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技术对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引导策略

2016-03-19蒋连霞陈惠莲

高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现实研究生社交

蒋连霞,陈惠莲

(华南理工大学 1.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Web2.0技术对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引导策略

蒋连霞,陈惠莲

(华南理工大学 1.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在Web2.0的时代环境下,无论是谁,只需要通过网络注册,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从而实现与他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人际交流。本文基于实际调研,分析了Web2.0技术下研究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针对其中的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Web2.0;研究生;人际交往;引导策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即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在Web2.0时代下研究生人际交往的第一特征就是交往主体的去中心化,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生产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代“一家独大,一花独放”。Web2.0技术不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实现了信息话语权的平等,信息传播的交互化也使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Web2.0技术下研究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以及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以数字信息等技术为支撑的微博、微信、博客等Web2.0技术平台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际交往的形式。Web2.0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内容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为一体;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即时共享;交往内容具有互动性和多样性。信息传播内容、速度和方式的变化使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特征,主要体现为主体去中心化、即时性和时空同步性、交往内容开放性、交往方式多样性、人—机—人模式间接性等。

此外,研究生的群体特征使研究生人际交往离不开Web2.0技术。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在校园内成长,但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年龄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这些因素决定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各方面各有特点。目前研究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心理孤独与人际交往障碍的矛盾。事实表明,人际交往是解决心理孤独的良方,但部分研究生由于自尊心强,渴望被接纳,却又害怕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如意,心理孤独感加剧。而多样化、虚拟化的Web2.0网络社交平台一定程度上满足研究生社交需求,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Web2.0技术给研究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正面影响

Web2.0技术的运用,既形成个性“分众”又形成共性“统合”,使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传播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使人际交往Web变成了人们获取、发布信息的日常工具,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已经离不开Web2.0技术。Web2.0技术为研究生人际交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补充现实人际交往不足,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Web 2.0的精髓就是关系链接,技术的发展拉近人际关系。研究生阶段是校园通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处于由校园向社会的过渡期、自信心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期。研究生从内心深处渴望获得他人的鼓励与赞赏、尊重与肯定。以Web2.0技术为支撑的社交平台恰好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独立的沟通平台,在以百度贴吧、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自媒体载体上,呈现生活点滴、兴趣爱好、娱乐八卦等内容,尤其是在以天涯论坛、开心网、猫扑社区、微博等非实名注册的网站上,草根和接地气的内容可以在上面发布和传播,志趣相投的人群可以成为亲密好友,一定程度上满足研究生人际交往的需求。研究生在通过Web2.0技术与外界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与本身的熟人圈子保持联系,而且可以结交到不同职业、年龄、国籍、兴趣爱好等类型的朋友,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拓展人际圈子。研究生阶段作为正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和人脉关系需求是必须的,且这种需求是校园环境和学术科研无法提供的,社交性网站或社交自媒体刚好可以帮助研究生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成为传统人际交往手段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二)构建趋于完整的社交体系,满足研究生社交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即人际交往的需求,在人们获得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满足时,人们开始追求社交需求的满足,可见社交需求对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科研任务繁重,短时间的面对面交流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社交需求。Web2.0技术正是通过构建趋于完整的社交体系,满足研究生的社交需求。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的Web2.0技术则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人际交往平台。以微信和微博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与时俱进,线上不仅可以单纯的文字交流,还可以及时传送语音信息甚至发送小视频,整个互动过程仅需点击即可完成,简单快捷。在兼具个性化和真实性的自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互动,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照片、视频、文章,实现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整合成完整的社交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社交需求。

(三)形成平等性和反权威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与本科生教育培养不同,研究生更注重研究以及专业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说,研究生主要由导师培养其学术和科研能力,交流更多集中在科研方面,涉及学术以外的内容很少,且导师一般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web2.0技术下,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使交流的主体与客体的年龄、相貌、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域和家庭背景等很多影响现实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大削弱甚至消除。在web2.0网络空间里,人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知会因身份、知识背景或社会经验的差异有所不同,但没有哪一种认知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Web2.0技术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取全领域、多方位、宽角度的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人际交往场所,研究生可以与不同的人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因此,Web2.0技术不仅使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具有空前的广泛性,而且使研究生的人际交往更具反权威性和平等性。

三、Web2.0技术对研究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这一概念,引起较大反响。异化是指人的生产及其生产的产品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现象。Web2.0技术是人类实践创造的产物,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技术已经成为统治人们的力量,为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弱化研究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导致自我角色混乱和自我认同的边缘化、道德和法律意识的丧失,这些负面影响充分证实了Web2.0技术对研究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异化。

(一)过分依赖网络社交,弱化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除了课题组或实验组之外,研究生没有相对固定紧密的班集体,缺乏与班集体或更多的固定的同学圈子,因此研究生倾向于求助线上交往。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所说:“网民进入互联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而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像中的人,以便与之进行互动。”在Web2.0环境下,研究生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发表自己的声音,享受网络带来的自由自在。与现实交往的社会属性不同,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研究生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塑造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我,找到充分的自我认同感,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趋向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现实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的性格,越来越趋向孤立和冷漠,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会越来越弱。这也充分印证了心理学家拜克拉曾指出的:“如果人们过分沉迷网络,减少与外界的人际接触,会导致人际交往观念的转变,并渐趋淡薄。”

(二)自我角色混乱,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边缘化

因为网络社交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允许个人塑造各种各样的身份和角色,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运用多种角色或身份游离于网络社交上。这些角色有可能是相互平行的,也有可能是交叉冲突的。与现实角色不一致或冲突的,容易造成自我角色混乱。社会中的个体在生活中承担各类角色,研究生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更多是学生的角色,他们有服从学校的管理以及老师的教育的义务,肩负着学校、导师以及家庭的角色期望。研究生应该是在与亲朋好友的交流过程中、在与导师互动的过程中、在科研和学术的进步过程中逐渐地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但是,部分研究生往往由于在学术和科研上能力不突出,或者现实的人际关系不佳,或者单纯迷恋网络社交等,长期扮演网络虚拟角色会使得他们对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认知严重地“角色错位”。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社交带来了新鲜感和刺激,另一方面现实社交的限制或不足,网络中的人很难在现实与虚拟之间自由切换,难免把网络人际交往中的虚拟角色带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来,从而导致认同的混乱,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获得广泛的“网络人脉”,获得虚拟世界的欣赏和认可,反而会使研究生在现实世界中无心学术,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最终导致自我实现的边缘化和空洞化。

(三)沉迷网络社交和信息,易致道德和法律意识丧失

随着Web2.0技术的日臻成熟,新媒体、自媒体已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交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发布基本不受限制,上网者鱼龙混杂,网上信息良萎不齐、泥沙俱下。由于研究生群体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变化到基本定型的过渡期,现实生活的困惑和学术科研的压力,极易让不良思想乘虚而入,随之而来的还有情感冷漠、自我迷失、道德滑坡等负面现象。在当前网络法规和监管仍不够完善的环境下,网络社交世界里遍布着各种网络谣言、诈骗、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果研究生不能正确认识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权责统一性,极易被这些违法现象所影响,形成网络社交成瘾症、沉迷网络社交暴力或色情等,极有可能走向网络社交犯罪的极端。当前,部分研究生读研动机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不愿意从事艰苦的科研攻关和学术研究,而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学术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行为既不利于我国科研创新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Web2.0环境下促进研究生健康人际交往的对策

Web2.0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研究生的人际交往。正如“一个硬币都有两面”,web2.0平台为研究生开展人际交往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研究生开展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平台。因此,如何引导研究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健康的人际交往,强化新媒体平台对研究生的积极影响,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研究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高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开展校园活动,引导研究生社交方式从线上向线下转移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即是服务于理解的“沟通媒介”,对话式的日常语言具有使个体通过在对话关系中的普遍范畴得以理解的结构,从而使对话主题在交往中能够相互认同,维护自我的同一性。这充分说明语言交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即语言促进理解,加深情感。但是新媒体交往使原本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所能进行的情感表达被冷冰冰的文字、声音或图片替代,大大弱化了情感交流。因此,必须要引导研究生社交方式从线上向线下转移,加强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加强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用于现实交往的时间较少,这从侧面说明研究生更需要现实的社交活动,建立更广泛和密切的人际关系。高校应鼓励研究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现实互动中开展人际交往。学校要发挥研团委和研究生会的职能,举办内容符合研究生需求、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有助于加强研究生现实人际交往的活动,如支部党建活动、学生团日活动、班级特色品牌活动、研究生科技文化节、职业技能交流会,学术讨论交流会等,使研究生在学习之余可以结识到更多朋友,感受现实人际交往带来的快乐和价值。同时,为实现网络虚拟社交与现实生活社交的动态结合,研究生学生组织或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让现实互动延伸到虚拟社会中,例如建立由大学生自己负责的论坛讨论一些学术、生活、恋爱、就业等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得研究生既可以在“线上活动”(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活动)中进行深入广泛的面对面交流,也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个体间“线下关系”的自由发展。

(二)指导人际交往技巧,提升研究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有两成的研究生认为自身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并希望得到指导。部分研究生在社交场合中不知所措,说话结结巴巴,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为此,高校应积极传授人际交往技巧,切实提升研究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可针对全体研究生开设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将人际交往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此外,高校可开通人际交往相关的微博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人际交往的技巧,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促使研究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积极主动地开展人际交往。

研究生导师是与研究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为此应发挥导师对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引导作用。导师应积极为研究生开展现实人际交往创造机会,可通过组建学术小组或者带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在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可通过对导师进行培训,让导师了解Web2.0环境下研究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出现人际交往困难的研究生能够进行及时的辅导,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三)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研究生交往困惑

高校研究生心理咨询教育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应当成为加强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主阵地。在Web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不能把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交当作洪水猛兽,而应是为我所用,加快建设和完善网络化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当前心理咨询队伍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心理咨询QQ、微信平台等,让网络化社交平台成为解决研究生群体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得力载体。据调研显示,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有些研究生虽然科研能力强,学习优秀,但由于性格内向或本身不善于人际交往等,即使心理出现问题也不会轻易向别人倾诉,积压的心理负担得不到释放和消解。而具有隐匿性、平等性的网络心理咨询可以为这些研究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孤独提供便利的条件。

除了网络化的心理咨询之外,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实行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联动辅导策略。咨询队伍要特别关注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的研究生,通过鼓励他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指导研究生掌握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避免空洞的说辞或盲目的“心灵鸡汤”,针对研究生迫切需要的“怎么办”“如何做”等现实问题予以针对性指导。心理辅导是当前研究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薄弱环节,但它恰恰是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开展人际交往的强有力措施,因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心理辅导,形成多方面的联动辅导策略,克服研究生消极的交往心理,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开展社交活动。

(四)加强网络社交管理,让网络社交与文明同行

让网络社交与文明同行,要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管理。高校要提高对校园网内容的监控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审查和过滤能力,净化校园上网环境,为研究生提供一个文明的网上生活空间和健康向上的网络社交氛围,促进研究生开展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

让网络社交与文明同行,要提升研究生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高校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培育研究生获得正确信息和筛选信息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时,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传播未经验证的信息;不制造危害他人和社会安定的信息,学会辨别筛选信息。

让网络社交与文明同行,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高校要培养一支由学生工作辅导员、研究生会组织和实验室负责人组建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在研究生中大力宣传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让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研究生网络社交文明意识,可通过制作宣传教育软件、制作趣味宣传视频和校园文化标语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观念,坚持守护网络、守望文明,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推广文明交往,让研究生网络社交与文明相伴而行。

(责任编辑:徐建平)

Research on Graduat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under Web2.0 Technology

JIANG Lian-xia, CHEN Hui-lian

(1.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2.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Marxism college,Guangzhou 510000,China)

In the era of Web 2.0 environment, after registr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he or she can publish the text, images, audio and video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so as to achiev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with different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ew of the problem in Web 2.0 environment.

Web 2.0;graduat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643

A

1671-9719(2016)11-0027-04

蒋连霞(1980-),女,湖北石首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2016-07-15

2016-08-2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WEB2.0时代高校研究生人际交往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引导研究”(GD14XJY06)。

猜你喜欢

现实研究生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社交距离
漫画:现实背后(下)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