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相关思考*

2016-03-19蒋丽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理论课体系教材

蒋丽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相关思考*

蒋丽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学生普遍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良莠不齐、教学目标的实现难以量化评价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教材方面的原因,也有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教师原因,更有社会问题引发的反作用力原因。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统筹协调,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前沿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原因;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架构、教学目标和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架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这五门课程内容各有侧重点,但在教学目标上呈现出连贯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是: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受多种原因影响,学生普遍对这一课程体系缺乏兴趣,学生修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满足学分需求和考研需求,又因缺乏考核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难以评价,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当前,各高校均未推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系统作为对象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多年来校园里存在课程上完了,学生听完了,内容讲完了,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群体存在大量“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行为,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无法量化考查的尴尬局面。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多门课程构成的体系,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一直在更新,但仍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剧烈变迁,同时教材在一些地方存在重复。例如:在同一教材中,“诚实守信”这一知识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节、职业道德一节均有笔墨,构成重复;在不同教材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分别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一节中构成重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等史料构架上存在相似之处。诚然,每本教材的编写自成体系,教材重复说明知识点存在交叉,并且内容重要,但大一、大二的大学生正处在叛逆期的末尾,稍有不慎,对教材的处理不协调,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烦情绪。

(二)教师原因

一些新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存在教学能力恐慌,无法娴熟驾驭教材;同时,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在很多时候难以驾驭课堂,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与上述问题相较,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教学态度不端的行为更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入学生心脑的大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安于应付照本宣科的教师有之,博取眼球哗众取宠的教师有之,更有甚者,公然在课堂上崇洋媚外、宣扬多元价值观的教师亦有之!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虽是少数,但其影响的学生数量会是多少?通过他们的课程,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三)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大量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旧的封建思想亦僵而不死,伺机回流,这使得当前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存在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客观现实。人们要辩证地看待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大浪淘沙现真金,唯有与多元价值观交锋对阵,方能显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先进性;同时,多元价值观的传播扩散也必然带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冲击。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缩短,人们生活在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上。新科技革命正在从各个维度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对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在阅读上,由于平台的丰富,当代大学生更习惯于进行“碎片化”的浅阅读。“碎片化”的阅读,只能给大学生带来一知半解的感悟,但许多大学生仍然以此作为“开眼看世界”的手段,当在网络上接触到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时,许多大学生缺乏客观、公正、全面看待问题的心态,容易把问题归结得过于片面,这不但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更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之经常遭遇到大学生的轻视。

(四)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任何一门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具备评价和反馈机制,以此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多门课程共同组成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校基本都会有基于不同课程的评价、反馈机制,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作为考查对象的评价、反馈机制的探索目前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是培育信仰的艰巨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学生是否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教育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育体系存在哪些不足或缺陷?事实上关于这些问题高校缺乏来自作为受众的教育主体——大学生的系统评价、反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系统在教育环节上存在缺失,也缺乏超越。

三、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强化集体备课制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知识点细化,在重复的知识点上,分重点分教研室进行消化处理,使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跨越,并最终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升华。

(二)增强教师主体地位,激发教师使命感与责任感

一线教师最具有课堂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愿望,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凡是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都应予以鼓励,大胆尝试。如果制约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创新,走不出新路,必然不受学生的欢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艰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一样,身处于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滚滚洪流中,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如果说专业课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硬件品质的任务,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是在培养学生“软实力”上下功夫。唯有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唯有教师做到真学真懂,才能在具体教学和实际应用中指导学生真信真用。要使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教师应当做到以诚待生、以理服生、以情感生。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应当博采众长,利用慕课(MOOC)平台等新兴网络资源,刻苦学习,着力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

(三)统筹教学资源,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要进行理论的传播,更要进行实践的指导。对于高校来说,教学资源是稀缺的。要解决稀缺问题,高校需统筹校内教学资源和校际教学资源,并拓展社会资源为教学所用,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同一院校的不同教学场馆应当对全体学生开放,不同学校的特色场馆应当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优秀企业应当引导大学生主动参观考察,将它们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之中。

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高校每年录取的学生都以千计,一个城市或地区每年接收的大学生就可能有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这么多大学生基本上要在共同的教学时间段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校、教师、社会资源的压力都非常大。在此过程中,如何挖掘稀缺资源的最大效用,是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需在推动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方面破冰前行。

(四)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为对象的评价、反馈体系

高校可以尝试采用调查问卷、学生访谈等多种形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为调查对象,以总体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调查重点,倾听大学生的声音,建立评价、反馈体系,以此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系统在教育环节上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机构通过信息整合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调整,实现超越,架好人梯,将大学生送往信仰的彼岸。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7-27]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 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张光陆.教学循环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

[3]帅松林.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land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However,problems are getting serious nowadays,e.g.students lack interests in this course,teaching results of this course are uneven and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hard to be valued by quantification etc.,which result from teaching materials,teachers and counter force caused by social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combination of several methods,with good overal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ng,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oblem;the reason;countermeasures

G642

A

2096-000X(2016)17-0099-02

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14XJ-16003)

蒋丽萍(1983-),女,汉族,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体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