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2016-03-19赵家祥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

赵家祥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赵家祥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列宁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里说的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分为 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十月革命胜利初期、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底、1920年底至列宁病逝四个时期加以考察。斯大林1924年5月以前也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1924年12月以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国用本国的力量、依靠工农联盟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只有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把建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两个紧密相连、二位一体的问题割裂为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列宁的思想是正确的,斯大林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斯大林在此问题上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列宁 ; 斯大林;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而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俄国反动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疯狂地向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列宁反复论述了他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的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以贯之的回答,坚持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里的“建成社会主义”,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开始也是持这一观点的,但他在列宁逝世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且说这是列宁或列宁主义的思想。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列宁逝世以前,在苏联领导层和理论界并没有分歧,大家一致赞成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但在列宁逝世以后,由于斯大林看法的改变,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苏联领导层和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苏联领导层,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等人,坚持列宁的思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和布哈林则与此相反,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把持不同意见的人打成所谓的“反对派”,给他们扣上上种种政治罪名,并且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迫害,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监禁或被杀害,有的被驱逐出国。当时以斯大林的观点获胜而结束了这场争论。自此以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就被很多人误解为是列宁的思想。在我国,一直到现在,在一些颇具权威性专著、教材和论文中,仍然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不能不说是在理论上的一个十分令人遗憾的问题。所以笔者拟定在本文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考察与探讨,澄请理论界的误解,还列宁思想的本来面目。这里只谈列宁的思想和斯大林的思想。托洛茨基的思想,他本人在自己的专著《俄国革命史》的附录二“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中有详细论述1260-1311,有兴趣的学者可以阅读。陆南泉等主编的《苏联兴亡史论》一书,对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有参考价值[2]318-383。

一、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列宁在1915年《论欧洲联邦口号》和1916年《论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这两篇文章中,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思想,但他严格把“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区分开来,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也认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单靠一国或几国的无产阶级是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不能建成完全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列宁不仅在十月革命以前,而且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直至逝世,始终没有提出过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基本理论观点,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仔细研读相关文本,列宁这个思想的形成和变化可以分为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十月革命胜利初期、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底、1920年底至列宁病逝四个时期。

下面论者拟对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根据上述历史分期做一简要的但较为系统的历史考察。

(一)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

在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列宁就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观察和分析欧洲和俄国革命的关系,提出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可以推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又会反过来支援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得以巩固,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是必定要丧失的思想。

列宁在1905年3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和俄国临时政府》一文中说:俄国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那时候革命的火焰将燃遍欧洲;在资产阶级反动势力下倍受折磨的欧洲工人也将奋起,并且向我们表明‘该怎么办’;那时候欧洲革命高潮就会反过来影响俄国,使几个年头的革命变成几十个年头的革命时代”[3]12。 这里讲的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西欧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互动关系。

列宁在1905年 6-7月写的总结1905年革命经验的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说,俄国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这样的胜利会使我们有可能把欧洲发动起来,而欧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摆脱了资产阶级的桎梏,就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实现社会主义革命。”[4]65当时列宁认为,欧洲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党“向俄国的革命无产阶级指出了积极的任务: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且利用这个胜利来把革命传播到欧洲。”[4]67-68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就是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准备,“它的未来就是反对私有制的斗争,雇佣工人反对业主的斗争,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4]67-68列宁批判了那种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截然不同的东西的错误思想。他指出:“我们大家都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大家都无条件地坚决主张必须把这两种革命极严格地区分开,但是,难道可以否认前后两种革命的个别的、局部的成分在历史上互相交错的事实吗?难道在欧洲民主革命的时代没有许多社会主义运动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尝试吗?难道欧洲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还有许许多多民主主义性质的任务要去最终完成吗?”[4]68列宁这些论述既说明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欧洲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援的关系,又说明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种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衔接、俄国革命和欧洲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相互支援的思想,就包含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保障的思想。

列宁在1905年底或1906年初写的《革命的阶段、方向和前途》这篇短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援,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将遭到失败的思想。他指出:“如果没有欧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对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那么,这个斗争对于孤军作战的俄国无产阶级,几乎是毫无希望的,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正像1849-1850年对德国革命党或者1871年的法国无产阶级遭到失败一样。”[5]142

列宁在1917年3月在由瑞士回国时写的《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谈到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开始,促进欧洲和美洲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同时更加明确地讲到,没有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俄国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这就包含了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他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但它能使俄国革命具有浩大的声势,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极好的条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样,俄国无产阶级就为使自己主要的、忠实的、最可靠的战友——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易于进入决战。”[6]91

(二)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不可能的。俄国革命如果得不到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前后,列宁反复强调一个思想,即俄国革命刚刚取得胜利,它只是一个新生的刚刚落地的婴儿,势单力薄,敌不过比它强大的德国帝国主义,所以必须暂时向它妥协、让步,与它签订和约,割让给它一些领土,用空间换取时间,获得喘息时机,等待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援,把苏维埃政权保持到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候。

列宁在1918年1月24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讲话》中说:“我们现在不得不签订的和约无疑是一个耻辱的和约,但是如果进行战争,我们的政府就会被推翻,而和约将由另一个政府来签订。”[7]259他批判主张与德国进行战争的人说:“主张进行革命战争的人说,我们打下去就是同德国帝国主义进行国内战争,这样就会唤起德国的革命。但是要知道,德国还只是在孕育革命,而在我国,十分健康的婴儿——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诞生了,如果进行战争,我们就会使这个婴儿送命。”[7]259

列宁在写于1918年1月20日-2月24日以前的《谈谈不幸的和约问题的历史》一文中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应当是我们苏维埃政权确定国际任务的基础,因为战争第四年的国际局势使人根本无法估计,大概在什么时候爆发革命从而把某一个欧洲的帝国主义政府(也包括德国在内)推翻。毫无疑问,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到来,而且一定会到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切希望,都是以这种信心和科学预见为基础的。”[7]248这就是说,列宁之所以对俄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就在于他坚信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到来,俄国革命只有得到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才能得到巩固和取得最终胜利,才能建成完全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918年2月24日,列宁在《在全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的报告》中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条件确实是空前苛刻的、蛮横的、卑鄙的,因此我们尽力拖延时间,“以便看看其他国家是不是赞同,欧洲无产阶级是不是会来帮助我们,而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我们要想获得巩固的社会主义胜利是不可能的。”[7]392

列宁在1918年3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作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说:“俄国革命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历史课题就是:必须解决国际任务,必须唤起国际革命,必须从我们仅仅一国的革命转变成世界革命。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任务是非常非常困难的。”[8]6列宁认为,“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已经把全部事业掌握在布尔什维克一党的手里,当我们肩负起这个事业时,确信各国的革命正在成熟起来,不管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管我们会遭到多大的失败,国际社会主义革命最终(不是马上)一定会到来,因为它正在到来;它一定会成熟,因为它正在成熟起来,而且会完全成熟。我再说一遍,能把我们从所有这些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8]8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德国革命,我们就会灭亡,这是绝对的真理。然而,这丝毫动摇不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一定能够踏踏实实地渡过最困难的关头。”[8]12列宁在3月8日作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中说:“代表大会认为,只有把已在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国际工人革命,才是这个革命能够巩固的最可靠的保证。”[8]33“代表大会确信,工人革命正在各交战国中不断地成熟,为帝国主义的必然的彻底失败作准备,代表大会声明,俄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将竭尽全力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手段来支持一切国家无产阶级兄弟的革命运动。”[8]33列宁在1918年4月23日《在莫斯科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讲话》中说:“现在,我国革命生活中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已经到来了。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竭尽一切力量去进行新的创造性的工作。因为只有钢铁般的坚韧精神和劳动纪律,才能帮助在自己宏伟的革命工作中暂时还孤立无援的俄国革命无产阶级等待救援时刻的到来,等待国际无产阶级来援助我们。”[8]219列宁认为:“我们是工人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一支部队,我们所以走在前面,不是因为我们比其他国家的工人能干,不是因为俄国的无产阶级比别国的工人高明,仅仅是因为我们曾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我们只有最后彻底地粉碎凭借技术和纪律的巨大力量支持的国际帝国主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且我们只有同世界各国的工人一道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的落后使我们走在了前面,而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到其他各国工人起来大力支援我们,我们就会灭亡。”[8]219列宁的意思是说,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即使走在了世界革命的前面,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它的革命成果仍然是不巩固的,只有世界革命的到来,俄国得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援,它的革命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即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认为,在不同时期,革命的先锋队可能由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担当,革命可能从不同的国家首先开始,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革命的完成即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单独一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1918年1月24日他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的《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中说:“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几十年中考察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长,清楚地看到: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过长久的阵痛,经过长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摧毁一切旧东西,无情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需要有全世界工人的合作,全世界的工人则应当联合自己的一切力量来保证彻底的胜利。他们并且说过,在19世纪末,‘将由法国人开始,而由德国人完成’,其所以由法国人开始,是因为法国人在几十年的革命中养成了发起革命行动的奋不顾身的首创精神,从而使他们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锋队。”[7]278-279“现在的形势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的被剥削劳动阶级;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革命的发展会多么远大;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7]279列宁进而认为,不仅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一国也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1918年5月26日,列宁在《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并没有闭眼不看这件事实:我们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在一个国家内全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即使这个国家远不象(应为像——引者注)俄国这样落后,即使我们所处的条件比经过四年空前艰苦、破坏惨重的战争以后的条件要好得多。”[8]357

列宁深刻地分析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得以保存的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原因。他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作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指出:“只是由于我国革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即两大强盗集团,无论哪一个都不能马上向对方猛扑过去,也不能立即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我们的革命只是由于能够利用而且利用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这个时机,才在俄国实现了光辉的胜利进军,才蔓延到了芬兰,并且开始波及高加索和罗马尼亚。”[8]7“俄国革命只是利用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暂时故障,因为向我们冲来的机车暂时抛了锚,它本来一定会象(应为像——引者注)火车碾碎独轮车那样把我们碾得粉碎,可是它抛了锚,原因是两个强盗集团发生了冲突。”[8]7列宁主张,要善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抓住帝国主义各国暂时不能联合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的大好时机,尽量避免和帝国主义发生冲突,保存和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准备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为此,列宁不惜与德国帝国主义签订了苛刻的、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他在1918年5月5日写的《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指出:“在包括几国的、力量大到足以战胜国际帝国主义的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以前,已经在一个国家中(尤其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中)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者的直接使命,不是去同强大的帝国主义作战,而要竭力避免作战,要等待,让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搏斗进一步削弱他们自己,加速其他国家革命的到来。”[8]266“必须善于估计力量的对比,不要在社会主义力量太薄弱、作战时机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时候同帝国主义者作战,便于他们反对社会主义,不要以此帮助帝国主义者。”[8]267

(三)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底

1918年春夏之交,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的叛乱开始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被迫投入自卫战争。在这段时间,列宁反复强调,没有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俄国革命的成果是无法维护和巩固的。列宁1918年11月20日写的《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指出:“世界历史用事实向那些只知道祖国眼前的(而且是旧观念中的)利益的俄国爱国者表明,把我们俄国的革命变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冒险,而是必然,因为当时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世界布尔什维主义不能取得胜利,英、法、美三国帝国主义就必然会扼杀俄国的独立和自由。”[9]187-188列宁认为,当时世界形势面临两种前途:或者是先进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或者是帝国主义在全世界复活反动势力。他指出:“现在,世界事变的进程和俄国一切君主派和英、法、美帝国主义结成联盟的最残酷的教训都实际表明”[9]189,“现在没有任何别的选择:要么是苏维埃政权在世界上一切先进国家获得胜利,要么是对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已经运用自如的英美帝国主义实行反动,疯狂肆虐,摧毁一切弱小民族,在全世界复活反动势力。”[9]189十月革命胜利后近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了列宁这个论断的正确性。自从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在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剧。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仍然比社会主义占有优势。

1920年11月,列宁在《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的讲话》中说:“我们知道,只有我们的事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我们的胜利才会巩固,因为我们在开始我们的事业时,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上。帝国主义战争改变了我们以往的全部生活方式,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场持续时间大大超过我们预料的斗争将具有怎样的形式。现在过了三年,可以看出我们比以前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是全世界的资产阶级也还很强大。尽管如此,尽管他们比我们强得多,但是仍然可以说,我们胜利了。我们曾经以全力来瓦解这个资产阶级,在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成绩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希望是寄托在国际革命上的,而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10]1-2他在肯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取得了伟大成绩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明确地意识到,当肯定我们的成绩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另外一面,不应当忘记,我们至多才获得一半的胜利。我们获得胜利,是因为我们顶住了那些比我们强大并且同我国逃亡国外的剥削者地主和资本家勾结起来的国家的进攻。我们一向懂得并且不会忘记,我们的事业是国际的事业,因此在一切国家(包括最富有和最文明的国家)的革命还没有完成以前,我们的胜利只是一半,也许一半都不到。”[10]3“直到革命在一个或几个先进国家里取得胜利为止”,资产阶级推翻我们的危险性始终存在[10]3。

(四)1920年底至列宁逝世

到1920年底,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敌我双方未分胜负。1920年11月21日,列宁在《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时,回顾了三年前关于我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发展所作的预言。他说:“三年前当我们提出关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及其胜利的条件的问题时,我们总是明确地说: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这个胜利就不可能巩固;只有从国际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估价我们的革命。为了取得巩固的胜利,我们必须使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国家或者至少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经过三年残酷而激烈的战争,我们看到,我们的预言在哪些方面没有得到证实,在哪些方面已经得到证实。”[10]22预言没有得到证实的方面是,“谁也没有想到,俄国抗击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这样力量悬殊的斗争竟能延续三年之久。”[10]22三年战争的结果是,无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还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没有获得胜利,也没有遭到失败。预言得到证实的方面是,“主要的一点我们办到了,就这方面说预言实现了,因为主要之点就在于:即使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共和国也能够存在下去。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共和国现在所处的国际形势,最好地最确切地证实了我们的一切估计和我们的整个政策都是正确的。”[10]22帝国主义列強“尽管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在三年以后却不得不承认,它无法摧毁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力量的苏维埃共和国。”[10]23列宁认为:“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国际胜利,即对我们来说是唯一可靠的胜利,但是却给自己争得了能够同那些在不得不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的资本主义列强并存的条件。在这场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给自己争得了独立生存的权利。”[10]23“我们不仅有了喘息时机,而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存在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我们已经基本上能够在国际上生存下去。”[10]24

那么,列宁这时是否认为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了呢?不是的。他指出:“我们通常所处的喘气时机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往往有可能更为猖狂地再次企图对我们发动战争。我们现在并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否定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对我们的事务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保持战斗准备。”[10]23列宁在1920年12月6日《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关于租让的报告》中讲得更加明确。他说,虽然“我们现在已由战争转向和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战争还会死灰复燃。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这是战争的延期。资本家是会找借口来打仗的。”[10]78

列宁为什么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呢?他在外国武装干涉被击退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反复讲了以下几点理由:(1)从力量对比上看,帝国主义要比我们强大许多倍,国际资产阶级仍在称雄全世界。(2)从国际形势来看,苏维埃政权暂时还是孤军作战,而国际资产阶级则可能联合起来,对我们发动第二次有决定意义的进攻。(3)俄国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劳动生产率还很低,要完成发展生产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任务,需要很长的时间。列宁在1922年2月底写的《政论家札记》中说:“我们连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也没有建设完成。仇视我们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势力还有可能把这夺回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公开地承认这一点,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产生错觉(和冲昏头脑,特别是在极高的地方)更危险的了。承认这一痛苦的真理根本没有什么‘可怕’,也决不会使人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灰心失望,因为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11]640直到这时,列宁仍然把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至少要有几个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努力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

列宁一向十分重视国内的经济建设。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11]16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曾经先后三次在关键时刻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一次是在 1918年4月,即剥夺剥夺者的任务刚刚完成的时候。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说:“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12]490第二次是在1919年底。我们知道,1918年春夏之交,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开始,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被迫进行自卫战争,没有能够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到1919年中,外国武装干涉者和俄国反动势力在俄国东部败局已定,而在南方却发动大规模的新攻势。这年10月中旬,苏维埃政权又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列宁抓住这一喘息的时机,再次提出把工作重心由战争转移到经济恢复工作。第三次是1920年底至1921年初,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立即调整政策,采取措施,迅速恢复遭到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事实上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列宁一方面号召和领导俄国一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且在革命胜利以后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又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否是自相矛盾呢?不是的。

首先,列宁认为,一国的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然后用自己在一国之内所能做到的一切来促进、援助、支持、激起世界革命,从而形成多国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列宁 1915年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1916年写的《论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国或几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思想。1921年 6-7月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俄国策略的报告》中又指出:“我们懂得,没有国际上世界革命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还在革命以前,以及在革命以后,我们都是这样想的:要么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立刻爆发或很快爆发革命,要么是我们灭亡。尽管有这种想法,我们还是尽力而为,做到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苏维埃制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是为了世界革命。”[13]40

其次,当时西欧确实有革命形势,列宁认为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很快或必然会爆发,决不仅仅是美好的主观愿望。1918年,德国革命勃然兴起,紧接着又爆发了1919年的匈牙利革命。1919年2月,列宁在《俄共(布尔什维克)纲领草案》中满怀豪情地指出:“各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一运动的苏维埃形式即旨在直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在各地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奥匈帝国和德国的革命的开始和发展进程,都清楚地表明,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纪元已经开始。”[12]732

再次,列宁寄希望于构成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压迫民族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的胜利。因为欧洲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延缓下来,而东方被压迫民族却卷入到世界革命运动中来。所以列宁在逝世前夕,把原来对西方发达国家革命的希望转移到东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上来,认为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可以重新激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他在生前最后一篇口授的文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指出:“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11]796

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关心的“并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这种必然性”,因为他对此是坚信不移的,而是“我们俄国共产党,我们俄国苏维埃政权为阻止西欧反革命国家扼杀我们所应当采取的策略。”[11]796列宁为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权政权制定的自救政策主要包括:(1)在国内,必须实际地、机敏地维护苏维埃政权,保持苏维埃政权在小农中的威信和对他们的领导。(2)在国际上,要极巧妙地、灵活地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尽量避免同他们发生冲突,建立新的社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自己的力量,分散敌人的力量。列宁认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个浪潮已经平息,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惊慌失措,放弃斗争,无所作为,坐以待毙。而是要抓住时机,以便能够有意识地和尽我们所有的力量充分利用下一次革命高潮。

综上所述,列宁始终没有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他的基本思想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如果说前后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也仅仅是原来认为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响应,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很快就会被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帝国强盗和国内反动势力镇压下去,而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则认为,只要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政策和策略正确,苏维埃政权就可以在两次世界革命浪潮的“间隙”中坚持下去,等到下一次革命高潮的到来。但这毕竟不是说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和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那末,究竟是谁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呢?是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提出来的。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斯大林在1924年5月写的《论列宁和列宁主义问题》的小册子中,也认为一国不能获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和最终胜利,即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说:“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无产阶级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即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能不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呢?不,不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给我们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14]435。

那么,什么叫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和最终胜利呢?从斯大林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是指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完成“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这个任务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有一批先进国家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完成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应该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条件。不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说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见,这时斯大林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和最终胜利,就是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在斯大林那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含义是相同的,他这时的看法与列宁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时过半年多一点,1924年12月,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的策略》这本小册子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1924年5月的说法有缺点。缺点就在于把两个不同的问题连成了一个问题。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一个是免除资产阶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的问题,另一个是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把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的问题区分开。斯大林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这两个问题区分开。他认为,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就与列宁的思想不一致了。

斯大林1925年5月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工作总结》中,详细地说明了他的思想。他指出:“我国有两种矛盾。一种矛盾是内部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种矛盾是外部的矛盾,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于第一种矛盾,斯大林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这一点当然不能否认。只要回忆一下我国过去和现在由于农产品的价格政策,由于限价,由于降低工业品价格的运动等等而发生的一切事情,就会了解这些矛盾的全部现实性。我们面前有两个主要阶级:无产者阶级和私有者阶级即农民阶级。他们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全部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用自身的力量克服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所存在的这些矛盾。当人们说:能不能用自身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他们的意思是说:我国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克服还是不能克服?”[14]436斯大林认为,“列宁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而且我们将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和农民一起去建设。”[14]436“正因为如此,列宁主义说,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和农民一起并且依靠工农联盟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14]437。 斯大林把自己提出来的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加到列宁主义的头上。

关于第二种矛盾,斯大林说:“这种矛盾表现在:只要资本主义包围存在,就一定会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危险,只要这种危险存在,就一定会有复辟的危险即资本主义制度在我国恢复的危险。”[14]342那么,能不能认为这种矛盾是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克服的呢?斯大林认为不能。“因为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即使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不能完全保障自己免除武装干涉的危险。因此,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只有通过若干国家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或者更好是在几个国家的无产者取得胜利以后,才能有免除武装干涉的完全保障,也就是说,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14]342

1926年1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又对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含义加以说明。他指出:“这就是可能用我国的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的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持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夺取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14]438他针对季诺维耶夫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批评道,否认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14]438,“就是不相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离开列宁主义”[14]438。

1926年11月,斯大林在《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谈到与反对派争论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时说:“使党和反对派联盟发生分歧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在我国的胜利是否可能的问题,或者换句话说,是我国革命的性质如何和前途如何的问题。”[15]217他认为在这个总问题中包括下面三个问题:“(一)我国暂时还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胜利,世界革命的速度已经缓慢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在我国的胜利是否可能。(二)如果这种胜利是可能的,那么可以不可以把它称为完全的胜利,最后的胜利。(三)如果这种胜利不能称为最后的胜利,那么要使这种胜利成为最后的胜利,需要哪些条件。”[15]217-218

1926年12月,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的报告《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又进一步把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解释为无产阶级用本国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堵死和消灭资产阶级借以产生的一切途径。他说:“建成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呢?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在斗争进程中用本身的力量战胜苏联的资产阶级。”[14]510他坚信:“苏联的无产阶级、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可能用本身的力量战胜苏联的资产阶级。”[14]510他进而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借以产生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导致阶级消灭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14]511斯大林在这个报告中,还对《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一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假如党没有理由断定苏联无产阶级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我国在技术上比较落后,那么党就没有理由继续掌握政权,它无论如何应当放弃政权并转到在野党的地位。因为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我们能战胜本‘民族’的资产阶级,能建成社会主义,并最终把它建成,那么党就应该继续掌握政权,领导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以期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获得胜利;或者是我们不能用本身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那么,鉴于不能立即得到外援,即其他国家革命胜利的支援,我们就应当老实地和公开地放弃政权,而采取将来在苏联组织新革命的方针。党能不能欺骗自己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呢?不,不能。这样的党应当被肢解。正因为我们党没有权利欺骗工人阶级,它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说:对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缺乏信心,就会使我们党放弃政权,使我们党由执政党转到在野党的地位。”[14]510-511

以上是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论述。下面对他的这些论述从总体上做些评价。

第一,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的含义前后发生了变化。开始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指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完成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后来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指免除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样就把完成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与免除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分割成两个似乎是相互孤立、毫不相干的问题。

第二,斯大林开始没有区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胜利,后来他把二者区分开来了,并且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种做法和观点是不科学的。首先,近百年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与世隔绝、闭关自守,一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成了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次,在没有免除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即没有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没有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的情况下,也不能算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笔者看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本来就是一回事,不能把它割裂为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1925年5月在《俄共(布)第十四代表会议的工作总结》和1926年1月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中,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含义,是指用本国的力量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1926年12月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又进而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指利用本国的力量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且是指用本国的力量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堵死和消灭资产阶级借以产生的一切途径和孔道。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消灭资产阶级是一种国际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还普遍存在并且占优势的条件下,在一国之内是不能最后地、彻底地、完全地消灭资产阶级的,更不能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出来的条件。这已经是被近百年来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无可辩驳的真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着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一个消灭了资产阶级呢?

第四,斯大林把列宁1923年1月在《论合作社》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列宁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有力的论据。列宁这段话是:“的确,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还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还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而且仅仅通过合作社,通过我们从前鄙视为买卖机关,并且现实在新经济政策下我们从某一方面也有理由加以鄙视的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但这已经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14]520把列宁这段话作为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据,这是对这段话极大的误解。首先,列宁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条件和实际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作了明确的区分。他着重指出,有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和足够的条件,“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这些条件既可能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也可能因被敌人夺去而丧失。事实上,现在在苏联,这些条件不是已经被敌人夺去而丧失了吗!其次,列宁这段话讲的只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国内条件,列宁认为,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条件,这个国际条件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即列宁在临终前口授的最后一篇文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所说的,俄国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无产阶级在小农中取得的信任,要能够“支持到社会主义革命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获得胜利”[11]794的时候,“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11]795。

第五,斯大林认为,否认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就是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就是不相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和武断。是否承认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与是否具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心,这两个问题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决不是完全等同的。前面已经讲过,列宁虽然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他不仅没有因此而丧失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十分重视并且实际领导国内的经济建设,反复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以此来促进和等待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总之,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是科学的、正确的,而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不正确的。

※※※※※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然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又必须保持和巩固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成果,坚持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样的国家就必然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邓小平关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既互相衔接、又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只有把这三个阶段看作内在统一的整体,才能深刻地理解目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科学依据,才能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的认识,才能避免重犯过去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与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列夫·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3卷[M].丁笃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责任编辑李兰敏英文审校孟俊一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赵家祥(1937-),男,天津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6)01-0023-12

The Debate on “Can One Country Build Socialism?”

ZHAO Jia-xiang

(Research Center for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Lenin, one country cannot build the socialist society, which refers to the socialist society that was imagined and expected by Marx and Engels. This kind of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complete socialist society or developed socialist society rather tha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or undeveloped socialist society. Lenin’s view that one country cannot build socialism can be explored in four phases: 1) from the 1905 revolution to the October Revolution; 2) the early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3) from the turn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18 to the end of 1920; and 4) from the end of 1920 to the death of Lenin. Before May of 1924, Stalin also thinks that one country cannot build socialism, but after December of 1924, he changed his view. He believes that a country can use their own strength, rely on the allianc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build the socialist society completely, but cannot achieve the final victory of socialism. Only by joining the efforts of all countries can we achieve the final victory of socialism. However, it was found unscientific because Stalin too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uilding socialism and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 which is a “two-incorporated-one” problem, as two separate problems.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Lenin has a correct view while Stalin’s view is incorre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Stalin’ incorrectness in five aspects.

Key words:Lenin; Stalin; the complete socialist societ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one- country socialism; the final victory of socialism

猜你喜欢

斯大林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情报与斯大林在苏芬战争中的战略决策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判断为何失误
列宁是怎样抓红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