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2016-03-19余慧菊

高教学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戏剧心理健康校园

余慧菊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戏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余慧菊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戏剧是广受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从历史发展和戏剧艺术特点来看,戏剧在感染人、影响人、缓解人的心理、引导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对大学生的访谈发现,戏剧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改变了大学生原有心理结构中“知”“情”“意”。心理健康工作应与戏剧教育一起协同创新,形成合力,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戏剧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在发生着迅猛的变革,面对节奏快、竞争强、压力大,人们的心理负荷前所未有的加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社会和家庭高期望的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

戏剧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教育是指专业戏剧教育,培养专门的戏剧从业人员;广义的戏剧教育是指非专业的戏剧教育,它面向社会全体人群,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戏剧融入教育的一种方式。①文章中所用的“戏剧教育”即是指广义的通识性的戏剧教育。在戏剧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融合、共同努力,提高广大受教者的戏剧审美能力,即对戏剧艺术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鉴赏能力,使受教者的人生观念、行为方式、心智能力都得到了培育,从而实现对人的塑造。②近年来,高校戏剧教育的发展势头喜人,据不完全统计,仅浙江高校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戏剧社团,每年都开展校内外演出活动。校园戏剧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甚至是追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心理、人格乃至是精神、气质,成为他们一生中都无法抹去和忘却的大学印记。

文章认为,戏剧教育可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联系,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的优势和其独特的艺术优势,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根据“心理健康”定义中的知、情、意三个维度,可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知:自我中心,漠视外界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从小处于升学考试的重重压力中,一心只读圣贤书。许多大学生入校后,除了学习,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大学;在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如何与人交往,缺乏社会支持。

(二)情:情感缺失,与外界隔膜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升学重压,学生的心理需求经常被家长和老师忽视,个人的情感、情绪都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情感缺失、隔膜,冷漠,彼此间缺乏关爱与理解。

(三)意:意志薄弱,挫败感强

当前大学生大多是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没有经受过磨练,意志力薄弱,挫折感强,容易因为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缺乏“自我胜任感”,行动力迟缓。

据大量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人群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16-25%之间,已对大学生的学习、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危害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全体高等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戏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促进作用机制研究

(一)从戏剧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历史上就有利用戏剧搬演来缓解、释放人们心理压力的渊源

从戏剧的发生学角度来看,戏剧乃至文学的发生本身就是创作者情绪、情感的宣泄和释放。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十分推崇创作者个人性情的流露,“发其心所欲言,使人诵之至有泣下者”。在众多的文学艺术样式中,戏曲这类“俗谣悝曲”因为关注世俗生活和小人物的情感,最能“见其真情而反能荡人血气”,尤其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传情达意上,戏剧都有着贴近人、感染人的天然优势。

其次,从戏剧的场上搬演与传播成效来看,戏剧通过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使观众暂时脱开了现世的生活,走进戏曲故事中过了一回别人的生活,缓和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抚慰了心灵,使观众重新有勇气面对现实的生活。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广大平民百姓看戏的目的是“为找乐子来”。看戏满足了劳苦大众释放压力、调剂生活的心理需要,因而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接受基础。戏剧在民众中的广泛接受度和喜爱度被统治阶层所利用,于是演变出后来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琵琶记》)的戏剧创演思想。自此,戏剧担当起传播主流价值观、进行道德教化的“大任”。戏剧与“教化”大义的结合,绝非偶然,它恰恰说明戏剧有着天然的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的优势,这为戏剧教育风靡当前大学校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埋下了伏笔。

(二)从戏剧艺术本身来看,扮演与对话的艺术特点使得戏剧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戏剧是与其他文学和艺术不同的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它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为“扮演”。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来扮演角色的艺术形式。这种扮演是两个层面的,一是在具象的外形层面;二是在抽象的心理层面。通过扮演,演员完全变成了“角色”本身,过着“角色”的生活,体味着“角色”的情感。这样的“扮演”是深入骨髓、入木三分的,能产生强烈的艺术带入感,感染观众们的心灵和情感,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通过角色扮演,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实现了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效果。人生如戏,人生其实就是在“扮演”各种角色。但现实中人很难脱离开各种角色和关系,去关照和反思自我。在戏剧角色的“扮演”中恰恰可以营造这种安全的距离,使演员和观众安全地评价他人,审视自己,反省本我,去重新审视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关系。

二为“对话”。戏剧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还原生活场景,完成达意和传情。语言形式的改变预示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对话意味着交流的产生和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实现自我表达、自我确认、自我思考。独白实质上也是一种对话,是对自我内心对话的外化。戏剧对话与独白的共同特点在于富有情感性的表达外化,能起到感人至深、引人共鸣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话,一方面为观众们学会自我表达、摆脱失语困境做了很好的示范,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观众们对他人的感知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即通过对话去与他人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用沟通的方式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戏剧所特有的“扮演”与“对话”的艺术特点,使得它成为天然与人的心理亲近的艺术形式,为戏剧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戏剧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为更好地调研戏剧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和作用,本课题组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流霞剧社近五年的社员进行了焦点访谈,访谈主要围绕“戏剧教育对你的影响和改变”这个话题。根据访谈结果可以得出,戏剧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突破大学生原有心理结构中的“知”、“情”、“意”的局限性,引导大学生们做出积极改变,做更好的自己。具体如下:

(一)戏剧教育作用于“知”: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戏剧擅长人物的内心独白,常用大量的笔墨、大段的篇幅将戏剧人物的内心冲突、无法言说的情愫一一道来,使演员和观众在戏剧表演中看到那个被忽略、被压抑的“自我”,认识到“自我”的另外一面。戏剧擅长人物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营造出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的情境,一方面将演员和观众带入其中,另一方面又给人启迪、促人思考。不论独白还是对话,戏剧让大学生们走出现实的小圈子,重新全面地认识“自我”,重新回到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日常生活情境,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重拾理想与信念,重新找寻自己。据傅素芬、黄爱华(2009)在杭州师范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应对方式上,参加过戏剧表演组的应付方式采用成熟的“求助”要明显高于从未参加过戏剧表演组,而不喜欢戏剧组的大学生更容易采用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④“求助”就是一种对话基础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同。14届中文系毕业生岳同学在访谈中谈到:“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从小到大一直不愿意、排斥当众讲话……大二开始,我逐渐喜欢上了舞台,喜欢上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再惧怕当众讲话,变得开朗许多,这种开朗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从社恐变成了话唠,而是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能够传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能够与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打交道。”学生通过戏剧,认识到过去自己的不足,变得开朗,变得善于表达,变得能够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些正是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发展和再认识。

(二)戏剧教育作用于“情”:使学生宣泄情感,净化心灵。

由于戏剧教育能营造安全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情感,能够直面自己的情感变化而不再是逃避或者隔离。精神分析学说认为,那些过往的被长期压抑的、无法言说的情感或情愫,如果被本人“看见”而不是回避,就会安分地呆在原地,而不是时时跑出来搅乱人的心绪和生活。戏剧表演中,演员在表演中重新“看见”并体会到昔日被压抑的情感,观演者在观看过程中由于情感的“带入”仿佛“看见”过往的自己,这种“看见”会引起极强力量的情感反应,让演员、观众淋漓尽致地释放,直至情绪重新回复平静。这个过程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情感的净化。这种净化使人心情舒畅、松弛,并最终回归到情感上的宁静。14届毕业生刘同学说:“于我而言我觉得话剧更像是药,一种解药,解我眉上之愁,缓我心头之痛,化我心中之苦。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是一个故事,我也有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我曾经觉得很多话无处述说,很多事不知道如何提起,就那么放在心里,任它疯长,当作宝藏,幻想有一天化成文字,写成文章,讲给这个世界。直到遇到话剧,我才觉得好像找到了一点光亮。”戏剧是个人情感的“慰藉”,也是情感排遣的“光亮”。15届毕业生律同学说,“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份孤独感和恐惧,面对迥然不同的人,面对千头万绪的事,面对高楼深井和车水马龙……我们需要有一份尝试和坚守去对抗这种恐惧和孤独,于是我们找到戏剧,然后一提到要去做这件事,心里是油然而生的欢喜,那么你知道:对了。”戏剧教育使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得以净化乃至是升华,转化为坚持和尝试,以及坚持和尝试后的欢喜,这便是戏剧教育的情感净化力量所在。

(三)戏剧教育作用于“意”:使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戏剧活动,非专业的学校戏剧活动,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和专业戏剧团体相比,因此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做出一台像样的戏剧,在此过程中,坚持、意志是不可或缺的因素⑤。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便是戏剧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无论对于戏剧演员还是观众来说,由于在戏剧演出中情感被深深地触动,“自我”被重新看见,对于自我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因而会产生一股从心底而发的强大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便是对意志力的一种增强。14届毕业生李同学回忆起大学时的排戏:“印象最深刻的是还是某个五一节三天寝室一群人在排练厅没日没夜排练的场景。我或许演过很多戏,经历过很多排练的场景。但那一次却是完全凭着一股热情去做的事情,大家对于话剧基本上没有经验,也没有指导老师,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这三天却造就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永生难忘的记忆。”“排戏的过程是艰难的,意见的分歧、看不到希望的迷茫、身心俱疲的失落,但终有一天,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化作帮助你成长的力量。”这段回忆是戏剧教育对大学生意志磨练的真实写照,是大学生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去达成排演戏剧目标的生动描绘,迷茫、失落,甚至无人指导,但就是凭着一股热情,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极限,坚持排练,通宵达旦,并最终得到老师的认可,自己也得到成长。15级研究生张同学回忆起自己从剧务到演员再到导演的心路历程,说:“从剧务到演员再到导演,对话剧的了解也越来越深。表演是可以给你力量的,当你面对那么多的目光,你会觉得害怕;而当你战胜了,你会让自己的心理越发强大。在千千万万双眼睛中嬉笑怒骂,你的勇气千锤百炼。”戏剧教育正是在让人害怕——被人战胜的过程中磨砺大学生们的意志,赋予大学生们以力量,让大学生们变得有勇气,变得心理强大。

四、戏剧教育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展望

当前,不少高校校园戏剧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工作者,应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如何与戏剧教育一起协同创新,形成合力,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戏剧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和组织实施方式,提高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实效

荒诞派戏剧家尤涅斯库说:“戏剧是人的本质需要。”戏剧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作为一种顺畅的媒介,去引导人自然而然地参加到其他的活动中去。目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因素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和课程化倾向,学生缺乏体验性与参与感,情感和心灵难以被触动。应紧抓戏剧与人天然亲近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设置和编排,以戏剧为媒介,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宣泄情感、净化心灵,让心理健康课成为富于心灵体验、帮助心灵成长的实践课,更好地发挥其普及心理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作用。

(二)大力推广校园心理剧,激发大学生们的主体性,将校园心理剧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隐形和有力的载体,扩大心理工作的受众面

戏剧是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艺术样式。校园心理剧是戏剧教育深入高校大学生的隐形和有力的载体。要把校园心理问题采集归类,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心理剧的内涵上、艺术表现上狠下功夫,编、排、演符合自身心理特点、反映自身心理需求的心理剧,在戏剧情境中,再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推动大学生对自身角色和境遇的思考,从而实现戏剧的疗愈功能。使心理健康的理念传播得更远,传递给更多成长中的大学生。

(三)以戏剧教育为美育载体,营造富于激励性和包容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大力倡导“戏剧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美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能带来人的身心和谐。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校园戏剧通过塑造美好的艺术舞台形象隐性地传达对人性、人情的理解与领悟,寄予对人生的思考与憧憬,活跃和引领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反过来又滋养着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或激发鞭策,或鼓舞包容正在成长中、困惑中的大学生们。如今,在不少高校,戏剧教育已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成为一所高校自身精神气质的独特所在,如浙江大学的青骑士剧社,浙师大的阿西剧社,杭师大的流霞剧社等。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依托戏剧教育等校园文化品牌所营造的富于激励性和包容性的校园氛围。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将收获更加宽广肥沃的土地。

注释

①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0(1):69.

②雒社扬,扬戈.戏剧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③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4):47.

④傅素芬,黄爱华.戏剧教育与大学生幸福感指数及应付方式的关系分析[J].健康研究,2010(1):31.

⑤张艳梅.论戏剧教育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J].艺术教育:2010(3):90.

[1]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4):47-52.

[2]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0(1):69-77.

[3]黄爱华.戏剧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2-107.

[4]杨春萍,刘峰.高校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122-124.

[5]黄岳杰.校园戏剧的特性及其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论校园戏剧文化功能之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19.

[6]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50-55.

s:Drama is favored and accepted by many college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drama took great superiority in moving people,influencing people,alleviating pressure psychologically and leading views and values.Drama education changed cognition,emotion and willpower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with them.Mental health work should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with drama education,so as to form the join forc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situation.

drama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G641

A

2096-000X(2016)24-0042-03

文章系作者承担的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思政专项课题“戏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编号:Y201432887)的研究成果。

余慧菊(1980-),湖北武汉人,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戏剧心理健康校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