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跨界时代职业教育的文化学思考

2016-03-19李仁照

高教学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跨界职业文化

李仁照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后跨界时代职业教育的文化学思考

李仁照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跨界后的职业教育应呈现出文化之态,跨界文化特质考虑跨界的基本面;职业教育跨界文化集丛是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类型化思考,是职业教育“后跨界”时代且行且远而又特立独行的生成性思维成果;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模式上升为主权国家的文化战略;跨界文化作为一种魅力和力量追问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该怎样建构和行动。

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文化集丛;文化模式;文化力量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越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界域[1]。职业教育有十个“界”,即教育、职业、学校、企业、学习、工作、中职、高职、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2],在整合中,实现跨界的职业教育“赋魅”,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质,充分把握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紧紧扣住职业教育理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职业教育一直在做着跨界工作,“界”是在不断的“跨”,跨界整合的范围也在不断随着市场瞬息万变,不断面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的挑战和跨越。职业教育同样永不停息的用实践的智慧在解决着教育自身的问题,也乐此不疲的实践并总结着来自教育与各“界”整合的成果。“跨”是永无休止的行动,“界”也是源源不断的实践课题,也就是职业教育在整合资源上砥砺前行着。职业教育的“界”在哪儿?职业教育“跨”过去了吗?这是职业教育大变革大突破大发展前三个五年计划反复提出的问题。职业教育整合论跨界论已经确定了理论基础[3],并在广大实践者和院校中践行并验证。

职业教育转型提升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亟待理论的强引领和实践的大智慧。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跨界”后的职业教育何态?“后跨界”时代职业教育何去何从何为?这是拷问面对经济新常态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下,职业教育实然和应然之态之势。文化视角的思考和思维,呈现职业教育跨界的文化特质到文化集丛的嬗变,再到文化模式的升华,贯穿始终的是跨界文化的精髓。

一、特质:职业教育跨界文化何态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还是跨界后推动了职业教育?还是先有跨界后有职业教育或先有职业教育后有跨界?谁先谁后和相伴相生,这是职业教育认识论问题,认识不清必然导致职业教育的走样。为此,从国家层面职教理念和政策导向上,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四合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指向,跨界是职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跨界了就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跨界也就具有动力源的机制,职业教育因跨界而起也应跨界而活。“谁先谁后”问题看似幼稚,却有个实践的智慧,谁来办职业教育,谁来管职业教育,谁给职业教育滋养,这个本真论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反复拷问这个实践问题,那是要身处其中的人和利益相关者及管理部门反复权衡和交涉,并抓住契机“无先无后”的大而化去,跨而能整、能合、能融、能和。最终历时性具有文化的精神内蕴,让所有置身其中和关联者都体现跨界文化的魅力和魔力,自觉而自为,自在而自然。

“跨界”后的职业教育何态?“何态”是追问实然之态,就是目前职业教育呈现的态势。为此,职业教育跨界后可做三方面考量:一是认识高度,对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本质的把握;二是实践层面,跨界行动成为职业教育新常态化;三是现实关照,跨界后职业教育到底呈现何种状态,实然如何。认识角度需要宏观层面的国家顶层设计引领,体制机制渐变共生,《职业教育法》新修订厘清利益相关者关系[1],共筑工匠精神,营造有利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实践角度需要中观层面的地方政、行、企、校四位一体行动计划的推进,配套实验区和试点校的实践智慧升华,体制机制突破的先行先试。现实角度需要微观层面的专业建设和为专业建设八面出击的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跨界中重构后建构,反思中行动,行动中反思,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自觉跨界寻求问题的解,让职业教育跨界发展成为广大教育者的自觉行为。

为此,跨界后的职业教育应呈现出文化之态。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既包括显性方式又包括隐形方式,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者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4]。职业教育人跨界后的广泛而持久的交流合作,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生存方式系统,为职业教育相关利益者共享的文化。于是职业教育学者提出,职业教育跨界文化就是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种跨界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或者说是院校师生“生活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育人[5]。

作为跨界文化的职业教育,首先就是“跨界后”留下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进一步催生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视角的思考。职业教育跨界的物质文化,即体现为“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校内物化态势,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场地和工作场地也是学习场地。职业教育跨界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政行企校四位一体跨界合作育人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化文本及相关者理念意识。职业教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跨界中都基于基本元素组合。例如:顶岗实习中物质文化的车间、工具、样品和非物质文化的实习安排、考核制度,从学校到工厂跨界中进行默会知识的实践。基于跨界文化元素分析,职业教育跨界文化特质就是职业教育跨界后呈现的一系列基文章化元素。作为跨界文化特质的基文章化元素散落在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反应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跨界文化的本体论,这是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并形成跨界文化的基本面,区别于其它教育的具有跨界文化特质的类型教育。

二、集丛:职业教育跨界文化何去

政府、行业和广大企业对职业教育兴趣何来?因教育属性政府买单还是职业属性行业无法回避或是人力资源属性企业有所求?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外来动力还是学校主体服务的内生动力?缘何而来?缘何来去匆匆?又缘何开无果之花?职业教育的今后一段时间还会反复拷问“后跨界”时代质量问题,就是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深度、广度、厚度、信度、效度问题。

“后跨界”时代职业教育何去?“何去”是追问应然之态,就是职业教育今后一段时间表现的形势。从职业教育适应性定位,把握“社会本体论”的绩效范式[6],紧跟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跨进职业和工作世界,职业教育必须回答一些列社会需求问题。一是社会需求的满足广度,这是职业教育融入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宏大叙事,服务发展贡献呈现多样化多视角多层次,也是职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和学习持续交流的生态化跨界融合生命历程。二是社会需求的引领深度,这是职业教育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是否以主人翁的姿态集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引领行业企业走向一流的技术技能文明。三是社会需求的文化厚度,这是职业教育文化视角的考量,职业与教育整合中的文化本质回溯,追问教育文化学语境的职业教育对未来工作世界公民的职业诉求、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四是社会需求的质量评价的信度效度,这是职业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在精准服务需求同时,获得来自社会、业界、家长学生的广泛而积极评价,这也是创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友好型环境建设。

职业教育跨界文化集丛是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类型化思考,是职业教育“后跨界”时代且行且远而又特立独行的生成性思维成果。跨界文化集丛是凝练了跨界文化特质基础上的整合、传承,是对职业教育历时角度的阶段论,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历程的聚光源和核动力。一是地方性鲜明,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首先定位在地方文化集丛角度,地方政府策划的发力、地方产业融入的引力、地方企业入校的动力,四方融合而聚变,职业教育跨界文化集丛的地方主体意识强力而凸显。二是区域性和行业性界域深远,地域性国家战略和行业性标准确定,融入其中的职业教育自觉地表现出文化趋同,从地域性和行业性整合跨界的发展动力源。职教集团的跨界整合就是在区域内的行业组织联合学校、企业推进的职业教育深度合作成果。三是职业教育跨界文化集丛一直不乏鲜明的时代个性,后质量时代更是从教育文化学关照职业人的精神层面,“工匠精神”表现出的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敬业严谨就是当下的热议[7],从跨界文化集丛视角就是系列文化元素累积和共享、传承和敬畏。四是生成性淬生文化,跨界文化集丛折射出职业教育过程性的实践智慧,重过程性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8]。这是职业教育跨界文化集丛中的解构和重构过程,突显过程的流变和多样化的生态特征。

三、模式:职业教育跨界文化何从

后二十年、五十年,中长期职业教育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彼岸的职业教育社会本位的诉求是什么?文化学关照下的职业教育又会呈何体统?技术革命向技术理性回归中职业教育如何同生共变?工具理性向文化人回归中职业教育又如何跨界突围?职业教育“后跨界”时代文化模式反思将催生职业教育生存的文化理性、理念、理想和精神之态。

“后跨界”时代职业教育何从?“何从”是追问必然之势,就是职业教育长期规划和行进中再现的趋势。职业教育从文化学视角来关照,突显文化学范式以人为中心,从文化出发来研究人、从人出发来研究文化所形成的研究教育范式[6],文化学语境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写的人的本质回归。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要把“社会”与“个体”当作各自抽象的东西,彼此对立起来[9]。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本身就有对人的教化功能,让人成为特定社会价值共享的成员。同时,人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为此,一是跨界文化理性中,职业教育趋向人的本质回归,在社会关系中关照文化人的存在,追求幸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幸福。二是跨界文化理念架构中,职业教育从人的本性教育中定位社会化需求导向的弱化,重新建构“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的内省式职业教育,从后现代职业教育角度回归技术技艺本真的教育,跨界融合的社会化职业教育资源围绕社会主体人的自觉自然自由建构着、生成着,生态职业教育大而化去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三是跨界文化理想展望,是对职业教育未来的科学发展把握,职业教育提供给所有职业教育人的是品质生活、和谐生存、诗意栖息、生命共同体发展。四是跨界文化精神回归,职业教育文化精髓也将随之回归,职业教育人创造着幸福文明和世界,精神化地关照着社会。

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模式也是本土化的思考,应是形而上的道,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模式是文化集丛累积共享的成果,从文化集丛到文化模式蜕变,在更大界域的多界融通和蝶化,呈现的是跨界文化特质多元化回归和趋同。此时,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模式已经上升为主权国家的战略存在,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建立国家文化品质,具有走向国际交流的文化现象,类似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鲁班工坊一样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模式在世界发挥后工业文明的文化力量。一是主权国家文化的集中反映,跨界文化模式承载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未来的梦想和梦想实现的状态,国家式的职业精神折射在未来职业教育跨界行动的各个方面及职业教育主体的工匠精神回归。二是蜕变蝶化的道,从文化学角度关照社会和教育,回归人的本质,跨界文化模式中承载着职业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三是融入国家文化范畴,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模式也具有国家文化鲜明特色,可以用国家文化来解释和界定职业教育跨界文化,追求着职业教育界和相关界的文化趋同和一体化,最终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成为大众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和生活的本身。

四、力量:职业教育跨界文化何为

职业教育跨界文化是作为主体的职业院校跨越多重界域后融入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创新发展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文化和服务职校生发展的社会教化有机结合并生成类生活化的动力体系。从文化视角来考量职业教育的跨界行为,也是多元文化的采借、冲突、融合和生成的过程,最终实现广泛的社会认同、趋同,社会大众、受教育者、职业教育人、行业企业同仁对职业教育文化的认可。文化认同、趋同、认可是对职业教育态势、形势和趋势的内化,并表现为内省化的外化行为,持续跨界思考并行动着,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系列问题,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职校生人本发展。首先,多重跨界融合性,这是职业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融入哪儿?怎样融入?多重何解?跨界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人把握时代创新动力机制,理性思考相关利益者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合约和发展动因。如国家战略反应在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之间的生态有机体,各自定位、诉求和互动生命周期性。其次,社会发展的绩效考量,这是职业教育跨界后行动的指南针,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基本体现,国家动力源和文化机理所在。再次,人的社会教化,回归人的本真,职业人的培养和社会教化一致同源。与人有关的一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本身都是文化,文化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是人的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目前和往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理解职业教育文化,重点理解的就是职业教育中主体人的能动和选择的生活方式[10]。最后,落实到习惯力量的生成性,就是职业教育跨界文化具有文化特有的制约、规范、引导和改造动能。“文化是复合的整体,作为社会成员必需的能力及习惯”[11]。职业教育跨界文化内省和外化之路有其惯性力量,一旦跨界整合资源并成为跨界文化中元素、集丛和模式,生活方式教育力量就自在自为自信。

“后跨界”时代职业教育何为?这是把跨界文化作为一种魅力和力量来追问今后职业教育该怎样建构和行动,反应在职业教育的理念、纲领、践行和反思上。一是理念的力量,职业教育跨界理论和跨界文化需要从文化学、社会学、技术哲学等跨学科角度来提升理念,让职业教育逐渐实现理论的自信,这个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交流互动,跨界学科的创新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职业教育角度建构职业教育理论的前沿。“职业教育作为一项跨界活动,其实更需要我们以跨领域学科的方式审视和研究”[12]。二是行动纲领的力量,要将跨界文化理论上升到国家战略,形成主管部门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推动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诸如现在的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是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体系的国家战略应对;国务院督导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和大数据的职业教育工作平台管理是国际接轨和本土化评价体系的突破,研究团队和理论实践专家是功不可没的,也彰显了纲领性文化力量。三是践行的力量,跨界文化在职业教育由精神和物化的文化上升到类生活方式和人的价值回归,是与广大职教人的砥砺前行、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分不开的。诸如职业院校中的名师(大师)工作室,在充分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教育资源中,对现代学徒制理念的践行,把产品的个性、情怀、品位和职校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和品质在践行中浑然融合,体现出跨界文化操作层面的践行智慧和力量。四是反思的力量,是职业教育在不断深化的跨界行动中反思,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联系并发展,形成全面深化创新发展的反思力量,是职教人自觉自在的反思动力。

[1]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2]何应林,顾建军.职业教育跨界研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0-25.

[3]张健.整合:职业教育的理论焦点和未来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5-8.

[4](美)克拉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王明伦.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14-17.

[6]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10):3.

[7]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3,11.

[8]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教育研究,2008(12):4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123.

[10]张丽清.文化概念研究的几种路向及其分析[J].新视界,2012(5):24-27.

[11](英)泰勒.原始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赵文平.德国职业教育研究主体的跨界性分析——基于德国多所大学职教教授背景信息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55-59.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resent the state of culture after crossing the border.The features of cross-border culture consider the essence.The culture-complex of cross-bord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not only a reflection on the typification of regions and industries,but also a special result of generative thinking.The framework of the cross-bord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scended the cultural strategy of sovereign states.The cross-border culture supervi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construct and act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u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cross-border culture;culture-complex;culture framework;culture power

G640

A

2096-000X(2016)24-0229-03

李仁照(1974-),男,安徽合肥人,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跨界职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跨界设计
我爱的职业
跨界通平台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