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策略思考*
2016-03-19贺芳
贺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策略思考*
贺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生存能力的现实需求。通过应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以课程教育为抓手以及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来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对策。
SWOT分析法;大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各种应用的大规模普及,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也在不经意间左右着网民的情感、心理、认知与价值取向,进而成为影响人们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正处于身心健康的成长期,其心理与价值观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影响进而做出非理性行为。通过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加以关注和引导,是自媒体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生存能力的现实需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是在网络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美国学者麦克库劳1994年最先提出“网络素养”概念,他认为,网络素养就是了解媒介信息的价值,并能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检索,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素养的要求标准也逐渐提高,内涵更广泛。现在普遍认为网络素养是人们在使用网络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素质,既包括媒介认知使用能力、网络信息真伪判断能力、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还包括网络道德恪守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等。
作为早已将上网作为自己生活方式之一的大学生,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和谐的网络交际关系,做文明大学生网民。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利用网络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先进思想、科学和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组织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它将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内、外部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和系统分析,进而帮助组织将更多的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机会最多的地方,进而达到选择最佳战略的目的。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有利于我们系统、客观地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为引导学生合理、适度使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提供可靠依据。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优势分析
1.网络信息获取快速、便捷。网络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信息发布快、传播广、互动强等特点。高校通过开设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使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掌握、利用现有网络技术获得丰富海量学习资源的能力,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精神。
2.网络促进情感交流,发展积极心理状态,抑制不良情绪。日益丰富的网络应用为大学生满足各种情感与心理需求提供了平台:新闻网站实时更新的丰富信息,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世界尽收眼底”的充实感;个人博客使大学生得以倾诉情感、展现才情、获取关注;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和社交网络等,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自由空间,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得新的交往体验、情感慰藉和心理满足,让他们获得了重塑自我形象与身份的机会,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缓解他们由于现实世界中社交质量不高而引发的各种负面心理。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劣势分析
1.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欠缺。在网络媒体使用中,娱乐休闲、即时通讯仍为大学生首选功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利用网络来促进自身的学习、交往与自我提升。在上网时间统计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不同程度表现出长时间依附在网络上、上网行为失控,对事情懒于思考,疏于分析,进而使学业、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2.网络辨识力弱化,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泛滥膨胀,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往往在获取信息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有害、虚假、垃圾、色情、暴力甚至反动信息的误导和冲击,缺乏警惕性,落入“网络诈骗”等陷阱,致使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3.网络行为失范,网络道德观念缺失。网络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以及制约各类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不健全,使得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在网络上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跟帖、浏览黄页,甚至抄袭论文等,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约束,甚至发生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机会分析
1.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早在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文化平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创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自2014年11月起,我国每年11月最后一周开展全国范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开展网络安全公众体验、公益短片展播、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制发网络安全手册等系列活动,不仅大力宣传了互联网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上网用网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而且普及网络安全常识,帮助人们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技能和方法,提升抵御和防范网上有害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民的道德自律,让网络更多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
2.关于互联网的道德、法律法规制定提上日程。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向社会正式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要”: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公约》的颁布,为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依据。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威胁分析
1.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冲击和影响。当前,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强权政治和霸权国家试图与我们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与我们争取下一代,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无边界性、自由性的特点传播各种文化思潮、多元价值标准更为隐蔽巧妙,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潜移默化的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2.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和不法网站对涉世未深、思想上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易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虚假有害信息不仅荼毒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策略的思考——基于SWOT分析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二十四字,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思想文化阵地,承担着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职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主动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网上言行,倡导网络文明,自觉抵制低级趣味,成为网络的使用者、建设者,做网络的主人。
(二)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构筑网络生态环境
对于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极易接触到的有害、色情、暴力等信息,高校要从源头进行遏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培养锻炼他们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理解信息、辨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具备较强的网络运用能力和网络信息真伪评判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校园网等各种媒体,营造有益于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校园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制定“大学生网络使用手则”和“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控力,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构建起文明、健康、理性的绿色校园网络“防护墙”。
(三)以课程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规范网络言行教育的相关课程,出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可以通过公共选修课程、讲座、第二课堂等形式开设《网络伦理学》《网络法律法规》等,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使网络素养教育真正做到“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切实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行,实现诚信上网、健康上网,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四)以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自媒体时代,高校应该摆脱传统、单一、僵化的授课方式和陈旧、枯燥的授课内容,将“高大上”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接地气”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做贡献、长才干”。通过义务支教、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磨砺扶危助困的社会良知、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培育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敢于担当、诚信友爱的校园文化风尚,通过网络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自觉践行网络礼仪,文明上网。另外,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讲正气、树立正义理念,学会“慎独”,学会自我“内化”,学会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利,为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不断学习改造,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1]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朱银瑞.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
[3]宋燕,姜金贵.网络道德危机致因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7).
[4]王俊华.现代传媒环境下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To develop the internet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 is becoming an inexorable trend in wemedia era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anwhile,there also exists practical need to improve the surviv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in internet background.Based on SWOT analysis method,we carried out deep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literacy.Aiming at building up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ir internet literacy,we should tak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as the guiding policy,internet construction of green campus as platform,course education as handle,and practical activity as carrier.
SWOT analysis method;college student;the internet literacy education
G640
A
2096-000X(2016)22-0025-0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4年高教研究项目(编号:2013GJYB12)
贺芳(1976-),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