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与翻译原型的流变

2016-03-19郑亚亚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郑亚亚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0)



大数据与翻译原型的流变

郑亚亚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从原始社会不同部落之间第一次跨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到现代社会不同国家之间的频繁接触,翻译的原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更带来了翻译原型的又一次革新,必将对翻译实践活动与翻译理论研究产生广泛地影响。

大数据;翻译原型;流变

引言

从远古时期到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这主要得益于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使用。各种新技术、新工具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变了行业的形象,推动了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随着行业本身的变化,人们关于这些行业的认识也不断更新,翻译作为社会行业的一种同样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由于翻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和工具在不断改进,翻译活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及反映这种认识的翻译原型和翻译理论也在不断演变。

一、翻译原型的流变

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活动。没有语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语言诞生之后,直到文字的出现,人类社会的翻译活动只能是口头翻译。而人类关于翻译原型的认识也必然建立在口头翻译之上。这段时期基本和人类社会中的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同一时期。所以,翻译活动的这段时期可以称为“原始翻译时期”。而相应翻译原型描述的则是一个由译者用一种语言口头转述另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在这场交际活动中,译者只能借助自己的双语能力和关于两个文化的了解来促成使用不同语言的双方或者多方成功地进行交流,知晓对方的想法、要求等信息。译者在此唯一可以借助的翻译工具和翻译技术就是他的经验及他自己的语言和知识储备。所以翻译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译者的经验、跨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

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信息、知识的储存和传承成为可能,也意味着人类社会摆脱了原始、愚昧和野蛮的生活方式,开始了新的更加文明的生活。翻译活动也随之也发生了第一次飞跃。这时候的翻译不仅有口头的翻译,更有了书面翻译。于是,译者不需要在现场参与交际活动也同样可以通过书面翻译为交际中的参与者服务。这段时期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并一直延续到近代。它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开始,并伴随着字典的出现而结束。这段时期与古代历史时期大致吻合。所以这段时期的翻译历史可以称为“古典翻译时期”。古典翻译时期的翻译原型从原始翻译时期的口头交际活动扩大到了书面交际活动。在这场交际活动中,译者不仅借助于自己的经验、语言和知识储备,来完成口头翻译工作,更要借助各种各样的书面资料来完成书面翻译任务。所以翻译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译者个人,更取决于译者能够获得的资料的质量及获取资料的能力。“翻译是复杂的、带有创造性的、分析—整合过程,这个过程与重构原作的思想相关,需要调动译者全部的能动的资源。”[1]这个时期的翻译作为一种行业也变得更加稳定和持久。

随着字典的出现,特别是双语字典的出现,翻译活动开始有了专门的语言和术语辅助工具。翻译活动也因此不再完全依赖译者自身的语言水平和知识储备。译者特别是笔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查阅字典和其他资料,从而使得自己的理解更加准确,表达更加地道。字典特别是双语字典的出现大大减轻了翻译活动给译者带来的学习压力和知识储备压力。“学会使用各种词典,这是解决译员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手段[2]”。在翻译中使用字典给人带来的是关于翻译的一种传统形象。而这段历史时期也成了现代社会谈论传统社会的最为直接的经验来源。所以这段时期可以称为“传统翻译时期”。传统翻译时期一直延续到电脑和IT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为止。在这段时期形成的关于翻译的原型就构成了今天我们关于翻译的认识的基础。传统翻译原型就是一场依赖译者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使用专门资料、专门工具(字典及其他设备如同声传译中的话筒等)进行书面和口头语言转换的交际活动。在这场交际活动中,译者所能借助的工具和资料大大丰富,翻译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和网络技术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将翻译活动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与现代化时期大致吻合,也是翻译现代化的时期,所以这段时期可以成为“现代翻译时期”。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大量使用电脑翻译软件、编辑工具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手段。“(以使用电脑软件为主要特征的)机器翻译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得到翻译行业和客户的认可,成为高效率翻译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着翻译技术的革新,翻译的原型形象也有了新的内容(各种翻译软件及在线资源)。现代翻译原型由此发展成一场依赖译者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使用专门资料、专门工具,主要借助翻译软件和网络资源进行书面和口头语言转换的交际活动。在这场交际活动中,译者本身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各种书面资料及专门工具的作用大大降低。而电脑软件和网络资源则越来越多地弥补了译者在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各种书面资料和专门工具方面的缺陷。

从原始翻译时期到现代翻译时期,译者所使用的翻译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翻译原型也不断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译者作为跨语言与文化转换任务主要执行者的地位和角色。在这场语言与文化转换活动中,译者即使是现代翻译时期的译者都必须在原文语言与文化符号的刺激下,结合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建构原文的意义和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译文读者的经验与习惯选择恰当的语言与文化符号刺激读者间接构建原文的意义和意图[4]。在意义建构与刺激的过程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他/她使用翻译技术和工具为自己服务,而最终的译文也是译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译者的翻译活动又有了新的变化。“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5]。

二、大数据时代翻译活动的新变化

1、选择译文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每一次翻译任务的完成都是译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虽然译者借助于翻译工具和新的翻译技术大大降低了翻译的难度,更轻松地克服了翻译中遇到的语言与文化障碍,但是,翻译最终还是译者在对原文意义建构或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译文读者的经验和习惯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成意义刺激或表达原文意义的过程。翻译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基本上是个人劳动的过程。译者与译者之间由于时空的阻隔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同一原文在同样的目标语言中有可能会被多次翻译。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本可能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但是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同样的原文一遍遍重复翻译却是翻译劳动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翻译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巨量信息存储和读取成为可能。“面对海量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使我们并处物质和数字两个世界。[6]”海量数据和信息中包括翻译的原文和译文,它们大量的存在于网络空间。只要能够联上网络,译者就可以快速、廉价、方便地获取并使用这些信息。通过积累和广大网络用户的无偿贡献,现在的译者在接受了翻译任务之后,通过网络检索有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翻译任务原文的多个版本的译文。而且这些不同版本的译文会根据网上采用的频率依次呈现。译者可以根据网络推荐程度来选择相应的译文版本,也可以通过对比自己决定使用哪一个版本。在这种情况之下,译者要做的就不是翻译工作而是译文质量评判工作和译文版本选择工作。

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在网上找到现成译文的概率越来越大。翻译特别是非文学翻译的重复劳动现象将大大减少。在大数据时代,译者不仅仅要做翻译更要做好译文版本选择工作。由于现成译文的存在,翻译的使用者虽然不懂原文也可以根据网络的推荐选择译文。当然,翻译使用者自己选择译文对于重要文本来说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有时候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的一字之差,译文的意思就会谬之千里了。所以这样的选择工作一般还是应该交给掌握了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译者来做。

2、匹配译文

有现成译文可供选择的翻译活动毕竟还是少数。更多时候,译者在网上并不能找到与某个翻译原文一致的译文。但是,通过网络资源的检索,译者即使找不到与原文一致的译文,却有可能找到与原文类似文本的译文。原文和类似文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内容,各自相应的译文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除了翻译之外,还可以通过匹配的方式,找到类似文本中与原文相同的地方,并将相应的译文匹配到自己的翻译中去,从而大大减少翻译的工作量。

有时原文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与之类似的译文。但是,原文文本中的段落和句子却可能在网络上存在着相同或类似的译文版本。对于译者而言,这也是可以利用的翻译资源。这样,译者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译文的匹配就能完成大量的翻译内容。只有在网上找不到的匹配文本的内容再由译者自己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进行翻译。译者的工作由此增加了译文匹配工作。

当然,在译文匹配的过程中,译者还是需要认真建构原文的意义,并在原文意义建构的基础之上,根据译文读者的经验和知识认真评估所匹配译文的质量,从而保证整个译文的质量。倘若译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只是单纯的根据网络的匹配信息进行选择的话,翻译的质量有可能大大降低,最终影响译者自身的形象,并对翻译整个行业造成不良的影响。

3、仿拟翻译

现成译文和类似译文文本的存在都是大数据时代翻译活动中的理想状态。在更多的时候,译者在网上并不能找到现成的译文和类似译文文本。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仍然可以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来进行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中,建构原文意义或理解原文意义的网络资料并不好找,但是,译者却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原文在目标语中的类似文本,从而大大降低译者使用译入语进行表达或意义刺激的难度。

译者找到目标语中的类似文本之后,只要按照类似文本的模式创作译文就可以了。这种翻译的方法就是仿拟翻译。仿拟就是“仿照某种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7]”在仿拟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套用类似文本的表达方法,也可以采用近似复制的方法修改类似文本表达中的部分内容,以便按照目标文本的语言使用习惯来表达原文中的内容[8]。而且,类似文本还可以为翻译提供专业词汇支持。译者可以通过类似文本的阅读快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词汇,更可以通过类似文本的阅读掌握理解原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目标语中类似文本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翻译理解或原文意义建构的难度,降低了译文表达或者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意义刺激的难度。类似文本则成为译者进行仿拟翻译的模板。仿拟的方法不仅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更适用于文学文本的翻译。特别对于文学素养不够的译者来说,有一个好的文学文本供他仿拟,对于译者成长及译文质量的迅速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4、机器翻译

在翻译活动中,出现现成译文、类似译文或者目标语中的类似文本的可能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译者并不能保证总是会有这样的好运气。不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译者的好处并不止于此。大数据时代的机器翻译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有,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机器翻译建立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上,翻译的准确率不高,对于译者的帮助也不是特别大。而大数据时代的机器翻译建立在海量数据匹配的基础之上,翻译的准确率大大提高。虽然目前机器翻译的准确率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随着网络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机器翻译的准确率会不断提高。

机器翻译越来越高的准确率使得译者对原文的初步翻译工作完全可以交给电脑去完成。译者的任务则是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之上,通过逻辑判断,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翻译经验进行译后编辑。“译后编辑是指语言专家对机器翻译输出进行编辑以生成人工质量翻译的过程。[9]”借助于机器翻译,译者通过译后编辑可以快速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效率。机器翻译工具特别是在线翻译工具在翻译准确率和专业词汇的准确率上都已经大大提高,而且这些翻译工具还具有人机互动的功能,可以记录下每一个译者在线上对翻译的改动,从而为下一个译者推荐最好的译文。

机器翻译不仅大大减轻了译者的劳动强度也能为更多需要翻译服务的客户们提供免费的翻译服务,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以谷歌为首的在线翻译还不能为客户提供百分百准确的翻译,但是,通过在线翻译,客户可以了解很多有用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的重要性进行初步评估,最终决定是否有翻译的价值。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翻译在越来越多的信息基础上,会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率,而翻译准确率的细微变化都会对知识经济产生广泛地影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彻底改变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前景,也同时通过机器翻译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海量信息资源。

三、后现代翻译

大数据时代给翻译活动带来了新的变化。以现代化翻译为特征的现代翻译时期已经无法覆盖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活动。因此,有必要对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活动进行新的分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翻译现象本身。鉴于翻译活动的革命性变化和现代翻译的结束,可以将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活动定义为后现代翻译。而这个时期则称为后现代翻译时期。

后现代时期的翻译活动或者称为后现代翻译已经无法用我们关于现代翻译的认识去解释了。翻译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了译文选择活动、译文匹配活动、仿拟翻译活动和机器翻译基础之上的译文编辑活动。在后现代翻译时期,来源于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创造性劳动因素大大减少,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了翻译劳动的主要特征。文本无论是口语文本还是书面文本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已有文本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先前的文本存在着很多重合的地方。而先前文本的译文越来越多的在网络空间聚集。对新文本的翻译也由此有了越来越多的可以利用的现有资源,最终使得译文选择、译文匹配、仿拟翻译和机器翻译基础之上的译后编辑成为翻译的主要工作形式。

当然后现代翻译从本质上依然离不开对原语文本意义的建构,和意义建构基础之上使用译语进行意义刺激的过程。但是,翻译活动的新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关于翻译原型形象的新认识。针对翻译活动的新变化,后现代翻译原型可以理解为一场在意义建构与意义刺激模式下,译者充分利用自身创造力和网络资源获取译语文本的过程。后现代翻译离不开原文意义的建构,也离不开意义建构基础之上使用译语语言刺激读者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但是,后现代翻译更加强调网络资源在原文意义建构过程中及译语文本获取过程中的作用。网络资源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及创造力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意义建构及译语文本的生产过程。

结语

无论是在原始翻译时期译者大脑中的数据储备,还是文字时代书面数据的储备,传统翻译中字典等专门工具中的数据储备,现代翻译时期电子设备中的数据储备,及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在网络上的储备,翻译活动的演变离不开数据信息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可用数据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减轻了译者的劳动强度,也为译者进行创造性翻译劳动打造了更高的平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新变化,更带来了翻译实践的新领域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当然,人们关于翻译认识的变化和翻译原型形象的演变并不能彻底改变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意义建构活动的本质。译者在利用大数据时代海量网络资源的同时,依然要借助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建构原文的意义,依然要借助自身的创造力建构刺激译语读者进行意义建构的译语语篇。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5.

[2]郑述谱·翻译·词典·术语[J].中国科技翻译,2012,(3):33-37.

[3]崔启亮·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中国翻译,2014,(6):68-73.

[4]蒋文干,郑亚亚·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口译过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4):74-77.

[5]Mayer-Schnberger,V.,& Cukier,K. Big Data: A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3.

[6]梅德明· 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3-10.

[7]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6.

[8]罗胜杰· 基于模因论的广告仿拟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89-93.

[9]SDL·塑造内容翻译的未来——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简介[EB/OL].http://www.sdl.com/ cn/download/shaping-the-future-of-content-translation-anintroduction-to-machine-translation-and-postediting/25205.

(责任编辑:王德红)

Big Data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type of Translation

Zheng Yaya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Guangxi,China)

Ever since the first inter-language and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tribes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to the frequent contacts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in modern society, the prototypes of translation have taken on many different forms. Now, the emergence of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is bringing about another revolutionary change to the prototype of translati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on a large scale.

big data,the prototype of translation,evolution

2015-04-08

郑亚亚(1991~),女,安徽颍上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H059

A

1673-9507(2016)01-0039-04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