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
2016-03-19高文华李开封
高文华,李开封
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
高文华,李开封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气候变化教育则是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我国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以及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中国高校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的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全球气候变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和历史等不同维度的复杂问题.由于目前对其认识的局限,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尚存在较多争议与不确定性[1].但近百年来,全球整体增温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影响也在不断凸显.因此,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加强气候变化教育被广泛认同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一个必不可少的举措[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举措,并为此开展了相关气候变化教育项目[4],如联合国2002年12月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就明确将气候变化教育列为重要组成内容;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家亦从不同角度贯彻并实施了气候变化教育[5];我国也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规划与对策,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之中[6].
目前针对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调查发现[7-9]:无论是政府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存在对气候变化成因、影响及适应等方面了解与认识的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规模也越来越大.针对在校大学生有关全球气候变化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也不理想,在校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以及响应等方面的了解仍存在较多问题[10-14],且高校也普遍缺少气候变化相关的通识教育.作为未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生力军,其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态度事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而且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为基本国民素质教育,也将影响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11]304.因此,这一背景下,高校应承担起气候变化普及教育的责任,开展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15],使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下的气候变化意识,践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为,以提升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1 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1在校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掌握一般且不够准确
气候变化知识的掌握是气候变化意识高低的基础,并与其自觉保护环境的觉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及践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有直接关系.但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相对匮乏[10-11],不清楚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具体原因,且存在学科与性别间的明显差异[11-13];有关气候变化的危害认识也不够全面、透彻[10,14],对于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关系的理解有一定局限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国内政策及其他涉及到的政治经济议题(如国家碳减排的义务责任及其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等)的了解也相对不足[14]6.另外,非地学类专业大学生获得气候变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刊、网络和手机等媒体[11,13],由于媒体通常脱离科学权威,对相关知识的报道缺乏准确性和深度,导致公众气候变化相关知识较表面且存在错误[8]47.
1.2在校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水平一般
在国内相关高校进行应对气候变化参与主动性问题的调查显示[10,11,16],大部分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个人行动中,如节水、节能和废物循环利用等.但他们对气候变化行为落后于其意识水平,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为损害到个人利益时,往往放弃该行为.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16]17,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应对气候变化有关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0.5%,43%和46.5%;在购买环境产品、选择出行方式等具体行为上,较高比例(84.5%和61.5%)的调查对象作出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选择.在我国其他高校的调查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11,13].说明在校大学生虽然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意愿,但行动水平不够,显示出“知行不一”的特点.在影响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的诸因素中,大学生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恶化程度认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2]141.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切身认识到气候变化事关每一个人,需要全人类行动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3高校缺少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通识教育
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是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的主要因素[9,12].在我国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不同学科间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并影响大学生的气候变化行动意愿[11-13].如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12]142,气象学科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接触气候变化知识较为广泛和深入,其行动意愿高于工科和文科大学生.高校缺少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通识课程的情况,导致非地学类专业大学生获得气候变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只能依靠电视、报刊、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学校教育对于他们获得相关知识并没有提供有效帮助[11,13,16].因此,高校需要在工科、文科和其他非地学类专业大学生中增设气候变化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对其进行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普及,提高这些学科大学生对气候变化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各类政策的有力支持者和实践者.
1.4高校全球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活动较少,且学生参与度不高
是否参加过环保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认知的重要因素[13]65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16]18-19,仅有11.5%的学生是通过学校获得气候变化有关知识,11.0%的学生认为学校相关的环保社团未见发挥多大作用,有2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一些环保活动仅限于形式,参与度不高.山东某高校的调查显示,仅有31.8%的学生参与过气候变化相关的环保活动[13]653.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环保活动尚有较大改进与提升的空间.在这方面美国高校的做法值得提倡[17].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就从课程设置、校园运行、学生生活及社区外展服务等各个方面推进了可持续性运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温室气体清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等行动开始成为美国高校可持续性行动的重要内容.并在2007年成立了“美国学院和大学校长气候承诺”组织,要求各高校成员通过自身行动实现校园内温室气体零排放,还要求通过高校行动带动整个社会,最终使地球气候重建平衡.
我国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相关方面的高校教育及在校大学生的认识情况除存在上述问题外,通过中外高校大学生调查对比还发现[18],我国高校学生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认识缺乏国际视野,对某些全球层面的问题知识贫乏,从而导致相关危机意识较低.
在校大学生将来都是各行各业的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行动者,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意识以及行动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将产生重要影响,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我国高校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教育及在校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掌握和认识情况均存在较多不足,推动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十分必要.
2 高校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实施建议
2.1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知识体系构建
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涉及的方面较宽泛,不仅是科学方面的问题,也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如气候谈判与碳减排碳关税等.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知识体系整体可分为4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其他方面.而且,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通识教育主要针对非地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兼顾科学性的同时,又不能太过专业化,同时要考虑通识课程课时的限制,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4个方面内容,可以按不同方面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成一门公选课程,即全球气候变化;或者从不同方面拆分为多门公选课程,如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气候变化与环境法和气候伦理学等;甚至可根据学校性质将这些课程中与学校性质联系紧密的课程开设为公共必修课,如农林类院校,可以将气候变化与农业这门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程.但无论是整体开设一门课程还是分多门课程开设,无论是公共必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所有开设课程都应该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展开(即全球气候变化的前3个方面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特别是非地学类专业大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其危害程度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其全球气候变化意识以及行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2.2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方法,拓宽教育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需积极探索适合全球气候变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创新已有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全球气候变化教育的目的.首先,改变传统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图片、动画和影音资料等),并通过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重视网络和手机等新型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开发建立具有本土特点的全球气候变化教育资源库,并利用网络和手机动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通过这些媒介对大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最后,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励动员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生活实际中.在校园内要重视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引导高校环保社团发展,充分利用校内环保社团的力量,组织与开展以相关环保节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并通过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普及和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塑造校园环境文明;在校外则通过学校组织或自发组织等多种形式,开展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校外宣传和实践活动,如开展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将所掌握的知识带入社区或乡村进行宣讲活动等.将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国际上政府间的气候大会讨论的问题、低碳内容与环境意义以及节能减排生活方式等进行宣传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又扩大了环境教育的受众,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3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渗透式教学
全球气候变化的渗透式教学是通过比较自然、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使气候变化意识内化为自然道德意识的一种教育过程,进而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16]36.由于气候变化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气候变化通识教育,必须要与其他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只有以多学科角度展开大学生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与水平.在这一方面,印度的做法值得借鉴[5]51-52,印度是国际上少有的实现环境教育立法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是国家必修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在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并制订了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课程大纲,并要求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现行的各学科课程中加以实施.因此,我国可借鉴印度的做法,在各学科现有的知识体系中,适当增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内容,确保气候变化主题能够持久有效地渗透到整个国家课程体系中.如在考古与历史学科中加入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法律学科中加入环境法,经济学科中加入碳关税等方面的内容,其他学科也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加入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方面的内容[19],从而将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育当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3 结束语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而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了解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走向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但由于学科、性别、社会经济以及高校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存在较多问题,急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普及全球气候变化基础知识,引导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为.通过在高校开设全球气候变化通识课程,以及各学科间进行渗透式教学等形式和手段在大学生中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
[1] 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Chang C H.Climate change education:Konwing,doing and being[M].New York:Routledge,2014
[3] 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1):10-15
[4] 李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5(16):17-21
[5] 张琦.国外气候变化教育案例反思[J].地理教学,2011(23):51-54
[6] 丁尧清,李清.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启动[J].地理教学,2011(16):29-31
[7] 刘婷婷,马忠玉,马力克,等.关于政府决策者制定与实施地方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5):14-18
[8] 黄乐乐,任磊,何薇.中国公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及态度[J].科普研究,2016(3):45-52
[9] 崔维军,杜宁,李宗锴,等.气候变化认知、社会责任感与公众减排行为——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5,29(10):39-43
[10] 陈迎.从安全视角看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4):45-51
[11] 潘葳楠,余潇潇,潘根兴,等.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的一次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5):304-308
[12] 陈涛,谢宏佐.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问卷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38-142
[13] 王金娜,王永杰,张颖,等.高等院校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状况的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7):651-653
[14] 罗静,潘家华,李恩平,等.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取向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3):5-9
[15] 蔡运龙.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4-10
[16] 黄峥嵘.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17] 季玲,陈士平.美国高等教育可持续性运动的实践与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8):52-57
[18] 刘莉,安圆圆,陈立群,等.中加大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比较研究——以中国重庆大学和加拿大布鲁克大学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1):135-141
[19] 刘宝亮,曹桂萍.化工工艺教学中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6):108
The necessity and suggestions of implementing general education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GAO Wen-hua,LI Kai-fe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serious challenge to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social ability for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general education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f general education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global climate change;general education;Chinese universities
1007-9831(2016)11-0098-04
P467∶G642.0
A
10.3969/j.issn.1007-9831.2016.11.027
2016-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214)
高文华(1985-),女,山西阳泉人,校聘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沉积动力学示踪方法方面的研究.E-mail:gaowenhua-666@h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