚王似是向太后的另一组重要对手。钦成朱皇后,开封人,生父崔杰早逝,母亲李氏,后来改嫁朱士安,朱氏因而改姓朱。熙宁(1068~1077年)初年入宫为侍御,熙宁八年(1075)进为才人,九年十二月进婕妤,元丰二年(1079)进昭容,元丰五年(1082)八月封贤妃,元丰七年正月进封德妃,元丰八年(1085)三月,其子哲宗即位,作为生母而被尊为皇太妃,因居住在瑞圣宫,故又称瑞圣皇太后。由于当时宋英宗宣仁高后、宋神宗皇后向氏仍在世,成为后宫的真正掌权者,作为神宗嫔妃的朱氏只是被加号为皇太妃,在礼遇上,有些方面,与皇后同,如“依皇后例供进新历”[1](《后妃一》“元丰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条,P227)“檐子饰以龙凤,伞用红罗,从卫人各有加。冠服度数并依皇后,生辰合奏恩泽之类亦如之。”[1](《后妃一》“元祐三年七月九日”条,P228)但仍有一些方面,不但不能与宣仁高后相比,即使与向氏也有一些差距,如“皇太妃(朱氏)冠服之属,减皇后五分之一。”[1](《后妃一》“元丰八年八月八日”条,P227)虽然元祐三年(1088),宣仁皇后根据“母以子贵”的原则,使作为皇太妃的朱氏与皇后向氏在礼仪上相近,但仍有所区别:“皇太妃宫合依皇后所居制度,惟不设鸱尾。”[1](《后妃一》“元祐三年八月十四日”条,P228)元祐八年(1093)九月,宣仁高后去世,哲宗亲政,朱氏得到了更高的礼遇,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二十六日,诏:“皇太妃特与立宫殿名,殿名圣瑞。坐六龙舆,进黄伞,出入由宣德正门。”绍圣二年(1095)三月二日,诏皇太妃生辰袛应人推恩依皇太后条例。十月七日,诏皇太妃合奏亲属恩数并视皇太后例,圣节大礼亦如之。朱氏虽然没有皇后的名号,但在礼遇上与神宗皇后向氏基本相当,严重威胁着向后的地位。哲宗对朱氏礼遇的提高,使向太后感到严重威胁。
朱氏在神宗生前,应该是很受宠幸的,为神宗生育了二子五女。朱氏生育的儿子有哲宗和楚王似,而关于女儿,《宋史》明确记载为朱氏所生者仅神宗幼女徐国公主。其实,朱氏生育了贤穆、贤康、贤孝、贤宜、贤静(即徐国公主)五公主。[1](《后妃一》,P222)二者的记载不同,是缘于《宋史·钦成皇后传》没有详细记载其早夭女儿的情况。
楚王似,是宋神宗的第十三子,哲宗同母弟,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生,次年十二月赐名,授检校太尉、集庆军节度使,封和国公。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似加开府仪同三司,进普宁郡王。绍圣五年(即元符元年,1098,时年15岁)出阁,改封横海镇海等军,封简王。作为哲宗的同母弟,母亲朱氏时为皇太妃,因此,楚王似周围聚集了一批朝廷官员,甚至如居于宰辅的章惇都与之有所沟通,这些都将楚王似置于赵佶皇位继承权潜在竞争对手的地位。
得到宰相支持的皇太妃朱氏及楚王似,在新君之争中,似乎处于比较优越的位置,但是相较于将相之家出身的向太后,他们的政治斗争经验是非常稚嫩的,因此,在哲宗去世后,双方在新君策立的斗争中,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便败下阵来。哲宗病危时,“钦圣宪肃皇后(向太后)在侧,钦成(朱氏)继至,乃号叫哲宗求一言,已不应。钦圣遂曳退曰:他已说与我了。徐问其言,钦圣乃曰:教我后要立端王。钦成俯首而去。”[4](卷五百二十,P12362)这场失败也注定了朱氏及楚王似后来的命运,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楚王似薨,时年23岁,徽宗因此“辍朝七日,赠太师、尚书令、兼冀州牧,追封韩王。比葬,四临其丧,仍御书御制挽词二首赐之。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追封楚王,谥曰荣宪。”[1](《帝系一》,P34)
二、宋徽宗对向氏的回报
赵佶的即位可以说是向后一手扶持的,此事甚至大臣的奏章中也有所提及,如陈瓘在《论向宗良兄弟交通宾客》中说:“陛下虽受天眷命历数在躬,然而力摧异议独定大策者皇太后也。盖有功于陛下者,天及皇太后而已。”[6](卷三十五,P1282)赵佶对于向太后的册立之功也有清醒的认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一日诏书中说:“朕以眇身,获承大宝,实赖皇太后仁圣。”[1](《后妃一》,P230)可见,向氏对册立赵佶一事取得了巨大成功,宋徽宗赵佶也对向氏进行了丰厚回报。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即位后的宋徽宗对向后显得十分尊重。加之,即位之初,限于自身影响甚微,并且朝中尚有以章惇为首的外朝反对派以及内廷朱氏为首的异己力量,作为一个威望不高的王子,登基后的赵佶单凭自身实力根本无法安抚各方,必须要借助向氏的影响来度过目前的艰难阶段,因此力请向氏共同听政。《宋史》向后本传记载:“徽宗立,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泣拜,移时乃听。”在向后的坚持下,听政的方式不是共同听政,而是“依嘉佑、治平故事施行。皇帝御前后殿,辅臣奏事,退诣内东门帘前覆奏皇太后,皇太后不御殿,百司不奏事,不立生辰节名,不遣使契丹。”[1](《后妃一》,P229;《礼五七·诞圣节》,P1603)这种听政方式既不损害新君的威严,也不影响向氏对朝政的掌控,是一举两得的圆满处理方式。
作为回报,新登基的宋徽宗对向后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荣耀。首先,请求向氏共同听政。登基时赵佶为虚岁十八,在当时已经算是长大成人,在古代,一般情况下,都是新君自己亲政,或者倚重朝臣,而不再需要皇后同听政,但徽宗“再三告太后,乞同听政”[1](《后妃一》,P229)。徽宗在没有旧例可以因循的情况下,打破先例,在自己已经成人的情况下,请求向氏听政,对向氏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同时在仪节上,向后也“并如宣仁圣烈皇后故事”。[7](《增崇皇太后仪物如宣仁圣烈皇后故事诏》,第163册,P158)
哲宗下葬,向氏罢同听政,徽宗“禁中涕泣拜请至于累旬”,为此下诏:“朕奉皇太后手书,不候祔庙止俟灵驾发引,罢同听断。朕以眇身,获承大宝,实赖皇太后仁圣。敉宁万邦,遽奉玉音,靡遑安处,涕泣拜请,至于累旬。虽盛德徽猷,度越今古,顾惟不类,惧弗克胜。圣志莫回,未知攸济。勉遵慈训,深惕于怀,布告中外,咸使闻知。”[1](《后妃一》,P230)诏书对向后册立的感激之情,再次形容无余。
向氏临终前,徽宗“夙宵左右,衣不暂解,药必亲尝,禳禬祓除,靡所不至。”[1](《礼三三》,P1248)十二月二日,“以皇太后不豫,祷于宫观、祠庙、岳渎”,[3](卷十九《徽宗本纪》,P361)因此不视朝。“元符三年(1100年)十二月十六日,以皇太后服药,不视朝。”[2](《仪制一》,P1847)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氏去世,“宰臣韩忠彦等上表请听政。凡七表,从之。”[1](《礼五五》,P1584)
向太后去世后,徽宗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其谥号也给予向太后极高的评价,哀册曰:
譬如娲皇,神功妙则。炼石补天,断鳌立极。冲融宇宙,浇漾澡涤。靡贤不登,靡冤不释。[1](《礼三三》,P1253)
哀册将向太后与炼石补天的女娲相提并论,徽宗对向氏拥立的感激之情可见一斑。谥号钦圣宪肃:敬事节用曰钦,威仪悉备曰钦;通达先知曰圣,扬善赋谋曰圣;刑政四方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1](《礼五八》,P1648)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奉钦圣宪肃皇后、钦慈皇后神主祔神宗庙室。[1](《礼十》,P552)向太后去世当年的天宁节,因“在钦圣宪肃皇后小祥之内……上寿赐宴并内外臣僚及命妇僧道等进奉并罢”。[2](《礼五七》,P1603)可见,即使向太后下葬之后,徽宗对于其册立之恩,仍念念不忘。
宋徽宗也给予向氏家族莫大的荣耀,不断迁升向氏子弟的官阶。元符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追封皇太后曾祖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韩王敏中为燕王,祖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唐王传亮为荆王,父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吴王经为越王;曾祖妣陈国梁氏为魏国,鲁国张氏为楚国,豫国李氏为越国,雍国王氏为燕国,祖妣吴氏为荆国,妣荆国李氏为郓国,张氏为吴国,并太夫人。”[1](《仪制一二》,P2042)二月十三日,以向氏听政推恩,向后的两个弟弟向宗回、宗良迁节度使,朝奉大夫、尚书主客员外郎向紃等各转一官,太后弟侄未仕者二十一人俱授以官。[1](《后妃一》,P229)“六月十一日,(徽宗)诏皇太后(向后)曾祖敏中赠太师,追封楚王,祖传亮追封楚王,父经追封魏王。七月八日,诏赠皇太后曾祖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燕王向敏中为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楚王,祖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荆王向传亮为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楚王,考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鲁王经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魏王;曾祖妣魏国梁氏为扬豫国,张氏为雍唐国,越国宋氏为汉越国,燕国王氏为鲁韩国,祖妣荆国吴氏为燕冀国,妣郓国李氏为魏陈国,秦国张氏为周荆国,并太夫人。以太后还政褒赠也。八月一日,诏追封皇太后曾祖敏中之曾祖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曹国公瑀为徐王;曾祖妣韩国张氏为秦邓国,祖妣卫国孙氏为兖徐国,妣晋国史氏为邠益国,并太夫人。”[1](《仪制一二》,P2043)向氏去世后,宋徽宗甚至将向氏家族作为自己的外家来对待,将向太后的两个弟弟向宗良、宗回作为舅舅来对待,“帝(宋徽宗)追念不已,乃数加恩两舅,宗良、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3](卷二百十四三,P8630)甚至对向氏弟子有不法行为,宋徽宗也置之不理。向宗回、向宗良作为外戚,交通宾客、与士大夫相互交结,这触犯了宋代祖宗以来对外戚严格限制的底线,因此遭到朝臣的弹劾,陈瓘、邹浩等接连上书弹劾,[6](卷三十五陈瓘《论向宗良兄弟交通宾客》、邹浩《论士大夫交结向族子弟》)直到大观二年九月徽宗才将其“削夺在身官爵,郴州安置”[7](《向宗回郴州安置诏》,第164册P173)。
宋徽宗对向后及其家族给予了很高的荣耀和封赠作为回报,史书记载也给向后生平增添了不少光彩。史书记载在徽宗请求向后共同听政时,向氏无奈而答应的,如元符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皇太后手书付三省:吾权同听断,本非吾志,艰难之初,欲上不敢。黾勉于兹,日计一日,苟可得已,宜不待时。”[1](《后妃一》,P230)以此说明向氏对政事不感兴趣,但其实未必如此。为了压制先帝哲宗的生母朱氏,向氏刻意提高赵佶已去世的生母陈氏的地位,“太后又宣谕曰:皇帝(徽宗赵佶)所生陈贵仪(钦慈皇后陈氏),当追赠皇太妃。惇等皆愕然,方觉思虑所未及,唯唯奉诏。”[4](卷五百二十,P12370)在对待神宗诸子问题上,为了对申王佖有所弥补和掩人耳目,向后对诸宰臣:“皇帝以申王是兄,欲优加礼数。惇等皆曰:圣意如此甚善。”[4](卷五百二十,P12370)这样也牵制了哲宗的生母朱氏及其同母弟楚王似,为稳固赵佶的统治奠定基础。另外,《宋史》本传也记载向后“闻宾召故老、宽徭息兵、爱民崇俭之举,则喜见于色”。哲宗去世,向氏去世前,朝廷一反哲宗继承神宗遗志,大力改革的局面,贬谪变法派官员,陆续起用守旧派官员。范纯礼、苏轼等从边地回迁;贬谪变法派官员,如章惇等。向后听政期间继续了反对变法的守旧政策,与宋徽宗后来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是完全相悖的。宋徽宗由于刚刚登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力量集团,而且反对派的势力也在暗潮汹涌,其最重要的是稳固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完全赞成和支持向后的做法。
三、结论
作为宋徽宗赵佶继位竞争对手的皇太妃朱氏(钦成皇后)和楚王似,由于宋哲宗在亲政时期,获得了较高的待遇和荣耀。一些朝廷官员也开始巴结朱氏,朱氏的地位疾速提高,引起向太后的极大不满。哲宗去世后,向太后坚决反对哲宗的同母弟楚王似继位,拥立端王赵佶为帝,以此限制朱氏地位的提升。为了取得对新君拥立的优势,在继位过程中,宰相章惇站在了向太后的对立面,反驳了向后的提议,这样,皇太妃朱氏、楚王似和宰相章惇都成了宋徽宗继位路上的“拦路虎”,因此,宋徽宗即位之后,章惇被贬雷州,皇太妃朱氏及楚王似被宋徽宗作为自己的异己力量,虽然表面受到尊崇,实际是被列为防范的对象,不断受到打击和限制,行为小心谨慎,但是仍难免被怀疑,最终楚王似年纪轻轻就在抑郁中去世。
向太后的确是赵佶的生命贵人,她为了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向氏家族的利益,不惜得罪宰相和朱氏,以一己之力将赵佶从一名普通皇子推向权力最高峰。作为回报,宋徽宗请向氏同听政、对向后本人及其家族给足尊崇和荣耀。鉴于即位之初的政治波澜,尤其是与宰执的不合,宋徽宗不得不寻求向后的支持,召回章惇的反对派,为以后进一步打击反对派和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奠定基础。正是这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使赵佶即位之后仍多次强调向太后的册立之功,是为了表示对向太后的感激之情,更是为了以此来强调自己继位的合法合理性,这也使赵佶开始注重搜寻自己登基合法性的其他证据。除了在政治上进行革新等活动外,各类谶语、传说、卜卦等是最容易获得的“证据”,因此,在朝堂之外,征召有预言能力和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道士、方士,也成为面临的其重要任务,这为其后来的疯狂崇道,最终成为道君皇帝埋下了伏笔。
总之,向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后,为了维护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也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在册立宋徽宗的政治斗争中,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这场关键斗争的胜利,为自己和向氏家族争取了尽可能多的利益和权力。
[1]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 司义祖.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赵汝愚.诸臣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7]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90.
责任编辑:侯德彤
Express Xiang and Emperor Huizong's Accession to the Throne
LIU Jiang
( Literature and History, Editorial Hou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81, China )
No son was to inherit the throne when Emperor Zhe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demised. The only choice was to pick an heir from Emperor Shenzong's son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herself and her family, Empress Xiang frmly supported Emperor Shenzong's 11st son Zhao Ji while Prime Minister Zhang Dun and Concubine Zhu of the late emperor supported Emperor Shenzong's 13rd son King of Chu. At last, Empress Xiang won the victory by adept political means, and Zhao succeeded the throne. In order to repay Empress Xiang and strengthen his authority, Emperor Huizong invited Empress Xiang to govern and gave her the highest glory when Empress Xiang died, thus her nephews continued to be promoted.
Emperor Hui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Empress Xiang; Empress Zhu; Zhang Dun
G122
A
1005-7110(2016)05-0030-06
2016-07-11
刘江(1979-),男,河北行唐人,历史学博士,知识产权出版社文史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