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一些思考

2016-03-19史铁强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八级俄语外语

史铁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俄语学院,北京 100089)

关于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一些思考

史铁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俄语学院,北京 100089)

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是检查本科学生阶段性和终结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促进教学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四、八级测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有较多的客观选择题,不能充分检测受试者的语言输出能力,这也是所有大规模考试的通病。本文试图就完善四、八级考试结构和考法提出一些思考,把全面考查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作为努力的目标。

俄语;四、八级考试;测试内容;测试方法1

俄语专业四级和八级水平考试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肯定两项考试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反思一下尚不完善或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譬如主、客观题比例问题,辨识能力和输出能力问题,单一性和综合性问题,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能否将新技术手段运用到水平考试中来,未来的测试如何搞,怎样趋利避害,可能的发展方向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谈的语种是俄语,但实际上讨论的对象是外语测试(某种程度上也涉及公共外语的四、六级考试),不局限于俄语水平测试本身。

一、水平测试的成就与问题

外语水平测试,是指本科外语专业在基础阶段结束时进行的四级考试和全部学业结束时进行的八级考试。这两项考试率先由英语发起,随后俄、日、德、法、西等语种也相继进行。俄语四级统一测试和统一阅卷始于1998年(此前曾在多所院校试点),正式颁发证书是从2001年开始,两年后又启动了八级考试。

水平测试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促进。这些年的实践显示,水平测试对于促进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功不可没。众所周知,教学的最高标准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提供了衡量校际教学水准的同一标准,而各校开展统一测试能检查其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戴炜栋 冯辉,2010)。通过督促检查,测试推动了教学和校际交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抑制教学质量滑坡的作用(秦秀白,2012)。全国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经制定了多年,但较少有老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大纲的各项内容。四、八级考试完全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根据教学大纲制定了测试大纲),四、八级考试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都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通过测试,各校可以检查本校的教学情况,对本校有较客观的评估,找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比如有的学校认识到学生的翻译能力较弱,主动增加了翻译课课时,或者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翻译资料供课后练习等。

四、八级考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系统复习知识和提高言语能力的机会,备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测试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个衡量自己语言水平的尺子,帮助他看到自己与标准的差距,找出成绩与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抓住今后的主攻方向。准备考试的过程就是一个强化学习的过程,考生须系统地复习学过的各项知识,全面练习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有时备考的工作量超过了平时学习的数倍,这对提高外语水平无疑是一个促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了解教学大纲对每个阶段的基本要求以及自己应达到的水平,如大纲规定的语言和国情知识点、基本词汇、言语熟巧、交际能力等,都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水平测试的各项数据和分析,对于教育决策机构和研究机构有不小的参考价值。通过考试,可以对全国的外语教学情况有更细致的了解,譬如有多少所学校,多少名学生,区域分布如何,教学效果怎样,普遍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据此对不同地区和院校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对于外语教学研究者来说,可以利用测试的结果对比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比如目前国内有多套俄语主干教材,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辅助教材,它们的使用情况如何,成效怎样,通过测试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对于测试专家来讲,水平测试的第一手资料更加难得,为测试学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材料。而专家们撰写的分析文章对于改善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我们在看到水平测试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它可能产生的负面东西。根据目前看到的各种评论性文章,人们对外语测试(包括公共外语)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测试结果是否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个是测试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我们先谈谈第一个问题,即水平测试能不能测出真实水平。总体而言,测试的结果与被测者外语水平呈正相关性,即语言好的学生得分就高,反之亦然。那么,为什么有质疑的声音(譬如有人认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缺乏准确性,妨碍获得英语应用技能)呢(张新元,2003)?问题在于被比较的对象:如果把外语水平测试与班级考试相比,肯定是后者更准确、更真实,而影响前者客观性判断的原因是它里面的客观选择题太多,这是大型考试的通病。我们知道,多项选择题的优点在于试题覆盖面广,题量大,评分简便,可以由机器阅卷,省时省力,测试信度高,便于分析总结。缺点在于题目很难设计,较难测量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客观题为猜测答案提供了可能,还有些学生实施题海战术,积累了“丰富”的做题经验,但是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不一定过关。也就是说,考试结果与实际水平之间可能有距离。无可否认,从考试的形式来讲,动笔写的或口头说的总比打勾的更加真实,面对面的口试肯定比听录音的印象更加准确。问题是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不可能像课堂测验那样进行,其特点就在“统一”二字上,要完成对数以万计考生的同时测试,不借助机器阅卷是难以想象的,托福、雅思、GRE无不如此。客观地说,与公共外语和有些其他语种相比,俄语水平测试保留了一些检测“真实”水平的手段,除了作文、听写、翻译等项目外,还有“人机对话和口语表述”,要求考生针对录音里提出的问题和题目给出口头回答。从这些年的检测效果看,这项题型比较能够真实地看出受试者的口语表达能力。那么,能不能在大型统一测试中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检测“实际”能力的形式呢?我们认为这方面可以开拓一下思路,这也是本文后面要讨论的问题。

至于谈到水平测试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对正常教学的冲击,这种情况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考试,就有备考,这本属正常。通过预习,考生提高了语言水平,这是考试的正反拨效应,但若为了追求通过率,学校采取停课复习的作法,则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不可取。更有极端的做法,有的学校把做题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内容,应试培训已经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课堂。有批评者指出,负反拨作用可能导致应试教育,并由于“考试计划大大地压缩了教学时间”,甚至“扭曲了课程。”(陈晓扣,2007:41)这种应试培训把课堂和学生变成了测试的工具和奴仆,除了让受试者通过考试外没有别的教学目的(李蓂,200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排除“GDP主义”。在某些领导看来,过级率高说明教学水平高,说明学校实力强,为了提高通过率,不惜牺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考试设计者的初衷。如果学生愿意为提高外语能力而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本身是件好事,但若把教学变为强化训练班并以此取代正常上课,则应坚决予以纠正。为了消除这种负面现象,一方面考试主办者应继续坚持不对测试学校排名的做法,另一方面各类评估机构也不应该把测试结果纳入评估体系中去,测试只是检查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一个辅助手段,仅此而已。

二、水平测试测什么?

什么是外语水平,怎样检查这个水平?这个问题反映了测试设计者的语言观。早期人们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测试围绕这套系统的语音、语法、词汇几方面进行。根据这个原则编写的测试题注重系统的外语语言知识,却忽视了言语技能方面,不能全面检查受试者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对语言认识的深化,人们认识到掌握语言规则不等于学会了语言,重要的是获得言语熟巧。伴随着功能主义的兴起,语言学家认识到,现实的交际活动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涉及到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和解决任务能力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McNamara(1995)提出了知识模式、语言运用模式和实际运用三分法。

较早时期的托福考试主要是语言知识、语法和词汇试题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后的托福题型取消了语法,增加了口语考试,现在的托福和雅思考试都由听、说、读、写四个板块组成,各占1/4的分数。这个转变就是从语言向言语的变化,反映了测试者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化。那么,就外语专业的水平测试来讲,我们是否也应该像雅思和托福那样去除传统的语法词汇题型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托福和雅思是为了考查出国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不必考虑教学单位的要求和测试对教学的导向问题。理论上讲,听说读写综合性测试,基本上能够反映出被测者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但从考试与学习的相关性来看,有哪方面的题型,学生就自然会往哪方面下功夫。我们知道,外语学习的基础是掌握语法体系和积累词汇。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词语的胡乱堆砌,而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不懂得语言结构,就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句子,更别说组织连贯言语。同样,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无法读懂或听懂别人的讲话,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语法知识学习和累积词汇量贯穿于外语学习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外语水平考试都保留语法和词汇部分,个中原因还在于导向作用,即提示院校和个人应注意语法教学和词汇工作。因此,语言知识在水平测试中应有所反映,但比例应适当,不可本末倒置,否则会出现“哑巴外语”、“聋子外语”、“高分低能”的现象。

除了语法词汇知识外,俄语水平考试还检测言语礼节、历史地理、文学文化以及当代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领域都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也就是说,俄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象国语言,还应该充分了解它的国情,语言系统和国别知识系统缺一不可。正是基于这个要求,在四、八级考试中都设计了一些国情知识的题型,比例虽然不高,但起着导向引领的作用。当然,测试的主体部分仍然以言语能力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基本功。

“听”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原因在于听属于消极的交际行为,对方说什么你就要听什么,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一个原因,与外语学习的特点有关。孩童在获得母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从发展顺序看,听说先于读写,即先习得了日常生活中的听和说能力,然后才学会读和写的本领。而外语学习则不然,听说读写同时起步。而且听还要落后于读。原因在于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远少于阅读的时间,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又常常采用默读的形式。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听力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专业外语要克服这个难关,而且公共外语也提出了解决“聋子”外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听力课程以外,重要的是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听的能力,比如听数字的能力,捕捉要点的能力等。就水平考试而言,听力一直是重要的一项,考生为此花费的准备时间也相当多。从测试反映出的情况看,四级听力由于采用外籍专家朗读的方式,语速不快,通过率比较高;而八级的听力材料直接取自俄罗斯电视或广播节目,语速较快,受试者常常感觉难以跟上,成绩也很不理想。这反映出学生的听力水平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要在课程、课时、教法、教材等多方面查找原因。听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考虑到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建议各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们多提供一些课下听力材料。

四级考试的听力由一个小对话和若干篇短文组成,对话是日常体裁的口语交际,短文多是叙事性的,较少有议论体裁。八级的听力材料几乎全部为新闻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诸多方面。问题是可不可以考虑让材料更加丰富、更加实用、更加多样,比如增加一些应用性更强的录音,像机场、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广播,旅游景点和博物馆导游的讲解,大学校园里的活动,教授的讲课,专家的学术报告,会议的发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等等。总之,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在国外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使得听力不是为了听而听,而是为了进行真实的交际,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生到所在对象国学习或工作奠定基础。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多听一些应用性语音材料,坚持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和交际性,通过大量的信息刺激促使学生在交际中习得语言。

“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平测试中的阅读,就是要检查学习者的快读、读懂能力,试题可能涉及各种题材和体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明白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学生做快速阅读训练,学会抓住文章的主旨,捕捉主要信息和关键词句。平时学习中,要养成读书的习惯,除了专门的“泛读”课程以外,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拿来读书,不管是书本的,还是网上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俄语教学中,阅读量太小,连教学大纲规定的最低阅读量也没有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除了精读课和泛读课上阅读一些材料以外,无暇顾及课外读书读报。另一方面,阅读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缓慢积累过程,不像背单词和学习语法知识那样直接,因此学生往往忽视阅读的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在短平快的词句上,而对于有助于提高整体语言水平的阅读却不予理睬。俄语专业的学生尤为如此,阅读量比起英语专业来说,还要少很多。阅读的直接作用是获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复习以往学过的词汇并增加新的词汇,在语境中了解词语的用法,还可以通过阅读扩充有关对象国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样,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其整体外语水平也越高。阅读的最大特点是语篇性。人们读的东西,从来都不会是单个的词句(浏览报纸标题除外),而是连贯的语篇。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读完一段话语或一个段落后,尽管里面没有任何生词或疑难的语法现象,却不能说出该片断的主要思想,即缺乏捕捉主要信息和总结要点的能力,归结起来,在于还没有真正学会阅读。而这个能力不培养、不提高,就无法通过水平等级考试。

“写”是考验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形式,一个人的文字表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结构布局能力,连贯衔接能力等,无不在作文中体现出来。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写作、听写和口语表述仍然是他们的弱项,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手工阅卷的主观因素,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从作文中就可以看出,对词语的准确用法、语法形式的使用、表达自己思想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欠缺。从测试结果看,“写作”一项的得分率历来较低,语法混乱、用词不当、拼写错误等现象大量存在,反映出许多学生的外语基本功还相当弱,还不能达到有逻辑、连贯地表达思想的水平,有人甚至不能写出一句完整、正确的句子。现在国内各个院校对写作课的重视普遍不够,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写作课,有的开了效果也不好,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缺乏真实的写作动机和需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低等(吴承义,2007)。毋庸置疑,写作练习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母语中,写作能力也不是先天获得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写作训练。不论母语还是外语,写作都是循序渐进式的:先感性(如写人、记事、绘景),后理性(如议论、说理);先篇幅简短,后逐渐增长;先模仿,后创造。现在的俄语四级写作以记叙文为主,八级写作主要是议论文,这个方向应该坚持。

“说”是交际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口语中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语言能力,包括说话本身,也包括听的能力。因此口试应该成为综合性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语的四级和八级测试始终保留“说”的部分,采用机器录音、人工听阅的办法。实践证明,这项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受试者的表达能力,对于加强口语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多年考试的结果来看,说与写一样,得分率都很低,表明受试者语言产出能力还较弱,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基本功欠缺,变格变位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组织语句,更谈不上逻辑严谨的连贯话语。测试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直到毕业前也未能掌握俄语口语,不能自由流利地表达思想,即没有解决“哑巴”外语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学中仍应坚持打好基本功,低年级应着重操练词形变化熟巧,做到脱口而出,出口就对,高年级则应培养独白语能力,使学生具备连贯表述能力、演讲能力、讨论能力,不仅词语准确,还要做到具有逻辑性、情感性和说服力。

三、水平测试怎么测?

测试方法是搞好测试的关键之一。所谓方法,就是用什么题型、动用什么手段来进行检测,这与考试的规模、形式、时间、技术条件等密切相关。

目前,听力测试的形式全部是客观选择题,考试结果带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也就是前面讲过的猜题现象。我们认为,对于大规模考试来说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形式,将来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考查动笔能力的题型,如听力填空(在某个信息点留出空白供考生填写)、回答问题、转述大意等,这样就增加了考查的综合性,不仅了解考生是否听懂了某个内容,还要看他是否有写出来的能力。或许有人会对这种考试形式提出疑问:这是考“听”还是考“写”?我们认为,水平考试不应是单项测验,孤立地、单纯地考查考生的某项能力是无意义的,既然是一项综合考试,就要考出全面的能力。甚至可以考虑打破听说读写的界限,形成一个融合、交叉的考试体系,如听和写融为一体、读和写有机结合等。当然,这种考试方法会给阅卷增加不小的工作量,增加测试成本,但只要是有助于考查实际能力,就应该鼓励。

阅读测试的题型目前比较单一,只有四选一的形式,命题者挖空心思寻找考点,结果却未必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这个部分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或变换形式,如有学者建议提取文章某个部分,打乱若干段落或句子的前后顺序,要求考生重新排列(肖云南 罗晓英,2002)。这种做法有助于考查阅读理解诸多方面的能力,如把握全文主题意思、弄清每小段的核心思想、推断段落的逻辑关系、分析连贯手段等较高层次的读解技巧。笔者认为,随着科技手段的引入,阅读检测方法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如根据所读材料写读后感、缩写文章、转述文章大意,等等,目前之所以还不能采用这些形式,是因为存在着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原文的存在对转写有影响,学生可以大段地摘抄原文,增加阅卷者的判断难度。未来实现了网上考试,可以尝试让机器在考生阅读完文章后将该文隐去,这样考生只有凭理解和记忆写出来,是不小的考验。本来还可以有多种考查方法,如改写、缩写等,但由于担心出现考生照抄照搬原文语句甚至段落的情况(在研究生考试中曾作过类似尝试),使得阅卷人难以把握尺度,故目前还不能采用。随着未来所有技术手段的进步,比如采用网上机考的形式,可以探索改写或缩写等做法,届时显示屏上可以在考生阅读完文章后,自动隐去该文章,考生只能凭记忆写出主要内容。这样,既可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检测其写作能力。

目前的写作形式比较单一,即命题作文。由于学生学过的专题有限,虽命题人挖空心思,但题目较容易被猜中押中。不少学校老师帮助猜测可能的题目。未来可以设想将读、写技能综合考查,如前面提到的写读后感,或者以阅读材料作为背景信息展开相关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支持,如果机考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将读过的材料隐去,那么写作就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的背景或观点,让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各种图形、图表、图画、数据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背景信息。作文阅卷方面,我们同样对机器评分寄予很大的期望。当前的作文阅卷工作量大,偏差也大(同一份试卷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可能相差悬殊),对于考生的最终成绩有较大的影响。据梁茂成、文秋芳(2007)介绍,国外作文自动评分系统已经研发了几代,虽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应用,但足见已引起测试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重视。随着技术的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套系统可以用于解决机器自动阅卷问题,并能够提高阅卷的信度和效度。这里顺便谈一谈写作的评分标准问题,它同样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写作者知道评分员怎样阅卷,他就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写。一般来说,写作的评估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切题并充分展开。切题即围绕所给题目来写,并针对所给题目充分展开,不能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记叙文要有一定的情节,包括对人物或者事物的描写等,议论文要有充分的论证,比如用具体的数据来支持某一观点,用生动的例子来证明某个立场等。(2)结构清楚并连贯衔接。结构清楚指文章整体来说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这样较完整的结构,连贯与衔接是说除了整体结构以外,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连贯和形式上的衔接。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多运用过渡词来连接句与句、段与段,在相当程度上增加文章的整体流畅感。(3)用词准确、丰富。用词要求准确,不能够太随意;除了准确以外,还要丰富,要使用多种表达手法,不能反复使用有限的几个词;词汇的宽度要求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表达,避免重复;还要注意词语的得体性,适当的时候,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4)语法正确、形式多样。这里要求表达正确,没有或者尽量少犯语法错误。评分时不仅要看语法错误的数量,而且还要看这些语法错误是否会影响交际质量。语法范围指同一篇文章里,句式不能过于单一,要有一定的变化,句子的长短、句子结构的复杂性、简单句子结构和复杂句子结构的交错使用、句子的得体性等,都是衡量作文优劣的参考点。以上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属于内容和结构,后两个方面属于语言表达。在打分时,可以把这四个因素全部融进去,每个部分各占1/4的比例。这样一来,学生在写作时,不至于由于怕写错字或者用错句子而束手束脚,避免以前那种完全根据语言错误数量给分的弊端。同时后两个原则也要求学生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词语和语法的丰富程度。这种评分标准应成为写作和精读课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

“说”一直是俄语水平测试的重要部分,多年来这项内容进行过一些调整。改革前的四级口试包括人机对话和口语表述两个部分,对话出20个问题,考生听到后即兴回答,口语表述只有一个问题,在稍作思考后回答。原来这种设计是希望分别考查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和连贯言语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兑现。首先,人机对话部分由于每个问题后留下的时间有限,考生只能做一句话甚至一两个词的简单回答,于是便出现了考官说的多考生说的少的怪现象,这种“对话”离真实的交际相去甚远;其次,人机对话的评分标准比较难以把握,主要是对于用一两个词简单的回答如何评价,如果要求答题者必须用完整句子回答,不符合现实的交际行为(生活中有大量的省略表述),而一个词的回答也算作正确的话,则对于那些用完整句表达的学生略显不公(说得越多越容易犯错),造成了答话人话语越来越短的趋势;再者,尽管命题人挖空心思设计口试试题,但因基础阶段所学过的话题有限,很难保证20个问题在各年度考试中不重复(实际上每年都有一定的重复率)。这样一来,20道题的人机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不能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针对上述情况,修改后的大纲把人机对话和口语表述合二为一,即只保留对话的形式,但性质却与原来有质的区别:答话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句子或者单词,而是要根据问话的具体情况作各种长度的回答,从而把对话变成真实的言语交际。比如以前只能问Куда вы ездили в прошл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你上个星期日去哪里了?)这类问题,现在还可以提出扩展性的问题,如Расскажите, что вы делали в прошл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请讲一下你上个星期日做了什么?),即要求学生对前面提到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做出进一步的介绍、解释、描写或说明。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对话的真实性,又能够考出学生的连贯言语能力,同时还可以缩短考试时间,由原有的20个问题和一个表述合并为10个问题,其中有2个带有表述性质。

以上我们对全国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情况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设想和看法。这两项考试越来越得到俄语专业师生的重视,表明各个学校对此项工作的认同和支持。随着测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日益成熟,两项考试将不断完善,从结构、题型到考试方式(比如实时机考),再到评分阅卷和测试后的分析评估,都需要持续的调整和进步。测试学是一门学问,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目前做得还很不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对此投入时间、精力、热情与关注。

[1] McNamara T.F. 1995. Modelling performance: Opening Pandora’s box [J]. Applied Linguistics. (2):159-179.

[2] 陈晓扣. 2007.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40-44.

[3] 戴炜栋 冯辉. 2010.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历史回顾[J]. 外语界,(6):2-8.

[4] 李蓂. 2005.一些现行外语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剖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44-47.

[5] 梁茂成 文秋芳. 2007.国外作文自动评分系统评述及启示[J]. 外语电化教学,(5):18-24.

[6] 秦秀白. 2012.充分利用四、八级考试的反拨效应,抑制教学质量滑坡[J]. 外语界,(3):10-14.

[7] 吴承义. 2007.Email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J]. 美中教育评论,(4):61-64.

[8] 肖云南 罗晓英. 2002.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4):294-299.

[9] 张新元. 2003.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负面影响[J]. 教育科学,(1):39-40.

Some Ref ection about ТRM-4 and ТRM-8

ТRM4 (Test for Russian Majors-Band 4)and ТRM8(Test for Russian Majors-Band 8) are two important tools to assess the phased and f nal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However, the two tests have their limitations. For example, they include too many multiple-choice items, which can not fully test the the subjects' language output ability.The problem is very common among large-scale tes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and testing methods of ТRM4 and ТRM8, considering a comprehensive test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verbal skills as the key points of the tests.

Russian language; ТRM4 andТRM8; contents of testing; testing methods

G42

A

2095-4948(2016)01-0053-06

史铁强,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篇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

猜你喜欢

八级俄语外语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出台 打破技术工人成长“天花板”
“新八级工”时代来了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等级
想起当年的“老八级”
俄语词“Sherti”在蒙古语中的变义(蒙古文)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