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16-03-19杨喜美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杨喜美(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杨喜美
(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当下,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滑坡、生命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弱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高校的办学思想,高教学科设置着手,通过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来解决。

大学生;人文素质;解决策略

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导向作用,通过人文教育使大学生“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1]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高素质人才竞争为实质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人文素质关系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技能获得轻人文精神培养使得现代的大学教育变得的急功近利和短视,大学生人文素养弱化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一、人文素质界定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释义:“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质”一词通常被人们用于表达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的文化水平和修养。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进行了若干理论探讨,对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共识。即认为:人文素质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个体的综合素质。[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重视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教;对高校来说,就是重视大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也就是提高其人文精神的涵养水平。[3]

基于上述理解,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构成。对于高校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厚重的品格为目的,以提升大学生内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核心,以外化为人文行为为宗旨的教育。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培育是基础性的,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杨叔子院士曾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4]人文精神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养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而伴随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在“专才”培养目标上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及科学素质的教育过分偏重,而对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致使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作为对大学“工具理性”,唯专业知识的批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下降,教育经费和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下降,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化,使得大学生人文素质弱化的现象更加凸显。这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道德滑坡

古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道德追求,其精神气节垂范后世,千百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躬身践行。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对公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时代要求。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下的大学生遭遇道德困惑,在优秀传统道德是继承还是坚守,是非原则是放弃还是逐流莫衷一是;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取舍面前摇摆不定,甚至部分大学生价值偏失,信念危机,道德滑坡。例如诚信作为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却在大学生考试作弊、枪手替考、论文学历造假中失落。

(二)生命意识淡漠

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便走极端,大学校园里自杀的事件呈上升趋势。失恋、考试挂科、与同学的矛盾、求职受挫等等原因都可导致一个学生走上极端;与此同时,漠视他人的情感与生命,残杀室友,戕害同门,劫财杀人,不断有媒体报道骇人听闻大学生暴力伤人事件,原本是象牙塔里面的天之骄子蜕变为凶残暴戾的杀人恶魔,缺乏对生命对法律最起码的敬畏。

(三)理想信念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高速推进,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急速变化。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瞬间迷失了方向。尤其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主义的冲击,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的现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冷眼旁观,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心浮气躁,唯功利目标所驱使,难以静下心钻研学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生活茫然,追求活在当下,贪图一时快乐,庸庸碌碌。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克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的使命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之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更为人们所关注,因而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物质追求、个人利益。在此背景下,高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往往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决定学科建设,设定培养人才目标。现实的情况就是高校普遍重专业知识技术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以有利于就业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忽视学生素质提升,人文修养等更为基础的品质。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坚持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材,同样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但培养人格更重要,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则事关国家的隆盛”。大学是首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着良好的公民和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良好的人身修为的社会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教育担负的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任。但是科技技术的教育应该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基础。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是狭隘、自私、冷漠,个人利益胜过一切,对国家社会发展无益的高智商的野蛮人。

(二)调整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学科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目标的诱导下,把提升就业率放在高校教育的首位。与此相应的是大学的课程设置重理轻文以及大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和毕业就业的过分关注。事实证明,单一的培养目标使得大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低下,心理问题频发,能力与做人做事不相协调,社会适应性差等等问题。毋庸置疑,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健全人格,公民意识、法制意识,良好心态,厚重人格等人文素质。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现象,调整学科设置,增设人文学科必修课,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类人文学科纳入专业必修课,作为通识教育,重视高等教育阶段人文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多种多样的人文学科选修课,增加学分比重和考试测评难度,切实将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人文教育缺失抑或流于形式。

(三)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自我”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长期熏陶与耳濡目染,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可见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营造。首先,教师的师德修养、治学精神、教学方式、仪表仪容对青年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学生社团是学校最活跃的学生组织,通过自主活动、自我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情操文化修养。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无法仅仅通过知识授受直接传递给学生,质而言之,人文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过程。因而人文素质教育应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功能,应以引导、启发、体悟来引领青年积极主动“塑造自我”。大学生自身能动性的调动,始终是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

(四)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人文素质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举,需要漫长的教育历程中持续不断地去丰富完善。作为学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竞争,使得孩子的家庭生活被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所充斥,在“赢在起跑线上”教育观念指导下,家长们疲于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的好坏由考试分数,班级排名来定义,而对孩子具有终极意义的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稳定的心理等更为深层的教育品质往往被忽略。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的孩子竞争成为习惯、唯功利目标所驱使、承受不了失败的挫折,情感淡漠如此种种也不见怪。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把孩子从应试学习中解脱出来,广泛接触文化经典,参与各类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活动,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人格和平和的心态,让竞争、功利让位于天真、烂漫、充满乐趣的成长历程和决定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厚重个性品质的养成。

社会的大环境对人文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引领着时代的精神文化。近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凸显,对青年学生道德、理想、审美、情操的价值选择和精神生活产生很大的冲击,青少年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有赖于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尚,有赖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赖于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的弘扬,有赖于于明辨是非善恶的道德正能量的凝聚,有赖于主流媒体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营造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来引领、陶冶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中曾指出:人文教育具有基础的地位,在国家的发展与人材的成长中具有基础的作用,因为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替,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大学生整体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弱化、人文素养缺失的教育现实下,提高认识,高校从办学思想,学科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及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着手,致力于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重大。

[1]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张汝伦教授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J].文汇报,2005(8).

[2]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3]林绍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及其经验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9(1).

[4]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6(5).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of the education reform.At present,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weak.Some problems appear in some college students,such as the moral decline,life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ce,ideal and belief weakening and so on.We need to focus on the thought of run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urse set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creating a campus environm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giving play to the joint force of the family and social educ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solutions

G640

A

2096-000X(2016)17-0055-03

本文系广东药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金项目(编号:2016RW008)。

杨喜美(1980-),满族,辽宁抚顺人,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